從用人單位來說,求職信的用處在兩個環節,一是在面試時,可以作為面試時提問的依據。
例如,有些應聘者會按照書上的格式套路,在求職信結尾的地方,寫上這麼一句話:給我一個機會,還您一個奇迹。有一次,我就問應聘者:請問你怎麼理解奇迹?你憑什麼認為自己這樣一個對行業基本一無所知、工作積累也很少,進入公司後職位很低的人,會給公司帶來奇迹?這種問法,在很多外企的面試官眼裡,非常地不友好,是一種挑釁性的問題,對此,他們可能會嗤之以鼻,很看不上眼。我承認這確實是帶有挑釁性的問題,但在面試過程中,如果只是按套路出牌,是不能稱之為優秀的面試官的,無論他面試過幾千人還是上萬人。這種問題不能每個人都問,如果都問,就不是技巧了。這樣的問題,可以問那些信心爆棚,非常自以為是的應聘者,也可以問那些非常油滑,始終和面試官兜圈子的應聘者。對於前者,這種壓迫式問題,是讓他們回歸到一個相對客觀的心態,從而使他們在回答問題時能認真思考,從而體現出他們的真實水平;對於後者,是在給他們一個暗示,一定不要和面試官耍滑頭,不要說假話、空話和大話。
後面也會談到,我們面試的過程不是蹂躏應聘者的過程,是讓應聘者展示真實自我,從而使我們的判斷更客觀的過程。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在面試過程中,發現應聘者的缺點的時候,使勁地設法讓他進入圈套,把缺點放大。就像對於那些自視甚高的人,當我們發現他有這個不足,而且對這個的判斷已經很有把握之後,沒必要再給他戴頂高帽,讓他更加目中無人。如果這個缺點已經足以讓我們棄之不用,就可以考慮結束面試;如果雖然應聘者有這個缺點,但他畢竟還有其他非常突出的優點來勝任所應聘的崗位,那面試考察的重點就可以轉移到其他方面。所以,對自視甚高的應聘者問出前面的問題,其實也是讓他回到現實的一種方法。
二是在進行仔細的簡歷篩選時,可以大致浏覽一下求職信,作為確定是否讓應聘者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參考。但總體而言,由於求職信本身的性質,我是不太建議在這個環節中花時間閱讀求職信的。
鑒於閱讀本書的還會有正在找工作的讀者,因此,從用人單位的角度,我也建議應聘者不要花太多心思在求職信上,而是要考慮如何在簡歷中,把自己身上與所應聘的職位要求相吻合的"事實"清晰地呈現出來,引起用人單位的關註。另外,在寫簡歷時,通常來說不要太長(當然那些中高端人才除外),如果僅僅是中文的,一兩頁就差不多了。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被所謂的專家們誤導。有時,來自於做招聘工作的人意見,要比大學老師或一些不做招聘工作但卻教別人怎麼找工作的專家的意見更有價值。因為是他們在篩選簡歷,而不是後者。
前幾年,曾經有一個應屆畢業生寫了一本10萬字的自傳體簡歷,我不知道這個學生最後是否找到了工作,我只是從我作為招聘者的角度來看這名學生,可能會有幾方面的問題。首先,一個剛剛二十出頭的名不見經傳的學生,不知道人生經歷豐富到何種程度,能夠用10萬字去描述?不是沒有這樣的人,但這樣的人,往往是先出名,然後才會有這種自傳體簡歷。這種方式,可能代表了比較嚴重的自戀傾向。其次,如果僅僅是自傳體小說或故事之類的,我不做評價,因為與本書的主題無關。但他寫的是簡歷,這就有問題了。哪個做招聘的人會願意浪費大量的時間去讀這樣的簡歷?這是嚴重缺乏換位思考,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表現。遺憾的是,居然就有所謂的專家大聲為其叫好,說是這樣別具一格的簡歷,一定能引起用人單位的重視。這種專家一定是極度缺乏招聘經驗,坐而論道的人。讓他在堆積如山的簡歷中坐上一個月,而且有非常明確的招到人的要求,相信他就不會再出這樣的論調了。
因此,對找工作的人來說,我也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幫助他們了解面試官的想法和判斷標準,使他們在求職的過程中不走彎路。
的標準,這會讓我們錯過很多優秀人選。
本文摘自《面試讀心術》
本書為面試官提供了系統的面試方法和思路的介紹,並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幫助面試官有效提升面試水平。同時,由於本書的内容來自於作者豐富的實踐積累,介紹深入淺出,對於求職者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面試輔導書,有利於應聘者了解面試官提出問題的背後所隐藏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