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計劃性這條要求,不可替代性就要稍弱。這個能力要求的來源,是希望任職者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工作,也對下屬的工作做出安排。作為一個承擔了一定管理職責的主管,缺乏計劃性,肯定是不行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在進行條件篩選時把這個條件去除。但如果任職者這方面的能力比較弱,是否有其他方法來彌補?做過管理者的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你底下人的自我計劃能力比較強,我們的工作就會很省心;如果底下人計劃能力差,我們就感覺自己事無巨細,都得操心。把這個體會換個角度想,就可以發現,如果任職者的計劃性差,彌補的方法,是他的上級幫他進行計劃的安排。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對工作倒也不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實際上,這是把對任職者的要求,轉到了他的上級身上。雖然這不是我們希望的結果,但畢竟說明,對任職者的計劃性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可替代性的。這時,這個條件在排序的時候,就可以往後放。
*排序的第二個原則是:具備這種要求的人,在市場上的可獲得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才供給的情況。如果市場上有很多人具備了這些要求,這意味著這類人一是比較容易找,二是薪酬的要求通常不會過高。如果可獲得性差,意味著這類人在市場上難以獲得。
還是用客戶經理的例子來說明。在進行職位需求分析的時候,悟性是我們非常希望任職者具備的一項素質。但遺憾的是,根據我們的經驗,有悟性的人並不是那麼好找的。如果我們把這條要求放在最前面,我們會發現可能連合格的候選人都沒有。因此,按照可獲得性的強弱進行排序的原則是:可獲得性越強的條件,可以越往前放;可獲得性越弱的條件,越往後放,也就是降低在選人時的要求。
*排序的第三個原則是:職位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質要求,是否能夠通過培訓獲得,以及獲得的難易程度。
在上面談到的客戶經理的例子中,涉及了三項能力素質的要求:談判技巧、客戶需求分析能力和壓力承受能力。顯然,這三項應該都是可以通過培訓有所提升的。但壓力承受能力與人的性格特質的相關程度更高。對於成年人來說,性格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這代表壓力承受能力雖然可以通過培訓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難度很大。而對於談判技巧和客戶需求分析能力來說,談判技巧和實踐經驗的相關度更高,客戶需求分析能力雖然也和實踐經驗相關,但相對而言,更容易通過培訓獲得。也就是說,如果有三位候選人,其他條件都完全一樣,一個是壓力承受能力較差,一個是談判技巧不足,還有一個是客戶需求分析能力不夠,這時我們應該選擇第三個候選人,因為他的不足,在進入公司後,比較容易通過培訓得到改善和提升。
根據上述的分析,在對這三項要求進行排序的時候,壓力承受能力應該放在最前面,客戶需求分析能力可以放在最後面,也就是相對來說,更可以容忍應聘者在這方面能力的不足。
所以,對於比較容易通過培訓獲得的能力,在排序時,可以往後放;而對於那些不容易通過培訓獲得的能力,排序時就必須往前放。
綜合起來,對職位要求進行排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對於完成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在市場上的可獲得性;
*通過培訓獲得提高和改善的難易程度。
本文摘自《面試讀心術》
本書為面試官提供了系統的面試方法和思路的介紹,並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幫助面試官有效提升面試水平。同時,由於本書的内容來自於作者豐富的實踐積累,介紹深入淺出,對於求職者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面試輔導書,有利於應聘者了解面試官提出問題的背後所隐藏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