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名譽和信任感一樣,並不是商業領域中的新生事物,但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人們對它的興趣發生了爆炸式的轉折。現在,每家公司都能認識到高盛公司與強生公司當年認識到的東西:名譽就是競争優勢。他們光明正大的好名聲,以及隨時體現出的對收購對象管理層的尊重,填補了他們與攤牌對手之間的變數帶,使得他們面臨更小的摩擦、更多的合作,最終可以更迅速高效地結束收購交易。現在,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這些優勢的重要性。
1998 年,哈裡斯互動調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 與紐約大學斯特恩經濟學院國際信譽研究院(Reputation Institute at the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執行院長查爾斯•弗佈倫(Charles Fombrun) 共同建立了一種被稱作“企業聲譽商數”(RQ) 的調查工具模型,用以反映人們對企業名譽的看法。從那一年開始,哈裡斯互動調查公司每年都會發行以“全美60 家最受矚目企業”命名的RQ 調查結果。對於有遠見的企業領導來說,獲得並保持良好的企業名譽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通用電氣的CEO 兼董事會主席傑弗裡•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 在2002 年公司年報中致辭裡直截了當地說道:“每年我們都會花費數十億元來提高培訓質量、加強職業道德規範,以及發展企業價值觀。這麼做都是為了保持企業文化,以及保護我們最寶貴的資產--公司名譽。”沃倫•巴菲特接手當時正遭遇證券違規操作危機並面臨倒閉的所羅門兄弟公司時,他親自到美國國會為手下雇員的越軌行為道歉,並在公司内部進行了嚴厲的整頓。他對員工說:“如果你們讓公司損失了金錢,我可以表示理解。但哪怕你讓公司損失了一點點名譽,我都會毫不留情。”
而現在很多企業對名譽的關註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市場品牌意識的角度出發的,企圖把名譽做為一種經營管理的目標,當前有無數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公關部門和戰略顧問都在為這一目的而努力。我最近在谷歌上用“名譽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找到了6 800 萬條匹配記錄和大約16 個關聯付費廣告。公關戰略分析家、商業研究機構、律師事務所以及各種形式的咨詢顧問都紛紛參與到管理與修複名譽的行動中來。有些商業智囊甚至把名譽經營管理概括為“6 大範圍” 、“18 條不變法則”“公或關鴻溝理論”,並聲稱所有人都必須學習、掌握、接受並堅持這些竅門。
本文摘自《方式決定一切》
在HOW時代,不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確的做”“遵從規則”已過時,“超越規則”是殺手锏不僅考慮“能夠做”,還要學會“應該做”
安然、AIG、三鹿奶粉、國美等,接二連三的公司醜聞突然間讓我們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可以說,信息技術催生了“透明文化”,同時也宣告了全新的“HOW時代”的到來。
《HOW時代》提出了颠覆性的觀點:
HOW比WHAT更重要 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產品和技術(做什麼)極易被複制,而正確的方式(怎樣做)才最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