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商業行為和經濟衰退深感失望的同時,我們還開始切身體會到技術對文化的穿透力。刹那間,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被剝去外衣,隐藏其下的瑕疵暴露於人前--驚暴性醜聞的天主教堂,篡改學歷的橄榄球教練,服用興奮劑的運動員,編造新聞的《紐約時報》記者,各個社會領域的偶像們樹立起來的積極形象突然變得不堪一擊。這些曾受到敬仰並被當做社會成功典範的組織和個人辜負了我們的信任。當他們取得成功的背景故事被一一曝光後,我們發現其中充斥著大量“想做就做”的權宜手段和短期的價值取向。這些曾經為我們演繹出勵志樂章的社會精英,如今卻讓我們喪失信心,讓我們不禁質疑自己所信仰的價值體系。出於本性,我們曾經相信,長期的成功並不能建立在貪污腐敗的基礎上,但在這樣一個世界,要想成功,你還能依靠什麼呢?然後,世貿雙塔轟然倒塌,全球範圍内一系列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由此開始--馬德裡、倫敦、巴厘島,以及其他地方--加上全球各地不斷發生的局部戰争,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安全--似乎連我們的基本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完全的保障。
這不是我們的三角凳第一次遭受到沖擊:“二戰”、“越戰”、水門事件、20 世紀70 年代的中東沖突與石油危機( 這些只是50 年來發生的世界大事的一部分),都帶來了相同的震蕩和不安。其實經濟興衰、社會腐敗和信用醜聞並非新鮮事,然而這次與以往最大的區別在於:我們第一次能夠實時地、近距離地觀察這些事件。現在,發生在世界各地的許多大事都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未經消化和過濾的信息洪流無時無刻不在轟炸著我們,讓我們無暇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當三角凳開始傾斜,變數帶就會隨之擴張。此時,為了填充這一變數帶,人們會四處尋求安全感--那些能讓我們感到穩定並重拾生活信心的事物。
規則的軟肋
想要實現夢想,取得成功,首先需要一個穩定的、整體一致的、可預知的客觀環境;正如想要跳得更高,首先需要一個堅實的地面做基礎一樣。籃球運動員總是比沙灘排球運動員跳得更高,是因為他們在堅實的木制地闆上比賽。如果你的腳下是片柔軟的沙地,跳躍就困難許多。變數帶不僅描述了個體與事物確定性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描述了我們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民主社會,我們通過法律尋求規則,並從中獲得所需的確定性、持續性和可預知性。在壁壘資本主義時代,我們長於規定規則,但是,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我們開始覺察到:規則在拖我們的後腿。
原因很多。首先,制定規則這一方法本身就註定它在指導人類行為時缺乏效率。規則並非無中生有,立法機關和組織是為了禁止某種不當行為而設立規則,但這都是對已發事件的反應:交通事故率過高,就限制時速;發生了幾起犬只傷人事件,就限制養狗;發現有人購買新款iPod 後馬上退貨並套現信用卡,就對這些人實施消費監控。規則的出台總是出於某個原因,但是,大多數人都缺乏追問這一原因的精神。由於從不了解立法史,他們對規則始終抱著膚淺的、表面的認識。出於這個原因,總會有人想要鑽空子,打規則的擦邊球。
本文摘自《方式決定一切》
在HOW時代,不僅要“放手去做”,更要“正確的做”“遵從規則”已過時,“超越規則”是殺手锏不僅考慮“能夠做”,還要學會“應該做”
安然、AIG、三鹿奶粉、國美等,接二連三的公司醜聞突然間讓我們發現:自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可以說,信息技術催生了“透明文化”,同時也宣告了全新的“HOW時代”的到來。
《HOW時代》提出了颠覆性的觀點:
HOW比WHAT更重要 在透明文化盛行的今天,產品和技術(做什麼)極易被複制,而正確的方式(怎樣做)才最具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