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營銷將社會公益、企業效益和消費者個人利益有機地融為一體。慈善機構需要資金,幫助更多的人;企業通過單支產品或一段時間的部分利潤,來做慈善事業,企業體現的是社會責任感;消費者喜歡對社會有貢獻和責任感的企業,願意購買這些企業的產品。三者之間形成多贏互動的愛心價值鍊,不僅為買賣雙方創造了精神和物質價值,也大大提升了慈善募捐的社會效果。
品牌的慈善行為絕不是見好事就做,跨國品牌們不約而同地將在中國開展的慈善事業鎖定在三個主要領域:兒童教育、環保和體育事業。從捐款“希望工程”等教育項目到資助特困學生、免費邀請福利院兒童和殘疾兒童就餐;從舉辦“三人籃球冠軍挑戰賽”、“校園青春健身操大賽”等公益體育文化比賽,到捐贈書籍畫冊,肯德基是個榜樣。
跨國公司:成也慈善,敗也慈善
中國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跨國公司盡管已經深深融入中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認識、中國人消費習慣的把握有了豐富的經驗,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似乎還遠遠不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008年5月12日,讓世界震驚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面對巨大災難,中國儒家文化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念得以彰顯,中國企業紛紛以巨額捐助踐行“兼濟天下”的傳統觀念。相比之下,恪守西方商業倫理的跨國企業們卻難以理解這種行為,更忽略了這股力量的強大。
地震一週後,一個“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的信息廣為流傳,一些沒有及時捐款的外企遭到網絡輿論的強烈抨擊。跨國公司頓時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企業形象遇到了品牌“大地震”,它們的產品也遭到了消費者的抵制。
事實尚不清楚,憤怒已然集結。隨後幾天,“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突然像發生核裂變般爆傳於各大論壇、聊天室、MSN及QQ,“鐵公雞榜”還通過手機短信海量傳播。但是,真正令跨國公司們始料未及的事情稍後發生了,消費者從網絡和短信上的口誅筆伐迅速地轉向身體力行上。
5月20日上午10點左右,四川南充市五星商業步行街上的一家麥當勞餐廳的門口,被貼上了超大打印版的“國際超級鐵公雞”,並註明,“憑你的良心,互相抵制!”導致上百人聚集抗議麥當勞不捐款。在四川攀枝花、陝西西安、山西運城等城市,肯德基也遭遇了不同規模的圍堵。“很多餐廳不得不暫時停業。”
本文摘自《肯德基——中國式進化》
本書作者在持續8年對肯德基的觀察、報道、研究的基礎上,記叙了肯德基自1987年進入中國後22年的發展歷程,從團隊、供應鍊、拓展戰略、產品、服務、危機處理、企業文化等各個角度剖析了肯德基在中國成功的深層次原因,記錄了肯德基中國進化的全軌迹,點明了跨國企業在中國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本土化。這既是一部企業發展史,也是一套企業成功經營管理的操作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