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誰是“中國第一”?
在網上曾經看過這樣一則笑話,一位媽媽問自己的孩子:“麥當勞和肯德基比,誰更大?”孩子在思考了片刻後,十分認真地回答:“肯德基大。”“為什麼呢?”“因為麥當勞是叔叔,肯德基是爺爺。”
多年來,在我們的記憶中,麥當勞和肯德基是一對“歡喜冤家”,常常不是臉對臉,就是肩並肩地開店。人們對二者關系的感性認識僅限於:在中國各個城市,凡有麥當勞標記的地方必然有KFC標記。
“肯德基的炸雞,麥當勞的漢堡”,前者全美第七,後者全美第一。但在中國,麥當勞和肯德基被視為了類似“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這樣一對競争對手,並且中國市場正成為跨國公司贏得全局的關鍵。
這時,人們就會想到笑話中的那個問題了:“麥當勞和肯德基比,誰更大?”或者說,誰在“統治”中國快餐業?誰是No.1?
肯德基與麥當勞逐鹿中國之戰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值得我們敬佩。就像一場足球比賽,只有冠軍才會被永遠記住,沒有多少人會記得誰是第二名。有趣的是,這個道理好像適合於任何行業。第一個進入消費者眼球,並深植於消費者心中的品牌是不容易被改變或消除的。只有第一才會被人記住,這就是市場競争的現狀。
因此,企業在進行發展擴張中,絕不能採取跟隨策略,特別是在市場發展初期,企業更要不惜一切代價占領市場的領導地位,以擺脫在原有市場的落後局面。
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的不同境遇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樣的案例還有:統一是台灣食品界絕對的老大,但在中國内地統一公司只能追趕康師傅的腳步。沿著將軍的步伐前進,你充其量只能成為最優秀的士兵;只有超越將軍的步伐,你才有機會成為元帥。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系列、不同風格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恰恰這樣衆口難調的情況,讓曾經最先進入中國市場考察的麥當勞公司認為:中國人是飲食口味最頑固和複雜的,北京人早上要喝豆漿、吃油條;上海人早上要吃泡飯或者粥;廣東人早上卻是要喝早茶。在一番的調查之後,麥當勞頗感遺憾地離開了“難伺候”的中國,準備等待時機再進入。
1987年,已經在中國大門口徘徊許久的肯德基卻矢志不渝地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中國徵途。當麥當勞終於在1990年10月8日登陸中國,在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開了第一家門店時,從時間上計算,麥當勞已經比肯德基滞後了三年。這個世界人口第一,蘊涵著無限潛力的中國市場“頭口水”早已經被肯德基搶走了。
本文摘自《肯德基——中國式進化》
本書作者在持續8年對肯德基的觀察、報道、研究的基礎上,記叙了肯德基自1987年進入中國後22年的發展歷程,從團隊、供應鍊、拓展戰略、產品、服務、危機處理、企業文化等各個角度剖析了肯德基在中國成功的深層次原因,記錄了肯德基中國進化的全軌迹,點明了跨國企業在中國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本土化。這既是一部企業發展史,也是一套企業成功經營管理的操作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