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裡銅像
六點醒來,窗外雪山妖娆。
納瑪恰是個大鎮子,商業繁榮,幾條街道店鋪集中,多是賣戶外服裝和裝備的——名牌很多,摸著不像假的。買了一中號的主鎖,看上一款帶内套的營地休閑鞋,標價100美元,怎麼談都不降價,算了,反正是錦上添花的物件,不要無礙。王巍在首都機場斷然把我用做尿壺的果汁瓶扔掉,這會他兌現諾言買了兩個大號的塑料瓶,送我一個。
鬧市街區往上海拔100多米是平緩的山坡,山坡四面是巍峨的望不到邊際的雪峰,東北側尤其雪山連綿。山坡正中央是“公園博物館”,沒待我們走近,從博物館中走來一個瘦小精幹的印度人模樣的青年,他熱情地打招呼,並自我介紹是來此實習的加德滿都大學的學生。他帶我們面朝西北“一, 二, 三……”數著遙遠處一個個雪峰,說第七座是珠峰!一點都不突出,反倒很模糊,像小個子領袖被幾個保镖護衛。他還講其實喜馬拉雅山系超過8 000米高的山峰有20多座,有些山峰不太突兀就不算數了,有些因靠主峰較近被稱作主峰的衛峰或副峰。全球公認的14座8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矗立在喜馬拉雅山系。
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加都大學生又帶我們走進博物館,做起了義務解說員。博物館上下兩層面積約數百平米,沒有其他參觀者,顯得簡陋破敗。主要是介紹喜馬拉雅山系和珠穆朗瑪峰的地質成因、氣候特徵、風土人情、動植物。很吸引我們的是希拉裡首登珠峰的事迹,他厚重的棉皮衣服,他碩大的看上去無比沉重的皮靴,他的夏爾巴協作丹增•諾蓋……
午餐上一道尼泊爾傳統食物,像餃子,包著餡,皮很厚,但是油炸的。跟其他西式主食比,這東西算是好吃的。
羅塞爾了解到最新消息,印度軍人為慶祝人類登頂珠峰60年組織了60人的珠峰登山隊。比去年出現的沖頂時擁堵現象可能更嚴重,60人至少再加60個夏爾巴協作同時攀登,只這一個隊伍即120人,去年正式註冊的攀登者是400多人,今年會更多啊!但羅塞爾又說,印度人沒錢,會搶時間趕進度(大本營平均每人每天的最低成本為100美元),肯定會選擇第一個時間窗口沖頂,而我們隊一般選擇第二個窗口期。
羅塞爾還說到,亞洲隊員(主要是中、日、韓)的特點是太看重登頂,乃至不顧一切。去年IMG隊遇難的中國隊員就是因為行走太慢,標配的氧氣不足了,領隊讓他下他不下。最後領隊為保住夏爾巴協作的性命讓夏爾巴協作下撤,中國隊員還是不下撤,以致他雖然登頂了卻在下撤時因體力衰竭而亡。登頂重要,生命更重要!
我們隊裡的幾個老外全是登頂過珠峰的。荷蘭人羅尼,一米九幾的大漢,荷蘭馬拉松排名第七;美國女艾倫,50歲出頭,全美馬拉松協會副主席,職業馬拉松教練,她講今年初波士頓馬拉松賽第一次邀請4名中國人參加——我的山友柳紅即是其中之一;日本61歲的老太智慧子,2005年即登頂珠峰;法國攀冰教練瑪汀女士,40歲出頭,走起路來兩腿生風……4個中國人除了王靜是一流登山家,我們仨都算菜鳥。
午餐後慢悠悠地出發,說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大家當成逛公園即可。果然只上了一個長長的緩坡,便進入一個兩側蔥綠的山谷。下行千米即是平緩的空地,房舍錯落有致,遠處雪山背景,山坡梯田分割,幾縷袅袅炊煙,靜谧幽曠,是個世外桃源的小村子。
這地方叫空炯,海拔3 780米,差不多是海拔最高的夏爾巴村落了。夏爾巴隊長普馬紮西的家就在這裡。而我們下榻的那家三層樓高的客棧,就是他家開的。
到家了,先上幹果小吃,果然熱情的氣氛超過前兩家。
令人欣喜的是有專門的洗澡間,狹小卻透著陽光,有噴頭。立即搶先沖進去,水流太細,卻總算意外地洗了一回熱水澡。
客棧旁邊是學校,學校操場的正中央矗立著希拉裡半身銅像,兩米多高。這位捐贈了這所學校、把後半生都奉獻給夏爾巴人福祉的登山家,在夏爾巴人心目中威望極高。而羅塞爾正是最初追隨希拉裡登山繼而沿著他的足迹、繼續他的事業的傳薪者,羅塞爾每年都以各種形式資助夏爾巴的公益事業。
村舍田間有三五成群的婦女在勞動,好像是在播種。偏西的斜陽,橙黃的光線落在她們黝黑的臉上,是一幅特和諧、特健康的圖畫。同伴們拍照,那些婦女直起腰揮手示意不許拍——她們不讓拍照或許與風俗有關吧。
本文摘自《冷暖50℃》
這是一本攀登珠峰的日記,它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知名證券人方泉51 天攀登珠峰的經歷。書中妙趣橫生地講述了他自己和山友們的登山故事以及在途中遇到的各種奇特經歷。
本書原汁原味地還原、再現登山經歷,無過多繁雜冗餘,帶領讀者切身感受登珠峰的全過程,將遙不可及的珠峰展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