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凡事都留有餘地,因為人不是神,
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2008年5月19日《首席執行官》文章《知人善用的“伯樂”李嘉誠》。
語錄解讀
李嘉誠精於用人之道,他不僅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大膽起用不同才能的人,就是在企業發展的同一階段也註重發揮人才的特長。在總結用人心得時,李嘉誠曾形象地說:“大部分的人都會有部分長處,部分短處。好像大象食量以鬥計,而螞蟻一小勺便足夠。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為原則;又像一部機器,假如主要的機件需要用500馬力(1馬力約為0.753千瓦)去發動,雖然半馬力與500馬力相比是小得多,但也能發揮其一部分作用。”李嘉誠的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是優秀的人才,只要給他適當的發揮空間,他就能展現優異的一面。李嘉誠放手任用馬世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馬世民是英國人,原名西蒙•默裡。馬世民是他來香港後取的中文名。1984年,李嘉誠通過旗下的和黃公司收購了馬世民的公司,馬世民就成為李嘉誠連公司一道買下來的人才。同年,馬世民就坐上和黃集團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總裁。馬世民上任後,便開始為和黃賺錢,並輔佐李嘉誠成功收購了港燈集團,是當時華資進軍英資戰役中的一大功臣。馬世民在擔任和黃行政總裁、董事總經理期間,把和黃公司的業務做得有聲有色。同時,他還提出了立足香港、跨國投資的戰略構想,得到李嘉誠的鼎力支持。於是,就有了和黃以及李嘉誠的私人資金大量投資海外的驚人之舉,引起世界財經界的廣泛關註。
李嘉誠成為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一位香港富豪。但很遺憾的是,海外投資的回報並不是很理想。與此同時,從1992年起,鄧小平南行講話後,中國内地掀起了改革開放的高潮,香港很多財團開始在中國内地投資,並取得驕人成績。中國内地被世界經濟界看成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李嘉誠雖然在内地投資的腳步遲了一步,但在内地投資的決心已定,無法更改。“親英不親華”的馬世民固執地要李嘉誠三思而後行。
1997年以後,李嘉誠在内地大舉投資,他盡量與港督彭定康保持距離,而馬世民竟然在英國雜志上公開聲稱站在彭總督一邊。後來,李嘉誠在赴内地的上海、深圳等地實施貨櫃碼頭計劃,都是親率華人助手進行,而把馬世民晾在一邊。
馬世民辭職後,李嘉誠向高層授意,以後和黃請人,多用本地人,並且通曉普通話是必要條件。這很清楚地表明,李嘉誠的投資方向是在内地。馬世民在和黃任總裁9年,為和黃創下了輝煌的業績。一些投資的失利,也只是白璧微瑕。馬世民的政見,曾招來不少非議,但他的人品,卻無可挑剔。馬世民為李氏家族創造的利潤要達上百億。在他辭職離開的9個月中,李嘉誠給了他用低價購入長實集團股票的機會,他以8.19港元/股的價格,購入160多萬股長實股票,當日就以23.84港元的市價出手,淨賺2500多萬港元。
本文摘自《深度解讀李嘉誠的創業故事》
他被譽為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他經營著世界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内地的輸電線,他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他從制造業到地產業、再到港口業、電信業,隨後又進入零售業、互聯網行業。盡管他在每一個行業都屬於後來者,但他不斷地超越自己和前人,最終成為每一個行業中的數一數二的人物。他統領的和記黃埔集團,被美國《商業週刊》、《財富》雜志譽為“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他就是李嘉誠,叱咤商海半個多世紀的“全球最佳企業家”。 本書從創業精神、經商與做人、團隊建設與人才使用、管理藝術、戰略決策、投資與資本運營、社會責任等七個方面收錄了李嘉誠的精彩語錄,原汁原味地奉獻給讀者,並以李嘉誠的創業故事為實例進行深度解讀,希望讀者在閱讀經典語錄時,不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溝通,更能夠領悟到語錄背後深層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