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治世--“仁主型”領導(1)

2014-09-21 17:11:52

    第三節 治世--高恩、低威、高德的“仁主型”領導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馀載,德至盛也。廪廪鄉改正服封禅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司馬遷

    《論語?衛靈公》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意思是說,“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就行了。”其實,天底下哪有這麼美的事情?所謂無為而治,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理想罷了,即使在治世,也不可能做到“無為”而“治”啊!

    商鞅在其《君臣》一文中說:“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時,民亂而不治。是以聖人列貴賤,制爵位,立名號,以別君臣上下之義。地廣,民衆,萬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衆而奸邪生,故立法制,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義、五官之分、法制之禁。”那麼,是不是有了君臣之義、五官之分和法制之禁就可以了呢?還遠遠不夠!“處君位而令不行,則危。五官分而無常,則亂。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那怎麼辦呢?“君尊則令行。官修則有常事。法制明則民畏刑。”

    漢文帝是被香港科技大學樊景立教授首推的仁主型領導,他堅持黃老的無為而治,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那麼,文帝真的從“無為”實現了“而治”嗎?其實不然。

    漢文帝登基,是掃滅諸呂之後,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相互鬥争與妥協的結果。從主觀上看,漢文帝並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從客觀上看,文帝即位,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沖突。因為文帝母族“薄氏謹良”,即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兩大集團構不成威脅,所以才得到他們的首肯。這種皇權結構關系,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也使其“勢”天生不足。

    在“高恩”方面,漢文帝厚賞誅滅諸呂的有功之臣和宗室,封週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並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制。在對待普通百姓方面,文帝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三十分之一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在徭役方面,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本文摘自《管人要靠恩威德》


   每個管理者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著“恩、威、德”這三種管理手段。
本書以幽默的語言,機智的筆調,豐富生動的歷史典故。精當地诠釋了“恩、威、德”在管理中的實踐方式。
作者結合中國本土管理實踐和西方現代管理科學,提出“適度管理”的理念:管理沒有最好,但卻可以有效地防止最壞;你的管理是可以不斷優化的。
讀完本書。可以幫助你:
◎明晰恩、威、德在管理中各自的功能;
◎理解恩、威、德三者在管理中的相互關系;
◎全面把握各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及其優劣長短;
◎評估自身的管理狀態,找到最適合你的管理方式。
◎擺脫壞的管理方式.挖掘潛在管理能量,使管理資源配置優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