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最好的“管”——高恩、高威(6)

2014-09-21 21:41:57

    寶劍鋒從磨砺出

    一個人少年聰慧,是不是就可以成為一代明主呢?那也未必如此。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傷仲永》,說一個叫仲永的孩子,具有天賦的通曉和領悟詩文的能力,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但是,仲永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良好教育。那麼,天生聰明而又後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不是就可以成為明主呢?也未必。大家對曹沖稱象的故事都很熟悉吧?曹沖、曹植都天生聰慧,且都生於帝王將相之家,為什麼後來沒什麼大的成就呢?因為他們沒有經過政治鬥争的洗禮。

    有首歌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大凡要成就一個明主,與打造一把好劍的過程有些類似,不經過殘酷的政治鬥争實踐,很難通曉治國的道理。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在外逃亡避禍達十九年,吃了無數苦,受盡了白眼兒和冷遇,還要時時防備國内政敵派來的殺手,在他即位時已經六十二歲了,具有了豐富的政治鬥争經驗;

    ?李世民在當秦王的時候不僅在戰場上東徵西讨、南徵北戰,而且在宮廷之中也要與其兩個兄弟進行多方週旋,最後不得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斬殺了親兄弟、逼父親退位才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他對於到手的皇位才會倍加珍惜,也才有了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的後人唐明皇李隆基前半生應該也算是個明主,在大唐江山經歷了武週易主之後,李隆基是在與韋皇後和太平公主等多方勢力的打打殺殺中才重新奪回李家江山的,因此才有了勵精圖治的“開元盛世”;

    ?被閻崇年先生稱作千古一帝的康熙,也是在擒鳌拜、平“三藩”、滅鄭經、剿噶爾丹的風風雨雨中打造“康乾盛世”的。

    可見,要成就一代明主,非要經過一番血與火、生與死的殘酷争鬥不可的。而在這鬥争的過程中,就需要恩、威、德手段的反複運用和極致把握。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要成就一代明主,除了天性聰慧、風雨歷練之外,還必須要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審慎,以及多謀善斷的智巧。

    孔子說:“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要成就一代明主,首先要臨事而懼,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

    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是從隋亡唐興的朝代變遷中所感受到的一種“臨事而懼”。康熙也經常提醒臣子們:“大明覆亡的教訓離我們還不遠,崇祯皇帝就在紫禁城後面的景山上看著我們呢!”康熙因為有前朝傾覆之鑒,所以才“黎明即起,萬機待理,勤政愛民,事必躬親”。

    讀歷史有時覺得也挺有意思的,還真就有不少“臨事不懼”、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主兒:唐後主李煜,卧榻之側陳列著趙匡胤的幾十萬大軍,卻仍然笙歌不斷、管弦不絕,最後只好“垂淚對宮娥”;宋徽宗趙佶,忘記了他的先人“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家訓,在金兵哇呀呀殺奔而來的時候還在屬意著他的工筆花鳥和瘦金體書法,汴梁城破之日,不得不作為戰俘去體驗北國風情,身著狗皮衣為金人表演獸舞去了。更邪乎的要算闖王李自成了,關外大清的鐵騎之聲傾耳可聞,而這位老兄卻在崇祯的屍體旁過起了皇帝瘾,結果呢,屁股還沒坐熱乎,就不得不逃命去也了,倒也頗有些《過把瘾就死》的味道。

    

本文摘自《管人要靠恩威德》


   每個管理者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著“恩、威、德”這三種管理手段。
本書以幽默的語言,機智的筆調,豐富生動的歷史典故。精當地诠釋了“恩、威、德”在管理中的實踐方式。
作者結合中國本土管理實踐和西方現代管理科學,提出“適度管理”的理念:管理沒有最好,但卻可以有效地防止最壞;你的管理是可以不斷優化的。
讀完本書。可以幫助你:
◎明晰恩、威、德在管理中各自的功能;
◎理解恩、威、德三者在管理中的相互關系;
◎全面把握各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及其優劣長短;
◎評估自身的管理狀態,找到最適合你的管理方式。
◎擺脫壞的管理方式.挖掘潛在管理能量,使管理資源配置優化。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