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行“T股”是增進海峽兩岸金融合作戰略舉措
2012年10月台灣行政院長陳沖提出,歡迎大陸企業到台灣證券交易所發行“T股”、挂牌上市。這是繼今年8月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之後落實《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的又一重大舉措,相信一定會對增進兩岸金融合作、投資貿易便利化、推動兩岸經濟關系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台灣T股類似香港H股,後者是指在大陸註冊成立並獲準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大陸企業,以港幣交易計價,顯然T股可能以新台幣交易計價。台灣T股將優先考慮在大陸註冊台商和陸資持有30%以上股份的海外企業來台上市,如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公司,但不包括“純粹”陸資企業。至於T股是否以人民幣交易計價,台灣證期局、證交所和櫃台買賣中心的項目小組正在研究。
近年來,隨著大陸經濟和人民幣國際地位快速提升,有關當局愈加認識到了加強海峽兩岸經濟與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各種“創新政策”先後推出,新的形勢和勢頭令人鼓舞。近期裡,台灣還打算提高大陸銀行來台參股比率,將比照大陸政策提高至單一外資股東持股不超過20%,大陸合格境内機構投資者(QDII)來台投資上限也將從5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筆者認為,這些舉措方向都有正確的,但是政策力度還不夠。就台灣T股而言,應該考慮以下問題。
台灣T股比香港H股晚了近20年,現在大陸企業擁有在香港、新加坡、紐約、倫敦等多個重要國際資本市場挂牌上市的便利通道,這些都是台灣的競争對手,大陸企業可以做出多個選擇。現在的問題可能不是台灣“讓不讓”大陸企業來台灣上市的問題,而是大陸企業“願不願意”來台灣上市的問題。既然如此,台灣對“純粹”大陸企業做出限制顯然是不明智的。依我之見,台灣應該考慮變“後發劣勢”為“後發優勢”,要增強政策“吸引力”,吸引更多大陸企業來台灣上市。
首先,優先批準與海峽兩岸經貿關系密切的企業來台灣上市。不要對其股東結構做任何“歧視性”的規定。比如,規定“只要該企業主要收入來源於大陸相關業務,就可以申請到台灣發行T股”。因為將“投資者關系”和“客戶關系”重疊起來,將有助於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也有助於企業業務拓展。
第二,優先批準上市公司來台灣“第二上市”。不要管它是在上海上市,還是在深圳上市,抑或在香港和海外上市。相對於非上市企業,已經上市企業的公司治理和經營管理水平總體上要高一些,因此可以提高T股上市公司素質和降低投資風險。如果同時具備在以上兩個方面條件,則更應該優先發行T股。
第三,T股應該用人民幣計價和結算。香港已嘗試發行和交易人民幣計價股票,甚至交易人民幣衍生產品,台灣應該不失時機,及時跟進,搶占戰略“制高點”,否則將難以與已成氣候的H股競争。現在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貨幣清算不必繞道香港,這為兩岸經貿往來提供便利,更主要的是有助於台灣成為又一個在亞洲具有重要影響的人民幣“離岸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國際闆”正在積極籌劃,台灣T股若用人民幣計價,等於把上海“國際闆”搬到了台灣,這將與上海“在岸市場”形成“犄角”呼應之勢,可以緩沖外部金融危機沖擊。
第四,在擬上市企業的行業選擇上,不要局限於傳統制造業,而應該擴大到國内高科技企業、能源資源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特別是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這有助於把T股市場“池子”做大、做深,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大中華經濟圈進一步融合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歷史機遇。打造上海、香港和台北兩岸三地“三角資本市場體系”是中華民族崛起的一塊基石,希望雙方領導人進一步敞開胸懷和解放思想。
(台灣《旺報》約稿,寫於2012年12月27日)
(二)抓住機遇將台北建成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過去一年裡,大陸和台灣金融合作可謂順風順水,成績斐然。2012年8月,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標志著兩岸貨幣清算不必再繞道香港。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又給台灣送來了一份“大禮”:一是增加台灣RQFII試點規模,RQFII2擴大到台灣居民;二是允許台資券商與大陸企業合資設立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三是對台灣券商開放QFII資格申請;四是允許在大陸地區工作的台灣居民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A股市場。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與此同時,台灣金管會也打算放寬大陸QDII到台灣地區投資限額,放寬大陸地區證券期貨機構投資台灣資本市場政策,雙方就大陸企業到台灣上市(“T股”)達成共識,並將再次讨論T股上市細節,預計在農歷春節前開辦人民幣在台灣業務,等等。這些都預示著一個新的歷史機遇已經降臨了,一場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大戲即將上演。雙方應該抓住機遇,共同努力,逐步將台北建成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
將台北建成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是明智的雙贏選擇。近年來,海峽兩岸貿易規模以驚人深度快速增長。2012年,大陸和台灣貿易金額1689.6億美元,台灣實現貿易順差954億美元。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雙方不用美元結算,而是直接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將給雙方帶來巨大利益。因為人民幣總體上對美元將是溫和升值的,用人民幣結算,將台灣貿易順差美元資產逐步轉換成人民幣資產,這不僅可以減少台灣持有美元資產可能遭受貶值風險,而且可以減少因幣種多次轉換引起的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對雙方都有利,對台灣顯然更有利。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是大勢所趨。現在香港和倫敦都在積極謀求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與它們相比,台北有自身的獨特優勢,不應該與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擦肩而過、失之交臂,而且可能會後來居上。海峽兩岸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不用懷疑,未來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近年來,雙方領導人已經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合作共識。2010年8月17日,台灣立法機構通過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這是一個裡程碑,它開辟了兩岸經貿合作歷史新紀元。此後,雙方經貿合作一直沿著正確方向邁進。可以說,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因素齊備,具備了快速推進台北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的良好基礎。
下一步,雙方應該積極落實已取得的合作共識,把近期要做的事情做好。與此同時,擴大合作領域和鞏固合作成果。具體而言,第一,加快組建合資證券期貨機構,招募員工,建立營業網點,開展相關業務;第二,鼓勵金融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擴大人民幣在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結算規模;第三,研究大陸企業到台灣發行T股操作細節,建議用人民幣計價交易;第四,探索在台北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公司債券市場;第五,逐步開放貨幣市場,允許合格金融機構相互參與外匯市場交易,建立人民幣與新台幣的匯率協調機制;第六,兩岸學術機構合作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和交流,為推進金融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台灣《旺報》約稿,寫於2013年2月1日)
本文摘自《變革的時代》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經歷了巨大變化。後危機時代,中國自身經濟如何加快推進改革轉型;中美經濟、中歐經濟、中國與東盟10+3、TPP、TTIP、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改革、中歐鐵路、海上絲綢之路等等,這一系列的關鍵詞背後蘊含著哪些經濟戰略;面對新一輪的全球經濟秩序調整,中國如何協調、影響並參與制定新全球經濟秩序與規則,如此等等,這些都是今天迫切需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本書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博士最近兩年跟蹤研究經濟問題的理論成果,書中一些成果曾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内參》上發表,其觀點對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產生了一定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