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QE政策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2014-10-24 18:21:06

  歐洲推出QE政策,引發歐洲與美國的争端,除了中國政府可以漁翁得利之外,中國企業、中國的普通民衆也能從中受益匪淺。也就是說,歐洲越亂,越大印鈔票,中國人越可能從中得利。精明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早已估算出歐洲將推出QE政策,因此才作出“撤資”中國、“西進”歐洲之舉。
  歐洲推出QE政策,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也是大有好處的,關鍵是你懂不懂得尋找機會。
  華人首富李嘉誠近期連環出售内地和香港資產,同時不斷物色、並購海外尤其是歐洲資產,惹來“撤資”傳聞。不少外界人士紛紛解讀李嘉誠此舉的用意,如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曾在新浪微博表示:“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以此作為中國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的論據。中國互聯網巨頭阿裡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則認為:“隨著時代的轉變,屬於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面對外界種種揣測,李嘉誠不得不親自現身,澄清“撤資”傳言。其實,企業資金在不同地區間流動是十分正常的,李嘉誠雖然售賣旗下個別内地和香港地區資產,但並非對兩地意興闌珊,他剛剛斥資買下香港葵湧的亞洲貨櫃碼頭,各處項目建設也依然如火如荼,例如位於香港將軍澳的大型住宅項目日出康城,第三期建設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
  可能很多讀者不知道,實際上,李嘉誠此次之所以要出售部分資產,轉購歐洲資產,當中至少涉及對於内地和香港因素、歐美因素和自身因素三方面的考慮。李嘉誠此次“西進”所蘊含的深意,也深值希望發展壯大、走出國門以及培養第二代成功接班的中國企業借鑒和參考。
  内地和香港:減持“雞肋”資產
  在内地和香港因素方面,目前的許多“雞肋”業務未能給予李嘉誠合理的回報。李嘉誠此次最刺激外界神經的動作,是一度準備出售已有40年歷史的百佳超市,該超市在中國内地有56家門店,在香港地區有270家門店,規模雖然非常龐大,但盈利非常低微,2012年内地和香港兩地的毛利率合計不足6%。
  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過去20年的資產收益率均超過10%,過去三年李嘉誠從西方國家收購的業務,其年均回報率更超過15%。由於“長和系”目前的融資成本在3%~4%,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只有達到15%左右的年回報率,才符合資金成本效益要求。所以,百佳超市不足6%的收益率對“長和系”而言是“食之無味”,因此才一度有了“棄之”的念頭。只可惜,或許這樣的利潤對潛在收購方而言吸引力也不夠大,出售計劃最後功敗垂成。
  李嘉誠出售廣州西城都荟廣場及停車場,同樣是出於放棄“雞肋”業務的考慮。一方面,隨著内地淘寶網、天貓網和京東網上商城等購物網站的崛起,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到商場購物的消費模式已改變,這嚴重沖擊商場的回報率,導致都荟廣場2013年的回報率僅為7%,未能達到李嘉誠所希望的合理回報。
  另一方面,“長和系”原本就不太擅長商場經營業務,莫說在内地,即使在香港地區,無論是時代廣場、海港城還是太古廣場這些著名大商場,都不是出自“長和系”。此外,都荟廣場屬於“長和系”旗下樓盤逸翠灣的基座商場,“雞肉”逸翠灣於2011年開售,現已售罄,將“雞肋”都荟廣場善價而沽,是李嘉誠在商言商的上佳選擇。
  李嘉誠這輪資產減持更是一次典型的“高位減持”。香港經濟發展已成熟,未來發展空間縮小,加之面對上海、深圳、台灣等地區的競争,其制度和區位優勢正在逐漸降低。
  李嘉誠在未尋找到新增長點時,暫時轉移發展重心是必然選擇。至於中國内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已指出,要完成中共十八大目標,在2020年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每年經濟增長率只需6.8%就夠。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發表演講時,也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達到7%已足夠,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已成為各界共識。
  在中國經濟增長未來幾年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的資產價格是否還有迅速上漲的潛力成為疑問。何況,中央政府實施“限購令”後,中國房地產商一窩蜂轉型開發商業地產,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把大量土地改為商用,從而導致中國大城市的商業地產泛濫,甚至泡沫化,也是越來越清晰的事實。
  對李嘉誠而言,在中國内地的資產價格仍然處在高位時,出售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國際甲級寫字樓東方匯經中心,以便將資本投入新的、資產價格較低的業務,這既是對中國内地資產價格已經高估的一種判斷,也是他奉行“高賣低買”投資邏輯的體現。
  歐洲:追尋價值“窪地”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2010年歐美債務危機的侵襲下,世界經濟呈現出“東盛西衰”之勢,歐美經濟遭受重擊,包括中國在内的亞洲經濟卻迅猛前進。“東盛”引發了亞洲資產價格高漲,“西衰”則導致歐美資產價格降低,為外界創造了投資歐美的機遇。李嘉誠此時把握時機“西進”,也是為追求利益最大化。
  尤其是在債務危機陰霾遠未消去的歐洲,除了資產價格較低之外,至少還有兩個投資各國的好機會。
  第一,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洲不少國家由於債務纏身難於償還,相繼宣佈通過將國企私有化的方式來籌資還債,以緩解燃眉之急,如希臘正在推進到2015年出售價值500億歐元國有企業的計劃,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也都推出將國企民營化籌資還債項目,形同向外界打開歐洲國家長期封閉的市場大門。
  第二,歐盟多國國債高築,政府必須撙節開支,但政府越緊縮財政政策,就越沖擊企業的經營,而企業收益減少又令政府稅收減少,從而影響本已增長乏力的經濟,債務問題就更難解決,在這個財政越縮經濟越差國債越高的死亡螺旋下,歐洲許多企業經營愈趨困難,要被迫變現旗下資產自救。
  因此,歐洲在過去兩年來出現了大量由賣方發起的並購投資機會。這對業務版圖涉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香港地區企業中擁有最大國際網絡的李嘉誠而言,物色、購買價廉物美的歐洲優質資產,坐等歐洲經濟出現週期性回升,投資回報必然十分豐厚,這是一個國際性企業負責人對股東負責任之舉。
  何況,李嘉誠在歐洲的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領域,此類公用事業不但有約15%以上的穩定回報率,而且即使遭受經濟危機沖擊,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李嘉誠還可憑借這些優質資產,作為以後重返亞洲市場的跳闆,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其實,李嘉誠“西進”也是未雨綢缪、順勢而為。自從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2013年6月勾勒出退出QE政策的路線圖後,資金紛紛撤離亞洲,回流歐美。除了美國投資銀行高盛售出所持的中國工商銀行股,美國銀行全面出售中國建設銀行股以便“班資回美”。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亞洲國家也遭受外資撤離之苦,如從印度流出的資金數月間已超過100億美元,導致該國金融市場動蕩,經濟受到損傷。
  由此可見,從亞洲新興國家暫時撤資的何止李嘉誠?而且,美國即將退市的陰霾已對亞洲經濟、金融市場帶來沖擊,如果美國未來正式啟動退市措施,減少購買債券規模甚至停止量化寬松政策,對亞洲的影響更難以估算。
  但是,隨著歐洲推出QE政策,大印鈔票,其對歐洲經濟的促進作用,類似中國在2009年所推出的“四萬億”刺激計劃,該計劃雖然會帶來諸多後遺症,但在短期内,無疑將刺激歐洲的資產價格,李嘉誠提早部署投資歐洲,已經搶占了先機。
  培育下一個“超人”
  許多人沒有留意到,李嘉誠本次出售、分拆内地和香港地區資產的一大直接目的,是降低“長和系”的負債。李嘉誠在創業初期經營塑料廠時,曾因債務問題被銀行逼債,企業險些破產,此後他在財務方面一直非常謹慎。相較於内地和香港地區不少開發商動辄超過70%的資產負債率,“長和系”負債率一直相當保守,尤其是長江實業的負債率長期低於20%。
  當前和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32%,短期及長期帶息負債約2340億港元,2015年和2016年兩年則有872億港元債務到期,高於李嘉誠要將和記黃埔的資產負債率控制在25%以下的目標。而且,雖然當前香港地區仍處於實質負利率,但美聯儲在2014年底退出QE政策,一旦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利率出現上升,債務負擔將極為沉重。
  因此,雖然“長和系”目前的財政狀況並未出現危險,但“長和系”業務廣泛,“船大難掉頭”,減債必須盡早籌謀,在利率暫未急升前出售業務減債,符合李嘉誠一貫謹慎理財的風格。根據其最近出售的内地和香港地區資產規模,“長和系”已可削減超過1000億港元的債務。相信李嘉誠未來仍會逐步出售部分内地和香港地區資產,回籠資金,進一步降低負債率。
  更為重要的是,年屆85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在培養下一個“李超人”。李嘉誠深知,中國内地和香港地區是他的發迹之地和成為華人首富的成功之地,他的長子李澤钜如果繼續在内地和香港地區兩地深耕,難以突破自己的成就,只能成為自己事業的守成者,外界也會質疑接班者的能力。
  所以,在李嘉誠的大力支持、鼓勵下,李澤钜轉往全球開疆辟土,短短十多年間,“長和系”的業務已涉足全球四大洲,業務涵蓋能源、公路、水務、環保等多方面,更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單一海外投資者,已經深度介入了英國的經濟與民生。李澤钜由此成為“長和系”邁出香港走向全球化的功臣,並向外界展現了既能繼承父業,又能開拓新疆土的形象。
  “長和系”逐步推進的“西進”舉措,可以進一步顯現出李嘉誠家族的多樣性,這不但能提升其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更能在各國政府間左右逢源,有利於“長和系”版圖擴張。
  雖然不少西方國家、輿論認定李嘉誠與中國政府的關系良好,但“長和系”逐步發展成業務遍及全球、運作順暢的國際跨國企業後,已成功令西方輿論逐步接受、認同李嘉誠家族的商業誠信,相信“長和系”的運作不會受到任何國家政府的幹預。
  因此,西方政府對“長和系”到西方國家投資的行為,與中國國企、私企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對待,這為李嘉誠家族贏得了投資西方企業的先機。
  “長和系”能取信於西方社會,獲得中國内地企業在西方國家無法獲得的投資便利,這優勢讓中國政府十分看重。因為李嘉誠家族可充當中國外交上的特殊角色,協助中國購買具戰略意義的物資、企業和碼頭。作為回報,中國政府自然會厚待“長和系”在中國内地的投資。李嘉誠家族由於能在中國、西方國家之間長袖善舞,自然能助力“長和系”在全球範圍内發展、擴大。
  正所謂“商人有祖國,從商無國界”,李嘉誠雖然出售内地和香港地區資產、轉購歐洲資產引發外界種種誤讀。但是,其中的不少策略深值中國企業借鑒。
  李嘉誠靈活融資的經驗值得參考。當前中國企業要融資,除了上市融資、對外舉債和出售股權,別無長策。但對外舉債和出售股權的後遺症頗多,尤其是企業如果要上市融資,會帶來企業決策權旁落的巨大風險。
  在融資方式上,李嘉誠一貫財技高超,一方面剔除盈利黯淡的業務,獲得充裕的現金;另一方面靈活處置和重組企業集團業務,除了擬將屈臣氏分拆上市,李嘉誠更在不斷將已開發成熟、增長趨於平緩而又有穩定租金的房地產項目分拆上市,以獲得較高估值的同時也便於未來融資。例如,打包北京東方廣場上市的“匯賢商業信托”這樣的房地產信托融資方式,既能夠用高派息吸引到投資者,又不會威脅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這是李嘉誠特別青睞的融資方式。這樣實體運營和資本運作相輔相成,對中國民企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另外,李嘉誠對接班人的培養也值得内地企業家借鑒。中國不少企業的第二代,由於成長時代、接受的教育不同於父輩,因此他們經常在經營理念、發展策略上都與父輩產生矛盾。如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後的女兒、宗慶後事業的接班人宗馥莉就曾發出“李嘉誠都已經搬出去了,為什麼我們以後不可能搬出去”的質疑。
  由於父輩的不放心、不放手,中國企業第二代往往不能或者不願接班。李澤钜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學成歸來後,不但年僅26歲就參與和記黃埔並購英國電信公司的項目,李嘉誠更讓其出掌新分拆的長江基建,充分培養、發揮李澤钜的經營能力。其後,李嘉誠更支持、鼓勵李澤钜“走出去”拓展業務,成功將“長和系”打造成業務涉足全球四大洲的跨國企業。李嘉誠這種培養接班人的策略,或許也應當引起内地企業家的思考。
  普通人也能受益歐洲QE政策
  可能很多讀者不知道,歐洲推出QE政策對我們普通人也是大有益處的。這話不是我說的,而是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說的。
  我不久前出席了香港一個協會内部的投資研讨,出席的嘉賓主要是香港金融圈及上市公司的高層。由於是閉門會議,大家大多暢所欲言,其中我們都很熟悉的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博士(時任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就和大家分享了他私人的投資佈局。
  馬博士的投資計劃讓人有些意外,他透露自己投資了不少藝術品,“中外的藝術品都投,每年應有15%以上的收益增長。眼光好的話,每年可以有20%的增長,就算眼光差,至少也有5%至6%的增長幅度”。
  馬博士解釋自己投資藝術品的原因,主要是歐洲推出QE政策,全球市場資金仍然充沛,而投資對象並不多,加上内地“土豪”們對奢侈品的口味已由鐘表、珠寶向古董字畫轉變。不少内地古董業人士為搜集珍寶作轉售,都會專程到香港搜尋並購買古玩,尤其對一些與古代帝王相關的古董特別青睞,因為這些古董有“王氣”。
  作為預測經濟數據奇準、連續5年被美國《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雜志評為亞洲經濟學家第一名、中國分析師第一名的國際投行首席經濟學家,馬博士的私人投資方向,相當值得大家重視。
  同時,馬博士還特別推薦了歐洲投資。在歐債危機遲遲未能解決的陰霾之下,不少歐洲國家由於債務纏身,一方面,近年來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的方式來籌資還債,衆多經營困難的歐洲企業也準備“賣身自救”;另一方面,歐洲也推出了QE政策以扶持經濟。
  對此,除了我在上文提及的擁有香港最強投資研究團隊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在2013年不惜背負“撤資”的罵名,頻頻購買歐洲便宜資產,以待歐洲複蘇,隨後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也跟進踏入英、法等國之外,不少動作慢了一拍的中國内地普通民衆,也開始紛紛進入歐洲股市,或者購買歐洲房產作投資。這導致一向鼓吹自由經濟,小政府、大市場的英國智庫和民衆,竟然促請英國政府出台措施,限制非歐盟居民在英國買新房,避免房價高漲。
  看到這裡,我必須要告訴讀者,要想成為未來的富翁,首先要知道富人們在想什麼、做什麼,只有洞悉了他們的想法、做法,才能站在“賺錢”的陣營裡。在大富豪們“吃肉”的時候,我們也跟著“喝湯”,累積更多的財富,成為下一個富豪。

本文摘自《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


   本書對這些大衆非常關心以及關系到切身利益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數據,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松政策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看清經濟新形勢,並正確應對沖擊,從中抓住機遇,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