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推出QE政策,將導致歐美貨幣戰争?

2014-10-24 18:34:19

  歐洲推出QE政策,除了“自殘身體”外,還因為歐洲的QE政策與美國離心離德,將引發美國的打擊報複。歐洲與美國的關系不但越來越惡化,德國甚至還準備“去西方化”。更為嚴重的是,因為歐洲的QE政策,歐洲與美國最快將在幾個月内爆發“貨幣戰争”。
  歐美“開戰”,對中國而言是會“殃及池魚”,還是會“漁翁得利”呢?
  2014年,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英國、希臘訪問前夕,歐洲頻頻釋出善意。法國前財政部長、現任IMF總裁的拉加德在英國發表演講時,甚至不惜公開放話,表示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可能考慮將IMF總部從美國的華盛頓遷至北京。
  不過,讀者可能不大清楚的是,拉加德這番話其實跟中國沒有多大關系,主要是因為IMF多個重要成員國包括歐盟在内,都批準支持IMF的配額改革計劃,但美國卻屢次阻撓,引發了IMF許多成員的強烈不滿。
  當然,不滿歸不滿,目前要將IMF總部搬到北京是非常難的:一是按照IMF“總部設在最大配額國家”的規定,美國仍是IMF最大會費配額國家;二是因為美國在IMF擁有一票否決權,完全可以直接否決IMF將總部遷往北京的提案。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讀者會好奇,既然明知不可為,那為何拉加德說出如此一番話,當中又有何玄機呢?
  歐美可能爆發三大沖突
  在這裡要告訴讀者的是,歐盟國家對美國的不滿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的歐美關系早已是“面和心不和”,而且還有越來越惡化,甚至爆發沖突的趨勢。因此,歐盟很有必要提前“揚華抑美”,以争取中國未來的支持與合作。
  這是在聳人聽聞嗎?當然不是,歐美之間未來很可能會爆發以下三大沖突。
  其一,QE政策退場可激發貨幣戰争。歐美最快在幾個月内就會爆發“貨幣戰争”。這場貨幣戰其實早在2014年6月初就已拉開序幕了。閱讀過前文的讀者應該已了解到,在美聯儲準備在2014年年底退出QE政策之際,歐洲中央銀行卻反其道而行,除降息、實施負存款利率外,更推出歐洲版的QE政策。
  歐洲中央銀行如此豁出去大印鈔票,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將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從目前的約1.35降低到約1.27的舒適區(Comfort Zone),以增加出口。出口關系到歐洲的經濟命脈,只有出口快速增長,才能促使歐洲經濟複蘇,將歐洲從債務危機的泥窪中解救出來。
  增加出口的想法是好的,但實現起來難度卻不小。現代的國際貿易已遠非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David Ricardo)所說的“以棉花換葡萄”那樣簡單。況且大家必須註意到,歐美生產的產品同質性非常高,兩者之間早已不像過去那樣互通有無,而是互相搶奪市場。
  因此,要想增加出口,壓低歐元匯率幾乎成為了歐洲唯一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請讀者告訴我,歐洲讓歐元貶值以增加出口,搶奪美國的出口份額,美國會樂意嗎?尤其是隨著美聯儲在2014年年底退出QE政策,美國也想通過壓低美元匯率來增加出口,為經濟“保暖”。
  所以,歐洲中央銀行出手幹預匯市,美國自然也將針鋒相對。隨著美聯儲在2014年年底退出QE政策,美國為了確保出口優勢,必將通過金融、經濟等各種手段,進一步幹預美元匯率,使美元貶值,以促使出口增長。屆時,歐美貨幣戰很可能就此展開。
  其二,歐美金融戰一觸即發。除了匯率戰外,歐美還很有可能爆發更大規模的金融戰,互相遏制對方金融機構在各自國家的發展。
  美聯儲近期已經通過了在美外資銀行的資本規定,標準與本國銀行看齊。由於在美國開展業務的歐資銀行衆多,意味著歐資銀行在美國的運營成本將大大提高。
  表面上看,美聯儲此舉是師出有名的。因為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之後,美國推出的QE政策不但拯救了本國的金融機構,也拯救了所有在美國開展業務的外資金融機構,尤其是歐資機構。因此,此次美聯儲計劃提高在美外資銀行的資本要求,就是希望提高在美國有業務的外資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這樣即使美國退出QE政策,外資銀行也不會再出現週轉不靈的問題,無須美國拯救。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則會發現,美聯儲此舉是一記狠招。為什麼這樣說呢?一方面,將在未來兩年實施的這項針對外資銀行(主要是歐資銀行)的資本新規定,會逼迫部分歐資銀行為了達到新要求而減少在美國的業務。這樣不但會導致營業收入和利潤下跌,歐資銀行騰出來的業務地盤也自然會被美國的銀行搶占。
  另一方面,歐資銀行為了滿足新要求,要麼不得不把大量資金從歐洲轉移到美國,要麼被迫將資金留在美國本土保留盈利。也就是說,即使歐資銀行在美國賺到大把鈔票,也很難再轉回歐洲。
  因此,美聯儲的這項新規定,無疑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國金融機構,削弱歐資銀行在美國的競争力。對此,不但包括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在内的歐資大銀行強烈反對,歐盟負責銀行監管事務的專員巴尼爾(Michel Barnier)更表示,不能接受美國這個“帶有歧視性”的措施。他揚言歐盟將會擬定相似法規,採取報複行動限制美資金融機構在歐洲的發展,這場金融戰争很有可能一觸即發。
  其三,歐美政治摩擦越來越大。讀者如果還抱著一貫以來的觀念認為歐美是“同穿一條褲子”的,那就錯了。歐美的政治摩擦已經越來越多,美國與歐洲尤其與歐盟主要國家德國、法國的分歧在不斷擴大。
  以往美國還很財大氣粗的時候,經常指揮歐洲一幫“小弟”到世界各地打擊對手。而如今,隨著美國大不如前,加之歐洲的發展也已經不太需要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美國再想像以前那樣,讓歐洲當“馬前卒”,自己繼續坐享其成,已經很難了。
  例如,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雖然連續對俄羅斯實施多輪制裁,但效果有限,並不能逼俄羅斯就範。美國希望聯合歐盟加重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但由於歐洲在俄羅斯的利益比美國大,如果加重制裁俄羅斯,歐洲將損失更多。因此,歐洲雖然口頭附和,但行動卻相當遲緩,導致美國一直未能如願。
  美國並沒有刻意掩飾它的惱羞成怒。美國國務院主管歐洲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努蘭(Victoria Nuland)與駐烏克蘭大使派亞特(Geoffrey Pyatt)通話時,甚至按捺不住地罵起粗話,從而引發歐美之間的外交戰,更將歐美之間的不和展現在世人面前。(具體内容詳見後文)
  再如,為了遏制俄羅斯的崛起,美國計劃重振北約組織,不但強化了駐歐軍力部署,還要求歐洲增強軍力,將歐洲軍費開支由目前平均為GDP的1.5%增至2%,這也招致歐盟的抵制。衆所週知,在歐債危機的襲擊下,歐洲經濟已經遍體鱗傷,目前歐盟各國正打算積極裁軍,好將更多資金用在經濟發展上來。
  此外,美國與歐洲第一大國德國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由於德國與美國在地緣戰略取向、價值觀念取向上不一致,德國更加不願意盲從美國。美國對此耿耿於懷,對德國小動作連連。在兩國政要層面,近來爆出德國總理默克爾致電美國總統奧巴馬,對美國情報部門監聽她的手機一事表示了強烈不滿。
  在民間,美國民衆對德國民衆的敵意也在增加,對德國極盡諷刺之所能事。例如,近年美國有一本名為《自食惡果:歐債危機與新第三世界之旅》(Boomerang:Travels in the New Third World)的暢銷書,作者劉易斯在書中表示:“德國人都很擅長跟非德國人處不好。”他更諷刺:“德國人喜歡靠近大便,但又不能置身其中。”劉易斯的理由是,德國人愛用大便作比喻。例如形容德國人很有錢的話,就叫做“Geldscheisser”(金錢大便人),而德國人如果發現自己處於惡劣的情況下,則會說:“Die Kacke ist am dampfen!”(熱騰騰的大便還冒著煙呢!)
  劉易斯還不是最誇張的,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鄧迪斯(Allen Dundes)甚至在他的作品《生活就像雞寮裡的階梯》(Life is like a Chicken Coop Ladder)中挖苦道:“幹淨和肮髒的組合正是德國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清潔幹淨的外表和形式,污穢肮髒的内在和内涵。”
  德國民衆則厭惡美國式的忙碌、貪婪、斂財,希望德國可以重新定位,開始“爬行式的去西方化”(Creeping de-westernization),從西方世界區隔出來,更加重視文化、靈魂、自由和藝術。兩國民衆的分歧,也導致德美愈行愈遠。
  因此,隨著觀念、追求的不同,加上實力此消彼長,美國已經力不從心,歐盟難免會離心離德。在美國的指揮棒越來越不靈的情況下,相信歐美不咬弦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摩擦也將逐漸擴大。
  歐美失和,中國或得益
  美國與歐洲盟友之間已經面和心不和,嚴重的可能還會爆發沖突。這對中國而言,並不一定是壞消息,甚至反而可能是好事。因為歐洲與中國一沒有地緣政治的沖突,二沒有領土的糾紛,三則中歐貿易潛力依然巨大。
  如果歐美爆發沖突,很可能導致歐洲進一步倚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中央高層或許也敏銳感受到了其中的變化,僅2014年前半年,習近平、李克強兩大領導人已先後赴歐訪問。中國與歐洲的合作若能取得進展,不但有利於打破美國獨霸的世界格局,也可讓中國突破美國的包圍圈,更有利於各國打造多極世界,為中國的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境。

本文摘自《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


   本書對這些大衆非常關心以及關系到切身利益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數據,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松政策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看清經濟新形勢,並正確應對沖擊,從中抓住機遇,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