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監管部門欺負中國企業?

2014-10-24 18:49:09

  2014年年底美國退出QE政策後,相信在未來一兩年時間内,投資機構做空中概股的行為還會持續,美國監管當局對中概股的嚴厲監管、嚴厲審查暫時也不會停止。
  為什麼美國監管當局要如此針對中國企業呢?
  近年來部分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被爆出假賬醜聞,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在調查一些中國概念股(以下簡稱中概股)賬務是否涉嫌造假時,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刻意”不提供相關審計文件,因此對其作出懲罰措施,裁定將暫停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資格半年。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對此提出上訴,表示事務所要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無法提供文件給SEC。
  事情在2014年6月突然峰回路轉,有報道稱,SEC日前披露的一份文件顯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SEC將就可能的和解協議進行協商。外界估計這不但有助於雙方最終達成和解,更令中概股的審計危機出現了轉機。
  莫非太陽要從西邊升起了,SEC竟然準備放過中國企業,超過三年的中概股審計風暴將要結束?
  在這裡我要告訴讀者,持上述觀點的人實在是太樂觀了。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上訴,司法訴訟程序仍在進行當中,因此之前的裁定才暫時沒有生效。另外,如果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資格真的被暫停,將造成100家中資企業暫時無法在美國股市交易——影響太大了,SEC才不得不多加考量。
  我認為,中概股審計風暴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更重要的是,美國SEC近年來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其“欺負”中國企業的勁頭很足,所以短期内結束審計風暴的可能性很小。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當中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美國監管部門已經有意“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從2011年開始,由於一些中概股涉嫌財務報表造假,在SEC的嚴厲打擊下,逾50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退市,超過40名相關人員被控涉嫌欺詐罪。
  咱們中國人常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SEC雖然已經把有縫的“蛋”處理掉了,但對無縫的“蛋”也想叮一叮,遂把目標對準了其他兩百家左右的中概股,要求有關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這些中概股的審計文件。
  SEC的做法讓外界有些意外。可能部分讀者不清楚,赴美上市的企業共有三撥:第一撥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保險、能源和電信領域的中國國企;第二撥是極具競争力的如百度、攜程等中國大型私企;第三撥則是一些中小民營企業。而大部分出現造假問題的是那些中小民營企業,但SEC卻把範圍擴大到所有中概股,無疑是“一竹竿打翻一船人”。
  尤其讓人警惕的是:部分中國國有企業的財務審計數據,可能涉及國家機密;中國私企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審計數據,則可能涉及中國的大數據。所以,SEC這次要查看中概股的審計文件,其醉翁之意,相信聰明的讀者們應該猜得到。
  其二,美國對己寬、對人嚴。無論是美國的監管機構,還是中國的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造假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中概股爆出涉嫌財報造假事件後,美國做空機構開始了做空中概股浪潮,導致中概股遭大幅抛售,投資者利益受損。這引來了美國監管機構SEC的調查,並嚴懲了造假的中概股公司,相信大家都認為無可厚非,十分支持。
  不過,如果深挖細節,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公司也脫不了責任。自中國國企、部分實力強大的民營公司在美國上市後,市場對中概股出現瘋狂需求,導致美國各大投行、私募基金和會計、審計機構,紛紛深入中國尋找到美國上市的候選民營企業。
  美國的這些機構(尤其是投行們)一方面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概念註入這些民營企業,再經過多次粉飾、包裝,讓其成功在美國上市;另一方面協助中國民營企業通過反向並購方式,以避開SEC的全面資格審批,迂回進入美國資本市場。
  投行、私募基金等機構通過這兩大方式,協助中國民營企業尤其是部分暫時不符合條件、粉飾嚴重的民營企業到美國上市後,時機一到,就高價退出,獲利非常豐厚。
  然而,正因為這些機構的刻意包裝,導致中國民營企業的很多概念都是依靠無形資產來支撐的,等到這些被粉飾過的中國民營企業被揭發有問題甚至被做空後,中概股受盡千夫所指,而對其進行包裝、從中獲利的投行等機構的責任卻沒有被深究。
  在這裡要請讀者們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大家對我國民營企業的了解,除了部分中概股確實存在財務作假的行為外,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的問題,會不會有因為無知、對美國證券市場規則不熟悉,而聽任美國的投行等機構對其粉飾、包裝的成分呢?相信讀者們都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難道美國SEC會不了解當中的貓膩嗎?那為何最後受懲罰最重的卻是中國企業呢?除了美國實行的標準不一外,我是想不到其他的理由了。
  實際上,美國對己寬、對人嚴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美國的會計制度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知道讀者有無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自從美國政府在2009年修改美國會計準則後,美國本土的企業很少有實質性的破產。
  為什麼會這樣?歸根到底是美國對本國企業的寬容。按照美國最新的會計準則,企業負責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在財務上承認還沒有實現的損益。
  打個比方可能會更容易了解。例如,你投資了價值100元的商品,但現在該商品的價格跌到70元,這意味著你虧損了30元。但美國修改了會計制度之後,只要你打算長期持有這個商品,就可以不承認自己虧損了30元,在做賬的時候,仍然可以100元入賬,表示這個商品的價值是100元。
  美國政府這樣做實際上是讓企業在清理資產負債表上,可以争取到寶貴的時間,至少在賬面上不會出現虧損的情況,更加不會出現破產。
  其三,美國希望繼續主導國際金融市場秩序。從市場規則的技術層面分析,對於資本市場的運作,每個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法律,都有獨立的司法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規定,由於審計文件可能涉及國家機密,審計機構需要在中國有關部門同意後,才能將此類文件轉交給境外機構。
  但是美國監管機構卻挑戰中國的司法獨立權,認為SEC有權依照美國法律允許的方式尋求調閱文件。也就是說,美國的法律可以管中國的事,能夠要求中國提交美國想要的文件。
  在遭到中國的拒絕之後,美國還曾要求和中國簽下協議,讓雙方有權審查兩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雖然該協議表面上很平等,但實際上,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約有兩三百家,卻沒有一家美國企業在中國上市,這種協議一旦簽署,等於是單方面開放了美國審查中國會計公司的審計工作。
  美國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實際上體現了美國希望繼續在國際金融市場秩序上呼風喚雨、唯我獨尊,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頤指氣使。
  美國退出QE政策後對美國資本市場帶來的沖擊有多大,暫時難以估計。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國際資金更願意投資美國本土的上市企業,以求穩紮穩打,而不大願意讓資金冒險流向已陷入信任危機的中概股。
  美國退出QE政策對中概股實在不是什麼好事,投資機構更加會利用市場的疑惑心理對中概股進行“雞蛋裡挑骨頭”式的唱空、買空獲利。不難預計,在這種不太友好的氛圍之下,中概股未來的股價震蕩難免。
  因此,在2014年年底美國退出QE政策後的這一兩年時間内,投資機構做空中概股的行為還會持續,美國監管當局對中概股的嚴厲監管和審查暫時也不會停止。
  看到這,相信讀者已經明白我為什麼會說美國監管部門SEC對中國企業不公了。
  不過,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對於已在美國上市或者尋求到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乃至中國監管部門而言,雖然不是好事,但也不是太壞的事。
  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將被迫認清,在“走出去”過程中,只有加快學習包括美國在内的國際資本市場的規則,進行自我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才能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整體水平才能進一步提升,屆時才能應對外國的挑戰。
  中國監管部門則應該在金融改革上多下功夫:一方面,讓條件符合的企業能在A股成功上市;另一方面,趁此機會仔細考察準備“走出去”的企業,盡量避免部分不合格的企業到美國上市,以致其他赴美上市的企業信譽連帶受損。
  同時,中國監管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大與國際證監會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簡稱IOSCO)的成員國簽署多方協議,通過加強各國相互之間的執法效果,解決跨境監管的協作問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寬闊的渠道,以便其投資中國這個發展非常快速的經濟體,分享中國經濟穩步向前所帶來的紅利。

本文摘自《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


   本書對這些大衆非常關心以及關系到切身利益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數據,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松政策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看清經濟新形勢,並正確應對沖擊,從中抓住機遇,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