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QE政策的始作俑者——美聯儲嗎?

2014-10-24 19:03:42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4年6月有篇報道被中國多家媒體轉載,該報道披露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決策過程中遭遇的阻力很大,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時有與央行意見不符的主張,雙方常常陷入激烈辯論。
  那麼,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由於其貨幣政策更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美聯儲,其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是否會更加激烈呢?
  著名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曾在1986年刊登文章,指出美聯儲主席是美國影響力第二大的人,僅次於美國總統。
  如今,美聯儲結束QE政策,不但嚴重影響了美國民衆的生活、工作,更深化了全球金融危機,使得人心惶惶。因此,即使將“第二大”改為“最大”,甚至將“美國”改為“全球金融市場”,可能也不過分。
  美聯儲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裡,我要問個問題,你真的了解美聯儲嗎?
  可能有讀者認為這個問題太過簡單了,因為在衆多讀者的觀念中,美聯儲就是美國的一個政府機構,相當於我國的中國人民銀行,美聯儲的職權範圍主要是對抗通貨膨脹、實現充分就業。
  有些讀者可能從媒體上了解到,近年來,美聯儲幾乎已經成為美國經濟學博士最大的雇主。放眼望去,美聯儲裡到處都是經濟學博士。而且這二十多年來,學院派經濟學家開始成為美聯儲主流,並逐漸掌握“帥印”,無論是前任主席伯南克還是現任主席耶倫,均是如此。
  更深入的讀者估計還能進一步了解到,由於美聯儲的博士衆多,因此出現了“富有書呆子氣息”的用語,也就是所謂的“美聯儲術語”(Fedspeak)。例如,一些博士們喜歡故弄玄虛,不說“低利率”,而是說“貨幣寬松”(Monetary Accommodation),這些術語現在已經在世界各國流行。
  美聯儲的博士們也沉迷於一些内部的小笑話,例如在美聯儲内部的一間理發店有個告示牌寫著:“你的增長率影響我的貨幣供給”。
  你如果對美聯儲了解到這麼一個程度,也算是發燒級的了。但是,在這裡我要更正一些錯誤觀念。
  美聯儲的衣食父母是財團
  美聯儲並不是政府機構,而是私人機構。
  不要以為美聯儲的全稱“美國聯邦儲備局”中有“聯邦”兩個字,就可以當它是政府機構。聯邦快遞也有“聯邦”二字,它是政府機構嗎?“儲備”二字聽起來感覺美聯儲的資產非常雄厚,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儲備。雖然美聯儲系統有12個聯邦儲備銀行散佈於美國各州,這種“權力分散”看起來十分民主,但實際上美聯儲背後的老闆是國際金融寡頭和大財團。
  為什麼美聯儲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卻不用“中央銀行”的稱謂呢?原因是在美聯儲創建的年代,中央銀行一直聲名狼藉,美國憲法也規定不準成立中央銀行。既然不準成立中央銀行,那麼大財團就成立了“美聯儲”,用“聯邦”的名義來蒙騙美國人。當然,不少中國讀者也被蒙騙了。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聯儲成立的歷史。早在1907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衆多銀行和信托公司被擠兌,引發大規模恐慌。為挽狂瀾,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JP摩根銀行的老闆)在他的私人書房裡,緊急召集紐約主要的銀行家開會,說服他們幫助紐約的那些深陷財政泥沼的銀行,滿足其全部的提款要求。
  為了防止歷史重演,在銀行業者的大力敦促下,1913年的聖誕節前夕,美國參議院以43票贊同、25票反對通過了《聯邦儲備法》,該法隨即由時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簽字生效,美聯儲正式成立。
  從表面上看,美聯儲由美國政府批準成立,看起來和其他政府機構無異。但是,到底誰是美聯儲的股東、誰實際控制美聯儲,一直都是“不能說的秘密”,美聯儲自己也經常含糊其辭。
  《美聯儲的秘密》(Secrets of Federal Reserve)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得到了12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例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負責執行美聯儲影響利率的金融交易、放款給銀行以及偶爾推高或壓低美元匯價。其股東中商業銀行占大多數,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和漢華銀行等股東,總共擁有紐約聯邦儲備銀行53%的股份。其他11個分佈各州的聯邦儲備銀行的股份,商業銀行也同樣占了大多數。
  因此,商業銀行表面上居於美聯儲之下,但實際上是美聯儲的衣食父母。這些商業銀行實際上也決定了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和美國的國會聽證會看起來更像是走過場的表演。
  而且,美聯儲紐約銀行最初的註冊資本金為1.43億美元,上述銀行到底有無支付這些資金至今仍是一個謎。不少研究美聯儲的歷史學家認為這些銀行沒有支付現金,而是用支票支付,美聯儲的運作其實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並無實際的儲備。
  對於商業銀行控制了美聯儲這事,負責大力推動成立美聯儲的美國參議員奧利奇(Nelson Aldrich),也算比較“坦白”。他曾在自己經營的《中立派》雜志的1914年7月版中寫道:“在《聯邦儲備法》獲得通過之前,紐約的銀行家們只能操縱紐約的金融儲備。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操縱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了。”
  對此,讀者可能會產生疑問,為什麼商業銀行要操縱整個國家的銀行儲備系統?在這裡我給讀者簡單解釋下。
  商業銀行的背後都隐藏著大財團的身影,例如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是由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等控制。這些財團通過控制商業銀行,除了達到把手伸入美聯儲影響美國全國的貨幣政策的目的之外,還可以借助所控制的商業銀行通過信托、保險控制大型公司的股票,使其能安排代言人入主大型公司的董事會,影響大型公司的發展策略,分配大型公司的利潤等。
  這樣的運作方式,令銀行資本成功控制了實體經濟的工業資本,讓財團不但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對某些領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美國政府。
  看到這兒,相信讀者已經了解到,美聯儲無論是推出QE政策還是結束QE政策,最主要還是為商業銀行以及背後的各大財團服務,最大限度地保障商業銀行和財團的利益。
  所以,有關美聯儲服務於美國民衆,在經濟受到威脅和職位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採取行動保障美國民衆利益的觀點是錯誤的。相比之下,作為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無論是從服務對象上看,還是從服務範圍上看,都比美聯儲更“憂國憂民”。
  部分美國人其實也早已了解到美聯儲的這些内幕。例如當年簽署通過《聯邦儲備法》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去世之前發現自己上了銀行家的當,他當時内疚地表示:“我在無意之中摧毀了我的國家……美國的國家發展和我們所有的經濟活動,完全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已經陷入最糟糕的統治之下,一種世界上最完全、最徹底的控制。”伍德羅·威爾遜所說的少數人,就是通過美聯儲控制了貨幣發行進而控制美國的財團。
  雖然威爾遜有此“覺悟”,但悔之晚矣,自從建立了美聯儲,美國人就不由自主成了它“操縱”的對象。
  美聯儲主席常遭“欺淩”
  美聯儲的決策過程比中國人民銀行簡單。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2014年6月有一篇報道被中國多家媒體轉載,引發廣泛關註。該報道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曾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就如何刺激增長展開了熱烈讨論,最後中國人民銀行頂住了各部委的壓力,決定不推出下調利率這個重型武器。
  這篇報道讓不少讀者首次得知,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是如此激烈。
  那麼,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由於其貨幣政策更能影響全球金融市場,不少讀者認為,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美聯儲在貨幣政策的決策中争論會更加激烈。
  讀者有這樣的看法不無道理。在媒體上,我們看到美聯儲主席經常被外界公開批評。例如美聯儲主席耶倫曾指出,她比較傾向長期維持美國的低利率環境,因此暫時不會加息。美國華爾街隨即響應說,耶倫是“走在曲線之後”(Behind the curve)。要知道,“Behind the curve”可不是什麼好話,意思是耶倫跟不上時代發展。不但耶倫被人損,前任主席伯南克也經常被批評不夠格當主席。
  雖然美聯儲主席常遭“欺淩”,讓人感覺他們比較弱勢,但是,有關貨幣政策的決策,美聯儲主席卻很強勢,且決策過程也很模式化。
  在這裡我給讀者簡單介紹一下美聯儲的決策過程。美國的貨幣政策是由美聯儲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簡稱FOMC)全權負責的,外界一般認為FOMC有19位成員,但實際上只有12名成員有表決權,包括紐約儲備銀行總裁及全部7位美聯儲理事,餘下4席則由另外11位儲備銀行的總裁輪任。
  雖然FOMC會議對市場產生的影響極大,但會議過程並不激烈,更不會出現戲劇性的情節。
  FOMC的19位成員每年在華盛頓開8次會,美聯儲主席坐在會議桌的中間,另外18位成員分別坐在兩邊。會議開始後進行以下幾大流程:其一,紐約儲備銀行市場部負責人匯報金融市場動態;其二,美聯儲職員報告預測經濟表現的綠皮書;其三,由各儲備銀行總裁逐一回顧其管轄區域的經濟情況;其四,FOMC會議秘書(貨幣事務主任)報告藍皮書,向各委員匯報當天可選擇的政策措施;其五,全體委員讨論美國經濟狀況以及美聯儲未來該如何做;其六,由美聯儲主席提出政策建議,並要求委員們表決。
  雖然FOMC委員分為“鷹派”和“鴿派”,看起來兩派會争得“你死我活”,但實際上,每次FOMC在投票表決時,不但未曾出現過票數接近的結果,而且反對美聯儲主席建議的委員極少超過2人,如果超過4個人,就會被當作“造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由於美聯儲的理事們與主席同處一個辦公室,彼此之間有一種團結意識,加上開會前他們早有溝通、協調,理事們不會輕易公開反對主席的建議;另一方面,FOMC的12位儲備銀行總裁背後的支持者與美聯儲主席的支持者在利益上大致趨於一致,都是要維護大財團的利益,因此意見不同者不會太多。
  對此,前美聯儲理事勞倫斯·邁耶曾開玩笑稱,FOMC會議室裡有兩張紅色椅子,只有坐紅色椅子的人會投反對票。
  簡而言之,美國聯邦儲備局既無“儲備”,也非“聯邦”,只是私人銀行,雖然其負有對抗通貨膨脹、保障就業的重任,但是其最根本的任務是保障商業銀行和大財團的利益。
  讀者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美聯儲的決策過程其實並不複雜,更不必與美國政府部門角力。只有深入了解美聯儲,才能進一步理解美聯儲推出QE政策的内在邏輯,才能較準確地判斷、預測美聯儲退出QE政策後可能進行的後續動作以及加息的時間點。

本文摘自《美國退出QE之後的世界》


   本書對這些大衆非常關心以及關系到切身利益的經濟現象進行了深度剖析,既不大量羅列經濟學理論,也不堆砌數據,而是誠實地呈現許多被“主流”聲音刻意回避的事實,讓讀者清楚地看到量化寬松政策改變全球各地經濟和社會的來龍去脈,看清經濟新形勢,並正確應對沖擊,從中抓住機遇,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