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善頂層設計和建立總量控制機制以後,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要優化債務結構。而債務結構優化的核心,是要學習發達國家市政債券制度,為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低成本的長期融資渠道,使其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的最重要的地方政府建設資金來源。
中央在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的時候,既要堵,也要疏。如前所述,地方政府負債建設基礎設施有合理性,如果只是不停地封堵各種融資渠道,最後的結果就是地方政府不斷通過各種“融資方式創新”來繞過監管。但這種以繞過監管為目的的創新,往往會不斷推高融資成本(增加的部分可以視為不合理的監管制度帶來的制度成本,而非市場創新創造出的新價值),反而會增加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中國現有的“城投債”就是一種很好的基於“疏”的理念的制度創新,通過讓融資平台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的形式來獲得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這種債券由於有地方政府的信用作為擔保,又經過國家發改委審批合格,因而安全性很高,利息很低,甚至要低於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這種制度創新,才能叫真正的“創新”,它既開辟了地方政府新的融資渠道,又降低了融資成本。其效果遠遠好於通過“堵”的方式來逼著地方政府去高息負債。
有學者(週沅帆等)將城投債稱為“中國式市政債”。這種比喻有一定合理之處。但是與真正的市政債比較起來,城投債目前主要有三個欠缺:第一是期限短,第二是規模小,第三是對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性不強。
首先是期限短。城投債的期限在10年(含)以下的占了90%,20年期的只有1%;而美國市政債券期限在10年以上占了82%,其中20年(含)以上的占了55%。如前所述,基礎設施投資的特點就是使用壽命和資金回收週期長。城投債這種短週期的特點不能與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完全適應。
其次是規模小。2012年城投債餘額為6 368億元,大概占地方政府債務總量的3.5%,占GDP的比例為1.2%。而2010年美國市政債券餘額為2.9萬億元,占GDP的比例為20.2%。如此小的城投債發行量遠遠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融資需求,同時也使得地方政府在城投債和銀行貸款之外去尋找成本高得多的融資方式,也就是說難以有效促進地方債務結構的優化。
最後是對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性不強。城投債是一種企業債,主要是針對有特點的建設項目,需要由項目本身的現金回報來償還。實際操作中,雖然地方政府採用了財政補貼、資產劃撥、變相擔保等方式來提高城投債的發行評級,但總的來說,它是一種需要項目有直接收益作為支撐的債券,因此比較適合主要或全部依靠項目本身收益來償還的基礎設施,而不適合不收費公路、基礎教育設施等公益性設施的建設。
因此,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市政債券制度,對城投債制度做如下改革:
(1)延長城投債償還期限,將用於建設長使用壽命的基礎設施的城投債償還期限放寬到20年(含)以上。
(2)在控制地方債務總量增長的前提下,大幅度擴大城投債發行規模。讓成本低、期限長的債券融資成為地方政府新增債務的主要融資手段。優化債務結構,減少信托、P2P等高成本債務在新增債務中所占比例。
(3)建立類似於美國的“一般責任債券”制度,由地方政府直接發行期限在20年以上的純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債券,由財政資金負責償還。
這樣的純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債券,資金規模受中央政府嚴格控制,其用途只能用於基礎教育設施、農田水利、偏遠地區公路、不可出售的廉租房建設等純公益性項目。
(註:此前中央曾經進行過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試點,但是不僅規模很小,更重要的是期限只有三年,而且不允許展期。這樣短期的債務完全不適合用於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對探索完善地方投融資體制的意義並不大。)
比如,我國城鎮化過程需要大力推動的農民工市民化,會產生巨大的廉租房建設需求;對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就會產生巨大的基礎教育設施建設需求;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會產生巨大的農田水利和偏遠地區道路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這些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量很大,地方沒有財力做大規模投入;短期内見不到效益,地方政府也沒有動力減少其他建設投入來投資於此;由於不能直接收費來回收成本,亦很難融資。因此和高速公路、地鐵機場、智慧城市等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比起來,這些純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力度是大大落後了。
但是,從長遠來看,提高農民和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等,必然會大大地促進經濟增長。這些經濟總量的增長將會帶來地方和中央財政收入的增加。因此,通過發行由財政資金在未來20~30年逐步償還的債券,是解決這些公益性基礎設施資金來源的最可行的辦法。
這種債券與美國市政債券中的“一?責任債券”十分相似,在發行程序、交易機制、稅收優惠(比如免除債券利息的個人所得稅等)等方面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應該盡快建立起來,以滿足我國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和城鄉一體化等方面迫切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這樣,城投債大體對應美國市政債券中的收益債券,公益建設債券對應一般責任債券。兩者互補,才是真正的“中國式市政債券”。
本文摘自《地方政府投融資模式研究》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會促生數以萬億計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並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地方政府已經負債十多萬億元的情況下,未來的城鎮化建設資金從何而來?
本書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詳細論述了我國地方政府投融資的幾種模式,並列舉、分析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對於想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的地方政府和有興趣進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投資者有很強的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