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前期的個人主義傾向到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明顯增強,且與世代的交替相重合。嬰兒潮一代之後的新人類一代,與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嬰兒潮一代相比,是極其讨厭政治的(岩間夏樹《戰後年輕人文化的光芒》1995年)。即使是比新人類一代稍微年長的和我一樣生於50年代後期的人,已經多少有了這種傾向。70年代後期,身為東京大學畢業生卻支持自民黨的人越來越多,在東大成立山口百惠的粉絲俱樂部等話題也開始成為談資。
當然,並不能說新人類一代自發的讨厭政治。1969年安田講堂沒落,學生運動日薄西山,70年代發生澱號劫機事件,此後學生之間的内鬥、私刑事件頻發,1972年發生淺間山莊事件。毫無疑問,由於私刑事件,社會對於學生運動的同情逐漸淡漠。1974年激進派制造了三菱重工爆炸事件,彼時由於出錢支援美國打越戰而被大衆媒體批判的三菱重工也在這起爆炸事件中被當成了受害者。激進派因當事人之間的内鬥而犧牲普通市民,所以輿論對於他們的批判是決定性的,人們逐漸喪失了對左翼的同情(以這一時期為界,大衆媒體上推進核電發展的報道日益增多),可以說這樣的政治氛圍造就了當時還是孩子的新人類一代厭惡政治的性格。此後,年輕人關心的事情從政治轉向消費。換言之,忌憚年輕人過於政治化的體制内一方故意使年輕人的註意力從政治轉向消費,這樣的觀點也並非一語中的。
在年輕人對政治和社會的關心程度降低的同時,所謂的“知識分子的沒落”在第三消費社會持續發酵。戰後的知識分子經常對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保守或革新這樣的冷戰結構發表言論,這也是他們存在的理由,而那時的年輕人熱衷於向這些知識分子學習並且挑戰。如果年輕人對政治、社會等的關心度降低,那麼就不需要這樣的知識分子了。此外,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從内部開始瓦解,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等事件標志著冷戰結構的終結。
因此,第三消費社會中知識分子所扮演的角色是被稱作新學究主義的,對消費資本主義持肯定態度,至少不是全面否定的學者。新人類一代的年輕人支持新學究主義,淺田彰的《結構與力》(1983年)作為思想理論類書籍竟賣出15萬冊,暢銷一時,洛陽紙貴,淺田彰一夜成名。
新人類一代出生於第二消費社會中後期。新人類一代這個詞是《穿越》(Across)(1983年6月刊)創造的,並將1968年出生的人作為這一代的典型,因為當年在洛杉矶奧運會之前,1968年前後出生的很多人在中學生時代就屢屢創造日本紀錄,比如在將棋領域,林葉直子於14歲成為女子棋王,PARCO集團選中她做廣告代言人。
這些暫且不論,此後,新人類這個詞因《朝日日報》的連載“新人類的旗手們”等而得到普及,在此過程中,從1957年至1968年出生的一代的形象逐漸固定下來。如前所述,1957年設立住宅公團和道路公團後,很快迎來了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1968年GDP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我認為,從對這一代的市場營銷的研究結果看,現階段把新人類一代定義為從1963年到1969年出生的一代最為妥當。
首先,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是從1955年到1973年。最中間的1963年到1969年出生的一代,應該是接受經濟高速增長期的價值觀的影響最大的,也正是從東京奧運會的前年到大阪世博會的前年,即戰後日本所謂的黃金時代。
新人類一代大多出生於東京,因為他們的父輩生於20世紀30年代左右,戰後到東京工作、結婚、生子。所以日本整體的生育高峰雖然是嬰兒潮一代出生的1947年至1949年,東京的出生人數卻在1964年到1974年間出現高峰,除去丙午年的1966年,東京的出生人數每年達到20萬人以上。(圖2-4)
其次,東京的出生人數從1941年到1943年雖然每年都在20萬人以上,但1941—1943年生的女性大概在1964年左右生子,所以新人類一代多從父輩開始就生於東京。
第三,新人類一代全體中生於東京的比例從1962年到1972年達到高峰,綜合考慮這些情況,可以發現新人類一代是生於60年代,特別是從1963年到1969年的一代。
從就業方面看,生於這個時期的人們,若是大學畢業,應於1986年至1992年進入公司,如果是大專畢業,應於1984年到1990年進入公司,這正是從泡沫經濟前到經濟蕭條之前的一段時期,因此就業形勢非常好。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生於這個時期的一代是最“泡沫”的,最具有新人類一代的特徵。
本文摘自《第四消費時代》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第一人的力作,被譽為“20世紀消費社會史”、“21世紀消費論”!本書將日本社會,自1912年起,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消費時代,是少數中產階級享受的消費;第二消費時代,乘著經濟高速發展的春風,以家庭為中心的消費勢如破竹;第三時代,消費的個人化趨勢風生水起。目前,日本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即重視“共享”的社會。作者作為如傳奇一般創造了輝煌的市場營銷信息雜志《穿越》的主編,記錄了一個時代,並基於30年的研究成果預言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