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組織ISO 8644 會議的這個好“球”的,是一家新生的浙江民營企業,這是一家生產車輪毂的企業。它就是本書的主人公——萬豐奧特。在當時,萬豐奧特的規模其實還很小,舉辦一次國際會議,對它來說算得上一次挑戰。
從嚴格的工業意義上說,1998 年的時候,萬豐奧特其實還是一家剛剛走出規模試驗達到量產狀態的工業企業。這一年,萬豐的第一家摩托車輪毂工廠剛剛有了自己的新廠址,它的第二個項目——汽車輪毂項目也才剛剛進入試驗狀態。就企業歷史而言,它不過才創建了四年而已,此時才剛剛定名。
但以業内的影響力而言,這已經是一家不可小觑的企業了。就在 1997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中國名牌戰略促進會聯合舉辦的市場競争力調查中,萬豐奧特的摩托車輪毂一舉奪得“品牌市場占有率、品牌質量滿意率、客戶購買首選率、品牌綜合競争力”四項行業冠軍。只是論銷售額和企業規模,由這樣一家企業來代表中國承辦國際會議,多少令人有點意外。一般而言,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代表中國的事,基本都是大型國企操辦。就當時而言,萬豐奧特既非國企,在摩托車行業裡也絕非大型企業,怎麼會輪得上它來承辦這次會議呢?
機會是萬豐奧特争取來的。
聽說中國將舉辦ISO 8644 會議的,是當時萬豐奧特的辦公室主任夏越璋。他一直在負責公司的品牌策劃工作,核心是使萬豐奧特熟悉整個產業内的企業並掌握國際通行的遊戲規則。早在 1997 年,他就從國家機械部汽車司摩托車處了解到,天津大學摩托車研究所收到了ISO的意向詢問,詢問中國有沒有可能來承辦ISO 8644 標準修訂會議。
主辦大型國際會議,對於天津大學摩托車研究所來說當然是一個機會。不過,國内的大學與國外的不同,辦學經費都是由政府撥給的。所以擺在摩托車研究所面前的問題是,需要找有合作意向的企業來出資承辦這次會議。這其中就存在一定的障礙,國内當時已經有了一些摩托車車輪企業,投資比較大的都是國企下屬廠,而民營企業當時對於這種花錢的項目都比較謹慎,再加上天津大學摩托車研究中心的學者們又都是知識分子,自尊心很強,不太肯求人,因此在落實承辦單位時,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空白。
萬豐奧特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
夏越璋一聽到這個信息,馬上向陳愛蓮進行了匯報。陳愛蓮非常認同夏越璋的意見,覺得應該把這個機會拿下來。作為一家建立時間不太長的企業,陳愛蓮覺得學習應該是萬豐奧特最為重要的事情:讓公司技術人員知道全球行業專家們在讨論什麼,對萬豐奧特是有好處的,而承辦ISO 8644 標準修訂會議對於這家新生企業而言,是能迅速接觸全球業内專業人脈的好機會。不過,1998 年的萬豐奧特雖然規模不大,卻是一家有規範治理體系的企業,陳愛蓮馬上召開董事會進行決策。
在獲得董事會批準之後,夏越璋專程去了一趟天津,找到摩托車研究所的王頌秦教授,把承辦會議的事情承擔了下來。
之後我們將會看到,就萬豐奧特 20 年的歷史而言,承辦這次會議確實有它的關鍵意義。在承辦ISO 8644 標準修訂會議之前,新生的萬豐奧特更多是在獨自摸索產業門道,而在此之後,萬豐奧特開始全方位接觸它所涉及的全球產業脈絡,更自覺地在全球範圍内佈局自己的產能。另外,萬豐奧特在這次會議上,在全球知名主機廠面前,亮了個相。
至此,由天津大學摩托車研究中心主辦,並由萬豐奧特承辦的ISO 8644標準修訂會議,成為一個多贏的選擇。當然,從當時的歷史階段來說,初入摩托車領域的萬豐奧特,獲利更多些。
從萬豐奧特的公司歷史來看,用“初入”這個詞來形容 1998 年時的萬豐奧特,是恰如其分的。萬豐奧特當時只是剛剛投產了幾條摩托車輪毂的生產線,在紹興市下屬的山區縣——新昌縣城建好了新廠房,穩定了生產。從工業的角度看,萬豐奧特在 1998 年其實剛剛達到了量產規模,而在 1998 年之前,萬豐奧特的鋁合金車輪生產只是租用了縣城裡一家倒閉的國有企業的廠房。
從外界看,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摩托車行業,國内此時都處於市場的快速上升期。但萬豐奧特所從事的摩托車輪毂制造,競争也是非常激烈的,算上各種類型的公司,萬豐奧特總共有 112 家競争對手。而我們在後面將會看到,萬豐奧特是這些企業當中背景最小的一家,這樣一家新企業要承辦修訂標準的國際性會議,不禁讓我們對其領頭人陳愛蓮有些刮目相看。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走的是一條以開放促自主的道路。在汽車摩托車行業,主機廠當時已經興起了一股合資熱潮。跨國公司紛紛在中國市場投下重註,與國内很多大型國企進行合資,市場上銷售的大都是這些合資企業的產品。
因此,就萬豐奧特這家新生的零部件企業來說,想對整個產業進行了解和熟知,贊助這樣的會議當然是一個好路徑。如果沒有對行業内其他企業能力的認識,沒有在這些企業當中建立起熟悉的人脈,想要形成與它們的合作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豐奧特承辦會議是一條高風險、高收益的路徑。
1998 年 9 月 15 日,ISO 8644 國際標準修訂會議在溪口鎮的中信花園大酒店 2003 室正式召開。從事後留存的檔案看,這間會議室是一個當時少見的平行讨論的佈局。會場裡沒有佈置主席台,只是用會議桌圍成了一個長方形的格局。另外,在接近入口處設了一個講話席。
會議先由東道主王教授和承辦方萬豐奧特的總經理陳愛蓮致歡迎詞。令所有參會者多少有點意外的是,代表東道主萬豐奧特致辭的陳愛蓮,是一位時髦的年輕女性,高挑個兒——身高有 1.70 米左右,一頭大波浪短卷發,穿一身青灰色的中長袖連衣裙,笑容燦爛,講起話來非常流暢與豪爽,與傳統中國女性含蓄、内向、羞澀的形象大相徑庭,這令到場的國外專家們多少有點驚訝。
陳愛蓮的歡迎詞非常簡短,總共也就 5 句話。她首先歡迎各國專家們的遠道而來,接著介紹了萬豐奧特是一家創業 4 年的摩托車輪毂企業,不過公司非常重視技術累積,願意向各國專家們交流學習,最後祝與會者在中國期間工作愉快。
之後,另有一位政府官員向大會表示祝賀,這便是當地主管工業與科技的縣長。在東方文化當中,這說明萬豐奧特在當地是有不小的影響力的。陳愛蓮的出現之所以令人驚訝,是因為摩托車輪毂的生產,其關鍵工序是鑄造,而這個專業很少能見到女性。
鑄造是機械之母,任何機械類產品的源頭都是鑄造工藝。在國内,20 世紀 90 年代幾乎是現代鑄造技術發展的開始。稍早一點,國内的鑄造所採取的工藝都是砂模成型,然後是金屬液澆註,現場又髒又熱是肯定的。所以通常情況下,女性很少選擇這個行業,更何況是愛好時髦、開朗陽光的陳愛蓮。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萬豐奧特這家企業,並不簡單。
說這家新入行的企業不簡單的原因,在這次會議上還有很多體現。比如,陳愛蓮簡短講完話、請專家們吃了一頓飯之後,就離開了會議現場。直到會議進入後期參觀的時候,她才又露面,給專家們做了一些陪同工作。看起來,她並不像當時很多國企同行的領導者那麼悠閑,倒是個很忙的角色。
再比如,作為東道主,萬豐奧特參與這次會議的人不少,有公司副總經理呂國慶、總工程師朱訓明、辦公室主任夏越璋,還有三個會務人員。有趣的是,會議名單當中有一位叫雷銘君的專家,本來是代表佛山市中南鋁車輪制造有限公司參加會議的,在後來的會議資料裡,他的單位改成了萬豐奧特。
這樣一來,萬豐奧特倒有 7 個管理者參與會議了。
派出如此多的技術人員參加會議,是萬豐奧特作為東道主的要求,目的是為技術人員開辟快捷通道,讓他們獲得與國際主流企業的工程師交流的機會。萬豐奧特作為一家新生的民營企業,從一開始就非常註重與同行的交流,幾年間,陳愛蓮帶領團隊一有機會就去走訪同行。因此這樣一次國際會議,萬豐奧特有這麼多人參與,其實也很正常。
雖然只到會了一天多時間,但細心的陳愛蓮還是發現,會議的女主持人,上午和下午穿的衣服不一樣。因此兩個女人很快就穿衣服這件事私下探讨起來,到現在她都記得很清楚,對方告訴她,像這種頂尖級的會議,女性穿得端莊而美麗,體現的是對其他參會者的尊重,女性就應該像鮮花一樣漂亮,讓人賞心悅目才好。
陳愛蓮悄悄地記下了這個細節。
ISO 8644 標準修訂會議的總方向,是試圖統一摩托車車輪作為一種產品的檢測方式,至少使全球的同行業在對產品評價方面有個統一的標準。但由於各國在摩托車輪的生產領域差異很大,各個企業的組織方式也不相同,對產品的檢測方式也有不同,所以這次會議遇到的矛盾和争論也很多。歷時兩天的會議就技術的細節一個一個地進行讨論,每個細節都要花費很長時間。
總體來說,統一標準的讨論中,遇到來自日本企業的阻礙比較大。就檢測來說,全球統一標準考慮的是檢測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發達國家對摩托車的定位僅僅是交通工具或者說成人玩具,道路條件較好,摩托車的使用環境相對穩定和安全,而在發展中國家,老百姓都把摩托車作為生產和生活兩用的“賺錢機器”,往往會超載,道路條件也相對惡劣。
由於不同市場區域對摩托車的需求存在細微的不同,造成生產廠家對於技術要求也不同,進而體現為對檢測試驗的安全關註度不同。同時,並不是所有車輪生產企業都能對檢測手段有大規模投入,因而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加一個較大的安全系數來做標準,是通用做法。而日本企業由於規模大,產業成熟,加之其對安全的重視程度高,對於檢測手段的投入較大,設備也很完整,所以和當時比較通用的摩托車車輪檢測方式及歐洲企業的認知差異較大。
比如,車輪耐受沖擊力的試驗,國際通用的標準是把車輪在試驗的台架上固定,用設備給車輪一個外力,測試車輪的最大耐受外力值,這個值高過了標準當中的規定,車輪就算合格。
耐受外力這個值,反映了金屬輪體在加工過程中微觀形成的晶體狀態;在使用過程中,由金屬晶體狀態確定的這個耐受外力值的大小,決定了車輪的使用時間長度和行駛過程當中的穩定程度。
但日本標準就要細化得多,它要求把外來沖擊力分解成幾種,分別做更為精準的檢測試驗,同時設立幾項要求。
在技術領域,朱訓明是當時萬豐奧特的代表人物。對於深入的技術環節和此次會議的進程,他有十分清晰的了解。多年之後,朱訓明還是對當時的争論持有自己的看法:日本企業的這種做法,肯定是對的和更為先進的,但他們就很少考慮其他國家和企業的條件,要推行他們的做法,本身就存在問題。
各國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對於車輪的安全性要求自然也不一樣。強行在國際標準當中推行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擡高了整個行業的進入門檻。國際標準作為一個在全球通用的標準,一定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說,有些企業達不到日本的這個標準,怎麼辦?不讓它再做這行了嗎?這一點,日本的專家們考慮得比較少。在此次會議上,中方因初次參與會議,表現得比較中立,而日系和歐美系的企業及研究機構的代表則針鋒相對。也是因此,在奉化的這次會議上,專家們並沒有形成共識,標準的修訂工作也沒能進行下去。因此 1998 年的標準修訂會議後來還召開了好幾次,最後在江門的會議上才達成了相對的共識。
對於現在萬豐奧特的技術人員,尤其是朱訓明來說,與全球頂尖企業的交流當然已經習以為常,但對當時的萬豐奧特來說卻很珍貴。一開始,萬豐奧特的技術人員並不清楚會議上為什麼有如此激烈的争論,到後來,以朱訓明為代表的年青一代終於明白,争論其實争的是國際主導權。萬豐奧特在21 世紀前後的一些記錄檔案當中,有員工記下了這種國際水平對於自己的震動:萬豐奧特與日本一家同行公司交流,發現自己想象當中的鋁水連續處理工藝,日本的同行已經做到了;在鋁水澆鑄的過程當中,一台設備的操作,萬豐奧特要配置 4 個員工,日本的那家企業只要一個人就可以了;而從設備耗材的使用情況來看,日本的那家企業只是萬豐奧特的六分之一。
以上種種,不難看出萬豐奧特為什麼願意承辦這樣的國際會議——除了朱訓明講到的了解前沿技術問題外,幾乎在每個環節上,萬豐奧特的技術人員都可以從同行那裡有所收獲。
本文摘自《陳愛蓮與萬豐奧特二十年》
萬豐奧特控股集團創立於1994年,如今是一家超百億先進制造業的國際化集團公司,在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建有制造基地,涉足汽車部件、機械裝備、金融投資、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實現了多個行業細分市場的全球領跑,名列中國民營企業綜合實力500強前列,是一家名副其實的“隐形冠軍”企業。
本書記錄了萬豐奧特及其創始人20年的發展歷程。作者實地走訪,與當事人深入交談,獲得了衆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並試圖分析其高速發展並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的秘密。“萬豐人”不安於現狀、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們展現了一代民營企業家的精神,也為中國民營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樹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