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分配

2014-12-19 18:18:24

  收入分配改革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激勵

  中國在強大,也只是個殼,民富才是根本,國富國強才是圓滿的中國夢。

  要實現民富,改革的第一刀應把著眼點放在收入分配改革上。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個國家能否發展,與企業能否發展,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企業極為看重員工激勵機制,即企業必須提供員工合適的工資與福利,以激發員工的熱情與鬥志。越是在危機時刻,適當的激勵越重要。中國經濟緩滞,民衆的信心與勤勞很重要,而信心相當一部分來自這樣的成功學邏輯——勤勞就能富有。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人都在質疑這傳承了千百年的因果論,勤勞一定富有嗎?經濟學家陳志武已經開始分析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言外之意“勤勞而不富有”已是闆上釘釘的現實。而更多的人擔憂,中國進取的動力與機制保障已消失殆盡:

  與未富先懶相關的“逆發展”現象流行:未富先撤、未富先奢、未富先剩、未富先退、未富先痞、未富先嬌、未富先敗、未富先宅、未富先炫、未富先疲、未富先賭……

  如今再也不是那個“隨便放槍都能打死一派鹿(胡潤語)的年代了。創業不如就業,就業不如被就業;經商不如做公務員,升官必然發財;打工不如啃老,反正都買不起房。”

  “還富於民”,首先要改變收入分配格局,其中初次分配格局是基礎性的,關鍵性的,最起碼讓民衆認識到“天道”還是“酬勤”的。

  初次收入分配主要涉及三方:勞方、資方、政府,初次收入分配的主要問題是,分配過多傾向於政府與資方,勞動相對弱勢。政府是且走中國財富蛋糕的大頭,這在前面章節有所涉及,不在追朔。收入分配對資本的偏愛,是由勞動力與資本的匮乏程度決定的。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資本極度匮乏,財富積累幾乎為零,而勞動力則極為充沛,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待業與即將就業的青年,同時大量的農民工也源源不斷從農村湧向城市。

  資本與勞動力存量的天然之別,決定了資本的“稀以為貴”。資本成為第一位的,各項政策不可避免地向其傾斜,以吸引資本,並形成資本決定收入的格局。由於政策對資本多出開綠燈,也使得資本更加貪婪,導致勞動者的工資偏低。

  2007年,社科院發佈企業藍皮書《中國企業競争力報告》,指出企業利潤增加的代價是職工收入偏低。從1990年到2005年,勞動者報酬GDP的比例從53.4%減少到41.4%,而企業營業餘額占GDP的比例卻從21.9%增加到29.6%。1998年,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資總額還是企業利潤的2.4倍,而到2005年就降到0.43倍,而同期工業企業利潤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4.3%提高到21.36%。

  從收入分配的差距來看,各行業的收入“高低各不同”,部分行業的收入也實在讓人羨慕嫉妒恨。2011年12月1日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辦的中國勞動論壇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提供了一組數據:

  行業、企業間工資差距擴大。2010年,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3653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0759元。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70146元;最低的農林牧漁業,16717元。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1。上世紀80年代,我國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數國家行業間差距在1.5—2倍左右。企業間工資差距更大。2010年調查上海某銀行員工工資及獎金人均為29.66萬元,員工的其他福利人均6.08萬元,合計35.75萬元,是當年城鎮單位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10倍。

  可見,收入明顯偏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業”、“金融、保險業”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給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企業多為國有資產,由於其壟斷地位,這些國有資產每年都有大量的收益。

  以2012年為例,2012年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116家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經濟學家陳志武稱,根據一些研究機構前幾年做的估算,到2006年年底,把國有土地和國有企業資產的財富加起來,國有資產的價值約79萬億元人民幣。 雖然這些國有資產沒有都產生了大量收益,但我國並未建立良好的分配機制,全體國民並未公平地享有這些資產。

  初次收入分配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平衡政府與市場主體時間的關系。不過,市場經濟越完善,越自由,政府的幹預空間就越小。企業到底給勞動者發多少工資,政府並沒有多少發言權。政府能做的只有不斷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將一部分比例的低收入人群進行保護,大部分人並不在政府的保護範圍之内。勞動者要改變在分配格局中的弱勢狀態,還需增強自己的話語權,比較現實的辦法是抱團,成立工會,通過團體的力量增強勞動者在初次分配中的話語權。

  政府應將關註的重點放在消除行業壟斷上,為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提供公平自由的市場環境。由於大量壟斷門檻的壟斷,很多民營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的日子不好過,其員工的日子也不好過,只有保證資本的生生不息,員工的工資提高才不至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此外,政府還需建立一個合理的分配機制,將屬於全體國民的國有資產及其產生的利潤,分配給國民。經濟學家陳志武主張將國有企業股權、國有資產等通通通打包,成立一個國有資產基金。管理者將這些國有資產基金以股份的形式分攤到13億中國人身上。如此一來,老百姓就真正成為國有資產的持有者,並切切實實拿到了股份。國有企業的利潤,可以直接進入老百姓的腰包,老百姓切實享受到經濟增長帶給他們的好處。

  直接還利於民,是個好主意。其實,政府還可以採取更為直接的方式,譬如發消費券,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又能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倒也是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發消費券“四兩拔千斤”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享有“歐元之父”之譽的羅伯特?蒙代爾在2008年舉行的“2008國際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呼籲,針對當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國和美國政府都可採取向民衆發放購物券的方式來刺激消費,從而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蒙代爾的建議可取,發消費券具有“四兩撥千斤”的關鍵作用。

  對於經濟的拉動,尤其是消費的拉動,更多的需要深入國民生活的微觀層面,從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居民收入,一方面要減輕國民負擔,如此方能實現消費拉動型的經濟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固然令人振奮,但我們也不免擔憂,氣勢磅礴的基礎設施投資能否獨臂擎天,拉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雖然基礎設施投資可以拉動GDP增長,但拉動的經濟增長鍊條較短,主要集中於中上遊產業,如水泥、鋼鐵、有色金屬領域,對下遊產業,如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影響較小,可以帶動的就業人數也不多,不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更好地發展。因此,中央政府應在刺激消費上出重型組合拳,以發放一萬億消費券的財政政策刺激消費。

  首先,發放消費券是給“取之於民,還之於民”的表現,有利於提高公衆福祉,是政府的“親民”之舉。金融危機對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造成了很大影響,政府發放消費券,可以鼓勵公衆持券進行基本生活用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有利於提高困難家庭抵禦危機的能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數。

  其次,發放消費券是最為直接的刺激經濟措施,很有可能成為刺激經濟的強心劑。發放一萬億消費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消費乏力的狀況,提高消費,擴大買方市場,這對以消費品為生產目標的企業是個絕對利好消息。而對那些出口依賴性中國制造類企業,也能由出口轉内需,順利實現轉型,避免受困於海外市場。

  而且,發放消費券也不是單讓商場和中國制造業吃了偏食,整個社會產業鍊都受益匪淺。商場和輕工業發展了,其上遊產業和相關產業如運輸、物流等的發展也被拉動,整個國民經濟都因消費券的發放而收益。

  最後,發放消費券為大量消費品導向型企業輸送“還陽丹”,而這些企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承擔著解決民衆就業的責任。一旦這些企業沒有了生命之憂,很多人的飯碗也就保住了。可見,發放消費券有利於保持就業穩定甚至擴大就業。

  刺激消費,就需要培育社會消費能力,當市場規律自身無法為提高消費能力提供溫床時,就需要政府出台實施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而消費券的發放,把政府的“還利於民”直接用於市場消費環節,縮短了傳導步驟和傳導週期,是立桿見影快速培育社會消費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時,這也是把中央政府保增長的戰略目標直接落實在改善民生上。

  

本文摘自《中國如何切割危機》


   “大變局,中國怎麼辦?”無論哪個話題都是宏大叙事,如果從經濟學、金融學、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等角度,恐怕幾本書都難窮盡,一本書又如何能面面俱到? 不妨換個角度,這些深奧、複雜甚至在平常人看來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只不過是手段,我們利用這些手段獲得緣由、結果,至於如何解決危機,如果站在危機管理的角度,反而能迎刃而解。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