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戰略的反思

2014-12-31 15:27:54

  2004年以前,萬科是一家沒有戰略的公司

  說萬科是一家沒有戰略的公司,肯定很多人會反對。20世紀90年代,在許多企業搞多元化時,萬科卻賣掉了很多產業,專註做房地產,目標感、方向感非常明確,萬科怎麼會沒有戰略呢?

  應該說,萬科一直都是有戰略眼光的公司。但是在房地產專業化發展道路上,萬科的初期戰略並不明晰。1999年,萬科曾啟動過代號為“一五計劃”的戰略規劃項目,萬科首次對未來5年的資產規模、資產回報率、市場份額等指標進行了詳細界定。但次年華潤收購萬科的舉措,讓企業的精力更多地投向了股權置換當中,而“一五計劃”最終未能落實到操作層面上去。

  2002年10月,萬科與德國國際房地產投資銀行(HI)洽談合作事宜。HI提出的條件是,萬科提供具體的年度開發計劃和預算方案,並購買保險。這個條件給了萬科管理層非常意外的觸動,在此之前,萬科甚至沒有相應的機構來管理整體的開發計劃。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一直處於粗放式發展的狀態。至今,這種粗放狀態依舊,全國的3萬家房地產公司絕大多數還停留在項目公司的層面上,遑論提出並執行戰略。第一個號稱自己有戰略的房地產公司是順馳,但是順馳的戰略最終以失敗告終。

  那時萬科也有一些部門做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多是對當前和未來3年左右萬科的資源分配進行研究,這和大部分房地產公司的研究雷同。

  2003年,萬科銷售收入63.8億元,正處於從中型企業向大企業艱難爬坡的階段。自1984年成立到2003年的這20年裡,萬科的銷售額一直沒有突破100億元,已遠遠落後於和它同一時期起家的聯想、海爾等企業。

  與萬科即將告別小企業階段同步的,是房地產市場環境的變化。2003年,一系列規範房地產市場政策的出台,為房地產業中長期發展奠定了制度框架,使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此同時,住房消費市場也進入了一個爆發式增長的階段。

  在早期發展中,萬科的方法論就是試錯。這麼走不行,就改正,換條路走。但是到2003年,萬科遇到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戰術上的問題——在原有發展模式下,資金和土地的瓶頸十分明顯;競争對手已經對萬科形成追趕之勢,行業老大的地位不穩;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爆發性轉折的關鍵時刻。

  環境發生了變化時,萬科必須有行動。它已經走到發展的十字路口。

  文化比戰略更重要

  在2004年萬科《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出台之前,萬科所謂的戰略,基本是王石個人對市場的觀察和判斷,或者說,就是他的直覺。

  王石曾說過,萬科犯過很多錯誤,但是沒有一個致命性的戰略錯誤。這也是王石對萬科最大的貢獻之一。

  20世紀90年代,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是深深房(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深深房的利潤是5個億,萬科2001年的利潤才到3.7億元。但是1998年,深深房陷入虧損,從此一蹶不振。

  深深房的失敗與公司的戰略有關。1993年那輪宏觀調控時,萬科選擇收縮戰線,賣掉了很多與地產無關的業務,開始走房地產專業化發展道路。但是深深房選擇的卻是擴大戰線,經營範圍開始從房地產到修機場、修橋、蓋大商場,甚至做起了零售業。最終,深深房沒有逃過宏觀調控帶來的寒冬。兩種不同的戰略選擇,到1998年結果就非常清楚了。

  王石回憶當年的情景說:“每個公司面臨的局面差不多,我就說早變早主動,晚變晚主動,不變死路一條,你還固守著1992年、1993年的形勢,你還希望宏觀調控趕快結束,繼續是1991年、1992年的局面出來,是不可能的。”

  1999年,王石主動從萬科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慢慢地遠離了市場。

  2003年,王石登珠穆朗瑪峰後回來,由於遠離市場太久,他對市場的判斷已經不像從前那麼自信。2003年的7月和8月,萬科相繼在深圳和南京的兩塊土地上出現重大失誤後,王石也覺得萬科需要一個具體的戰略規劃,來指引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王石是個天馬行空的人,幾乎是一天一個想法。他曾經考慮過做一個萬科房地產指數,即把有萬科項目的城市的房地產信息做成指數,成為行業風向標。但是,不久他就發現萬科在數據上的能力還不如搜房,萬科房地產指數最終不了了之。

  雖然王石的想法很多,但是並沒有給萬科帶來不利影響,因為各個部門很快找來證據否定了他的想法,而王石總是能夠接受別人的否定。

  萬科能夠走到今天,關鍵就在於它的制度和文化。1988年,萬科改制上市時,王石放棄了萬科的股份,成為職業經理人。這個只有股東、沒有老闆的公司,講究平等和民主,沒有一言堂。萬科的内部會議不是正襟危坐的,

  甚至是有點散漫的,在一種相對自由的氛圍中,所有的人都可以發言。王石也多次表達過,他最高興看到的事情是,部下能夠提出反對意見,而且最終證明他們是對的。

  從某種程度上講,文化比戰略更重要。當行業發生改變時,企業能否率先提出解決方案,主要是由專業人員決定的。而專業人員的能力是否能夠得以發揮,企業文化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的氛圍,也決定了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小。一個以長官意志、家長式統治建立起來的組織,很難有普遍性思考,因此也很難有很強大的專業能力。

  並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戰略。對於小公司來說,機會和執行能力要比戰略重要得多,這就是當初萬科沒有戰略也能發展得很好的原因。但沒有一家成功的大型公司是沒有戰略的,戰略是大型公司成功發展的前提。世界500強企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業績不太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成熟公司不依靠追逐市場機會、捕捉熱點,而是通過長遠的戰略規劃來占領行業制高點,通過自身的管理和能力來獲取行業平均利潤。即使行業不景氣,這些公司依然可以超越一般的市場行情。

  沒有好的市場基礎,所謂的公司戰略就沒有意義;而沒有好的企業文化,企業的未來就會有危險。

  萬科有一群不甘平庸的人

  萬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有一群不甘平庸的人。2003年,在深圳和南京不得已拿的兩塊“地王”,讓萬科深感不安。

  2003年10月10日下午,在深圳梅林萬科原集團總部的會議室,一場充滿火藥味的讨論正在進行。這場會議由主管拿地和採購的集團副總劉愛明主持,主題本來是讨論拿地的問題,但很快轉向更深入的思考——從土地問題轉向了對萬科發展前景和模式的思考。思考主要包括以下3個問題:

  1、順馳已經喊出“趕超萬科”的口號,也許還有新的順馳出現。在順馳的沖擊下,萬科如何發展?

  2、在早期發展中,萬科的方法論就是試錯。這麼走不行,就換條路再走。但這種發展模式的成本越來越高,代價越來越大,這個困境如何改變?

  3、萬科以前沒有戰略,主要是靠王石對市場的判斷和高瞻遠矚的思維方式。那麼萬科未來應該怎麼發展?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公司的變革都是一把手主導的、自上而下的;但是在萬科,變革可以是自下而上的。萬科的文化允許所有的人自由思考、自由表達。

  “只要是為了萬科好,可以反對我和王石。這句話在很多公司不敢說,但在萬科可以說。”郁亮說。

  就在劉愛明們因為拿地問題而讨論萬科的未來時,王石和郁亮則在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在前20年的發展中,萬科實現了由多元化向專業化的轉變,並且在房地產行業取得了領跑的地位,那麼,房地產業務到底能支撐萬科發展到多大?這個行業的前景到底在哪裡?

  郁亮親自抓這個研究課題。兩個月後,一份關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研究報告被送到了王石面前。2002年,美國住宅市場規模是中國的20倍,從美國的經驗看,房地產有足以支撐起世界級優秀公司的市場空間,中國房地產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2003年,無論是王石、郁亮,還是劉愛明等萬科高管,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萬科的未來在哪裡?當時的很多讨論沒有直接得出答案,但是在萬科内部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萬科需要發展戰略。這些都成為了後來萬科做《10年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由來。

  

本文摘自《從100億到2000億的秘密》


   這是一個經典的企業發展案例,也是一個關於時代、機遇、選擇與變革的故事。 房地產黃金10年,萬科的規模從100億上升到2000億,增長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 100億遭遇瓶頸,500億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機”,1000億之後面臨著更多未知的挑戰。萬科是怎樣自我革命的? 創業30年,萬科始終保持著25%的高增長,這在世界商業史上也屬罕見。萬科成功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面對這個颠覆式創新的年代,它的輝煌能否延續?其前途又在何方?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