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Healthcare)的含義
國内第一批規模化辦醫者都是當年放棄外企等機構提供的高薪,為了理想投身到多元辦醫中來的,他們中很多人與筆者的理想一致——“讓患者站起來”。因為國内傳統的診療模式和行醫習慣等多重原因,使得我國患者的就醫體驗不甚理想。
“醫療保健”的英文是“Healthcare”,其實是兩個詞組成的:“Health”是目的,“Care”是路徑。而路徑裡面第一步應該是關懷,當患者知道自己“不健康”之後,“醫療的第一接觸”應該是心靈慰籍。筆者在美國學習時,聽到一個案例。一個女性患者罹患乳腺癌,需要進行乳房環切手術。她知道之後,心情非常糟糕,大哭不止。她的主管護士一直陪著她,在激動的時候也會陪她一起哭。就這樣,在護士的關懷與支持下,該女性患者鼓起勇氣接受了手術。由於對手術保持樂觀的心態,她的手術非常成功,術後恢複得也很好。
在美國的醫院中,通過對患者的關懷使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事例很多,其中最為突出的為百思特醫院。百思特醫院每個月都會在董事會上表彰兩三名表現傑出的員工。比如,一位護士得到表彰是因為幫助患者錄制了喜愛的電視節目。該患者由於晚上做手術,正巧錯過了喜愛的一個電視節目,使他很焦慮。護士得知後,回家錄制了這個節目送給病人,從而消除了他的焦慮。醫院的一位收銀員親自幫一個住院幾週卻無人照顧的病人洗衣服,他也因此獲得了表彰。另一位得到表彰的是一名行政人員。他得知一位晚期疾病患者酷愛釣魚,很想再去釣一次。這位行政人員聯系了病人的醫生,安排了一輛救護車,陪病人到海灘釣魚,實現了他的心願。三週後,病人帶著滿足去世。
美國的醫院管理模式也就是我國第一批辦醫者的理想,即從患者出發,打造精品醫院項目,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註,從而促成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真正做到讓患者“躺著進院,笑著出院”。
◆互聯網
在過去,患者對自身的疾病診治與康複的了解僅來自醫生的醫囑或者有醫學背景的親友。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各個行業的信息越來越對稱。逐漸覺醒的國内患者和家屬通過互聯網來獲知疾病與診斷等各類信息,不僅能更有效地評估與選取就診途徑,而且可以在與醫生的溝通時“頻段更加相近”。也就是說,互聯網通過自身的開放性與信息負載以及與患者的互動,完成了“患者教育”等職責。
中國婦產科網就是基於婦產科醫師交流的一個網站,網站的前身是“婦產科學者之家”,創始人是北京協和醫院的婦產科醫師龔曉明。該網站為專業醫師的繼續教育學習和學術交流提供了平台,得到了衆多業内專家的支持,也得到了全國專業醫師的認可。經過不斷地發展,中國婦產科網已經成為國内最受歡迎的婦產科專業門戶網站。
2000年之前,國内還沒有一個專門為婦產科醫師提供交流的網絡平台。 2000年,龔曉明決心建立一個婦產科醫師網站。網站憑借專業的平台和創建者敬業的精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婦產科醫師,在加入搜索引擎之後,網站的訪問量也逐漸增加。2006年,網站正式改名為“中國婦產科網”,網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目前,網站最受歡迎的欄目是專家講座和手術視頻。網站現有註冊用戶30餘萬名,日訪問量1.4萬人次,成為國内婦產科學界影響力較大的專業網站。網站的專業性和影響力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及其家屬的訪問。患者及其家屬,尤其是年輕的患者及其家屬,不僅通過互聯網與社交網絡等獲得疾病的相關信息,而且通過這些手段獲得“醫療的第一接觸”。通過對做院内營銷項目時的患者的追蹤調研,筆者發現,患者或家屬在知道得病之後,首先會上網搜索疾病,明晰疾病嚴重程度與就醫指導,然後會去醫療咨詢網站進行咨詢,最後才會找身邊的朋友咨詢或找專家等。如果所患疾病不嚴重,就通過網絡咨詢完成整個“預診斷”過程,可不必再同朋友或好專家交流了。盡管這種情況目前仍然限於年輕患者,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形成一種趨勢,變成一種全新的患者洞察。
在這個就醫流程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借助互聯網進行的網上咨詢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從目前的國情來看,醫療和互聯網的結合既能節省患者的時間、經濟成本,而且有助於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好大夫在線”就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產生的醫療咨詢網站。“好大夫在線”成立於2006年,最初的設想是把更多的醫療服務提供商嫁接到“好大夫”這個平台上來,從中收取分成。網站為每名醫生建立專屬的個人網站,醫生可以充分地介紹自己的專業特長,並且可以借助各大門戶網站進行品牌的宣傳和吸引用戶,建立個人品牌和口碑。醫生是該網站最為核心的資源。
“好大夫在線”主要是通過電話咨詢、術後隨診、海外就診、住院直通車等滿足患者的咨詢和就診需求。目?,“好大夫在線”的數據庫裡已經收錄了3000家醫院和30萬名醫生的數據,覆蓋全國各省。其中,90%以上為二甲以上的公立醫院,70%以上的醫生具有副高級職稱。4萬名醫生可以提供在線咨詢服務,7000名醫生開通了預約轉診服務。
◆社交化
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社交網絡的加速滲入是相互交織的,在這種情形下,社交網絡也出現了“人以群分”的特點。基於同類訴求的“某類患者”就在“醫療第一類接觸”的驅動下自行形成群落,通過溝通與反饋等方式產生内容(醫療UGC)。這些内容正在逐漸發展成為醫療行業真正的驅動力。
Patients Like Me(久病成醫網站)就是這樣一個基於患者交流的社交網站。Patients Like Me網站建於2004年,網站名字意為“像我一樣的病人”,網站的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是專門的患者交流社交網站。通過網站,患者可以找到同病相憐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和各種活動。目前,該網站的會員已經達到8萬多名,對於一個以患者為對象的社交網站來說,這已經不是個小數目。
Patients Like Me網站的盈利模式並不是通過廣告,而是與醫藥公司進行合作,以匿名的形式將患者的病情分析、治療方法、遺傳信息、生理特徵信息甚至照片等信息出售給這些公司,為它們的研究工作提供相關的數據支持。
Patients Like Me網站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提供許多真實的數據資料,這是傳統的醫療病歷所不能達到的。網站根據患者的資料,將其進行分類,包括器官移植、HIV(人類免疫缺陷疾病)、精神疾病、多發性硬化、癫痫、慢性疲勞綜合症及其他罕見病症等。網站會根據患者註冊時候所填寫的各種資料,包括病情、病史、健康情況等進行詳細的分析,得出相關的數據圖。
Patients Like Me網站在慢性病領域打破了傳統的思路,與新技術結合,為患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無論是對於患者,還是醫藥公司,都能夠集中地獲取更多的信息,為慢性病的診治和相關藥品的研發提供了幫助。
根據美國的相關報道,Patients Like Me網站在2014年與知名生物技術制藥公司Genentech(基因泰克)達成了深度合作夥伴關系,基因泰克在未來的5年之内可以訪問Patients Like Me網站的全部數據庫。
Patients Like Me網站對於高級藥物研究的價值最早體現在2010年。根據一家網站的數據,2010年有一些患者得了一種罕見的漸進性的致命的神經疾病,表明了當時正在研發的一種藥物是無效的。這一結果與當年的一項學術研究結果相吻合。
在與基因泰克的合作過程中,Patients Like Me網站表明,患者的姓名、郵件地址等屬於個人隐私的信息,是被保護的。基因泰克同Patients Like Me網站的此次合作,是合作範圍最廣的一次。創始人詹姆斯希望這些數據能夠產生真正的科學價值,可以支持一線的醫學研究,加速臨床實驗的進程。
在這些社交網站中,患者自發產生的有醫療功用的内容(Healthcare User Generated Content,簡稱HUGC)對固化慢性病已經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尤其針對一些需要改變自己生活習慣來輔助治療的固化慢性病,HUGC對患者的診治與康複作用巨大,已經慢慢衍生出來很多業務。在美國,針對糖尿病的網絡社群就慢慢衍生出來了,如DLIFE(樂活糖)網站。
DLIFE是專門為糖尿病患者打造的一個網站,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DLIFE網站的創始人Steinberg(斯坦伯格)是一位營銷人員兼企業家。在他的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都在與糖尿病作鬥争。為了掌握糖尿病的全部狀況,他創辦了DLIFE網站,希望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資源站點和社區服務。
DLIFE網站作為糖尿病患者的綜合性媒體網絡,可以協助患者及其家庭和處於危險邊緣的人群與病魔作鬥争,目前該網站的訪問人數已經達到八千萬人次。在2005年,DLIFE網站採用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方式來吸引糖尿病患者的參與。現在,DLIFE網站已經成為了領先的糖尿病資源站點,每個月的用戶達到數百萬,通過網站可以協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延長患者的壽命。DLIFE網站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讓用戶可以通過DLIFE網站的互動平台來提高自助服務的質量。這是一個專用的内容套件和技術資產,獲得了大衆的認可,在臨床實踐領域更為明顯,可以用來提高知識,自助行為和最終的結果。
DLIFE網站通過與醫療保健計劃和醫療保健服務供應商展開合作,獲取收益和維持網站的運行。
由於互聯網的信息開放性與高效性讓“信息最不對稱的醫療服務行業”的信息對稱度提高的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專業患者社交平台快速發酵,讓“患者群+社交平台”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會成為醫療服務支付方(保險)和醫療服務供給方(醫院等)的第三種力量,而這種力量未來很有可能取代醫院和保險形成醫療服務行業的核心。其實這種力量的雛形已經開始顯現。美國大型保險公司開始單獨為慢性病,尤其是類似DLIFE網站附屬的糖尿病群體定制保險品種。除此之外,美國大型藥品零售商也開始為社交化的慢性病定制基於社區的落地服務,打造這種新型的醫療服務。
本文摘自《多元辦醫的超級入口》
當前,醫療與健康服務投資需求強勁,幾千億資金雲集關註這個未來8萬億產值的行業。本書從準備投資醫療機構的角度出發,結合作者自身辦醫的經驗與心路歷程,詳細介紹了大機構的醫療服務戰略、投資模式,投資標的與具體項目落地以及投後管理的内容,特別剖析了未來辦醫行業如何基於社交化平台與大數據篩選作為核心。本書為希望進行醫療行業的投資人、醫療項目的創業者以及健康地產醫療地產等關註者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投資理念和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