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拐幾個彎才能走出風險
成功需要精心打造,但是它的起點一定是電光火石般璀璨。風投與企業家的合作,被人們戲稱為“結婚”,所以他們的“相親”一定要有心動的感覺。放眼今天世界500強的公司,背後都有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一雙手在推動。
所謂“英雄惜英雄”,成功者必定與成功者心靈相通。他們的全面合作長達數年,經常為了公司發展争得面紅耳赤,但是改造企業,重塑企業家,就在點滴之間匯聚而成。砸錢,是對這種合作的誤解。所以風險投資人不是賺一票就走人的投機分子,他們是和企業一起成長的合夥人。
想要賺錢嘛,總要拐幾個彎才能走出風險。
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最好的股票永遠沒有出手的時候”。徐新做客《軒尼詩財富人生》節目時說道:“如果你問我,投資行業做到今天,我犯的最大一個錯誤,或者說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其實就是對我們投的企業,都是賣得太早了,這是我現在最大的教訓。”
◎ 投資,不是投機
風險投資是投資,不是投機,不是簡單地賺一票就走,而是如徐新所說“和企業家一起成長”。所以,要想在市場的風雨飄搖中成長,風投就要在風險中創造利潤,更要回避投資中不必要的風險。號稱“世界風投界最具傳奇性”人物的約翰·杜爾,十分贊成“風投不是下賭註”的觀點,他說:“風險投資行業實際上是一個服務行業,風險投資行業是要為那些創業企業家服務,因此,行業知識和社會網絡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行業知識的話,他只是在下賭註,而不是做服務,你就沒法幫助創業企業家。關系網絡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包括客戶的網絡、員工的網絡、合作夥伴的網絡等等,這種把握關鍵關系網絡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徐新在中國市場上功勳卓著,戰果累累,從網易到諾亞舟,再到中華英才網,無不是賺得盆滿缽滿。在尋求風險與回避風險之間,她有自己獨特的步伐。
徐新說:“我在風險投資這個行業摸爬滾打11年了,感受最深的就是企業家的精神,這是我們中國最需要的。我也知道,有很多能幹的人、聰明的人還在打工,他們之所以不敢去創業,最害怕的就是失敗。我覺得,其實你要是把失敗想透了,創業的最大風險不過是失敗。失敗了又怎麼樣,大不了再找份工作呗!中國現在是創業非常好的一個機會,很多行業正在興起,你要知道,人生可以重新開始,時代不會重新降臨。與時代合拍,投身創業,這也是一個塑造人生理想的過程,一個公司在你的手裡從無到有,然後再做成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這會給你的人生帶來無窮的價值,不是錢能夠衡量的。”
正因為有此理念,才有徐新後來贊助的央視二套一場大型的電視創業大賽《贏在中國》在2006年夏天熱播全國。這檔節目的宗旨是“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它要讴歌的就是勇於創業的精神,要挑戰的是畏懼風險的心理陰影。和歐美的精神相比,懼怕創業是中國人,甚至亞洲人的一個通病。在這種懼怕背後,隐藏的是對失敗不認同的亞洲文化。“殺身成仁”是中國軍人的古訓,切腹的日本軍人甚至已經成為武士道精神的一個典型。這種對失敗的不認可,恰恰是經濟領域中的致命缺陷。中國至今都被這種心理牢牢套住,即使到了風險投資最青睞中國的2007年,投資總金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中國仍然沒有自己的世界品牌,沒有享譽世界的企業家。為什麼,我們缺少的就是失敗精神塑造出的企業家精神,這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最核心因素。
◎ 想“贏在中國”?成功總要拐幾個彎才來
徐新說:“中國的市場有一個特點,發展很快,企業成長得也很快。所以在中國找到一個快速成長的企業其實並不難,但要找到一個持續成長的企業卻是很難的。任何一個領域,只要你做好了,兩三年以後,馬上成千上萬的人就會模仿你的模式。”
在這種市場邏輯背後,就是近年來盛行的“藍海說”和“紅海說”,前者是未開發領域的財富占有,後者是在競争激烈的領域内分吃蛋糕。牛根生短短幾年,奮力開拓出一片藍色資本恣意流淌的海洋,被經濟學界稱為“蒙牛現象”,但是他更深知這背後的辯證法。在他的新浪博客裡,牛根生這樣寫道:“藍海變紅海的速度,在中國更快,有時候是一年、兩年,有時候是一月、兩月,有時候只是一週、兩週,曰之‘藍海瞬間變紅海’也不為過。我們在國内率先推出的利樂枕,率先推出的早餐奶,率先推出的益生菌,今天無一不是‘全國市場一片紅’!”
一個企業的興起也許靠機遇和巧合,但是要做到持續發展,做到百年老店的品牌,一定需要一整套的“稽核”才行。《基業長青》一書這樣描述屹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公司的獨特品質:“在高瞻遠矚的公司裡,核心價值觀不需要理性或外界的肯定,也不會隨著當時的趨勢和流行搖擺,甚至不會跟著市場情勢的變化而變化。”企業文化,是讓一個企業像一個帝國一樣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徐新說:“我非常想投一些能持續發展的企業,說通俗一點就是百年老店。我們希望能找到基業長青的企業家。我覺得,中國企業現在的發展還是處在非常初期的階段,也就是財富積累時期,中國這時候需要創品牌,也就是創造百年老店。我們幫助企業家養大企業雖然很辛苦,但太早的時候離場其實很吃虧,所以我會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好的制度與文化。首先,要在企業内部建立一個制度和文化,企業要有好的團隊基礎,使團隊都很熱愛工作,然後才是各種制度。第二,我們要投資特別好的企業,要有好的投資戰略和執行,還要熬得住寂寞。要做到基業長青,還要幫企業家專註於一兩件事情,而不希望他們拿到錢就只以賺錢為目的,今天想做這個,明天想做那個。我一直跟企業家講,不管你多麼能幹、多麼聰明、多麼努力,你同時做三件事時還要做到第一名的概率是很小的。在創業初期,你不能同時做兩件事,你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如果沒有這種專註精神,是做不到行業老大的。”
徐新向來是不投則已,要投就專心致志,對所投公司的戰略規劃、業務結構、贏利模式了如指掌。她要從美國上市公司手裡買過來一個企業,仔細調查之後感覺十分熟悉,回想起它和之前自己投資的康達十分相似,於是花了1000萬美元買入進行戰略規劃。在銷售市場上,一個主要地盤是澳大利亞和中國台灣,另外一個主要在中國内陸和香港地區活動。於是,徐新把兩家公司合並成一個,並追加資金2000萬美元,兩家企業強強聯合,整體效應不久就顯現出來,企業身價飙升,實力壯大。
面對更大的挑戰市場風險,徐新不僅更多了幾分自信,也不再害怕成功途中的寂寞、煎熬和等待。因為她知道,不管中途拐了幾個彎,最終成功一定會到來。
商如戰,團如劍
如果說,商業直覺是讓一個企業生生不息的那團火焰,那麼CEO(首席執行官)、CFO(首席財政官)、COO(首席運營官),組成的O家族團隊,能讓這團火焰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依然能持續燃燒。
商如戰,意思是說團隊作戰是取得勝利的唯一可能。中國的許多企業正是因為團隊的拆夥從而變得一蹶不振。丁磊能夠成功,是因為他的核心團隊幾乎始終沒有改變;宗慶後能夠成功,是因為在他背後集結著中國最為強大的飲料銷售渠道;黃光裕能夠連續兩年盤踞首富位置,是因為他是一個實行軍事化管理的龐大團隊的領頭人。
徐新也十分註意創業者的團隊建設,她認為:如果只有一個主創者在她面前滔滔不絕地演講,另外幾個手下沉默不語,這將是最糟糕的一次會面。不僅另外幾個人的能力會被大打問號,主創者帶隊伍的能力也會被大打問號。用徐新的話說就是:“企業家帶隊伍的能力很重要。有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家在公司很小的時候,自己拳打腳踢什麼都做,做得紅紅火火。但到了100人的規模,企業家就不行了,不會管人,能幹的人都待不下來,這說明帶隊伍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徐新伴隨網易走過互聯網泡沫破裂時期,伴隨永和大王走過顆粒無收的季節,她深知在關鍵時刻團隊建設的重要:“做企業,一個很大的風險是成長的痛苦。中國企業發展太快了,一般一個10億資產的大企業,現在兩三年就可以做到了。以前傳統行業打造一個10億美金的大企業需要三代人,而現在娃哈哈10年就打造成了,網易4~5年就做到了,中華英才網我估計再有3~5年,又是一個10億美金。你可以想想,把三代人的痛苦濃縮在一代人身上,而且就這10年,這種劇烈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資金問題不是最讓人痛苦的
企業家成長的痛苦,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人才,即團隊的問題。擁有一個高效的團隊,首先需要完善企業的制度和文化。很多小公司剛成立時,根本不知道什麼制度,他們的創立者也沒有意識到制度的重要性。對於此種情況,徐新見識過很多,並且也對他們給出了告誡:“一開始企業小的時候一定要建立制度和文化,花一點精力,制定相關的制度你的企業就具有成長性了,企業的發展也有紮實的基礎。”
此時,團隊的建設著重點就集中在企業的制度與文化上。制度與文化對於有些企業家來說,還不如個人魅力能夠起到相應的作用。但徐新卻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她認為,當公司有200個員工時,企業家的個人魅力就會派不上用場。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個人魅力上,還不如多花些精力在建設制度與文化上。徐新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聘請財務人才,一開始因為公司小的時候,人家不肯來,不願意給企業打工,但是我們先給他畫一個大餅,如企業可以上市。因為我們做了很多成功的企業,所以就很有說服力。以前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幫中華英才網找人才,它當時只有5個人,當時有人說你為什麼要到中華英才網來,他們這麼小一個公司。我說我們是最好的公司,所以我們要請最好的人,一開始他請不動,所以我去請,如果請不動的話,還要花一些精力去說服人家,在一個公司只有10個人的時候,你怎麼畫一個大餅在天上,讓他相信這個餅是夠得著的呢?這是我們的長項,我們經常做這樣的事情。”
在企業的制度與文化中,徐新更重視制度的建設。在創業之初,立即著手建立好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績效考核體系,對於管理企業益處良多。徐新比較贊成創始人一股獨大,但同時強調核心團隊也要有股份。這樣,大家才有做事業的感覺。把企業當作事業來做,這就是團隊建設的方向。但要給企業建立一個團隊基礎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比如說找一個首席財政官、一個首席市場官,把人找齊,差不多就要將近一年的時間。另外還要建立預算制度和財務制度,讓原來只有熱情的年輕人對數字保持敏感。
徐新喜歡並擅於幫助企業家的情懷或許源於她是水瓶座。標準的“水瓶”總是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博愛情懷。
徐新花費心思為投資的企業尋找管理人的例子是不勝枚舉。她始終在履行自己的諾言,協助企業家逐步建立完善的企業制度和文化,特別是在她的老本行,發揮一個英國註冊職業會計師的水準,幫助企業建立預算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從而幫助企業培育自己獨立的企業品牌,在激烈的競争角逐中殺出一片天。
“亞洲企業家都有麻雀理想”
在風險投資界,徐新是顆耀眼的明星,不是因為稀有的性別,不是因為美國人給她扣上的一頂“2004亞洲之星”的大帽子,而是她有自己的投資理念,有自己獨特的戰略規劃,她要在投資中重塑企業家理想。“亞洲企業家都有麻雀理想”,這是徐新的名言之一。做事向來雷厲風行的她,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滿把抓,小而全的想法,因為在市場如此細分的今天,什麼都想要,到頭來就會什麼都做不好。老話說“門門通,樣樣瘟”,用在經營企業上再合適不過。“習慣於由自己主導公司的一切,而結果通常是,小而全的亞洲公司既無法與全球性的大公司競争,也做不到有能力獨立上市。”這是徐新具有長遠眼光的忠實告誡。所以,幫助企業家重新塑造發展理想,就成為以“和企業一起成長”為己任的徐新的首要戰略規劃。
徐新十分關註一個盈利的企業第一步會做什麼。重新分出利潤,打造品牌,這是她給出的建議。她說:“中國市場這麼大,外國人一定會進來的,比如P&G(寶潔公司),早期就進入中國,渠道和品牌都建立起來了,現在要跟他們較量是很難的。所以中國企業很早就要樹立品牌,要把所有盈餘的錢投入在品牌建設上,不要只惦記分紅,享受高利潤率。在一個行業興起的初期,利潤率很高不是好事,把市場空間留給了競争對手。利潤率應該保持在8%~12%左右,所有多餘的錢全部拿去打廣告,這樣把門檻做得很高,競争對手就進不來——你做這麼大規模,才8%的利潤率,他那麼小的規模,怎麼生存?但是如果你的利潤率達到28%,就會有很多對手進來了。”
有這樣一家企業,它的廣告費用不到1%,當時徐新建議老闆,把利潤率保持在8%~12%,剩下的錢拿去做廣告。在行業形成的初期靠質量可以先行一段,但是馬上會有人來學你,人家大公司花很多錢投廣告,你不投廣告,品牌就樹立不起來。那些中產階層有很強的品牌意識,就不會買你的產品,而對品牌沒有意識的打工族更看中便宜的價格,也不買你的產品,這樣你的產品被邊緣化,高不成低不就。徐新對這樣企業的老闆說,把多餘的錢拿去打廣告,把利潤率降下來,壓著那些沒有品牌的便宜產品打價格戰——價格和它一樣便宜,但是你的市場規模大,那麼競争對手就沒有生存的空間。遺憾的是那位老闆的企業是家族企業,每年有分紅的壓力,不能按照徐新的建議去做,結果公司很快就衰退了。
◎ 企業未來,亟待重塑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只有讓他的每個員工都在内心牢牢樹立品牌意識,讓各個環節緊緊相扣,才能真正站立起來。例如,奢侈品和日用品這二者營銷最大的差異就在千頭萬緒的渠道管理上:日用消費品的渠道分類更多、更複雜,開發和維護難度遠高於奢侈品,企業要不斷地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渠道的開發和維護上。對高檔奢侈品品牌而言,店面數得出有幾家,渠道的關鍵是如何保證這些“寶貝”的安全。所以在有限的銷售點内,品牌的號召力就成為獲得成功的關鍵要素。企業的產品要不斷翻新花樣、追逐時尚,在不斷更新中維護鮮明的品牌個性。
“小而全”是雜貨店老闆的行為方式,“專而強”才是一個有氣魄的企業的追求目標。這在中國尤其迫切需要,因為這是一個跑馬圈地的時代,你只要抓住機會,就能獲得和國際品牌同樣奔跑的權利。徐新說:“幫企業專心、專註做好一件事很重要。我一直跟企業家講,你再能幹,你不吃不喝不可能做到第一名的,做大你還可以,但你一定做不到第一名。我可以跟你打包票,如果你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肯定能做得很好。你看網易的丁磊和盛大陳天橋的企業就知道了,陳天橋不比丁磊笨,但是陳天橋想做的太多了。一個人想做太多的事情是不行的,專心是非常重要的。”
將乃三軍之主。徐新看得特別清晰:中國的創業企業現在有80%,平均壽命也就是2~3年,是真正的一擁而上,一哄而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想走下去,除了資金、管理、市場,最需要的就是企業家的理想,它能點燃企業發展動力,啟發企業家的發展戰略,指引企業在泥濘中堅持前行。所以,徐新要做的不僅是投資,也是幫助他人重塑企業家理想,因為這可是在重塑一個企業的未來!
Passion to Win(想贏的激情),Focus(聚焦)和Role model(榜樣)
2014年,在南京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身為校友的徐新出席了典禮,並向自己的學弟學妹們發表了致辭。看著眼前那些稚氣未退的學弟學妹,她似乎又回到了從前在南京大學讀書的美好時光。
在南京大學2014畢業典禮上,徐新坦言,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種各樣的創業者打交道。這令她十分開心。每天迫不及待地去上班,在學習中不斷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Passion(激情)——投資。在徐新看來,這個世界上最令她尊敬的、最勇敢的人非創業者莫屬。失敗容易成功難。那些最終能夠脫穎而出的企業家一定有過人的Vision(眼界),第一時間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事物,並且有一顆強大的心髒,承受別人想象不到的壓力。這類人往往不為名不為利,只是為了實現心中的渴望。他們的成功甚至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為了鼓勵所有的年輕人勇敢創業,徐新分享了自己的三點心得。
◎ 徐新的“三句心裡話”
第一,Passion To Win——想贏的激情。
想要成功,首先要有想贏的激情。具體表現為,當你正式步入社會後,首先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這樣你才能熱愛工作。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可以肯定的是,你每天早上起來,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今天怎麼又是週一”,而不是“週末終於過去了,終於等到週一了,我終於可以去工作了”,那你的工作狀態也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所以,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很重要。徐新談道:“有的同學說,我也不知道我喜歡的工作是什麼,那你就應該keep looking——繼續尋找。你的靈感可以來自大量的閱讀,特別是人物傳記;結交聰明的人,有閱歷的人,經常與他們聊天;你也可以大膽嘗試不同的東西,看你是否喜歡。總之,只要你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進步,相信有一天量變到質變,你就會心中一亮,找到感覺,那就是你熱愛的工作。”
第二,Focus——聚焦。
徐新認為,其實世界上每個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大。如果說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有更大的智慧,那也是源於專註。幾乎所有成功的人,在革命尚未成功前,都是在自己的行業專註地做了許多年。或許一直只是默默無聞,但是他們堅持累積,鍛煉自我。徐新打了個比方:“每天堅持做一件事,每天4小時,一星期5天,堅持10年就是一萬個小時。我每天大概工作14個小時,做了20年,已經積累了三萬個小時。如果說我的投資有些小小成就的話,那是因為我積累了三萬個小時,我想我可以幹到80歲,還可以再來三萬個小時!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是好朋友,有一次比爾·蓋茨的父親讓他們倆用一個關鍵詞來描述他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打開他們倆的紙條,上面寫著是同一個詞:Focus——那就是專註!”
第三,Role model——榜樣。
有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榜樣。徐新說,自己的榜樣是巴菲特。每天,她讀著巴菲特的書和他給股東們的信,仿佛有一種閱讀《聖經》的感覺。即便讀了千百遍,每天也忍不住翻看一遍。這些年過去,巴菲特成了徐新的老朋友,也成了她心中的“榜樣”。所以,時至今日,徐新依然像巴菲特一樣,每天堅持工作,以及大量地閱讀和溝通。因為工作,所以每天過得都很開心。因為巴菲特,徐新更加清楚前方的路到底通向何方。無論前方是金戈鐵馬,還是狂風驟雨,徐新從未感到害怕或孤獨,反而更加從容,心無旁骛。因為她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榜樣一起進步。徐新回憶起自己在南大讀書時,有一個教黑人文學的酷酷的女老師Donald。老師第一天給他們上課時,就在黑闆上寫了幾句話。徐新說:“那是我從來沒聽過的話,也是至今對我震撼最大的一番話。今天,我也想把她說過的話送給你們——You are unique.You are a marvel.In the past five hundred years,there has been no person like you;And in the next five hundred years,there will be no person like you.(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是生命的奇迹,在過去的500年裡,從來沒有一個人像你一樣,在未來的500年裡,也沒有一個人像你一樣)。”
如今,今日資本在徐新的帶領下,也和眼前這些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一樣茁壯成長,徐新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佳創業投資人”之一。而徐新在典禮上這些毫不保留的經驗分享——Passion to Win(想贏的激情)、Focus(聚焦)、Role model(榜樣)是令她撬動成功槓桿的三大因素,也是她送給年輕人的三個“成功錦囊”!
本文摘自《22億美元算什麼》
學習投資當學徐新,企業家從中學到的是基業長青的要訣,創業者從中學到的是成功必備的激情、信念和智慧;讀人做事當讀徐新,女人從中讀到的是成就事業的堅定和勇氣,男人從中讀到的是締造商業傳奇的冷靜和果敢。
投資,從做人、做事開始,但不僅限於此。
本書真實還原了徐新與京東、網易、哇哈哈等企業的深厚淵源及投資現場,並從多角度剖析這個傳奇女人成功背後的隐蔽力量和精神魅力。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資本也可以玩得這麼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