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在做微信自媒體之前,就已在博客和專欄上很活躍了,當初做微信公衆號的時候只是順應潮流,並沒有將其視作自媒體的一個主要陣地。當時確實有人提出了自媒體的概念,並認為微信公衆號是最佳落腳點,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數人,對自媒體的概念還是模糊的。
實際運營公衆號之後,我發現,微信公衆號的好處很多,更符合移動時代的媒體傳播特點。過去拯救了中國互聯網業務的是短信息業務(Short Message Service,簡稱SMS),像搜狐和新浪這類網站都在短信息業務的繁榮下緩過氣來,開啟了長達10年的繁榮期。SMS可以把網站的内容以短信息形式發送到用戶手機上,用戶每月從話費中扣5~10元錢,就能享受推送的信息服務,解決了用戶的信息獲取問題。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公衆號的推出正好能對原有的SMS業務進行替代。公衆號運營者相當於過去SP(Service Provider)和CP(Content Prvider)的混合體,獨自進行内容的生產後,通過微信公衆號平台將信息推送到用戶手機中。這些内容已不是網站上每天都能看到的,更多是運營者提供的原創文章。内容從美食、旅遊、科技到釣魚、考試、金融等,無所不包。關註了一個相當聚焦的公衆號之後,你將很難在PC端的網站上找到一個如此方便獲取某類垂直信息的站點。大而全的PC端網站培養的是一種閱讀的共性,在微信自媒體上才能尋找到個性的回聲。
我做的公衆號的主題是互聯網。我幾乎每天要寫一篇原創文章發上去。這個主題與大衆趣味有距離,真正喜歡看這類文章的人並不多,不過關心這類話題的用戶的忠誠度是很高的,他們會天天看,還會給我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後台爆料和求助的人也不少,對於言之有物的信息,我一般都會給予回應。有一次,有一個粉絲在回複中指責我,嫌我有篇文章寫得很垃圾。我說寫得垃圾你怎麼還要看。他回了一句說,有些内容不願錯過。這類啼笑皆非的事給我帶來了很多快樂。
互聯網行業放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下看,還算是個小行業,因此做一個行業媒體,受衆還是不多的,就此實現商業化並不容易。好在從一開始我就明確了目標,我不會做營銷,也不會搞推廣,只會用原創文章吸引愛看的用戶。我並不羨慕那些粉絲多、互動活躍、更貼近大衆需求的公衆號。我認為那種公衆號有自己的價值,而我的這種偏垂直的公衆號也有自己的價值,大家取向不一樣,不好簡單類比。
具體來說,就是影響力的實現路徑不一樣。偏娛樂的公衆號有大量粉絲,他們影響的是大衆,這當然是做媒體的人都想做到的事情。但我的公衆號影響的是更高端一些的小衆,這些人也許不多,但其具備發散功能,可以將我的信息傳播出去,像水中漣漪一樣。
我的公衆號粉絲中有很多媒體記者,也有很多行業高管,有時候我會看到自己的觀點被到處引用,這無形中會對自身的影響力形成擴散作用。但我知道,媒體和公衆其實在辨別内容優質方面是有高度敏感性的。他們能自然判斷出什麼是好内容、什麼是不好的内容。正因為這樣,幾年來我在内容的撰寫和選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花了不少心思。
兩年多以來,我的公衆號從最初的幾百個粉絲,到了如今的幾萬個粉絲。我盡量提供優質的内容給用戶閱讀,為此幾乎放棄了給傳統媒體寫稿。我知道這上面的用戶才是活生生的人,看得見摸得著,知道每一篇文章有多少人讀、多少人轉發並回複,這與之前寫在傳統媒體上的文章,發出去不知讀者在哪裡,有天壤之別。當然,很多人也在公衆號中與我取得聯系,交流經驗和心得,提出意見,有些人還與我成了朋友。
做微信自媒體之後,我本人也對自媒體這個概念有了深刻的認識。自媒體的最大特點就是一個“自”,即自由的媒體、自我的媒體、自律的媒體、自在的媒體,你可以抛卻繁文缛節,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出自己的觀點。雖然你的觀點的傳播面會受到一定限制,但總會有一群人在旁邊默默關註你,這是你把這件事做下去的動力。
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絡輿情分析師。主要從事網站分析、網絡傳播工作。其微博賬號“葛甲”是新浪熱門微博,博主正在用未來看世界。微信公衆號:無。
本文摘自《自媒體紅利》
自媒體時代來了,一大批媒體人或者企業借助自媒體這股“東風”從幕後走向了前台,變成了意見領袖,變成了媒體明星!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根據獨立獲得的資訊對事物做出判斷。新興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制造邊緣的受衆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成為很多有追求的人考慮的問題。
這本書就是基於這種需求,從自媒體一線人士手中收搜集到自媒體運營的獨門秘籍並將其匯總,觀點獨到,言之有物、案例豐富,兼具可讀性與可操作性,一冊在手,即可快速了解自媒體並且玩轉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