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中國經濟是一種結構性失衡帶來的持續性衰退
從最近幾個月的數據來看,中國的經濟確實是很不樂觀的。
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目前經濟數據的走弱、增長速度的下行,不是一個簡單的週期現象,我認為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衰退,跟大多數經濟學家理解的週期性衰退不一樣。
週期性衰退,像在冬天得了感冒一樣,過段時間就好了。但是結構性衰退,就像是内部有了炎症,如果不動手術,光吃藥是好不了的。
結構性失衡為何會帶來持續性的經濟衰退?要弄懂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為何中國的經濟衰退是經濟結構性失衡引起的衰退,以及在哪些方面失了衡?
1.需求方投資需求和消費的失衡。
消費不足,首先我不認為是需求疲軟造成的。這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就像很多發燒一樣,發燒只是表面現象,内部有炎症才是實質。
目前政府和企業都熱衷於投資,投資拉動經濟占到了50%,而消費拉動只是占到35%。至於為何會需求不足,我認為核心原因在於目前“國民收入分配有利於政府和企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
2.投資導致產能增長超過國内購買力的增長。
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在制造業方面,大多產能都達到了世界第一,但產品該賣給誰?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大量過剩產能,企業自然就會投資需求不足。企業不敢投資,表現為生產產能指數連續十幾個月下降,包括鋼鐵、煤炭、水泥等方面,這時誰敢投資?
回想2009年,也是如此。當時政府感覺到企業的投資需求不足,就由政府來投資,當時是大量投基礎性行業。但是現在更糟,連基礎性投資都面臨過剩,所以連政府都不知道去哪裡投資。
目前,中國的投資/GDP比例已經達到世界第一,那麼未來該怎麼辦?
在當前投資過剩的情況下,只有在充分吸收過去的過剩產能後,國家經濟才能輕裝上陣。
我在這裡說的產能過剩、投資需求不足,是相對國内有限的購買力而言的。那麼,為何國内需求跟不上產能的增長?這是由收入分配的失衡導致的。
在過去十幾年,國民收入的分配不是有利於居民,而是有利於政府的。政府和企業手上有了錢,這並不真是有利於消費的,而是有利於投資的。
政府收入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從1996年的12%上升到了2011年的32%,還沒有包括其他的預算外收入,如果包括,則還要高。
過去十幾年間,我們國家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國進民退!這個趨勢是客觀存在的。
政府官員總是否認出現了國進民退,但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經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時代了!
這些問題,不是宏觀政策能夠解決的。當一個人有腫瘤時,補充營養是不行的,必須先做手術。我認為宏觀政策不是營養液,而是鴉片煙,是沒有用的。
四萬億1.0、四萬億2.0、四萬億3.0
在微觀指數上,生產價格指數不斷下降,很多行業出現了虧損,一些企業開始裁員,就業形式越來越難,今年(2014年)據說是大學生就業最困難的一年!企業不願意擴大規模,不願意投資,就不會願意招人。
這個指數的不斷走低,已經持續了十幾個月。這個生產價格指數的下降,僅僅在去年下半年得到了緩解,向上走了一個小山坡,因為去年下半年執行了四萬億2.0,這同2009年執行的4萬億1.0不同。當時政府大張旗鼓地宣傳,讓人民相信政府這個手可以支撐住經濟;但2.0是低調,這次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力,現在社會融資總量一半來自銀行,一半來自債市。
我知道這個方法托不住,但是短期的燒錢會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我當時以為這會支持一段時間,經濟形勢下滑會出現在下半年,結果在今年第一季度末就出現了持續地下滑。用經濟學術語說就是,經濟的邊際效用遞減。
想想2009年,當時的說法是政府的無形之手拯救了中國經濟,拯救了世界經濟!但是去年的四萬億2.0扔進去,好像水花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因為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就像只給病人吃止疼片,止痛的效果是遞減的。
有一個很好的指數,叫作克強指數,主要是參考發電量、鐵路貨運量來看經濟狀況。現在看來,克強指數遠比GDP靠譜。
這樣大家就知道了,迷信政府力量是沒有用的。再強大的政府也托不住經濟,再強大的政府也托不住市場,只會打亂市場、擾亂經濟!
我之前認為,二次探底是一定會出現的,果然就在去年上半年,克強指數跌到谷底,然後在下半年開始向上,但誰也沒想到,經濟居然又掉頭向下。
國内的二度寬松,再次忽視了結構性問題,輔之以短期需求拉升,那麼就一定會有三次探底。這個三次探底就在今年下半年,今年的下半年會比去年的上半年更差!
現在經濟下行的趨勢非常明顯,市場上又開始憧憬,憧憬四萬億3.0。但看看1.0的作用,2.0的作用,那麼3.0又有什麼作用?而且中央政府已經表態,不會出台新的拉動内需的政策。
因為刺激性政策會帶來很多不良後果,政府在過去的幾年間也學到了一些東西,盡管它的學習速度很慢,也看到了1.0帶來的危害,看到了2.0僅僅維持了1~2個季度,所以非常慎重。
我認為政府不會推出3.0,當然我沒有辦法為政府做決策。即使3.0出台了又如何呢?小小反彈一下,再次掉頭向下!
所以,不要將註意力放在3.0何時出台,而是要聚焦在自己的領域,聚焦在自己的投資上。因為這些政策都不可能扭轉中國經濟的下行。
經濟扭轉衰退的辦法就是結構性改革
既然你的病是結構性帶來的,那就只有進行結構性調整,才能把這些結構性失衡糾正過來。
什麼叫作結構性調整,能達到什麼效果?我們看看美國和歐洲的例子。
金融危機的根本性原因是過度借債,資本負債比失衡。西方國家經濟嚴重的結構性問題都是過度借債。
1.美國的債務集中在家庭部門,借錢太多,收入償還不了借錢。月供支付不了,家庭就會破產,銀行就會拿走房子拍賣,當很多拍賣出現,房地產價格暴跌,銀行資產價格下降,就會倒閉。但我本人對美國經濟是看好的,很多人問我投資什麼?我說,買美國股票,買美國資產。
2.歐洲的處理方法。歐洲在2009年貸款餘額/GDP達到最高,但是金融危機後,現在歐洲的負債率還沒有下來,這是為什麼?
因為美國是資本主義,歐洲是“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是以資為本,資金的所有者就是老大。借錢就要支付利息,不然就拍賣,迫使你還錢。只有這樣,市場機制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過程是冷冰冰的,但是不這樣做,就會拖垮銀行。實際上,美國已經有了幾十家銀行倒閉,幾十萬個家庭破產,失去了自己的房子。
我去年去美國,想買房子抄個底,找了個中介看二手房。進去一看,房子沒有上鎖,廚房沒有吊燈,洗手間裡連馬桶都沒有了。為什麼馬桶沒有了,因為原來主人走的時候把馬桶搬走了,那可是50多美元一個的。
為什麼會這樣,房東心裡有氣。按揭支付不了,銀行收他的房子,不交房子警察就會上門。
歐洲是“社會主義”,以人為本。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比如在歐洲租賃一個房子,如果那個人支付不了,會被給予幾個月的寬限期。借款違約,不能立即收他的房子,必須先給他找到一個住處,否則不行。銀行如果不能拿到房子拍賣,結果就會壞賬上升,銀行如果倒閉,儲蓄客戶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
迅速地處理壞賬,才能拯救銀行,才能拯救儲蓄客戶,才是以人為本。
歐洲拒絕承擔壞賬的後果,就是只能政府出錢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產,維持銀行的正常運轉。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的?收稅來的。這只不過是將銀行的壞賬轉移到政府那裡,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壞賬問題。所以政府出現了債務問題,要破產了。
希臘政府、塞浦路斯政府都破產了。現在西班牙、法國都在風雨中飄搖。沒有辦法,通過透支得來的繁榮是不會長久的。
今天的衰退,都是在為過去的繁榮買單。靠央行發鈔票來維持經濟的繁榮,這連中國夢都算不上。
大家都知道,量化寬松對恢複資產負債表的平衡沒有實質性作用,幾十年的零利率並未解救歐洲和日本。所以,複蘇必須要先去槓桿化即削減債務。美國過去在做什麼?就是在削減債務、調整結構。中國為何講了十年調整結構,現在仍然在講?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調整。
3.美國找到的經濟的新增長點,是由靈活的市場機制創造出來的。
(1)以加州為代表的創新企業的重新湧現,形成了持續創新能力。(2)以德州為代表的舊能源產業的新生頁岩氣的開採成本大幅下降,比其他地方低30%。(3)制造業回流。美國企業不在中國擴大投資了,新的投資都回到美國去了。這是為什麼?因為美國的能源成本比中國低,雖然美國的人工貴,但是沒有之前差距那麼大。
我想表達的是,這些新的增長點不是政府規劃的結果,不是通過政府實現的,而是由市場競争形成的結果。
我並不知道中國未來的新的增長點是什麼,但我知道的是,如果我們把市場放開,取消了市場管制,新的市場增長點自然會湧現出來。
你只要給市場機會,給民衆機會,新的增長點一定會出現。
小結:
1.結構調整得快慢,決定了複蘇的速度!
2.美國的複蘇是有堅固的基石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但我認為更多的新高還在後面,因為美國的手術已經做完了,它找到了新的營養液。
正因為如此,全球資金不斷地流向美國。資金退出新興市場,流向美國,從而推動美元的幣值不斷走高,在今後一段時間内,美元是一個強勢貨幣,那麼大宗商品市場就會向下。市場上開始流傳一個觀點,大宗商品市場的牛市已經結束了,我基本同意。這是由美國強勢貨幣和中國需求持續減弱所帶來的。
3.歐洲會繼續在債務的泥潭中掙紮,只要歐洲一天不清理過多的債務,那麼其最壞的情況就還沒有開始。
4.中國的調整剛剛開始。凡是進行結構性調整,速度快,複蘇就很快,如美國經濟;拒絕進行結構性調整,拖拖拉拉,複蘇就很慢,如歐洲經濟。
未來如何走出結構性衰退
1.進行市場化行業重組,收購與兼並,消除過剩產能。
2.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利潤率,這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而且是向研發創新轉型的基礎。
3.不應鼓勵國企的並購。國企擁有廉價資金供應,不計成本和收益,追求最大化規模和就業而非效率。
4.實質性減稅,避免企業的大規模停工和倒閉,特別是電信、金融、醫療衛生、媒體娛樂等服務業。
5.國企撤出競争性行業。我一直呼籲,實施新的減稅,讓企業活下去!企業想要活下去,也要自己轉型。目前宏觀形勢不好,政府又來折騰,我也無法具體告訴你一個企業該如何轉型。
我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面臨痛苦的轉型期,要從之前的低成本擴張、搶占市場,轉型為在一個飽和的市場上擴大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中國的現狀是:凡是能夠投資的地方,都產能過剩;凡是產能不過剩的地方,都是不能投資的。例如電信、衛生系統等,有很多投資機會。醫療衛生領域的問題是供應不足、過度管制。為何民營資本不能多投資多建幾個醫院,政府非要把住牌照呢?
金融也管死了,一個銀行搞一個網點,為何要批?這本是一個商業決策。我開一個飯館,開在哪裡,為何要你批?我如果虧錢,你承擔責任嗎?
像這樣的成本,都叫作交易成本。政府的作用本應該是減少交易成本,我們政府的作用卻是增加交易成本。明給反而低,暗給反而高,因為我不知道你的心理底限是多少。
我得研究,我得摸索,我得找一個哥們兒,還得策劃一個飯局,最後才知道你的心理底線。這點小權力,政府你放了吧,放了後得到的經濟發展,不知道會多少。
最近看,拍出很多地王,很多都是國有企業。為什麼?國企背後有資金支持,而且國有企業虧損後也沒有關系,政府是會補貼的。所以,國有企業進入競争行業,其實就是擾亂市場競争。
内需不足的實質原因:收入分配惡化
導致收入分配惡化的原因是:
1.資源占有和市場的不平等。
2.行政性壟斷占有土地、礦山、資金和市場。
3.審批制度下的官商勾結和尋租。
4.僅在二次分配和最低工資上做文章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在一次分配上做文章。
為什麼企業家一定要做政府的公共關系?因為資源在政府手中,不做政府公共關系,就拿不到資源。
重要的是如何消除這種暴利,而不是在暴利出現後去收稅。暴利源頭是什麼?是政府壟斷資源。
腐敗為何久治不愈,是因為從來沒有從根子上進行診斷。出來一個貪官就判一個,是否想過如何讓他不腐敗?
現在的一切問題,都在從道德方面找原因;學校出了很多問題,是因為教育從業人員道德有問題;醫院出了很多問題,是因為醫生等從業人員道德有問題;房地產市場出了很多問題,也是因為房地產從業人員道德有問題,等等。根源在哪裡?
必須通過改革實現更為公平的資源獲取及市場進入,即:一、打破行政壟斷;二、取消審批制;三、國有民營一視同仁。
本文摘自《看清新常態》
2015年是中國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可以說,這是中國社會再次經歷的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身處巨大變革中的我們,唯有充分認清這一新時代的特點,才能站在“風口”,順風而飛。基於此種情況,各行業最為優秀的學者、企業家,從各自所從事的領域出發,給出了極具建設性的觀點,匯編為《中國2015:看清新常態》一書,為我們搶占新時期的制高點提供了寶貴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