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徹底分解優秀員工的工作狀況
接下來,我將更進一步說明上一篇中提到的“行為分解”。
無論是哪一種行業或職業,工作的内容(業務)都是由衆多“行為”所組成的,只要加以分解並條列出來,就能夠知道你應該教授的内容。
當你在指導下屬工作(執行業務)時,應該分解的對象就是能夠順利完成工作、創造成果的員工的行為。
因為能夠創造成果的人,會採取能夠創造成果的行動。舉例來說,如果公司裡有一名頂尖業務員,不妨仔細整理這名業務員每天的行為。
例如他早上幾點到公司?在開始工作前做些什麼?打電話給客戶時如何打招呼?找不到負責人時怎麼留言?公文包裡都放什麼?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多久抵達客戶的公司?交換名片時說些什麼?第一次和業務負責人見面時聊些什麼?拜訪記錄上又寫些什麼?要將所有重要的細節都條列出來。
那麼,什麼又叫做徹底分解行為呢?為了讓各位能夠實際體驗,請大家嘗試分解以下兩個動作。第一是“將寶特瓶1裡的水倒進杯子”,第二是“穿T 恤”。
這兩種行為都是我們經常做的事,但是請大家以“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兩件事的人說明動作細節”的心情,詳細分解這兩項行為(提示:兩個動作都以“看寶特瓶或T 恤”開始,而以“放下寶特瓶或T 恤結 束 ”)。
分解完畢之後,請大家比較一下解答(參考第162 頁)。
大家看到分解出來的細項之多,或許會覺得很驚訝,但是為了讓完全不了解或是不會做的人,能夠完美呈現這兩個動作,就必須分解得這麼詳細。
要將下屬的工作分解得這麼仔細或許很困難,所以一開始可以分解個大概,之後再將你認為重要的部分寫下來。
等到習慣之後,再進行更詳細的分解。
由於工作有各種不同的做法,因此最理想的分解方式,就是分解數名員工工作的情形。這麼一來,除了每個人特有的“行為”,也能夠確實掌握創造成果必備的“行為”。
而條列寫出的重要項目,則可當作確認工作完成的“檢查清單”。
只要能夠完整重現清單上列出的動作,任何人都能夠像優秀員工般創造出成果,而且只要有這份檢查清單,主管就能夠提醒下屬哪裡做得不錯,而哪裡又需要做重點練習。
17 了解下屬知道什麼?能夠做什麼?
在做好之前提到的檢查清單之後,接下來就要確認下屬對工作的了解,以及能力所及的程度。
絕對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他應該知道什麼,或假設他應該辦得到。尤其是面對有經驗的下屬,例如從其他單位調來的員工,或已有工作經驗的新進人員,更應該逐一確認相關事項。
我在前面第14篇中提到,要將教的内容區分為“知識”和“技術”兩種。首先,確認“知識”的部分,可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
確認時可根據檢查清單,逐一詢問有關工作的專業用語(尤其是針對相關業界或部門),以及為了完成工作所需註意的重點。
例如主管可以問下屬:“你聽說過××這個詞嗎?”(如果對方聽過的話)並接著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或者:“在接到某一類客戶投訴時,你應該將相關信息告知哪個部門?”可以請下屬以口頭或文字回答上述的問題。
各位或許覺得這麼做很麻煩,但是只要做好一份檢查清單,無論是指導新進人員或有工作經驗的下屬,只要是同一份工作都可以派上用場。
另一方面,在確認下屬的“技術”時,可利用角色扮演來模擬工作的實際狀況。此時,最重要的是根據檢查清單,事先確定“觀察重點”。我經常有機會到各大企業觀摩業務員的角色扮演課程,卻發現有不少主管只能提供類似“感覺還不錯”等含糊不清的回饋。
如果在結束角色扮演之後,就要求下屬實際前往拜訪客戶,那必須在這個時候就教導他應該做的事。
只要能夠掌握下屬“了解”和“辦得到”的事,再對照檢查清單,就能夠厘清應該指導下屬的内容。
本文摘自《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做到死》
無論是交代部下做事,帶領團隊工作,或是與同事一起分工合作,如何輕松地讓對方做出你想要的結果,是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工作績效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書根據行為科學管理和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針對如何溝通、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員工、如何交代不同類型的工作内容、如何稱贊和訓斥等,這些帶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問題,列出了55種引導別人行為的實用技術,讓你成為職場上的好老師,短時間内將身邊庸才變成得力左右手,讓該做的事情減少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