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完下屬後,管理者會問什麼問題?他會問:“明白了嗎?”你覺得下屬會怎麼回答?他肯定會說:“嗯,明白了。”要知道,某人說自己明白時,並不意味著他真的明白了。這就沒有實現真正的溝通,所以很容易出現纰漏、造成誤解。
她說,自己從不問下屬是否明白了,而是讓他們描述即將要做的事。“我會在講述完之後,讓對方說說他接下來要做什麼事。我還會問各種問題,比如‘如果出現x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如此一來,即使出現偏差,我們也能及時糾正。”
很多人吝於對他人熱誠。他們的真摯感情,似乎都是留給特定場合或親密朋友的。他們認為,如此珍貴的東西,豈能人人都給?
別害怕,別每次遇到一個人,就一副生怕犯錯、唯恐將來悔不當初的樣子。
每每努力表達某事卻仍舊失敗時,都會令人產生一種壓抑窒息之感。羞怯的年輕人試圖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往往會被這種感覺所累。我們對此都能感同身受。
人們很容易剛聽發言者說完一兩個要點,就開始計劃如何回應。如此一來,你就有可能顧此失彼,錯過真正重要的信息。
和人打交道時記住:你面對的不是邏輯生物,而是情感生物。
要知道並非每個人都在尋求答案、解決辦法或建議,有時人們只是喜歡通過傾訴,來更加清楚地理清自己的思路,或僅僅是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
通用的肢體語言是不存在的。有人撫摸下巴,他可能是在思考什麼事情,也有可能是他今早沒刮胡子,覺得下巴有些癢;坐在對面的那個人雙臂交疊置於胸前,會被“肢體語言詞典”解讀為“壓抑情感、拒絕接近”,但其實這只是一個舒適的坐姿而已,或者他僅僅是有點冷罷了。
準確解讀對方非語言行為的唯一辦法,就是去了解他。
不要因為某人提出質疑就對其心懷偏見。也許,那個給出粗暴結論的人並非不懂別人的的感受,他如此過激也許是因為一段痛苦的往事。
當你無法確定對方的真實語義時,主動提問,這比暗自揣摩所謂的肢體語言密碼有效多了。
要想影響他人,必須尊重對方。尤其在處理分歧時一定要牢記這點。
不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被迫改變,要讓他們感受到這是合理的、利於自己的選擇。
聽衆永遠對自己以及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最感興趣。
情緒的傳播速度,就像麻疹一樣快。
這是表演的時代。事實不能僅靠陳述,還得被鮮活而生動地表現出來。
我們回應批評的方式,比實際說出的反駁的話更有效力。
相比花言巧語的雄辯家,人們更青睞口齒笨拙卻真誠無私的發言者。
你沒有第二次機會來重塑你的第一印象。
請接受一個事實:提出異議的人或許是正確的,你並非事事都懂。
分歧往往源自情感因素,而非事實因素。
本文摘自《溝通的藝術》
不敢說,羞怯、畏懼、無人可說;不會說,千言萬語只有化作雲淡風輕;聊天踩不住點,“冷場王”;抓不住別人的心,又讓人誤解了你的意;社交恐懼症,表達障礙,談話終結者,冷場王,你無奈、無助又無力……
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
戴爾·卡耐基的溝通智慧經典——《溝通的藝術》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