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6)

2015-03-28 17:40:45

  我總是會用到“相對”這個詞,因為從絕對數字來看,公共開支可能與經濟增長持平,但是比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慢。如果一個“大”政府,把一半的國内生產總值納入預算,幾年後貨幣數量會增加,但國民收入百分比會減少。舉個例子:某國的國民收入是1000 個單位,稅收是500 個單位,作為公共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用於安全、教育、醫療、行政、外交和其他值得稱道的用途。那麼,我們受益的指數就是50%(500/1000)。再過十年,隨著經濟增長,平均產出增長率是4.1%,這時國内生產總值達到1500 個單位(這個假設,考慮到了實際情況、固定價格、通貨膨脹的因素)。公共支出也以3.4%的年均增長率不斷增加。現在是700個單位,實際比10 年前高出了40%。絕對值是增加了,但同時相對值卻下降了,因為現在只占國内生產總值的46.7%(700/1500)。

  政府規模相對縮小是兩個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是將政府負責的部分任務移交給私營機構的過程。至於具體是哪些任務、移交到多大程度、以什麼速度移交,圍繞這些問題展開的意識形態之争和政治紛争永遠不會停止。以研發任務為例,以利潤為導向的私營機構已經接管部分研發工作。事實證明,研發工作捕捉利潤的能力越來越強,在很多領域為人民和公司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雖然從宏觀視角來看,民營企業依然不是很重要,近幾年才開始入侵國企和央企的領地,比如太空探索,但是民營企業正在大放異彩。私營機構將會為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服務領域提供資金,控制資源的分配,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再補充一句,未來公共服務領域的發展模式一定會是多種多樣的,在這個問題上世界不會走向統一。其實這樣更好。

  另一個過程是指精簡公共開支,這個任務至關重要,但是在實踐中會遇到重重困難,與第一個進程存在本質上的差別。這個任務的預期目標是,在不縮減服務範圍,不降低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更高效、更快速地完成任務,花費也要更低。這樣做可以裁減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部門中的冗餘員工(有些地區人員不足,也要及時增配),公共服務的成本也會因此而降低。

  精簡公共開支選擇下手方向時,要慎之又慎,因為新自由主義也喜歡“削減開支”,我們一定不能犯新自由主義的錯誤。新自由主義通常會減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數量,結果很多人因為享受不到這些服務,導致生活水平下降。我們在“縮減”政府規模的時候不要一刀切,可以“修剪”,比如,通過更好的管理降低運輸成本,學生上下學、職員上下班的交通費就可以省下來。如果直接削減交通補貼,家庭的交通開支會增加,家庭只能通過削減文化或體育開支抵消這部分多出的費用。人們需要上下學和上下班,因此第一種方法對於家庭來說,在交通上的支出更高。這是以其他方面的支出為代價的,例如文化或體育。第二種方法,也就是通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運輸成本,不會對民衆的購買力造成影響,因為這種做法已經節約了公共資金,不會出現轉嫁到家庭的情況。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提高管理水平可以通過更合理地規劃工作時間實現,但是也可能引發裁員。我們還要尋找更多的工作崗位安置這些人員。能源消耗可能會下降,能源銷售商要尋找其他客源,生產商可能不得不降低產量,生產商的收入自然會降低。從短期來看,提高管理水平對於一些人來說是好消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壞消息,但是,從長期來看,提高管理水平、精簡開支對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

  不考慮公共財政支出,直接減稅也可以“縮減政府規模”,但是這種方法是最不可取的。不降低支出,一定會增加預算赤字,增加公共債務。要償還債務,就要削減其他方面的預算,結果財政危機進一步惡化為社會和政治危機。借債雖然能解一時燃眉之急,但是到期就要還,還了債可能就沒錢資助學校了。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債權人得利,變賣家當的總是捉襟見肘,怎麼也回不了本,只有收廢品的能賺到錢。

  美國目前的表現就是最好(也許用“最壞”合適)的例子。這個偉大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比任何國家都豐富,不是“新興市場”,竟然把公共財政搞得一團糟,真是讓人詫異。美國人更喜歡回憶20 世紀80 年代的往事,那時候的拉美經濟還是一團糟,現在的美國雖然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很多國家的典範,但是如今的日子並不好過。現在的結果,一方面是放松管制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共和黨執政時期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做出了減稅的錯誤決定。更荒謬的是,2012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共和黨的兩位競選搭檔承諾要繼續減稅。當然了,如果真的大幅度削減了“冗餘”支出,我要強調一下這種假設非常不切實際,如果這種不切實際的假設變成現實,削減的通常是用於社會貧困階層的開支,一定會因此降低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水平。需要補充的是,根據美國官方的說法,超過15% 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沒辦法通過民主方式削減公共開支,就給民衆和政客們擺出事實:花錢太多導致國庫空虛,除了削減開支沒有別的選擇。這種簡單的推斷是引發非理性行為的原因。支持削減支出的人常常在計算中走極端,政府當局想再找一條出路,就會選擇增加稅收。新的悖論就此形成:本來是為了縮小政府才削減開支,一來二去政府反而變得更大了。美國目前預算赤字(占國内生產總值的2%~2.5%,約3000 億~3750 億美元)中,至少有1/4 必須通過提高稅收帶來的額外收入彌補,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自主經濟體的發展會走向多元化。在前面提到的坐標圖中,來自“第二世界”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和高度發達國家的運動軌迹相似,處於左(相對較低的公共支出)上(強大的政府機構)方。來自第三世界的自主經濟體會出現在圖表中的右上方。政府強大,財政再分配占國民收入的比例高。政府不僅要為行政、軍隊和執法部門提供支持,也會為人力資本和基礎設施提供更多的支持。孟加拉國公共開支占國内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超過16%,秘魯約為17%,埃塞俄比亞不到20%。公共開支只占國民收入1/5 或1/6,這樣的經濟系統怎麼能高效運作?如果這些國家能夠成功使他們的收入在未來10 年、20年、30年增加一倍的話,公共開支要在更短的時間内增加一倍。

  發展水平越高,政府就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付公共開銷,如果分配得當,更多的支出有助於經濟更快增長,這就形成了一個積極的循環。許多語言中,都存在“稅負”這個概念,是指向政府繳納的完稅,政府也會以此為名收取貢品。將公共資金用於滿足權貴的自身利益或者被揮霍的情況,現在依然存在。如果能合理利用稅收,稅收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支付費用換取公共物品和服務。稅就是物品和服務的價格,特別是自由市場沒有銷售的,由政府提供的服務。未來,全球性的公共服務覆蓋的範圍會越來越大,主要是自然環境、和平、商品貿易和金融交易擔保等領域,全球性的財政收費會日益增加。

  稅收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我們還在學習當中,國家也在努力精簡内部支出,並且取得了一些成果,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強行將部分問題移交區域或全球組織解決呢?如果在國家範圍内都不能平衡稅收與支出的關系,想要通過區域組織或全球協調完成公共資金的收取和分配工作,是不是太草率了呢?即便相關財政機構的技術足夠完善,在操作的過程中,能克服文化和政治障礙嗎?這些不是單純的問句,而是需要認真讨論的問題。

  與其等待讨論結果(遙遙無期),不如現在開始嘗試,以便改善將來的操作方法。在某些領域,我們不但算不上提前,其實已經落後了。徵收適當的環境稅,能督促各個國家控制引發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早幾年開始推行就好了。

  關於人類經濟活動多大程度地加劇了全球變暖的激烈争論仍在繼續,但是,全球變暖導致了氣候變化,這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科學論文還是政治文章,所有否認全球變暖的言論,背後都有特殊利益集團的身影,這些特殊利益集團主要來自傳統能源領域。有些自然災害可能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導致的,如災難性的飓風、洪水、山體滑坡、火災、地震和海嘯,這些自然災害不僅會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而且災難才不會在乎國界,過境之處無不遭殃。即便災難帶來的惡果只影響了一個國家,事情也不會因此變得簡單,有時受災國家會無力應對巨大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後果,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組織會出面提供援助。國際組織不僅援助了大地震後的巴基斯坦,也援助了遭遇海嘯的日本、遭遇飓風的危地馬拉、發生嚴重火災的西班牙。遺憾的是,未來人類還要面對更多的災難。

  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社會必須井井有條,要有專門用於防災減災和災後重建的資金、人力資源和組織,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大筆的資金支持。如果為印度尼西亞、乍得,也有可能是澳大利亞或俄羅斯受災群衆提供人道援助的所有資金,都靠各處募捐籌集,這個過程不僅會造成資金浪費,還會讓很多人因為得不到救助失去生命。如果建立一個全球基金為相關援助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只要該基金組織管理得當,救助工作的效率會大大提高,還能變得更經濟、更方便。如果每個高於平均發展水平的國家(人均國内生產總值超過2 萬美元),捐出國内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一,對於各國的負擔都不是很重,那麼基金會每年募集的資金總量就能達到約400 億美元。

  托賓稅主要是針對全球市場的現貨外匯交易徵稅,作為更廣泛幹預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有些國家從20 世紀末就開始實施托賓稅制度,雖然沒能完全阻止之後發生的金融危機,但是確實縮減了危機的影響範圍。如果我們從過去就開始適當地徵收國際商品貿易營業稅,假設稅率是1%,這點稅收不會影響出口動力,也不會影響貿易擴張,但是總的來說也不是小數目,大概2000 億美元,我們可以用這筆錢消除饑餓,在我們廣袤的地球上,還有很多人因饑餓失去寶貴的生命。

  我們應該立即讓大家認識到,對社會和經濟活動進行“合理的”全球性協調,更容易實現目標,還能帶來多重收獲。各個國家一直都是靠稅收支付開支的,當然,徵稅也是統治子民的一種方式,關於這一點我們要時刻小心。我們前面提到過,放棄以前的做法,通過跨國組織或者全球性組織進行有條理的再分配,防治全球變暖和自然災害,不僅不會提高,還會節約公共開支,現在大家應該更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對金融交易徵稅,旨在降低風險進而降低世界經濟活動的運作成本。如果這種方法得以應用,雖然有些人要支付部分以前從未徵收過的費用,但是全球財政支出的總量(並非絕對值,而是占總產值的比例)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大大降低。相應的(相比於產出價值)的財政支出會降低,而不是增加。

  所有這一切,從理論上來講是可行的,從經濟方面來講也很合理,也是全社會希望發生的。但在政治上卻不一定可行,至少現在是這樣。原因在於,國家事務幾乎全在政治家的操控之下,但是他們不是在努力贏得民主選舉控制國家的統治權,就是在清繳有可能將他們推下權位的對手,簡而言之,不是在争奪權力就是在保護權力。他們哪有時間和意願來處理全球事務呢?按理來說,將來,全球化與民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會越來越緊密,這兩個問題是政治家們最關心的,在這種前提下,他們應該會放眼全球。要想成功地發展包羅萬象的全球化,就要有遠見、有戰略、有協調政策。作為全球性的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也要收取和支出資金。

  全球化的過程當中,有需要我們學習的東西,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我們才能應對自如,但是我們知道熟能生巧的那一天終將到來。現代的很多國家和跨國集團已經開始在不斷學習中成長,學習的過程將來也不會停止。單一種族的國家越來越少,很多社會中,民族大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有些地方幾乎看不到外國人,有些地方到處都是外國人,比如倫敦,居住著來自300 多個國家或民族的人,使用的語言有270 多種,他們都向英國政府交稅,公共開支也會為他們服務。我們沒必要按照這個模式重塑整個世界,但是我們要整合各個組成部分,納入統一的協調機制。

  在聯邦國家的複雜結構中,成功地制定出了一套實用的財政系統,這套體系也可以一步一步擴展至全球,當然邁的步子可能會很小,我們不要期待一舉成功。從體制上來講,聯邦國家更先進,比如美國、德國、俄羅斯,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印度和巴西雖然困難不斷,但也應對得越來越好了。雖然尼日利亞比墨西哥的問題還多,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種族問題逐漸顯露了出來,而且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以前,傳統意義上的國家,乃至聯邦國家或多國集團,財政收支在很多人腦海中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將來可能會在腦海中浮現生動的收錢、分錢的畫面。對比分析表明,富裕國家的種族越單一,政府規模“越大”41。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那些沒有太多“異族”的社會,更願意提供共同支出。這個結論有待商榷。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國家支持這種說法,但是作為多民族國家的法國反對這種說法。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多民族國家可能會提高支出,消除種族隔離,這又是政府變“大”的另一個原因。那麼,二者之間到底存在什麼樣的因果關系呢?這個問題可能真的沒有明確的答案。總的來說,文化因素、傳統、社會偏好的差異,也會讓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如此多元的世界中,將錢收集到一個全球性的財政部門,再分發給全世界,一定比任何國家的財政收支過程都要困難得多,即便那個國家很不穩定,由不同民族、種族和宗教構成,像尼日利亞一樣有500 多種語言。將來,如果全球範圍内的公共財政,全部通過區域組織或區域發展銀行統一管理,到那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全球財政支出只會占全球總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可能也就百分之幾。即便只是1%,不說全世界,單單歐盟總收入的1%,就已經是很大一筆資金了。

  順便說一句,我們應該說“全球總收入”,不應該說“全球國家總收入”, 正如我們會說“全球總產值”,不會說“全球國内生產總產值”或“世界範圍内的國内生產總值”一樣,我們既然站在全球的高度,就應該抛棄國家和國内的概念。

  考慮到上述所有情況,世界如此之大,如何才能不被壓垮呢?世界的協調工作越來越複雜,如今人口已經有幾十億,將來還會越來越密集,人們不斷交換價值萬億美元的貨物和信息,這樣大規模的活動,真的能被人力控制嗎?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這個打算,讓所有的進程自由發展呢?別忘了,即便在未來推行全球化管理的主張是正確的,但是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每年都會出現新的挑戰。工作任務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我們可以要求引入一套簡單的全球控管制度,代替200 多個國家複雜的治理程序,但是如果全球控管制度真的形成,很有可能無法取代目前的管理體系,只能做到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套管理制度而已。所有的條例和法規全算上,美國的稅法總共有七萬頁!如果我們不理會全球稅法是否不夠成熟,硬要推廣,會引發什麼後果呢?如果最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國家元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都難以控制現在的局面,將來的管理程序和政策要變得多複雜才能面面俱到呢?其實,很多組織的經歷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以歐盟為代表的一體化集團,一直作為全球協調員的聯合國(至少在安全問題上聯合國一直起著調停的作用),以及在協調發展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些都是可供參考的例子。

  提供盡可能多的調控,保持市場平衡發展,同時為市場的蓬勃發展創造條件。為了實現有效管理,採用盡可能簡單的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放棄較早的國家法規。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就能攻克所有難題。

本文摘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運用經驗和智慧去探索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以曾經的政治經濟領導者的高度審視未來的政治經濟走勢,探讨了包括未來的藍圖、全球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經濟的價值、國際間的一致意見和分歧、限制增長的社會和生態因素、未來人口問題、貧富差距的演變、未來科技發展、未來面臨的戰争與和平以及可能到來的亞洲時代、未來將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精確的數據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人類及世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的預測並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為經濟迷途中的人們答疑解惑。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