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忘記,100年前,一些人覺得社會發展到現在(雖然當時不叫全球化),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1914年,凱恩斯還很年輕,他非常向往自由市場的到來,隨之而來的自由化、一體化會將世界帶入一個偉大的時代。他寫道,一個人在倫敦的公寓裡坐在椅子上,就可以借助偉大的科技,給遠在印尼的經理人打電話,並指示他到橡膠園去收錢。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下來的近一個世紀發生的事情證明,全球化是可逆的。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將世界分成了兩部分,冷戰又將後來的世界經濟分成了“兩大世界”和“第三世界”,這一切都與自由化和一體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有些人認為應該將剩餘利潤進一步投資到國外市場,賺取更多的利潤,打造日不落的經濟神話,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也許人們可以追著太陽走,但是陽光無法普照所有人,世界上總會有些陰暗的角落是太陽也無力照射到的。人們將當時的世界政治和經濟制度稱作帝國主義,列甯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甯的帝國主義理論強調,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具有五大特點:
(1)資本高度集中,形成壟斷;
(2)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融合,形成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3)擴大資本輸出;
(4)跨國企業分享世界市場;
(5)各大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範圍内完成領土劃界動作。16
撇開“價值判斷”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說,在目前的資本主義階段,這些特點是否與我們的時代存在一定差距呢?其實,只需將第五條的“領土劃界”改為“勢力劃界”即可。還有就是最好不要把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稱為“資本主義列強”。這些國家可以被劃分到國家資本主義的範疇,但是很多分析家或研究人員,永遠不會將它們納入“資本主義大國”的名目之下。
列甯不願等到資本主義自己分崩離析,不只是那個時候,在被世人視作泥足巨人的沙皇俄國時期,列甯就曾試圖找到這個體系最薄弱的環節,將之推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列甯提前實行了他的計劃。如果不是因為這場戰争破壞了經濟,激發了群衆的革命情緒,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很有可能無法取得勝利。1905年的革命和政治、文化環境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20世紀初,俄羅斯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時期,但僵化的政治結構和不合時宜的司法體系,降低了俄國的擴張速度,這個偉大的國家最終淪為笑柄。
我們回到核心問題上來,反全球化在未來可能意味著什麼?現在要回去探究過去就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要探究什麼?世界會出現之前不曾有現在也不存在的新特性嗎?
其中一個假設是,強大的國家封鎖自己的邊界,設置貿易壁壘,通過關稅和其他保護主義措施將自己隔絕。在經濟和政治都存在明確界限的世界中,不僅商品和資本流通會遇到障礙,人口也無法自由流動。關稅、外匯管制、簽證以及文化上的障礙都是無形的壁壘。即使是在經濟、政治、文化開放水平較低的國家,比如阿拉伯國家或前蘇聯的一些國家,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厭惡這種狀況,很多國家在近期發生了變革,更不用說來自商業、科學和文化世界的人了。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排除這種可能性嗎?絕對不能。
奧巴馬連任,避免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戰争,也就意味著避免了戰略性的錯誤。有趣的是,如今其實很難想象這種畫面:中國背向世界,拒絕與美國進行文化、政治以及最重要的經濟交流。中國在很早以前就實施過鎖國政策,在16 世紀,當時的皇帝下令銷毀技術,燒船禁海;到了19 世紀,中國再次向全世界關閉了大門,導致中國的產值急劇下滑,從占全球產出33% 的驚人份額跌落到了5%。是的,你沒看錯,在19 世紀30 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產值占全球的1/3,超過西歐和北美。才過了幾代人,到20 世紀50 年代的時候,中國的產值只占全球總量的1/30,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20。現在西歐和北美地區的產值各占全球總量的20%,但它們的貢獻正在相對下降,中國的份額已經達到了16% 並仍然在快速增長當中。
嚴重的政治事件也會對全球化的過程產生長時間的影響。以色列如果襲擊伊朗就會擾亂全球化。考慮到地區政治局勢,雖然沒人希望發生,但是可能性還是存在的。權威週刊《經濟學人》曾經發表文章對這種假設做出了分析,文章中列舉了合理的論據,解釋了戰争無法帶來預期效果的原因17。伊朗不肯放棄核計劃,堅持說出於和平目的。叙利亞和伊拉克的局面使得西方國家和以色列對伊朗更加不信任,不只是懷疑,甚至堅信伊朗在開發核武器。因此,從軍事角度出發,以色列必須採取預防性攻擊才能阻止伊朗擁有核武器,從而避免更大的災難。雖然沖突是區域性的,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卻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問題。首當其沖的是石油等能源價格飛漲。不僅因為伊朗是重要的石油出產國和輸出國(盡管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降低了出口的重要程度),更重要的是,從波斯灣通往霍爾木茲海峽的航線會被封鎖,雖然不至於完全停運,但是會很困難。交通受阻一定會引發能源危機,加速通貨膨脹,全球經濟也會跟著衰退。但是不管怎麼說,全球化的進程不會停止,只是有可能速度放緩而已。短期内,油價上漲對其他石油生產國有利,尤其是那些海灣以外的國家,如俄羅斯、尼日利亞、安哥拉、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但是從長遠來看,貿易和生產領域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會對這些國家造成不利影響。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動蕩與體制、經濟和政治摩擦息息相關。
保護主義指的是經濟層面的愛國主義,捍衛自己的正當利益,在沒有武力沖突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世界貿易組織是最成功的國際組織之一,其中有156 個成員國,該組織經常要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俄羅斯於2012 年加入世貿組織,牽扯到了很多國家,世界範圍内的所有生產活動和貿易活動都受到了影響。不難想象,諸如俄羅斯加入世貿組織這種比較大的變動,會扭轉自由貿易的趨勢,世界貿易組織的很多規則也會被打破。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那些經濟地位對世界貿易至關重要的主要成員決定退出,世界貿易組織可能會因此癱瘓。之後,大家會相互指責,全球貿易額開始下降,不光產量增長速度會下降,絕對產值也會下降。
借此機會解釋一下,為什麼說全球貿易的快速增長是全球化進程當代階段的主要特徵之一。在發生危機前的幾十年,成交量的增長速度是全球產值增長速度的近兩倍,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成交量平均每年增長近8%,全球化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數以千萬計的人們獲得了工作機會,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從貧困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
反過來,當第一波危機席卷全球時,全球貿易成交量受到的影響比總產值大得多。2009年全球產量下降了12%,從絕對數字上看,只有0.8%。如果不是因為對分銷地區造成的巨大負面結果和經濟以外的長期影響,這種輕微的下降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尤其是第二年的產量增幅又達到了5%!然而,正如我們開玩笑說的那樣,好人也會受罰。無論是日本和德國這樣的大國還是斯洛文尼亞和愛沙尼亞這樣的小國,作為全球最開放、最看重競争力的經濟體,遭受的打擊比危機的始作俑者(即美國)還要嚴重。原因是,美國其實最依賴的還是本國市場而不是國際市場。2009年,美國國内生產總值“只”下降了3.5%,而日本下降了5.5%,德國下降了5.1%,斯洛文尼亞下降了8.0%,愛沙尼亞下降了14.3%。
如果說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扭轉之前的全球貿易趨勢,在未來,要扭轉產值趨勢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全球化水平開始下降的話,不僅會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也會影響政治局勢。更糟糕的是,產值下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人們卻會因此將責任怪到全球化的頭上,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我們在這個時候本應該更支持全球化才對。實際上,如今大家會在意識形態上將世界分為“我們”,也就是自己的國家,和“他們”,也就是除去自己國家之外的其他國家,所有人都只會怪罪別人。這種狀況很不健康,我們應該警醒。這種想法無法引領你找到出路,越早跳出這個惡性循環越好。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全球化進程還面臨著其他重大威脅。需要特別關註的是三個方面的表現:全球化、政府和民主。一些研究人員喜歡大肆探讨反全球化18的觀點,談到了全球化的本質,有人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就其本質而言,全球化是世界範圍的現象和發展過程,對各國經濟和各國狀況都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在演變的過程中,也會形成多國集團,在某些情況下,一些國家會組成共同利益體,採取相似的制度。近年來,一些傳統的發達地區形成了同盟,歐盟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後,還要談一談剛才提到的第三個要素——民主,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民主既能起到好作用,也能起到壞作用,一些多民族國家還在尋找讓民主發揮有利作用的方式。如果世界大同,人類變成一個整體,民主還會在未來發揮作用。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主流趨勢,但是我們還不夠成熟,無力創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和真正的地球村。
我們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嗎?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這些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嗎?我們對未來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期待?有什麼可以做的?為了美好的明天,值得付出哪些努力?經濟、文化、政治,甚至軍事領域,都有可能出現摩擦,我們如何才能保證這些摩擦不轉化成全面的沖突呢?什麼因素會影響全球化的進程?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哪些因素會翻轉全球化的進程呢?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我們不應該回避,應該盡力尋找合理的答案。
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完全徹底的全球化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我也知道,“永遠不要說永不”,但是我還是要說,真的永遠不會實現!完成全球化和結束全球化的過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傳統世界曾經對立和分割的部分,從政治到經濟都會轉化成一個整體。那時將會出現一個複雜的結構體系,由通行的遊戲規則保障整體的凝聚力,換句話說,整個社會都會遵循相同的規章制度。
簡單來說,未來國民經濟將不是指代國家範圍内的經濟活動,而將是世界範圍的。那時的世界只會通行一種貨幣,從本質上來講這也是單一規則和單一政府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那時候將會出現一個真正的全球市場。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幫大家理解這種分散的個體融合成全球一體的過程,我要說的就是幾百年前的北美洲,這種融合的過程已經相當龐大,但是相對於整個世界而言還是小得不足挂齒。美國化的過程造就了獨立的美國經濟。聯邦制是一種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有組織的複合社會制度,但是聯邦國家中只有單一的貨幣,實施相同的制度,受唯一的中央政府和宏觀經濟政策調控。如果把眼界放寬一點,有人會說美國化的過程造就了兩個經濟體,除了美國經濟體還有加拿大經濟體,兩個經濟體的融合程度極高。有趣的事,加拿大的省和美國的州擁有的權利並不相同。
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認為全球化的過程會複制美國化的過程,那麼勾勒出的未來世界只不過是另一個烏托邦,這是我們需要提防的。我還是要重申一下,全球化是一個開放式的過程,未來也會一直如此,而且,只要人類文明沒有終止,全球化就不會停止。這樣一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會是:世界經濟將如何向前發展?全球化的過程肯定不會穩步向前,一定會出現發展較快的時期,也會存在發展緩慢的時期。我們將要面臨的震蕩和危機一定不會少。在未來,一定會出現一段看似是逆全球化的時期,就像1914—1989 年期間一樣,所有的現象都顯示世界在朝著逆全球化的方向發展,但其實那只是前進中的短暫沖突而已,話雖如此,卻也足足影響了三代人。
本文摘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運用經驗和智慧去探索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以曾經的政治經濟領導者的高度審視未來的政治經濟走勢,探讨了包括未來的藍圖、全球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經濟的價值、國際間的一致意見和分歧、限制增長的社會和生態因素、未來人口問題、貧富差距的演變、未來科技發展、未來面臨的戰争與和平以及可能到來的亞洲時代、未來將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精確的數據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人類及世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的預測並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為經濟迷途中的人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