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上來講,全球化是自由民主化的自發歷史進程,同時伴隨著商品、勞資市場一體化的成長(盡管後者的發展因為受到限制,有些遲緩),抛開最近施行的隔離政策不說,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實質意義上的全球市場正在形成。這是一個比人的生命還要長久的歷史進程。這個過程是自發的,甚至可以說是無序的,因為誰也無法做出計劃或進行控制。這個宏大的歷史進程帶來了市場全球化,且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國家和地區相互交融。有人可能會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他地方已經發生的事情和帶來的結果會對這裡發生的事情產生影響。
全球化是一個實時的持續的動態系統,這一系統的運行不會間斷,既會帶來收益也會帶來負面產物。因此,當對全球化進行評判時,應該著眼於多重結果,以長遠的目光均衡地看待問題。如果平衡後的結果是積極的,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就應該推動全球化進程,以此塑造更美好的明天。
一些還算靠譜的預測從動態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某些特定的相互關系進行了闡述。其中指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之下,共同的語言能讓營業額提升42% ;如果指定的國家屬於同一個貿易區,能提升47% ;如果貨幣通用,會提升114%,奇妙的是,如果有相同的殖民歷史,會提高188%9。這些預測者通常是先推理一個假設,再進行“證明”,即便這種推測含有很大的水分,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對外貿易、國際匯兌、經濟一體化、政策協調,這些都是促成經濟擴張的重要因素。
金融全球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如果金融領域無法實現全球化,落後於富裕國家的地區就無法發生巨大的變化,最終融入全球市場。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在特定的環境下,會讓貿易往來和投資項目更加容易,反之則是不可能實現的。我所說的“在特定的環境下” 其實是指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從相反的角度看,也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很多國家都品嘗過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惡果,不健康的資本流出,國内和國際金融市場缺少適當的監管,都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與金融部門關系密切的特殊利益集團對銀行施加壓力,使得投機性交易不斷增加。如果銀行破產,其他部門和整體國民經濟都會受到牽連,由此可見交易規模的龐大程度。而這一切,最終會導致虛擬金融經濟與真正重要的實體經濟漸行漸遠。投機取巧的商人或剝奪或控制了大部分實業家的資本10。他們通過投機獲得豐厚的利潤,從本質上來講,這些投機商人是通過再分配制度占有他人創造的價值,而自身並不創造價值。有人將這種病態的市場經濟稱之為賭場資本主義11,也有人稱之為經濟金融化12。因此,放寬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底線在哪裡,仍然是有待解決的經濟學難題。
盡管如此,全球的整體狀況還是相對平衡的。如果我們把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擁有約10 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占據了全球產值的一半左右;另一部分是人口約占全球總數6/7 的發展中國家,總體產值和發達國家相當,通過研究它們的發展軌迹不難發現,經濟的多樣化發展主要發生在2008—2013 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前的二三十年間。屬於“新興市場”的國家更是如此。金融危機時期,增長速度差異進一步拉大,富裕國家的劣勢更加明顯。
通過進一步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將欠發達的經濟體分為全球化程度較深和全球化程度較淺的國家。分析結論由外貿成交額占GDP 的比例和資本流動的規模構成,也就是從相關國家或地區吸收資金以及用自己的盈餘資金進行投資的規模。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傳統方式計算,20世紀90 年代以及21 世紀前十年,較少參與廣義全球交易的欠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點是低增長甚至完全停滞,而富裕國家在1990—2007 年間,國内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了2% 以上。與此同時,全球化程度較深的另一組,即發展中國家,國内生產總值增長率高達5%,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多。也就是說,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發達經濟體走向了兩個極端:全球化程度較深的發展中國家在逐漸拉近自己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而那些全球化程度較淺的國家卻越來越落後。
因此,“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收入水平開始漸行漸遠。加納和韓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國家,半個世紀前,兩國的人均國内生產總值差不多,都很低,如今韓國的人均國内生產總值是加納的10 倍。我們可以說,這只是兩個小國,沒什麼大不了的。那我們就說說兩個大國,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地緣關系都與加納和韓國完全不同。1990年,蘇聯已經搖搖欲墜,俄羅斯作為蘇聯共同體中最重要的國家,產值是中國的3 倍。中蘇分道揚镳後,經過20 年的全球化發展,如今中國的產值已經是俄羅斯的近5 倍之多。當然了,除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以外,還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才促成了如今的結果,尤其是體制改革,這歸功於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很多因素,尤其是系統改革的不同方向,但絕不能因此低估全球化的重要性。
補充一點,由於相關國家的人口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有時甚至能達到3%,而國内生產總值停滞不前,也就意味著人均收入在下降。按照這個道理分析,即便是高速發展的經濟體人均產出的增長水平也應該是呈下降趨勢的,下降幅度在0.5%~2.5% 之間。與此同時,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卻在急劇下降,已經低於1%。除了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已經不再增長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目前,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是發達國家的人口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口增加,肯定不是由於自然繁殖,而是移民的增加。歐盟國家以及日本尤其如此,日本擁有永久居留和長期居留的移民數量相對較少。如果事態繼續朝極端化的方向發展,甚至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經濟雖然停滞不前,但是由於人口的減少,人均資本收益反而會增加。2009—2012年間,日本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雖然經濟零增長,人口卻略有下降。2012年,已經如預期的一樣,死亡人口超過了出生人口。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些經濟體的發展方向卻並不清晰。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影響著一代人的發展,那些蒸蒸日上的國家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國際貿易獲得收益?如何吸引國外資本,將之投入到本國經濟建設當中呢?如今,投資是新技術轉移和管理質量提高的主要手段,投資活動顯著縮小了引資國家與富裕國家之間的差距。換句話說,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這些國家已經逐步趕超發達國家。可惜,無法利用全球化增加自身優勢的國家,仍然不在少數,它們與高度全球化的國家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給大家舉個最顯著的例子,同樣是國土面積大、人口數量多的國家,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剛果民主共和國卻依然是最落後的國家之一13。這兩個國家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除了整體環境不同,很多偶然事件也會影響經濟的走向。合理利用寶貴的自然資源,免遭“資源陷阱”的詛咒,這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可以借助的優勢。種族沖突和自然災害,則會給國家的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因此,總的來說全球化會帶來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是因為:
(1)國際貿易引發規模經濟,也就是說,出口貿易會增加企業的生產規模,從而降低單位成本;
(2)相較於封閉的經濟活動,能更有效地分配人力和資本;
(3)員工可以在參與全球貿易的過程中相互學習,提高自身技能。
這一切聽起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實則不然,並非每個人都能從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獲利。這裡有很多需要註意的問題,比如待遇不公的問題。在全球化帶來的新經濟環境下,如何運用經濟學知識為己謀利,這也是應該註意的問題。註意,這是關於什麼取決於什麼的經濟知識運用,以及如何在新的經濟條件下帶來全球化。未來也是如此,並非人人都能從交易中獲得好處,但是全球經濟一定會快速增長,這是可以肯定的。那麼,這其中有哪些決定性因素呢?為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抓住有利條件為己所用,而不是被人利用,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綜合競争力決定了一切。企業家、行業、國家經濟、集團公司,能依賴的唯有自身的競争力。那麼,決定競争力強弱的到底是哪些因素呢?競争力主要取決於技術、人力資本的質量和管理質量、銷售技能。但是政府的服務質量也不能忽略,政府向公衆和企業家提供標準化的公共服務。如今,私營企業要參與全球市場的競争,因此一定要擴展自己的羽翼。政府制定的制度和規範、標準和各種條例都會影響企業的競争力。除此之外,硬件經濟基礎設施也是決定競争力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我們將英國公司遷至尼日利亞,繼續使用原英國公司的技術、管理理念和員工,但是公司的整體效率會因為缺乏基礎設施,再加上受當地經濟體制的影響而急劇下降。也就是說,民營企業的技術實力、政府的政策和法規決定了競争力的強弱,無論是對於市場還是政府而言都是如此。
無論是曾經的日本和韓國,還是如今的中國和巴西,德國和法國也是一樣,如果政府不積極參與,任何國家永遠都不可能擁有比其他經濟體更強的競争優勢。但是政府發揮的作用卻不盡相同。在亞洲國家,政府主要是提供產業政策支持;在歐洲國家,政府通常會借助法規支持創新和技術發展。但是,無論政府的側重點是什麼,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取得如今的成就,都與政府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研發項目上給予的強大資金支持是分不開的,當然了,公衆提供的資助也功不可沒。未來也是一樣。
全球化是這些成功典範的助推器。在當今世界,採取貿易保護的封閉經濟體,不可能出現長期快速增長的情況。朝鮮和韓國在這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朝鮮經濟自我封閉,按照購買力平價推算,人均GDP 只有1 800 美元;韓國實行自由經濟,人均GDP 超過33 000 美元。如果這個數據是準確的,也就是說,沒有競争的封閉經濟體人均國民收入僅是充滿競争的開放經濟體的5%~6%。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傑出的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在朝鮮和韓國未來局勢的問題上,做出了錯誤的分析。鑒於過去的現實情況(在1950 年和1953 年朝鮮戰争結束後的重建期間,重工業主要分佈在朝鮮)以及當時的局面(據估計,1975年朝鮮人均GDP 仍高於韓國14),她宣稱:“很明顯,朝鮮遲早會將韓國納入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國家統一。”15不難發現,在1977 年的時候,包括劍橋大學學者在内的很多學者都堅信社會主義更具優越性。
開放的經濟才能帶來成功,對外開放可以把自己的產品銷往全球,當然也不能懼怕競争,應該通過優秀的企業管理理念和足夠的宏觀經濟政策支持積極面對。制造商和供應商,採購商和消費者之間都存在競争關系。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汽車在德國隨處可見;日本也沒有放棄美國的電腦市場;除了巴西航空之外,還有很多國家的航空公司在巴西開展業務;在西班牙喝到的不只是本地酒,還有很多進口酒;在丹麥的酒吧,你也可以看到一個吉尼斯(英國產黑啤酒的工廠)的搬運工在送貨。當然,為了保護本國市場,躲避外部的競争壓力,有些國家確實會制定一系列的保護主義政策(通常會被認定為不公平貿易),但是在自由貿易的大背景之下,這只是特例,而不是大趨勢。
話又說回來,也不能因此就把自由貿易視作理想化的模式。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成員,技術水平低,基礎設施不足,制度薄弱,工人的能力和管理質量也存在問題,他們很難將自己的商品送入市場,有時幾乎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另外,在所有的自由貿易獲益論中,不公平競争或公然保護主義措施仍然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素。很多國家都在刻意保護本國的農業,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領域也是如此,他們會制定政策抵制來自美國、歐盟、日本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的競争。但是總的來說,市場進一步開放是必然趨勢,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市場和服務市場將會是進一步開放的兩個主要領域。
那麼,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嗎?我指的不只是文化方面的全球化(雖然這一點很重要,實現文化全球化之後,Lady Gaga 才能在雅加達表演,莫斯科才能再次接納麥當娜),也指經濟全球化。地球各個角落的人有機會享受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嗎?相似的生產和分配方式會擴散到全世界嗎?生產和生活水平會繼續提高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會變得愈加相似還是會出現本質的差別?上海的發展走勢會越來越像大阪嗎?河内會越來越像曼谷嗎?25 年前,這些城市之間似乎還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今,有時候你甚至分不清自己到底身在何方,再過25 年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兩個旅客,一個從倫敦飛往莫斯科,另一個從莫斯科飛往倫敦,由於技術故障都降在了華沙,卻都以為自己到達了目的地,上一輩給我們講述的這些逸事,我們還會口口相傳嗎?
本文摘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運用經驗和智慧去探索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以曾經的政治經濟領導者的高度審視未來的政治經濟走勢,探讨了包括未來的藍圖、全球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經濟的價值、國際間的一致意見和分歧、限制增長的社會和生態因素、未來人口問題、貧富差距的演變、未來科技發展、未來面臨的戰争與和平以及可能到來的亞洲時代、未來將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精確的數據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人類及世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的預測並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為經濟迷途中的人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