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世界被劃分為兩大陣營,除此之外便是與之存在一定距離的所謂第三世界,但是三大陣營之間的界限,並非像刀切一般界限分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間存在著激烈的經濟和政治競争。這個說法很妙,一個世界如何分割成多個世界呢?一種說法是兩大聯盟屬於第一世界;還有一種說法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屬於第一世界,以前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屬於第二世界。
如今,時代已經改變。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家屬於第一世界,這種說法已經被廣泛接受,隨著蘇聯解體,社會主義聯盟分崩離析,第二世界走向衰亡,而第一世界國家卻變得更加強大。不過,如今的第二世界已經今非昔比了,主要體現在經濟運行質量方面。中國和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了世界出口總量的1/4。與此同時,很多第三世界國家也被貼上了“新興市場”的標簽。這種劃分不再明顯,很多國家和地區無法清楚地被劃分到第一、第二或第三世界,比如亞洲的哈薩克斯坦、非洲的坦桑尼亞、美洲的阿根廷。還有一些國家十分樂意加入第一世界的行列,認為那是西方世界的理想國,比如歐洲的捷克共和國、美洲的智利、亞洲的馬來西亞。面對這些來自之前第二和第三世界的國家,西方世界表現得不太禮貌,把它們歸到了次要經濟團體中。這些國家要多久才能脫穎而出,脫穎而出的又會是誰呢?這是下一個要思考的問題。
根據前面的規律,我們可以進一步劃分出第四世界國家。那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還無法達到第三世界水平的國家可以加入這個行列。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中大部分並沒有表現出“脫穎而出”的態勢,反而不斷下行,走到了全球經濟的邊緣。大部分國家都在下滑,它們的社會制度問題不斷,經濟無法增長,所有這一切又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人道主義危機。在這種經濟情況下,談論社會邊緣化問題毫無意義,很多族群無法享有優質的基礎公共服務,被排斥在教育、衛生保健和文化體系之外。我們隨便就可以列舉出一些國家,比如索馬裡(地處北部的索馬裡蘭除外,這一地區的經濟實際上是獨立的,算是半獨立國家,各種機構相對健全)、乍得、也門、海地、幾内亞比紹、科特迪瓦。當然也不能忘了阿富汗,雖然西方國家花了不少力氣企圖改善它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狀況,但結果不容樂觀。被占領之後,伊拉克的狀況也沒有就此明朗。由於國家分裂,津巴佈韋和南蘇丹新近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後來加入的是叙利亞。它們並不屬於經濟暴漲背景下的新興市場。還有一些大國的狀況也在持續惡化,墨西哥的(人口約118 000 000)集團犯罪活動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尼日利亞(人口約171 000 000)宗教沖突、社會分化,巴基斯坦(人口約197 000 000)國内沖突不斷。
盡管如此,也是有好消息的,很多地區正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近期最引人註意的是一個曾經非常貧困的地區——緬甸,這個國家正朝著自由民主化的方向前進,敞開了對外交流的大門,進步的速度遠超過大家在不久之前做出的預期。尼泊爾、斯裡蘭卡以及一些中美洲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狀況也在改善。
對國際社會來說,每個經濟衰退或陷入崩潰狀態的國家都可能成為危害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索馬裡、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亞、馬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何才能為21 世紀勾繪出明確的藍圖呢?哪些地區的輪廓會更清晰,哪些地區會逐漸模糊?地理意義上的邊界又會如何改變?這一切能否會在我們的有效控制之下和平過渡?少數發達和落後的經濟體會持續發展,還是其中一些會走向衰落?國際社會認可了蘇丹的分裂;馬裡境内有勢力通過武裝鬥争企圖獨立,自封“阿紮瓦德伊斯蘭共和國”,但並未被國際社會認可。國家分裂事件的爆發會變得更頻繁嗎?不只是科索沃,阿伯卡茨共和國(格魯吉亞西北一自治共和國)是否也有獨立的空間?自由資本主義市場制度和國家資本主義制度,對價值觀和社會機制各有所好,世界兩大組成部分會再次爆發冷戰嗎?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一方面我們必須先掌握實現全球化的潛在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認清世界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經濟體系和政治體系這個現實。未來它們會變得相似嗎?或者進一步發展,最終統一?如果不是,哪一種制度會變得更加盛行?
似曾相識?是的,有點這個意思,類似的事情好像曾經發生過。我們要再次面對這個問題,當共存的意識形態、政治、社會和經濟體系要發生變化時,我們應該選擇哪種過渡理論?分道揚镳還是攜手前行?抑或是會產生一種超越其他制度的霸權系統?之前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似乎得到了解決。有些人認為,我們已經到達了歷史的盡頭,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場取得了勝利而且勝利還會持續,其他什麼也沒留下7。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歷史是沒有盡頭的。就像以前一樣,歷史的車輪只會滾到下一個十字路口,以後也會如此。多虧了這個華麗的題目,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在活著的時候就被載入了史冊。
雖然對立的體系之間和平共處了多年,盡管各有短處,但是我們避免了可能會發生的巨大災難,它們之間實際上一直在對立抗争。卡斯帕·溫伯格是裡根時期的國防部長,對這個現實持開放態度,他認為如何打擊社會主義是美國面臨的巨大挑戰。裡根總統的政策走向,是盡可能地實現全球化。很多人很感激他的努力,甚至為他樹立了紀念碑,比如華沙就有裡根總統銅像。在冷戰藩籬的另一端,有一段時期,尤其是20 世紀70 年代,很多蘇聯思想家和政治家卻堅定地認為世界會按照他們的方向發展前進8。如今,沒人會再給他們樹立銅像了。
結果已經明朗,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取得了勝利,全球化已經席卷全球。也就是說,世界不會跟隨著各個主義各奔東西,反而會在那些本質上對立的體系之間找到平衡;同時,各種完全不同的理論也無法合二為一,只是不同的價值觀、社會制度和政治體系會逐漸變得相似,在不遠的將來,通過互相吸收各自的特點,差異性會逐漸消減。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十年,大家已經趨於相似,現實的資本主義——不是書本上的描述和政治表現形式——接管了很多社會主義,不管他們是否承認。反之亦然,真正的社會主義,尤其是一些國家根據市場導向進行了颠覆性的重組,從資本主義制度借鑒了很多解決方案。在20 世紀70、80 年代很明顯,主要以前南斯拉夫、波蘭、匈牙利為代表,中國和越南在90 年代和21 世紀伊始也做出了改變。
以此類推,接下來的幾十年占據統治地位的會是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我們將一種體系獨霸天下的可能性排除掉,不去說將來會變成自由資本主義的世界還是國家資本主義的世界,接下來會如何發展?要想知道“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就意味著要通過各種推理,尋求一個理智的答案,其中涉及的不只是經濟和政治,還有文化。接下來一定會發生的是什麼?可能發生什麼?我們會面臨什麼?世界的不同地區、不同宗教和國家、不同的社會和經濟體系會繼續往相近的方向發展嗎?如果是這樣,會發展到哪種程度,以什麼樣的速度發展,經濟方面又會出現哪些起伏?或者,世界會像現在一樣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有足夠的空間讓各種形態和平共處,但是在初始階段它們之間只能為了争奪生存空間激烈對抗。未來的世界能容納多少種多元的經濟體系,具體會是哪些呢?
這些問題必須要在全球化現象的背景之下加以考量,因為這正是這個時代的大趨勢。我們再重申一下全球化的定義,從這裡開始思考才能摸清門路。這個宏大的過程包含很多側面,通過各個領域加以展現。全球化也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技術等方面。這也難怪,各個社會科學學科出於各自不同的考量,會用自己領域的詞匯下定義。下定義的時候,社會學家和生態學家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政治學家與人類學家的關註點也是不同的。只要用詞得當、嚴謹精準,他們都可以各自給出定義。可惜,並不是每位經濟學家都能做到。
各個學科的傑出人才多少會有些贅述。換句話說,談及“世界經濟全球化”或“全球化的世界”時,他們會用一個概念去定義另一個概念。比如“奶油色的奶油”或“散發著花香的鮮花”。“全球化”和“世界化”是一個意思,都是指某件事物變成世界性的,遍及全球或全世界。從定義上來講,全球指的就是世界,世界指的就是全球。在某些語言中,比如法語,全球化用的是“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他們不會說“全球化世界(la mondialisation du monde)”。在英語中,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會不小心從嘴裡冒出“全球化世界(globalized world)”這個詞,這類權威雜志也會出現這樣的詞組搭配。他們辯解說(雖然沒有這個必要),他們有時要表達的是“世界化”的意思,描述的是那種全世界彼此相關的現象或發展過程;有時,他們是要表達“綜合化”的意思,是想描述將很多工序融入到一個超級進程中的概念。後來,全球化又發展成“一切主義”,很多東西集合在一起,將多種多樣的學科、方向、力量和節奏放到一起,糅合成統一的整體。
如果不是實現全球化,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呢?因為從定義上來看,世界的定義本來就是全球的概念,是一個整體。全球化就意味著已經世界化了嗎?從經濟層面上來講,確實如此。在經濟關系中也是如此。貿易、投資、金融等經濟活動也是如此。勞工的轉移也已經實現了全球化,雖然因明文規定的限制這方面的發展有些延遲。當然,信息和技術也在轉換。環境保護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各種理念、價值觀、品位和流行時尚也是全球化大軍中的一員。還有就是文化,雖然不能說地域性已經完全消失,但是至少已經部分實現了全球化,有些人會被說成“麥當勞居民”,但是世界並未因此大同,也有人反對文化的全球化,比如Lady Gaga 在雅加達舉辦的音樂會被迫取消,因為那裡還無法接納這種文化風格,或者說這種文化風格無法融入當地。在瑞士是不可以修建清真寺尖塔的,印度尼西亞禁止國際流行歌星進行表演。包容也在逐漸變成全球化的品質,只是發展腳步稍緩。恐怖主義和犯罪也是一樣。
這一次,我們應該避免走極端,很多人都表現出了這種趨勢。畢竟,傳統意義上以國家為單位的經濟發展,無論是國家邊界還是區域分割,現在已經不像之前那麼明顯。但是,美國只有1% 的企業在發展國外業務,對別國市場進行研究的人只有2%,世界範圍内在非出生國家居住的人只有3%,在標準普爾500 指數名單上的公司中擔任總經理的外國人不超過7%,國外投資占投資總數的9%,股票交易市場中只有20% 的投資者來自國外,跨國互聯網訪問也僅有20%(我的Facebook 地址是www.facebook.com/kolodko,其中22% 的粉絲來自波蘭以外的其他50 多個國家)。
本文摘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運用經驗和智慧去探索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以曾經的政治經濟領導者的高度審視未來的政治經濟走勢,探讨了包括未來的藍圖、全球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經濟的價值、國際間的一致意見和分歧、限制增長的社會和生態因素、未來人口問題、貧富差距的演變、未來科技發展、未來面臨的戰争與和平以及可能到來的亞洲時代、未來將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精確的數據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人類及世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的預測並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為經濟迷途中的人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