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警告式預測?誰警告誰?警告什麼?如何警告?如果我們能夠找出某個過程中潛藏的某種機制,就能推測出客觀趨勢的連續存在必定會導致不好的結果。因此,為了避免這些,我們會做出預警式預測;如果不採取相關措施,預測便會變成現實,換而言之,不好的結果便會出現。我們警告的對象是我們自己和他人,主要手段是讓一個人對可能發生的事情感到焦慮,甚至感到恐懼,盡管這些兇事不是必然的,但卻是可能發生的。警告式預測預測出的都不是好消息,因為沒人會對好消息提出警告;相反,對好消息人們只會分享和慶祝。
假如銀行草率地放寬消費信貸政策,我們會面臨貨幣供應快速增長的問題,市場上不斷增長的有效需求將會超過商品供給。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超過當前值會引起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即過量需求會拉高價格水平。(在價格水平不斷上漲的壓力下,生產和分配成本也會跟著上升,這時我們還要解決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其他經濟政策,來抵抗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情況,這些都是我們不想看到的。較高的通脹率會促使政府採取緊縮措施,比如提高利率,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抑制銀行放貸動機。從而促使信貸規模得到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幅減緩或降低後,有效需求會跟著緊縮,市場上的通脹壓力也會減弱,最終通脹會得到控制。這種預測之所以沒有變為現實,是因為主管機構也就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考慮到了這種警告性預測。因此,這個例子說明,評判預測的標準不在於其是否能準確描述未來,而在於是否能夠充當制定理性經濟政策的工具。
還有一種自我實現式預測。不預測的時候,什麼麻煩也沒有;一旦預測,被預測的事件和過程就會隨之而來。預測變成現實,如果沒有做出這種預測就不會發生隨後的狀況。奧斯卡·王爾德的《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4很好地诠釋了自我實現式預測。故事的主人翁即將與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結婚,占蔔者預言他會謀殺某個人。由於無法承受這種煎熬,感覺厄運即將到來,又不能從占蔔者那裡獲得任何詳細信息,勳爵最終殺死了預言家。他因此推遲了婚禮,可怕的自我預言實現後,他的靈魂才獲得了平靜。
在現實經濟中,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也可以做出類似於挑逗熟睡的小狗的行為,也就是挑逗人的某種情緒。這是大衆媒體上的股票分析師和資本市場的投機者經常玩的把戲。如果與公司的經濟基礎無關,股票價格卻出現可疑的大幅上漲或下跌時,金融監管機構會發起訴訟和調查。隨著大量買賣行為的發生,在一系列特定情況下,有人的確能夠通過協調各種輿論和組織各種流言成功“預測”利率和匯率的變化,投機獲利。
然而,我們知道,路邊池塘裡的小魚不值得一提,因為鲨魚遨遊的是一望無邊的海洋。金融市場是社會再生產鍊條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起到促進資本積累和有效利用的重要作用。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金融市場上的一系列活動都與投機有關,從經濟學角度來講,這些行為並不能創造價值。投機者利用委托給他們的資金進行投機,這些錢大部分都是別人的,試圖獲取高於平均水平的利潤,主要是為了自己獲益。華爾街和其他證券交易所的大部分交易對增進社會福利毫無幫助,這不是左翼民粹主義者的觀點,而是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主席特納勳爵的看法。他還表示,金融投機者(也就是那些著名的投資者)不但沒有創造價值,還從實體經濟中吸走了大量利益5。其他人對上述觀點進行了補充,他們認為如果這些投資者全部收拾包袱離開市場,回到他們的海邊別墅,經濟仍舊能正常運行,至少不會有絲毫惡化6。
金融行業創立的最初目的,是在買賣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儲戶和投資者之間起到媒介作用。1985年,在裡根總統任期内,美國1/7 的利潤流向了金融行業。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推進,非實體經濟比實體經濟還要繁榮,所占比重在危機前達到了最高水平。2006年,非實體經濟占據了國内收益的1/3,盡管最近的金融危機給投機活動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但仍然維持在接近1/4的水平。
很多專家在幻想和期待中思考著人性的貪婪和弱點,他們預測繁榮會一直持續,這對金融市場來說更是利好消息,但是與實體經濟沒什麼關系。2007年末,投機泡沫膨脹到了頂點,由於深受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影響,大約有價值2 萬億的“資產”通過信貸資產證券(CDOs)的方式在市場上流通。“證券”這個詞語變得極具諷刺意味(英文中security 有安全之意,此時變得不安全了),在此情況下,有毒資產開始泛濫。另外一個威脅來自信用違約互換這種金融衍生品,其總值已經達到美國GDP 的4倍,大部分都是用來支撐這些有毒資產的。
盡管英國巴克萊銀行的案例算不上自我實現式預測的經典例子,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自我實現式預測的重點。通過操縱市場基準利率,即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對金融市場造成影響。這個利率決定著很多貸款的定價,尤其是住房抵押貸款。
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是這樣制定的:在每個工作日的格林威治時間上午11時,如果需要在銀行間進行拆借,倫敦金融市場16 家主要銀行會向外報出自己願意支付的拆入利率。簡單來說,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指的是:英鎊、歐元、日元、澳大利亞元和美元等10 種主要貨幣,貸款期限從1天到1年不等的貸款利率。
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並非總是由16 家銀行共同決定。涉及銀行數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貸款期限和貨幣標價,一般在6 到18 家之間,而且首末兩端會被排除 (如果有15、16、17、18家銀行參與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4 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如果有11、12、13或14 家銀行參與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3 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如果有8、9或10 家銀行參與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2 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如果6 或7家銀行參與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1 家報價,對其餘報價進行算術平均計算)。這種機制存在結構性缺陷,少數銀行決定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更容易出現操縱匯率的狀況。
16家銀行參與最重要的利率制定,其中最高、最低各4 家銀行的極端報價會被排除,剩餘報價的平均數就是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這個基數會影響我們把錢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我們希望它盡可能高點,銀行希望其盡可能低),也會影響我們向銀行的貸款利率(我們希望貸款利率更低,銀行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利率更高)。
盡管在計算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時,極端報價被排除了,仍然可以通過誇大或低估報價的方式來實現共同決定匯率的目的,主要看你出於什麼目的,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予取予求。這樣一來,如果對貨幣市場前景做出比較客觀的預測,你就能影響它的實際運行。你心裡想的當然是從龐大的金融活動中為自己謀利,而不會考慮別人的成本和收益。當較高的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對巴克萊銀行有利時,它會報出一個高到足以被排除的價格,因此與它的報價未被排除相比,報價的平均數會被拉高。同理,如果較低的利率對它有利時,它還可以使用類似操作來拉低基準利率。
實際操作的情況會複雜些。巴克萊銀行是大銀行,是金融市場上的重要玩家,重要到其他銀行和金融中介機構全都要仔細觀察它的一舉一動。如果在某段時期,美元的貸款利率被調高,會被其他金融主體當作參與制定基準利率的銀行發出的信號,是這些銀行真正的期望。其他金融市場參與者可能會針對這個預測調整利率。結果,一項準預測變成了自我實現式預測。事實證明,在此情況下這種行為有利於提高這些知名銀行的特殊利益。
這些行為貌似只會造成短期影響。實際上,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同樣會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基準利率的高低不但決定長期貸款利率,還能決定匯率。繼而對一系列的經濟決定和經濟行為造成影響,如長期投資,企業、產業和國家的競争力。而且,它還會通過影響出口增長率來影響國際收支平衡、工業生產效率和就業水平。利率是強有力的重要工具,會直接影響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
如果我們看一下基準利率調整的預言,就會發現市場預測是多麼的精準。抛開匯率不談,利率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基準價格,決定著當下以及未來的貸款利率。銀行分析師做出的這項預言(由專家的小圈子得出平均數,然後再推向公衆)是不是也可以說是一種出色的能力呢?當然還要有一定的運氣。那麼,他們是不是應該得到表彰而不是批評呢?有時確實如此;做出準確的預言,需要正確的理論依據以及聰慧的推理頭腦,還要具備絕對客觀的判斷能力。但是,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案例,我們會看到自我實現式預測的徵兆,也試圖在中央銀行做出正式利率決定的會議中進行協調(當然是獨立委員會)。更不用說,分析師畢竟會向別人咨詢,得出共同的觀點;這些内容會被大衆傳播媒體(無黨派媒體)大肆渲染,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也都知道,只是幾乎不可能去為此反抗所謂的市場合議結果,或者這些分析師達成的中間意見。委員會的專家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但是沒有一個人希望被媒體描繪成無知的牆頭草,不理解其他銀行分析師的明確意思,這就等於承認自己也不知道利率應該是多少!因此,他們通常只會“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我們應該記住,即便委員會成員投票的時候是保密的,但是結果在一個月後就會揭曉——誰是“鴿派”誰是“鷹派”;誰要躲進洞穴,誰要頂住市場的壓力站出來。控制市場利率的,不是貨幣委員會;與之相反,是市場在告知利率應該如何變化。即便不是經濟學家,也不難猜出,銀行分析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家銀行股東的利益,但是衙門不一定會為了自家的客戶這麼做。同時你也應該明白,當他們公開明確地表態時,預言一定會成真。當然,如果沒有媒體牽扯其中,也無法實現。
這些把戲不會停止,他們會為了不同的目的,把各種各樣的預測當作工具使用。所有簽署《雅典協議》加入歐盟的前社會主義國家,都會加入歐元區。為了實施協議,他們制定了貨幣收斂的相關協議,即《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截至2014 年,其中的4 個國家已經加入了歐元區:斯洛文尼亞(2007年)、斯洛伐克(2009年)、愛沙尼亞(2011年)、拉脫維亞(2014年)。雖然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歐元會在什麼時候成為其他國家的法定貨幣,但是這不是唯一的關鍵問題,更重要的是加入貨幣同盟的匯率問題。經濟競争、出口收益和進口成本都會受到匯率問題的影響,而且會對經濟狀況和長期的生產增長趨勢造成影響。
如果本國貨幣太強勢,在加入歐元區的時候,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該國會不願意接受單一貨幣。葡萄牙當時的情況就是如此,比較早加入的斯洛伐克,本國貨幣的價值也被高估。這樣一來他們的出口稅收就會減少,無疑會對國内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我們來思考一下接下來的案例。一家價值880 萬波蘭幣的波蘭家具制造公司,一半市場是在國内,掙的是波蘭幣,另外一半出口,換來歐元。國内市場的利潤率是10%,賣的商品能掙440 萬波蘭幣。匯率是4.40 波蘭幣兌換1 歐元,出口帶來的收益也是440 萬。總收入是880 萬波蘭幣,同時還會帶來經濟繁榮:人員就業、企業家獲取利潤、政府獲得稅收。然後波蘭幣快速升值,匯率漲到了3.60,這樣一來,出口業務便無利可圖。這還不是最糟糕的,與國内制造商的窘況相比,進口商的日子反而更好過了,他們的家具能賣390 萬,國内市場也守不住了,因為波蘭公司的生產成本就要400 萬。失去了競争優勢以後,沒有生意上門,公司只能破產,隨之而來的就是員工失業、企業家損失利潤、政府損失稅收。波蘭境外的家具廠商正好與之相反,波蘭幣的升值讓那些企業在波蘭收獲了豐厚的利潤。一個國家的貨幣增值,說明該國經濟形勢良好,經濟形勢良好,當權的政客就能獲得更多的選票。難怪他們更在乎如何能讓波蘭幣保持強勢姿態,而不關心我們的死活呢!
這一切與經濟預測之間有什麼關系呢?當然有關系,從某種程度來講,可以說是密切相關。我們以波蘭為例。波蘭加入歐盟,不只是因為要履行約定,主要還是出於利益考量。也就是說,考慮到開始的對外貿易逆差,如果出口增速超過進口,做出匯率調整也是正常的。波蘭幣的強勢,使得其他國家對波蘭的出口貿易更容易進行。但是,波蘭幣的強勢是波蘭經濟的弱點。
本文摘自《21世紀政治經濟學》
這不是一本預言書,而是運用經驗和智慧去探索人類正在面對的重要挑戰。作者以曾經的政治經濟領導者的高度審視未來的政治經濟走勢,探讨了包括未來的藍圖、全球一體化、全球化時代的市場與政府、經濟的價值、國際間的一致意見和分歧、限制增長的社會和生態因素、未來人口問題、貧富差距的演變、未來科技發展、未來面臨的戰争與和平以及可能到來的亞洲時代、未來將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結合精確的數據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對人類及世界未來的發展提出了科學的預測並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為經濟迷途中的人們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