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回答了什麼樣的經濟問題?

2015-04-01 17:40:46

  中共歷次的三中全會都是要鑒別中國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並在回答這些問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把改革往前推進。歷次三中全會要回答什麼樣的問題?簡單地說,問題有兩類,一類是目前或者今後一段時間裡必須加以面對和解決的,一類是中長期往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同樣,答案也是兩類,一類是面對和解決目前問題的行動綱領,一類是如何實現既定中長期目標的路徑。面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人們可以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法,但使用不同的解決方法,就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三中全會不僅要辨別和鑒定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也要決定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只有把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起來考量,才能實現改革和發展的有序穩定。不顧方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反而經常會惡化問題,最後造成巨大的危機。改革是要解決現實問題,避免現實問題繼續惡化而演變成危機,但改革者同時也必須避免因為不當的改革而造成新的危機。

  這次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類似於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需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即改革的方向問題和改革的行動綱領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執政黨結束“階級鬥争”,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十四屆三中全會則是實施十四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動綱領。這次三中全會除了繼續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大方向之外,更多的是在這個方向的構架内追求深化改革的行動綱領。

  無論是堅持既定的方向,還是追求實現目標的行動綱領,都不能只停留在話語層面,最終必須體現在制度層面。這次三中全會内容涉及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現存體制的改善和改進問題,包括經濟方面的基本經濟體制、稅收財政、金融、土地制度、城鄉統籌等;政治方面的基本政治體制、法制、行政體制等;社會方面的基本社會制度、社會保障、教育、社會治理等。另一個大方面是體制創新問題,最顯著的就是決定設置兩個新的機構,即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其中,體制的改善和改進是為了打造升級版的體制,而體制的創新則是為了應對新的挑戰和解決新的問題。再者,無論是體制改進還是體制創新,都是要解決好中國所面臨的一些重大關系問題。

  誠然,在強調體制改革和體制創新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體制的廢除。在一定的時候,體制的廢除甚至遠比改革和創新來得重要。任何體制都是時代的產物,時代變化了,體制必須發生變化,這就是改革和改善。不過,也有很多體制完全不適應時代的變化,就要即刻廢除。如果不廢除,就會變成“負體制”,就是該體制不是幫助解決問題,而是制造問題。這次全會決定廢除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勞動教養制度”就是典型。實際上,清理舊體制,廢除那些已經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也應當成為中國下一步改革和創新的要務。

  盡管《決定》涵蓋了很多方面,但重點還是經濟、政治和社會三個方面,或者說其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歸入這三大方面。三大方面被給予的重視是不一樣的,經濟方面可以說是三中全會的重中之重,占了分論中14條的6條,而政治方面占3條,社會方面占2條。(其他,文化方面占1條,生態方面占1條,國防和軍隊方面占1條。)這種分佈很明顯表明了中共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同時,這種安排也反映了執政黨的思維方式,即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在所有的改革中,經濟改革要先行;在體制改善和提升方面,經濟體制也要先行。

  中國特色的基本經濟制度

  這次三中全會要回答哪些經濟領域的問題呢?在經濟領域,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社會,即人均國内生產總值6000美元的水平。現在面臨的任務就是要打造升級版的經濟體,把自己從中等收入社會提升為高收入社會,但升級版的經濟體需要升級版的經濟體制來支持。如何打造升級版的經濟體和升級版的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是唯一的選擇。

  這裡涉及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中國需要確立什麼樣的基本經濟制度?在計劃經濟之後,中國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既不同於傳統計劃經濟,也不同於西方傳統意義上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很顯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就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實際上,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是所有經濟制度的核心問題。西方也面臨這個問題。盡管西方各國也有不同的經濟制度,但總體上說,西方經濟制度的核心是市場,市場的範疇大於政府的範疇。雖然政府也要監管市場,但政府本身也必須符合市場原則。我們可以把此稱之為“(市)場内政府”,即政府被市場所包含。在“場内政府”的情況下,如果市場占據完全的主導地位,而政府沒有能力規制和監管市場時,西方經濟制度的運作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出現經濟危機。中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中國經濟制度的核心往往是政府,政府的範疇大於市場的範疇。盡管市場也存在著,並且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市場很難掙脫政府給予的空間。我們可以把此稱之為“(政)府内市場”,即市場被政府所包含。在“府内市場”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占據完全的主導地位,而市場沒有足夠的空間來發揮自己的功能時,經濟體制的運作就會出現問題,甚至出現經濟危機。

  “場内政府”和“府内市場”這兩種體制都是歷史的產物,並不是單純的人為選擇。“場内政府”體制可以把市場體制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從而最大程度上創造財富,但在這一體制下,市場經濟掙脫政府的制約而導致經濟危機,導致財富的巨大損失。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西方各國所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政府如何建設有效的市場監管機制。在調節經濟方面,西方政府現在所能用的就是貨幣金融和財政體制。不過,各種因素例如利率趨於零和政府債務過大等,也經常會使得這些手段無效化。

  “府内市場”體制可以把政府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政府可以動用包括市場和行政力量在内的因素來追求財富,但在這一體制下,政府往往對市場構成過多的有效制約,甚至扼殺市場,從而導致經濟危機,導致財富的浪費。較之“場内政府”,“府内市場”體制具有更多的經濟手段來幹預市場。例如,除了貨幣金融和財政體制,中國還具有一個龐大的國有企業部門。這個部門往往被政府用來調節經濟的有效工具。

  正如《決定》所強調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表現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推動不同產權的企業發展,並且“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不過,就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來說,“府内市場”體制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不清,並且政府可以隨意取代市場。這在過去的20多年裡,表現得非常充分。

  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已經確立。在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這一概念還是中國社會的“禁區”,當時人們使用的是傳統馬克思的概念,即“商品經濟”。十四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概念,並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為執政黨的基本路線。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由此找到了突破口,也引出了此後20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人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產物。十四大之後,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革。改革之後,到90年代後期,基本上實現了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的平衡,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平衡,同時微型企業大量湧現。這種平衡,加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也產生了巨大的改革紅利。

  但是自從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不斷惡化。盡管當時中國本身並沒有經濟危機,但為了防止經濟危機沖擊中國經濟,政府果斷推出了一個4萬億元的拯救方案。這個方案本身並沒有錯,但方案的實施出現了巨大的差錯。4萬億元全部進入國有企業,導致了國企的大擴張,迅速進入了原來屬於民營企業的空間。根據20世紀90年代的“抓大”戰略的設計,除了自然壟斷領域,國家要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發展國企,以增加企業的國際競争力。但2008年之後,國企擴展到所有可以盈利的領域,大大擠占了民營企業空間。結果,破壞了原先相對平衡的經濟結構,即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之間的結構平衡。同時,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而市場的作用則受到巨大的制約,導致了市場和政府作用的失衡。一個客觀的局面是,中國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正因為這樣,這些年來,中國社會一直在争論如何改革國有企業的問題。争論不可避免,但争論越來越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無益於國企的改革。自由派大力提倡國企的“私有化”;左派則相反,把國有企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挂鈎,相信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不過,在争論的背後是不同的利益之分。從長遠看,很難回避國有企業的改革。歷史上看,在中國的經濟模式中,一旦國有部門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導致市場失效,經濟危機必然發生。

  這次三中全會重新強調市場的主導地位,強調十四大以來市場化導向的改革。《決定》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之前,執政黨及其政府對市場的定位,就是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次使用“決定性”作用,就是要避免出現政府隨意進入市場領域,取代市場。

  同時,這一表述也明確了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而非私有化。這裡,既要超越傳統左派以“國有化”為核心的經濟思維,也要超越西方新自由主義以“私有化”為核心的經濟思維。用市場化改革來解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哪一類型的企業,都需要引入市場機制,都必須通過競争來獲得生存和發展。從很多國家的經驗來看,就企業來說,所有權並不是根本,競争更為重要。

  但鑒於政府有天然的傾向支持國有企業,除了市場化,還必須用法律的形式規定國有企業的空間範疇,要對國有企業做出科學的分類。一些領域例如自然壟斷領域、公共服務領域、社會性很強的領域及其對國家具有重大戰略的領域,可以由國有企業來主導。不過,國企主導並不意味著政府主導,主導國企運作的仍然必須是市場;國企主導也不是排除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到這些領域來。除了這些領域,其他領域都要開放給民營企業。要用法律的形式把國有企業關在“籠子”裡面。國有企業邊界的法制化可以避免再次出現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企到處擴張,從而破壞國企與民企之間結構失衡的情況,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


本文摘自《不確定的未來》


   改革的成敗,不止取決於改革的決心,更在於改革如何跨越障礙,如何落實具體決議和措施。 既得利益群體對新一輪改革的阻礙如何克服,什麼樣的利益邏輯才會生效?改革的新一輪動力應從何處尋找?制度創新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紅利,為什麼又困難重重?面對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威脅,中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又該如何決策?……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以其一貫客觀立場、犀利觀點、尖銳表述,針對中國改革中存在的每一個具體問題,都給出了細致詳盡的客觀分析和各種可行的解決之道。 他認為,過去30多年的改革是更深層次、更全面的改革的鋪墊,我們現在真正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應該註意改革因動力不足而陷入僵局的潛在問題。在改革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作者主張通過開放新的空間來改革舊的體制,通過培植新的利益來克服既得利益,通過釋放社會和地方的潛力來化解官僚體制的惰性,通過保護社會來促進社會轉型。他一面熱情洋溢地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一面用中文尖銳地指出問題,坦陳建議。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