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楔子

2015-04-01 19:08:37

  1997年10月7日,入秋的台北市,豔陽高照。我當時是玉山票券金融公司的交易主管。一段時日以來,公司一直充斥著緊張的氣氛。交易員們手握電話,時而高聲讨論利率行情,時而低聲下氣地請求對方借錢。到了傍晚時分,15名交易員還在不斷地撥打電話,生怕錯失了任何可能借到錢的機會。我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借到隔夜拆款,任何利率都要接受。”

  倘若在平常的工作日,一大早交易員就會依照昨天交易完成時的數字,計算當日所需的資金缺口。我們票券公司一般每天的資金缺口都在50億~100億新台幣,通常在中午前都可以軋平頭寸缺口。前台完成交易之後,後台交割及清算部門緊接著就會將所有的票據(短期票券、台銀支票等)、匯款單、收款憑證,在台灣銀行營業部賬戶進行集中清算。在大約下午4點左右,將最終餘額轉入票券公司在“中央銀行”的賬戶,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要在“中央銀行”進行相互清算。下午6點前,進行最後一次的清算,這樣整個交易清算作業就算完成了。

  不過這一天情況不同,時間已經是傍晚6點,卻還有15億新台幣頭寸缺口尚待軋平。交易部門裡所有人都已筋疲力盡,面面相觑,沉默以對,只能靜待“中央銀行”最後的解決方案。

  市場上有很多的傳聞,說某家外商銀行可能因為投機操作外匯或幫助外資炒作外匯而受到“央行”的懲罰。還有的說,這是外資秃鷹的陰謀,大買美元同時放空新台幣。

  天色已暗,氣氛更加沉悶詭異。直到晚上7點30分,電話終於響了,台灣銀行交易部門來電詢問資金需求,他們正在給所有的金融機構打電話,統計資金缺口,然後緊急匯報給“中央銀行”。不久“中央銀行”開始釋出資金。

  交易部門這才又開始忙碌起來,交易員們一邊聽著台灣銀行釋出拆借款的金額,一邊敲打著鍵盤,輸入後續交易條件。當天晚上就像是一般工作日的早晨,打電話、接電話,打印機啪啦啪啦地打印著成交單據和會計傳票,交易部門裡嘈雜得就像是在爆爆米花。

  交割員緊張地將各種票據與報表做最後核對,之後要親自帶著票據到台灣銀行和“中央銀行”,進行最後的交割清算作業。直到深夜,所有交割清算作業才完成,緊張而又漫長的一天總算結束了。

  “中央銀行”為了緩解新台幣短期資金短缺所帶來的沖擊,充分滿足工商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先後於同年9月25日及10月17日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總計相當於向貨幣市場釋出1 300億新台幣。市場短期利率飙升現象得以漸漸平息,在此之後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途徑釋出短期資金,短期利率這才逐漸穩定下來。

  金融風暴席卷亞洲國家

  第二天,我走進辦公室,看見報紙的頭版上一個鬥大的標題——《台灣隔夜拆款利率創新高,達11%》。1997年10月23日,香港銀行同業隔夜拆款利率更是飙升至300%,港股隨即出現暴跌走勢。這一切源於,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放棄固守泰铢與美元的聯系匯率政策,轉而採用浮動匯率政策,泰铢劇貶,一發不可收拾,最終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許多國家貨幣出現巨幅貶值,同時股價滑落,國民財富急遽縮水。1997年6月底至1998年底的一年半期間,印度尼西亞盾貶值69.4%,馬來西亞令吉貶值79.3%,菲律賓比索貶值62.5%,泰铢貶值61.7%,韓元貶值50.8%,新加坡元貶值43.7%,新台幣貶值42.6%,日元貶值幅度最小,但也達到33.8%。東南亞金融風暴迅速蔓延,導致外資對東南亞市場信心動搖,外資紛紛撤離亞洲市場,再加上區域性共同基金的贖回壓力,即便是金融體質較為健全的新加坡、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亦受到嚴重的沖擊。

  1997年10月,國際金融投機客進入台灣金融市場,他們故技重施,以賣出新台幣買進美元的策略進行貨幣攻擊。“中央銀行”以台灣將近9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與之對抗,此舉意圖相當明顯,就是要穩定匯率,以抵擋新台幣大幅貶值帶來的沖擊。“中央銀行”抛出大量美元,滿足貨幣市場的需求。然而,回收新台幣再同時釋出美元,會導致新台幣短期資金短缺,短期利率因而會持續飙漲,造成台灣銀行業之間隔夜拆款利率的大幅波動。不久,捍衛新台幣的措施、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以及“中央銀行“強力固守匯率的努力,致使貨幣供給減少,利率不斷攀升,金融市場失序。“中央銀行”最後也不得不宣告棄守。台灣在這波“台幣護盤”行動中,白白損失了80億新台幣。

  其間,亞洲其他國家同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使得馬來西亞時任總理馬哈蒂爾再度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焦點人物。同委内瑞拉前任總統查韋斯一樣,馬哈蒂爾在大力抨擊西方霸權勢力,尤其是美國的貨幣強權方面從不手軟。1997年7月,眼看外資投機客持續看空馬來西亞令吉,馬哈蒂爾忍無可忍,不斷在國内外各種場合大力抨擊西方勢力放任投機客的行為,讓他們一手挑起這場亞洲金融風暴。西方霸權勢力,以美國為首,企圖教訓亞洲國家,迫使亞洲國家迎合西方的人權與民主要求。國際間的觀察普遍認為,從馬哈蒂爾多年來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並不是故意抨擊美國量子基金等外資金融機構,以轉移焦點,為馬來西亞經濟增長減緩找借口,借以降低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馬哈蒂爾的這番“陰謀論”完全是基於他個人獨特的民族主義論調,以及堅決的反美帝思想。

索羅斯的秃鷹傳奇

  國際金融市場上,索羅斯的量子基金讓人聞風喪膽。傳奇的金融奇才、具有猶太人血統的喬治•索羅斯,於1930年出生在一個匈牙利籍猶太人中上層家庭,家境稱得上富裕。索羅斯的父親提瓦達是名律師,在父親的培養下,索羅斯從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畢業,畢業之後他自認可以成為一名哲學家。但現實的生活問題必須要考慮,不能靠哲學養家糊口,幾經思考,他轉向金融界,學習金融操作實務。在英國幾家證券公司工作幾年之後,1956年他來到了紐約,走進美國華爾街,這成為他一生中最為關鍵的契機,從此他在國際金融操作領域如魚得水,開始了輝煌的投資生涯。盛名在外的量子基金,是喬治•索羅斯旗下經營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幾個對沖基金之一。

  量子基金由索羅斯和吉姆•羅傑斯於1970年共同創立。自成立以來,量子基金多次以其靈活的金融工具成功地襲擊了許多國家的貨幣,獲取了暴利,由此得名“金融秃鷹”。量子基金令人聞風喪膽,同時也使索羅斯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著名的投資專家之一。

  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92年歐洲貨幣之役。

  1989年11月,柏林牆毫無預警地倒塌了。天資聰穎的索羅斯預言,歐洲經濟必然將發生重大變化。他首先緊盯英鎊的變化。1992年德意志聯邦銀行行長史萊辛格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如果投資人認為歐洲匯率固定的話,那就錯了。”索羅斯認為史萊辛格是在影射已經虛弱不振的意大利裡拉。他認為有利可圖,立刻放空意大利裡拉,一鼓作氣大賺三億美元。首役大獲全勝,更令索羅斯充滿信心。他乘勝追擊,隨即放空英鎊,購入德國馬克,又一次空前的勝利讓他大賺10億美元。

  1992年9月16日,索羅斯大舉抛售英鎊,英國政府隨即將基準放款利率提高2%,緊接著,又繼續調高5%,防止英鎊進一步貶值。不過英國政府最終護盤失利,索羅斯名利雙收,被譽為“擊垮英格蘭銀行的人”。

  歐洲貨幣之役令英國與意大利元氣大傷,不得不宣佈退出被視為歐洲整合象徵的“歐洲匯率體系”。市場傳言,索羅斯投機英鎊時,拿走了英國納稅人的錢,讓英國政府顔面盡失。但他卻絲毫不受這種道德問題的困擾,辯解道:“即使世界上沒有我這個人,英鎊危機還是會照樣發生。”

  索羅斯之所以能夠洞察先機,與他在20世紀60年代於華爾街學習金融操作的經驗有關。他最擅長操作匯率,並且特別青睞三角套匯。當時全球金融市場尚未全然接受這個頗為冷門的科目,索羅斯卻對它情有獨鐘,研究得相當透徹,這也成為之後他在國際金融市場操作中大顯身手的獨門利器。

  索羅斯在歐洲貨幣市場成功狙擊裡拉、英鎊之後,開始將目光焦點轉移到東南亞地區。1997年5月14日,以索羅斯為首的美國金融投機客齊聚泰國曼谷,國際遊資逐漸匯集,並且開始一路打壓泰铢。到了8月底,泰铢的貶值幅度已經高達50%,投機客因此獲利頗豐。緊接著他們又轉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其他國家,金融風暴之後又擴散到東北亞,最後更是擴及全球。

  亞洲金融風暴引起了亞洲各國政府的強烈反應。馬來西亞時任總理馬哈蒂爾在1997年東南亞國協年會上,當著美國時任國務卿奧爾佈萊特的面,毫不掩飾地指責美國政府刻意縱容索羅斯之流。馬哈蒂爾指責這是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以新金融商品為攻擊武器,打擊亞洲新興國家,換句話說,這就是西方國家的強取豪奪,通過摧毀他國經濟,獲取暴利。不過索羅斯自始至終堅決否認馬哈蒂爾的指責。

  各國政經領袖在2007年6月於新加坡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東亞會議中談及1997年那場擴及全球的亞洲金融風暴,並警告說,亞洲國家需慎防全球金融體系及貿易失衡所帶來的風險。亞洲地區多年來高速的經濟增長、旺盛的出口、高儲蓄率與不成比例的低消費,將逐漸導致全球貿易失衡,使出口旺盛國家無法維持高速發展,可能會再度面臨危機。貿易失衡可能會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出口貿易是中國台灣的命脈,賺取外匯、累積外匯儲備是全台灣人民努力的目標。每個月台灣“中央銀行”都會驕傲地公佈台灣的國際貿易順差額、累積外匯儲備在世界上的排名以及僅次於哪些國家或地區。2011年7月,台灣的外匯儲備為4 007億美元,第一次突破4 000億美元的關卡,僅次於中國内地、日本、俄羅斯及沙特阿拉伯,名列世界第5(當然遠低於排名第一的中國内地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難道我們出口賺取外匯是錯誤的選擇?人民儲蓄過多會導致全球貿易失衡,造成金融危機?這些說法似乎違背了大多數人的認知,就算是不了解財經知識的人,大概也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

  出口導向型經濟體

  “貿易失衡“這一名詞,要借助於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因果關系來說明。20世紀90年代,生產力旺盛且競争力強大的國家,如德國與日本,都在積極地找尋新的市場,消化其生產過剩的商品,新興國家或地區,如東南亞各國,以及韓國和中國台灣等,都是最重要的市場。雖然亞洲新興國家也是主要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例如韓國為發展經濟,將重點放在出口及國内投資上,也進口了大量的原材料、機械及廠房設備等,然而採購德國、日本的生產設備,擴大國家財政赤字,必須以外債來填補其赤字,然後以出口獲利支付外債利息及本金。

  亞洲新興國家或地區中,韓國的外債一向高於中國台灣,1996年底韓國外債高達1 635億美元,居世界首位。同時期,西方國家金融機構,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等大型投資機構,轉向新興市場,大量購買新興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債券及企業公司債券。這漸漸擴大了亞洲新興國家的金融泡沫。

  20世紀90年代,新興國家尚不知道如何應對由外債帶來的大量外資遊資,造成政府財政預算及企業資本投資過度浪費的現象。大量的外資進入新興國家,首先蓬勃發展的肯定就是房地產業,接著股市飄紅,帶動該國消費的起飛。

  為了保障投入亞洲的資金的安全性與流動性,外資遊資通常會做三件事情。第一,為降低流動性風險,外資在新興國家通常都以短期投資為主,如股票及債券市場投資。一旦形勢不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内抽回資金,加速逃離亞洲金融市場。第二,外資總會以外幣計價債券為投資目標,或承做外幣計價的企業貸款,主要還是以美元計價的目標有價證券。第三,外資提供外幣資金借款,主要是以當地的金融機構為主要交易對象。因此,當地金融機構若發生流動性問題,無法償還外債,政府肯定會出手救助,保證資金的流動性,避免本國金融業系統性風險,這就是所謂的“裙帶資本主義”。

  裙帶資本主義

  東南亞新興國家中,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密切,銀行又與大型企業的關系密切,如同連體嬰兒。因為政府與銀行的親密關系,外資投資人將美元貸放給金融機構時,會得到類似政府的保證借款。這種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裙帶資本主義”,說得文雅一點,叫“關系資本主義”。

  諷刺的是,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美聯儲及財政部雖然放任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但為了避免連鎖反應,帶來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運用了大量的納稅人的錢援助美國國際集團、房地美(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房利美(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等機構,這也算是一種美國式的關系資本主義吧。

  1997年2月11日,由於房地產市場發展停滞,以及累積了太多未償還的房地產債務,泰國金融機構首先出現了嚴重的現金週轉問題。投機客見狀,紛紛抽回資金。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不得不宣佈放棄此前已經實施了14年的泰铢與美元挂鈎的聯系匯率政策,改為浮動匯率政策。至此,亞洲金融風暴正式爆發。

  多年過後,亞洲國家始終無法忘懷亞洲金融風暴之痛,各國都在學習如何減少外債並累積外匯儲備。例如韓國在金融風暴之後,連續三年減少外債,至2011年6月,韓國的外匯儲備達到3 050億美元,名列全球第8。若說這是亞洲國家的“外匯儲備恐懼症”,應該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人民幣崛起與投資新機會》


   美、歐接連引爆全球金融風暴,美元、歐元相繼走弱。種種迹象顯示,中國政府正聚集所有能量,穩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貨幣的野心”不斷博弈,新一輪國際貨幣戰争號角響起,一觸即發。 人民幣的崛起會給中國乃至全球投資者帶來怎樣的投資新機會?外幣匯率及國内利率格局會有怎樣的變動?黃金、房產、股市、就業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與我們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動態趨勢,都將從國際貨幣格局的起承轉合中看出端倪。 《貨幣的野心》從金融實務面出發,以時事熱點引入主題,將枯燥的經濟數據以鮮活的故事叙述出來,為讀者展示了國際貨幣博弈的精彩内容,解析了從東盟開始人民幣一步步走出國門的發展路徑、匯率改革歷程以及中美貨幣的明争暗鬥。《貨幣的野心》還預測和分析了當前投資領域出現的新的機遇與挑戰,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投資者指明了應著重關註哪些方面,從而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大趨勢以獲益。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