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焦慮之源——壓力

2015-04-10 18:29:01

  ◎ 焦慮的鏡子 現實中,壓力和沮喪無處不在,充斥著我們每一個神經細胞,空氣中也全是它們的影子。而且,它們總能找到一些理由來迅速繁殖,即使在聖誕節收到一份“出乎意料的禮物”也會讓人心煩意亂。 去年我在紐約做了一項調查,有785位受訪者告訴我,他們如果收到了不合乎自己心意的聖誕禮物,就會立刻感到沮喪。問題並不在於禮物的好壞,而是他們的壓力在此時找到了載體,不滿意的禮物就像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焦慮的原形。借由這個出口發洩了出來,破壞了他本該美好的節日。 如履薄冰的“中產” 我們正面對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數據:中產階層對於壓力的不堪重負,反映出來的是驚人的事實——超過72%的中產者對自己的生存狀況充滿了強烈的危機感,而不是窮人眼中的“錦衣玉食”和“悠閑自在”。 從美國到中國,從日本到意大利,我們看到的無不如此。在北京,高級白領也開始擠公交和地鐵上班,他們屈服於高昂的交通成本。一位年薪30萬的部門經理只能選擇去距離北京市中心幾十公裡的郊區買房,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有三四個小時。在東京,許多小型公司的老闆賣掉自己的房產,轉而到偏遠的地方尋找機會——他們把生意也搬到了這裡,遠離繁華地帶,用互聯網與生意夥伴溝通,以規避負擔不起的租金成本。 我的調查員菲格感歎:“這個世界的精英階層到底怎麼了?”中產階級就像走在薄如蟬翼的冰面上,感覺自己隨時都會掉下去,他們對於壓力的承受能力其實相當脆弱。 原因在哪裡呢?比如中國——這裡正發生一場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奇迹——中國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一躍從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超越日本跻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種迅猛的發展速度是舉世矚目的,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民衆的奢侈品購買力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 這種繁榮的發展趨勢受到全世界各國的關註,也深深影響著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但在繁榮的背後,我們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它所蘊含的危機,矛盾、對立、不和諧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政治及社會管理,人們的各項素質水準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其中就包括心理承受力。 由此,社會學家將中國所經歷的這一歷史拐點稱為“繁榮的危險期”。在這個時期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經濟發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同時也無法忽略社會矛盾對經濟政治發展可能產生的困擾,在這個如履薄冰的歷史拐點,過於迅速的發展很可能將我們帶入到“脫軌”的困境中去。 在今天,社會觀念、思想和道德認知以及價值觀都處於從未有過的活躍和絢麗之中,有人將其定義為社會公衆普遍的躁動。但在我看來,這種繁華造成的物質躁動,不如說是對未來發展道路的迷茫而產生的心理焦慮症!當然,在思想大潮對歷史、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世界發展的不同見解和沖擊下,這些見解本身就會構成觀點的分歧甚至對立——有的人很強大,有的人則很脆弱。 平民的恐慌 為什麼普通人也會陷入焦慮和恐慌,甚至更加嚴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在大四準備考研時——這是一個對很多人來說都必須完成的夢想。但你同時又擔心學校的支持不夠,或者有其他因素意外出現,葬送掉你的未來——人們總是擔心外界的環境。這時,校方會怎麼回複你呢? 老師會告訴你:“你在面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才想到自己應該做什麼,但這時往往已經晚了,如果你可以早早地確立人生目標,並且朝著目標前進的話,這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而不用擔心別人會給你設置路障。” 這就是普通人——平民的問題,焦慮來源於他們總是沒有做好準備,人生缺乏計劃性,就連一件小事也經常讓他們手忙腳亂。 這個時代在急速地向前發展,把每一個人都推到了焦慮的邊緣。人們面臨不同的環境,但至少在時代的船艙中,卻都面臨著相同的困境——社會的迅猛發展讓底層民衆失去了重心。 北京一家廣告公司的職員艾莉對我說:“一切都太快了,來不及思考,疲於應付,所以沒有什麼是我可以抓穩的東西,因此我每天都焦躁不安。” 看看美國的年輕人是如何做的:當他們想上醫學院的時候,從高中開始就會準備志願者的事情,而進入大學之後,他們更是及早進行一系列完善的準備,從來不會事到臨頭才開啟程序。 這是一個人生的規劃框架,把人的思想、觀念、前途建設到一個框架之内,這對未來充滿建設性和目的性。而當每個人都開始學會這樣做時,他也就可以離焦慮更遠一些。 學歷越高,越不快樂? 一個人有信仰,有很高的學歷,並且活在希望中,他就不會那麼焦慮了嗎?事實並非如此。高學歷者一般都是理想主義者,這恰恰成為了焦慮的根源。你擁有了理想,也就擁有了焦慮。因為懂得的知識多了,見到的世面也廣了,對於這個社會以及自己的人生要求得就會更多。在壓力的驅使下,當自身生活與理想狀態不符時,焦慮就會產生。在社會焦慮感下,不管學歷高低,都沒有幸存者,對於人們而言,首當其沖的就是生存焦慮感,其次才是因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而導致的焦慮。 比如上世紀中國的80年代,是一個開放的年代,出現了一大批思想活躍、學歷頗高的知識分子。但同時,那也是一個自卑的年代。盡管人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同時也通過汲取與學習彌補了本身的不足,但許多人的自卑依然無法變成自豪,他們的理想看起來很美,卻經不起現實的考驗。這註定他們將成為焦慮的一代,也將成為不停地尋找理想的一批人。 週二上午11點45分 壓力的爆發並非是一天造成的,大多數人會在壓力很小的時候克制自己,只有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宣洩,壓力爆發的時候,就是壓力的峰值點。 很多人都覺得從假期的狀態轉入工作的第一天是最難熬的,但根據英國一家保健品公司對3000名白領的調查顯示,星期一不是最“黑暗”的一天,星期二才是一個星期中最難熬的一天。通常大部分白領人士會輕松愉快地度過週一,他們多少會沉浸在假期的歡樂中,和同事閑聊假期的趣事,回味吃過的美味,這看上去“悠閑”的一天是他們在調整狀態,準備進入緊張的一星期。到了週二,他們會從閑散的狀態中回過神來,處理上週遺漏的電子郵件,做新的計劃,排滿一週的所有時間,加緊一切時間幹活,這時候壓力就會達到峰值。而調查也顯示,週二上午11時45分為員工的壓力峰值點。 週一的逍遙快活就意味著週二的加班加點,有將近20%的受調查對象說,他們在週二會加班到深夜,以此彌補落下的工作。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管理者,當你發現那些平時看上去如同超人的精英們開始上網發微博、到論壇寫帖子時,你得引起警惕了:他們在宣洩壓力,因為峰值到了。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不需要太當真,即使他們說了公司或者某位上司的壞話,記住,這只是他們的一種壓力宣洩方式,畢竟除此之外,他們還能怎麼辦呢? 在調查中,還有一部分令人擔憂的人,他們每天都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這部分人占到了總調查人數的四分之一。這些壓力來自各個方面,大多數人是因為工作量太大,也有一小部分人是迫於上司的施壓和不讨人喜歡的同事。 壓力的存在不僅影響情緒狀態,還損害著我們的身體健康。營養學家和美食作家菲奧娜•亨特說:“現如今人們普遍承受焦慮和緊張的困擾,這一現象令人擔憂。壓力過大會影響飲食,從而損害我們的消化系統。”所以,他給白領人士的建議是:在繁忙的工作中註意休息,平衡飲食並多喝水,如果必要的話同時服用營養品,這可以增強免疫系統,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既能保持身體健康,也能保持好心情。 金錢,還是未來? 如果現在讓你做一個選擇:在失掉金錢和失掉未來之間,你會舍棄哪一樣?很多人會猶豫不決。有的人認為失掉了金錢就等於沒有了未來,也有的人認為失掉未來才是最可怕的。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景氣,離婚率逐年上升,有的人開玩笑地說“離婚率和CPI一樣在逐月上升”,受金融風暴的影響,中國有很多家庭正在醞釀離婚。然而西班牙卻截然相反,在金融風暴橫掃全球之後,他們的離婚率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調查,西班牙一向是歐盟各國中離婚率最高的國家,即使離婚費用高達1500歐元,這其中還不包括請律師的費用。可是受經濟的影響,這個“離婚大國”已經不再領跑了,因為他們的口袋已經被掏空,他們沒錢離婚了。為了金錢,他們選擇犧牲自己的未來——更有質量的婚姻生活。 當然了,金融風暴的掃帚掃過,最倒黴的就是股民,很多投資者的財富在一夜之間蒸發,他們有的突然失業,有的身負巨額債務,錢沒了,同時短暫失掉的就是未來。有些人受到財富失去的沖擊,心理變得脆弱不堪,當他們對生存感到絕望,就有人選擇了自殺。 僅僅失去金錢,至於會選擇死亡嗎?也許一個願意舍棄生命的人,他生命中被破壞的可能還有信仰。信仰崩潰了,人們就不會再相信一切,所以甯可逃離這個充滿騙局的世界也不願苟活其中。這種絕望通常會有很“反常”的訊號提醒,比如你的一個一向隨意散漫的好友突然開始變得井井有條,或者突然改變了計劃很久的事情;他可能會不接任何電話,變得多愁善感,不愛開玩笑;或者開始說一些讓你好好生活的話,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送你。這時你一定要警惕了,他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不露出任何一絲想法,但其實他内心可能已經做好了決定。這時候,你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疏導和安慰,也許一條生命就在你的一句話中得到拯救。 微笑的抑郁 有人說,微笑是化解一切煩惱的良藥。可是很多人卻發現,當微笑成為一種要求,反而會出現很多副作用。尤其是在服務行業中,保持微笑成為了每個從業者基本的素質,如果你態度不好,客戶就會拒絕埋單。但是在調查中,有很大一部分服務行業的人士,比如超市售貨員、酒店服務生、空姐等等,都認為微笑是個累活兒,他們有的人甚至恨透了微笑。 “有的時候我很累很累,可是我必須拉扯著那該死的嘴角肌肉向上,否則我很快就會接到投訴電話。你知道嗎?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表情比微笑更讓人厭惡。”一位從事空乘服務業的年輕女士這樣抱怨。 “你看我現在對你笑,其實我心裡在想,我一點兒也不想接受你的採訪,你簡直讨厭極了!我承認,在我很勉強的時候,微笑就是一副面具。” 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微笑都在扮演面具的角色,人們喜歡用這個表情符號考量一個人的人格,即使你是一個壞人,只要你常常保持微笑,別人也會認定你是友好和善的。可“職業性的微笑”在為我們帶來人際便利的同時,也在壓抑我們的内心。法蘭克福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紮普夫就認為,假裝友好容易導致抑郁。 我們在之前的採訪中,曾收到過一位熱心人士的詳細反饋。他對著攝像機鏡頭非常無奈地說: “你們現在看到的就是一名普通的電話接線員,只要一拿起電話,我就必須微笑上崗,請原諒我現在沒有微笑,因為我已經下班了。即使每天要接到成千上萬個咨詢和投訴電話,我都要用這僅有的態度一一認真對待。很多時候我會接到那種電話:客戶劈頭蓋臉的一頓人身攻擊,言辭激烈難聽。我也很生氣,但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只能安慰對方‘請冷靜一下,不要著急,我們馬上處理。’我也很受傷,雖然知道客戶並非針對我,他只是太生氣了,可是我仍然會有一種被深深傷害的感覺。你的情緒不好為什麼就要找我發洩呢?難道這也是我的錯? 有時候真想罵回去,大不了丢掉這份令人讨厭的工作。可是我沒有勇氣,現在我感覺很沮喪,我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也不想笑,我感覺自己是個‘橡皮人’。” 他面對的問題有兩方面: 1.如何給自己解壓? 2.他以後怎樣才能更好地繼續這份工作——如果他還想堅持下去的話? 那我們如何才能排解這種不良情緒呢? 其實解壓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選擇運動、K歌、吃零食、旅行等等,這可以讓自己短暫地從煩惱中解脫出來,變得快樂一些。如果你的工作性質就是像那個電話接線員一樣幫助客戶排憂解難,那你首先要明確這僅僅是你的一份工作而已,對方的埋怨並不是針對你本人;其次你可以採用合適的方式告知對方,他的問題不是你造成的,請他體諒你的工作,你會盡快幫他解決難題。當客戶的問題得到解決,我想這時的成就感一定讓你之前的沮喪一掃而光。當然啦,這需要一定的溝通技巧,否則可能會火上澆油。 ◎ 錢不夠花? “嘿,克洛普,你掙多少錢才夠呢?” 克洛普回答我:“在現在的基礎上乘以10,就差不多了。” 但我敢說,達到這個目標後,家住在紐約北郊的聯邦探員克洛普依然會嫌他的錢不夠花。他向我列出了一份消費清單,每個月有70%的支出花在了自己並不需要的事項上。當他月薪只有4000美元時,這個數額是2800美元;當月薪漲到了6000美元,則變成了4200美元甚至更多。 也許這就是他總覺得錢不夠花的原因。他說:“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起初我覺得只要有一間宿舍就可以了,平時我沒有太多的應酬,但實際上,只有你親自處於這個環境,你才能知道很多花費有時都是你預想不到的,有些的確是生活所需,有時則是你的心態欲望發生了變化。” 我在北京時,也遇到過一個親身經歷的案例。有一位老鄉從深圳過來,他想在北京發展,就請我給他提建議。我說你不要先想著怎麼賺錢,而是先謀取一份可以長期落腳的事業,這樣才能保證你不會由於資金不足而備感焦慮。 他說:“這太慢了,我還是先做生意吧。” 於是,他先去西市場賣魚,每個月賺六千多。但他覺得這點錢根本不夠花,又去鼓搗古董,借了十幾萬,結果全賠給了自己業餘的眼光。現在他又回去賣魚,每月還是賺六千多,但是還得拿出五千塊還債。 這就是焦慮摧毀人生的典型案例,人們總是覺得錢太少了,每天都在擔心自己的未來沒有保障,害怕在物質方面拼不過別人。雖然事實情況有真有假,需要區別對待,但總體而言,缺錢的焦慮讓人們犯下各種各樣的錯誤。久而久之,心理就會發生變化:“我要拼命賺錢,不惜一切手段。” 由於欲望的增加,所以錢永遠不夠花;由於犯了錯誤,所以才要賺更多的錢,來彌補之前的錯誤。在這樣心理的主導下,金錢的壓力成功地支配了每一個人,把他們塑造成一個又一個賺錢的工具。 當然,如果你坐下來聽完他們的講述,你會發現,似乎每個人都有理由,他們會拿出很有“說服力”的事項來向你證明,他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是正確的,不管是賺多賺少,他都很缺錢。在這種壓力下,人們逐漸浮躁起來,難以停下腳步。 朱先生今年28歲,在加州開了一家公司,和父母一起住(他們兩年前搬來美國)。也就是說,朱先生在3年前就已有車有房了,而且還有了綠卡。他的年收入現在達到了90萬美元,你可能想,總該夠花了吧?但是朱先生連說不夠,因為目標不一樣。比如房子、車子還可以更好,公司還可以更大,業務還可以更多,消費水平還可以更高(成為最高級的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員等等),在他看來,人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因此,朱先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有錢人,他的理由是,圈子裡的朋友和他一樣年輕,有的甚至只有20歲出頭,但卻都比他有錢,而且事業有成。他覺得這是他人生的失敗:“我不知道自己的錢花到哪裡去了,反正非常緊張,我每天壓力都很大,生怕公司的業績不好,到年底算賬的時候,還得從家裡拿錢出來貼補公司。” 我說:“能告訴我你的消費喜好嗎?” 朱先生認真地細究起了自己的消費:“家裡的吃飯開銷基本可以忽略,娛樂休閑也比較少,對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同學、朋友也都差不多結婚了,生意又忙,平時也很少聚會,除了品牌俱樂部的消費欲望,我基本沒有太高的要求。” “那為什麼總覺得錢不夠?” “我也不知道,有時家裡要花錢,公司要花錢,手上放個二三十萬元,很快就花沒了,所以始終覺得沒錢,心理壓力也很大。” 在我看來,朱先生的問題是“向上”壓力在作怪。他並非真的缺錢,而是希望更上一層樓。在與朋友的對比中,他有一種潛在的攀比心理。當然,在這個世界上,不喜歡金錢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但有了錢後,每個人對錢財的態度可能都不一樣,這正是造成壓力和焦慮的來源。 如果你的態度是中性的、溫和的,那就好了,金錢便不會讓你產生太大的壓力。遺憾的是,幾乎少有人可以控制自己對於財富的渴望,以及巧妙地躲開賺錢的壓力。人們希望自己能夠盡情享受,並因此惜財如命,害怕失去錢財而焦慮不堪。更有甚者,當這種焦慮達到一定程度時,他會害怕去賺錢,不想去工作——進入一種逃避現實的狀態。 美國喜劇家菲爾茲是一個很擅長逗笑的人,他還有另一個特點:非常保護自己的錢財。由於擔心錢財被人算計,他把錢分散存於世界各地200個以上的銀行裡,每個賬戶都有不同的戶名。這真是安全的好辦法,不是嗎?沒錯,但它的負作用是什麼?當菲爾茲在1946年去世後,這些賬戶就成了大麻煩,因為沒幾個人能找到。 於是,他害怕失去金錢的焦慮,直接讓他的後代損失了76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至少相對於一個人的不良情緒來講,這個埋單的數額也太大了點。 為了了解人們對金錢的關切和焦慮程度與成功是否有關,美國有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設計了“金錢焦慮量表”綜合測試題,並在3年前被我們的“不焦慮課程”小組採用。我們找了一群相當成功的人來課程中心接受測試,結果發現,那些收入最高、知識最豐富的人,確實和某種程度的焦慮水準有關聯。 ■ 測試說明 該測試包括20道題,每道題都與人們“關心金錢”的態度有關。在回答時,我們以四種方式來記分。選A記1分;選B記2分;選C記3分;選D記4分。請您誠實地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態度的答案。 當您全部回答完畢,再根據記分方式算出您的總得分。 A.從來都不 B.有時候會 C.常常會 D.經常會 ■ 測試題 1.我擔心賺錢會讓我迷失人生方向。 2.我擔心如果別人知道我有錢,會向我借錢。 3.我擔心如果我有太多的錢,會被麻煩的稅務問題纏上。 4.我擔心自己不管有多少錢,永遠都不會滿足。 5.我擔心別人喜歡我,是因為我有很多的錢。 6.我擔心有錢了以後自己會染上惡習或者放大原有的缺點。 7.我擔心如果我有很多錢,朋友會嫉妒我。 8.我擔心如果有很多錢,我的生活會被錢控制。 9.我擔心如果錢太多了,別人就會找機會欺騙我。 10.我擔心錢會讓我丢掉追求夢想、追求真理的動力。 11.我擔心如果我有很多錢,我會一天到晚害怕失去它。 12.我擔心金錢會讓我變得貪婪,讓我欲求不滿。 13.我擔心自己沒有管理這麼多錢的能力,錢會造成我太大的心理壓力。 14.我擔心如果我賺了太多錢,就不想去工作了。 15.我擔心自己有很多錢,就會利用錢去占別人的便宜。 16.我擔心錢太多了,自己的生活就不再單純了。 17.我擔心擁有很多關於錢的欲望會使我的生活不再單純。 18.我擔心就像人們所講,金錢確實是萬惡之源。 19.我擔心錢太多了,我的人生反而會失敗。 20.我擔心我沒有能力去應付這些巨額錢財帶來的問題。 ■ 診斷結果 A. 得分在20~24分之間 B. 得分在25~30分之間 C. 得分在31~37分之間 D. 得分在38~57分之間 E. 得分在58分以上 ■ 結果分析 A. 盡管焦慮水準總是與成功的大小有關,但得分太低卻不是什麼好事,可能顯示你缺乏雄心,對於上進缺乏動力。如果你的焦慮水準太低了,反而說明你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而且表明你對現狀太過滿足。當然,如果你對生活充滿了信心,而且沒有金錢焦慮,或者你只是想避免遭遇錢財問題而不想做必要的改變,那麼就另當別論。如果你是由於自己信心太強了,並非因為懼怕成功,那麼恭喜你,說明你不會有什麼金錢障礙和壓力焦慮。 B. 這個水準的人,他對現有的錢財狀況頗感舒適,他知識豐富,精通商業,也相信自己可以完全控制成功的機會,並且對成功地處理金錢問題很有心得。這一類別的人,他們一般都能正面地看待自己的人生目標,也能夠承擔必要的風險,在邁向未來的路上,他們處理壓力的能力較強。 C. 處在這個得分階段的人,他對於金錢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不確定。對他們而言,金錢有一定的風險,因為會讓自己引起別人的關註,取得和持有金錢(尤其當財富較多時)都會令他自己擔心。如果他的焦慮會驅使自己去控制好錢財,產生正面效應,他就可能步上成功之路;如果反過來,他老是想逃避錢財的風險,沒有安全感,那麼焦慮就會阻止他的人生進步。因此,如果你的得分在C組,你要警惕這種焦慮。不過,只要你願意,你仍然有充足的能力進行調整,從而順利地戰勝這種焦慮。 D. 得分較高的人擁有錢財較多時,就會很難去享受。並且,他的這種焦慮會讓自己在挑戰困難和走向成功時遇到更大的心理障礙。他認為金錢對自己沒什麼益處,他覺得成功只會給他帶來“害怕失去這種成功”的焦慮。 總的來說,D組的人會由此把自己隐藏起來,採取一些過度保護性的行為來抵抗這種焦慮。比如,他會強制性地儲蓄,不管賺多少錢都存起來,不敢拿出來消費或投資,而且不信任他人。得分在此組的人,一般是很難成功的;即便去嘗試一些事情,如果不改變這種心態,他也會嘗試失敗。 E. 得分在此組的人焦慮嚴重,需要趕緊尋求解除心理壓力的方法及技巧。同時我建議,他應該去進行專業的治療,比如參加我們的不焦慮課程。他對生活萬念俱灰,不想追求任何目標,對於金錢十分恐懼,對於壓力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他也絲毫不相信自己週圍的人,哪怕是親人,他也會萬分提防。那麼,生活在他眼裡是沒有樂趣的,因此以他的焦慮水準,想成功非常困難,必須付出艱難的努力。 ◎ 時間不夠用? 去年我到北京參加一次論壇,跟許多北京工薪階層的年輕人有過交流。我們讨論壓力,但話題一開始就提及了“時間”。時間,它是不斷加大人們壓力的最直接的“兇手”,幾乎每個人在向我訴苦的時候,都會說到時間問題。 有一位在CBD上班的年輕女孩對我說,她被領導催得太急了,有時半夜給她打電話問工作做好了沒有。“我連化妝的時間都沒有,恨不得刷牙洗臉上廁所都能在地鐵裡面解決,我該怎麼辦?” 如果這樣下去,她覺得自己早晚因焦慮而死! 還有一位年輕人,他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他說:“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就算我把每一秒都利用起來,也完不成手中的任務。有時我會故意放棄,採取一些拖延的方式,這樣反而能讓我好過一些,因為我逃避掉了這種壓力。可是,當我蘇醒過來準備再次投入工作時,我發現壓力更大了,焦慮也更嚴重了!” 遲到後的正確做法 沒錯,遲到焦慮,它是如此頑固地糾纏著我們每個人。它的體現方式多種多樣,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比如有的人每天早晨都會發現自己完全沒有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因為他要趕緊去公司報到。 “完了,又要遲到了!” “不好了,還有半個小時就要交上報表,我還有一多半的工作沒做呢,怎麼辦?領導又要罵我了!” “客戶在酒店等了我十幾分鐘了,我卻還堵在四環,趕過去就得下午了,我快急死了,誰能救救我啊!” 這些充滿焦慮與抱怨的語言,都是辦公室一族最常說的話,也是工薪族普遍的心聲。 遲到似乎已經成為每個都市人都要面對的困境,只要一睜開眼睛,遲到焦慮立刻準點降臨,特別是鬧鐘沒有準點把他們叫醒的時候。你看路上那些神色焦灼的人,他們要麼不耐煩地盯著手表,要麼雙手交叉來回踱步,要麼因為一輛自己招手了兩分鐘的出租車被別人捷足先登而生氣地跺腳,幾乎不用證實我們就可以猜到他們背後的場景: 在起床洗漱的時候,他端著刷牙的杯子,腦子裡已經在想著馬上要召開的一個重要會議; 在對著鏡子匆忙化妝的時候,他已經在擔心變幻莫測的路況,一直在祈禱不要堵車,希望自己可以一路順風; 在出門之後發現果然一路紅燈,再看看時間快到九點了,這時手心開始冒汗,因為老闆那張猙獰的臉就挂在辦公室門口等著他。 接下來的一幕情景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你又遲到,這個月的獎金別想要了!”老闆對他大吼。這時候,滴水未進的胃開始絞痛,呼吸都變得急促不安,身體像跌入了無底深淵……面對遲到,我們能做什麼?很多人會說,除了幹著急,我只能默默地等待災難降臨。 事實上,你有三件事可以做。 第一,首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此時此時,除了焦慮之外,我還能做什麼?”“你的焦慮會對解決問題產生任何積極作用嗎?”不要小瞧這無聊的反問,如果你無法辯駁,那你的心裡就會默認:“反正什麼也做不了,不如耐心等候吧!”這時候,你的心理狀態就會由被動、無助轉變為主動、掌控,你的焦慮值就會降低不少。 第二,問自己另一個問題:“如果我做一些彌補的事情,會不會減輕遲到的後果呢?”試了,不一定管用;不試,就一定不會管用。所以,你可以趕緊拿出手機,先與公司聯系,確認自己現在的時間,告訴他們你出了一些狀況,恐怕不能按時到達會場,並且真誠地道歉。如果對方對此可以理解,你可以告訴對方一個你預估的抵達時間,這樣既可以讓對方明確你的狀況,還可以節省下等待你的時間。記住,你在備受“遲到焦慮”折磨的同時,對方也受到“等待焦慮”的煎熬。積極地解決問題不僅可以讓你減輕可能受到的懲罰,還能讓對方不至於陷入被動。 最愚蠢的做法是什麼?就是大多數人正在做的:聽天由命,逃避現實。他們往往等到對方來催了才坦承一切,羞愧地說明情況。但到了這種地步,問題就不容易解決了。 第三,在你到達公司後,應該馬上見到上司,誠懇地承認你的錯誤,不要為自己的失誤和遲到尋找任何借口,這時候如果你著急地而且還帶有諸多抱怨地解釋“我也不想遲到,你知道的,路況那麼堵……”這句話一出口,你就等著挨處罰吧!知道對方會怎麼想嗎?“只有你一個人的路況差嗎?那你為什麼不早點出發?別人為什麼不遲到?你這個人態度有問題!”本來真誠地認錯並改之,事情就過去了,頂多是遲到罰款,你這麼一解釋,獎金和升職機會可能都沒了。 以上三條你都做好了之後,就趕緊地忘掉這件事情,念念不忘會牽扯你的精力和情緒,如果你總是陷在遲到的尴尬中不能自拔,就很難投入到其他事情當中。告訴自己“我盡力了,我已經做完了所有能做的事”,這時候就安心地去處理別的事情吧! 不過,對於我們的人際交往來說,“守時”是一個重要準則。雖然偶爾遲到可以原諒,但如果你把它變成了家常便飯,那麼你就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我的時間管理能力出了問題呢? 時間也要用在刀刃上 很多人有時間焦慮症,什麼意思呢?總是對時間產生焦慮,不斷地拷問自己時間夠不夠用,有沒有用在刀刃上? 王先生總是容易焦慮,在過去的四十多年間,他幾乎每一分鐘都在為時間焦慮。 “這種焦慮實在讓我困擾極了,尤其是在放假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擔憂:雖然這段時間是假期,可我仍然不能浪費時間。我是否做到了最充分的安排?我對家庭做出有意義的事情了嗎?如果能安排時間出去旅遊一下就更好了,購物也可以,只有豐富、充實、不閑著,我才覺得對得起這個假期,對得起我的人生準則。等我回頭看人生的時候,我才可以問心無愧地告訴自己:我沒有虛度。” 王先生有著嚴重的時間焦慮症,他自己也明確地試圖告訴自己要自我調整。“當我發現這種時間焦慮症越發明顯的時候,我也告訴過自己不要太苛刻,享受生活、悠閑懶散一點又有什麼過錯呢?可是這種安慰的效果很短暫,等我將懶散付諸實踐之後,我又會後悔自責。這種矛盾讓我處在無法自拔的焦慮之中,有時候我很想知道別人都是如何度假的,他們是不是會度過很多閑暇時間,而且不用背負罪惡感?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王先生的這種時間焦慮源於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他認為只有充實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做一個這樣的人才不會遺憾。他的時間是花費在了自己身上,還有一些人的時間不夠用,是因為他們把時間都花費在了別人身上,哪怕上班勞累了一天,如果有人提出要與他談事情或找他幫忙,他也不會拒絕,因為他們的“自我道德審判”太過嚴格,他們生怕別人以為他自私或者清高,他們仿佛聖人,不想讓別人為難而甯願為難自己,他們總是在為別人服務,把時間都花在傾聽或者安慰別人上,而如果他們沒有做這件事,而是把時間花在了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他們再回憶起來的時候就會備受良心的譴責。 時間焦慮者的這種“熱心”就像一種無形的綁架,反而會讓他們自己的情感處於真空狀態。時間都用在了別人的身上,自己的事情反而只花了少部分的精力,看上去忙碌充實的生活,其實只是一種假象。因為人生的意義是為自己活,而非為他人。 學會說“不” 那種“熱心”的時間焦慮者,他們通常不會說“不”。別人有求於他的時候,即使他不情願,也會在短暫的猶豫中說“好吧”,其實這就是在為自己太慢說“不”挖了一個陷阱。你預留的時間本來是要做其他的事情,只要別人一插手,原本的計劃就會被打亂。那些著急等待處理的事情該怎麼辦呢?很多時間焦慮的人會在焦慮煩惱中挪用更多的私人時間,來堵上漏洞,結果導致他們感覺時間越來越不夠用。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的時間為什麼那麼無私呢?你為什麼不考慮優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這並非是我在鼓勵人們自私自利,一個永遠自我優先的人當然令人讨厭,他的人生觀也絕對是不受歡迎的,然而一個不會說不的人,他的人生觀就是成功的嗎?不盡然。人們只有先學會對占用自己時間的人說“不”,找回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然後重新安排,這樣才能既活出了自己又能照顧別人。如果你總覺得時間不夠用,那是因為你的時間被“偷”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在霸占你的時間,雖然你知道自己有更緊要的事情需要這些時間,但不會拒絕就成了致命問題,這不僅會讓你在“好人”的路上疲憊不堪,而且還會讓你逐漸喪失助人為樂的快樂感。 首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從忙碌的生活中暫停下來,為自己留出片刻甯靜,等到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了再去想如何幫助別人,效果會比你在忙亂中幫助他人更好! 時間的合理支配 拖延症,已經是每個人都深惡痛絕的壞習慣。人們總是在事情的最後關頭咆哮:“我為什麼總把事情拖到最後?我該怎麼辦?”可是咆哮過後,他們又會繼續拖延。 人們樂於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是從各種做事情的壞習慣開始的: ■ 這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先放放,做另外一件事情; ■ 時間還早著呢,我可以先休息一下; ■ 這太難了,我頭痛不已,算了,最後總有解決的辦法; ■ 這次太緊急了,我的時間不夠用,我不能責怪自己,如果有更多時間的話,我一定能做得更好; ■ 還有很多問題,如果這麼交上去,也太草率了。我絕對不能讓上司失望,他的期待那麼高,我還是想辦法往後推一下,一定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你看,你為自己找到了各種拖延的借口——它們聽起來都“合情合理”,對你十分具有說服力。所以你聽從了這些内心的“呼喚”,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後。預想的結果和充足時間根本沒有,反而是你把事情搞砸了。 但事實上,很多拖延症並不難攻克,一些人因為懶,另一些人是因為不自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認識到問題並改正才是解決之道。 首先,要揪出拖延的元兇,你可以自我檢查一下,你的拖延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的時間可以任意支配嗎? 很多上班族的大部分時間是不由自己支配的,甚至在私人時間,只要老闆一個電話就得立刻出動。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時間是完全由自己支配的,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努力不讓各種繁雜事務糾纏。 比如,我的工作是做數據,那些打印跑腿的事情我才不會“順道”去做;我有更重要的工作,沒有預約是不可以隨便打亂我的計劃的;我在單位很煩,但這些麻煩絕對不能進我的家門。 其次,拷問你自己,如果你有很多自由的時間,那這些時光對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簡單地理解,如果你感覺很累,希望能有很多時間睡覺,那睡覺的閑暇對於你來說就是恢複精力;如果你感覺煩惱,你希望有一段假期去旅行,那麼自由的時間對你來說就是心態調整。反正,如果你是為了自由而自由,這些時間沒有任何安排,只想得過且過,那麼自由時間就沒有意義了。 ◎ 房子與孩子 有調查表明,内地大部分人存在輕度的“神經質”和抑郁症狀,並有少數人患有抑郁症。特殊的國情造就了這種現實,過度競争的社會使得人們必須通過高強度競争,才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目標。資源太少,人口太多,使得機會均攤下來少得可憐。巨大的現實社會壓力,成為了人們焦慮的根源。 比如房子,它現在已經可以輕易地撼動人們現實承受力的底線。我們的學習、工作以至後來的社會生活、職場潛規則,一切似乎都是奔著錢去的,就算打著“提升精神境界和生活質量”的旗號,最終這些努力的結果都將付諸到一所房子上,然後除了房子一無所有。 對於很多在城市中打拼奮鬥的小人物來說,最讓他們感覺無奈的是——他們的成熟竟然是放棄了那些曾經的夢想,只為了能夠在城市中尋找一個接納自己的住所。 空間焦慮 生在這樣的時代,就無法逃避社會的現實。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房價一天高過一天……在炒作中房地產泡沫竟然被搞得幾近爆炸。有錢人將錢投資在房產上,他的錢就像潮水一樣越漲越高,且沒有退潮的意思,堂而皇之地炒房然後圈錢,竟沒有一絲憐憫。而對於窮人來說,錢不停地在貶值,他們可以時刻感覺到這一點。 十年前的一萬塊錢可以成就一個富翁,可如果他們把錢留在手裡,今天連一個平方的房子都買不到。辛辛苦苦攢的錢,最後連房價漲的零頭都不夠,即便你借遍親戚朋友湊夠了首付,每個月的房貸又把你絕大多數的工資轉賬給了房地產商。於是,房地產商繼續炒房,房價繼續上漲,他們從“窮人”手中賺到越來越多的錢,繼續壓縮“窮人”的生存空間。 社會的現實讓我們成為了衆人競争的炮灰,事實上我們這樣的小人物所謂的實現理想,不過是在為少數真正能實現自己目標的人提供便利。當然,當你把錢換成了房子,你不會知道這些送給房地產商的錢是用來難為你和你的下一代的。我們逐漸在奮鬥中失去了棱角,變得庸俗。我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是空前的,即便你是個強者,承受了這所有的壓力,走到了向往已久的高層,但那些人情世故、那些矛盾沖突和職場的潛規則,早已將你的幸福扼殺在了搖籃之中。當你感覺幸福離你越來越近的時候,其實它早已經離你遠去。 孩子:無法逃避的壓力! 我們剛剛經歷了“買房問題”,當我們攜手走進填滿了房貸、借款的住所,面對如此沉重的經濟壓力時,婚姻的幸福感還有多少是可以保持原形的?然而緊接著我們就要面臨更大的問題——養育孩子。 上海女孩麗麗喜歡孩子,她認為一個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但一想到養育孩子的問題,麗麗動搖了。她的好友在前不久生下一個男孩,緊接著她就聽到了朋友的抱怨——吃不消!在懷孕期間除去日常的正常開支,僅醫院檢查、嬰兒用品、營養開支三項就花費了近7000塊錢。產前假使得她每個月只能拿到三百塊的工資,產後四個月的假期更是讓她雪上加霜,不僅如此,年底的獎金也無望了。 當然,嬰兒在成長的每一個月幾乎都是用錢砸出來的,奶粉、尿不濕等等嬰兒用品,每個月都要耗費幾百塊錢。讓麗麗更感到擔憂的是,她的另一個同事有一個四歲大的女兒,而她每年的開銷比麗麗一年的工資還多! 養育孩子同樣是我們無法逃避的壓力,有時父母們可以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但有多少人的父母可以不用子女照顧還能補給子女?如此,絕大多數的中國夫妻意識到,沒有存夠錢就不能生孩子,因為任何人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剛一出生就受苦,剛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我停不下來!” 壓力是什麼?它是個體對於各種刺激做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的綜合模式。這些外在或内在的刺激,會讓人做出相關的反應。壓力源也是不固定的,針對人的不同情況,包括性格、環境等,它可能是純外界的因素,也可能甚至更多是内在的原因,比如人對於壓力的認識和緊張狀態。 家在澳洲小鎮的工作狂紐格文發來郵件,他說:“我每天想的只是工作,想停也停不下來,壓力大,總是失眠,我是不是病了呢,我應該怎麼辦?” 這裡我們看到,“來自事業方面的壓力”使紐格文先生掉進了一口深井,他需要爬出來,但他因完不成這個目標而無力做到。於是,他就像一個等待救援的落井者,每時每刻不停地攀爬著、呼救著,始終如此。在這裡我們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如此,壓力成為了一種動態情境,它確實也是動態的。在這種動態的情境中,一個人要面對與自己所期望的與目標相關的機會、限制及要求,並且這種動態情境產生了一個可怕的後果:我們認為結果是相當重要的,但它卻又是不確定的。 於是,由外壓導致的内在壓力也產生了。 一氣呵成的弊病 有的人在做事情時,會有一種有始有終的“趨合心理”。具體表現在:“我既然做這件事,就要一口氣做完,然後休息,等待下一件事。如果這件事無法一口氣完成,我就沒辦法輕松自在地休息,就會產生相應的焦慮。” 對上班族來說,這種焦慮在他醒著的所有的時間内,和他幾乎是如影隨形的: ■ 我的書桌上堆滿了文件,都是很急的工作,但我只看了幾頁。 ■ 我馬上就要出差,電子郵箱裡還有幾十封未讀的郵件,他們都來自於挑剔的客戶,想必都是催我回答某些問題的。 ■ 筆記本上的“待辦事項”已經排到了好幾天以後,我卻只做到了很少一部分。 ■ 工作這麼多,偏偏明天就是女朋友的生日了,老闆又讓我明天留下來加班。 公司剛剛起步時,我也經歷過上述焦慮。即便現在,面對開不完的會,見不完的客戶,我有時也會感到自己步履蹒跚。是的,我總是處在“工作還沒做完”的趨合焦慮期,總想趕緊結束,贏得一個喘息之機,但卻始終觸摸不到。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受,說明我們的體驗是相同的,必須正視這種焦慮根源,並且採取調整之策,強迫自己先停下來,歇一歇,忘掉這些問題,才能矯正“方向盤”,找到一個令自己感到輕松的方向。 幹不完的活 美國航母機械員詹姆斯•瓊有過這樣的感受,她說:“活太多了,一天24小時,就連在衛生間的時光也不是屬於我的。我幻想著過了今天,明天就可以歇歇了。但我每次都是錯的,除非遇到回港休假,否則只要出海,我就閑不住,所以我快瘋了。” 幹不完的活?沒錯,在受訪者中,他們大多都有類似體驗。不過,在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事情確實太多了才讓人焦慮,也不是它們的難度太大讓人抓狂無法掌控,而是這些事情太無序。你需要做的,不是抱怨,也不是忙著吐槽,而是想辦法把無序變有序,縮小趨合心理的“管轄範圍”。 比如,你可以在紙的中間畫一條直線,在左邊那一欄按照優先級寫上:“今天”。這是你在現在的12個小時内必須辦完的事情,右邊盡量寫上明天、下禮拜甚至下個月再做也不遲的事情。 當你在完成這個簡單的程序時,你會發現必須在今天處理完的事情立刻就少了一大半,是不是輕松了許多呢? 接下來,你只要專註地把這些事情一件接一件地處理好,讓它們不再留下煩人的尾巴就可以了——要處理得絕對幹淨,完成之後就可以在腦海中把它變成記憶。每處理完一件事情,就拿出筆用力地將它劃掉。告訴自己,這個“用力的舉動”會讓你產生更大的動力,去迎接下一個需要被完成的事情。 “啊,終於完成了一件。”每天這樣的感歎只需要三次,你的生活就會輕松起來,壓力就會慢慢衰減,面對工作的動力也會與日俱增。 當然,在最後你還需要問一問自己:“這些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都是我應該做的,還是因為我的大包大攬,才導致接下了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如果是這樣的話,該怎麼辦呢?我建議先讓自己學會拒絕並且堅持某種原則:“不是我的工作範圍,為何我還要踏入其中自找麻煩呢?”其次,學會找人分擔你的分内事。假如有些工作確實屬於你,你也要在合理的規則允許之内,為自己尋找協作夥伴。 當工作繁重時,學會團隊作戰和找人幫忙,對於緩解壓力十分必要。 不要總和別人比較 解決方法很簡單:你不要總想著和別人比較,也不要總計劃比其他任何人過得都要好。習慣和別人比較,雖是人們不停工作和趕超的動力,但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你必須明白,你的生活主角只有你自己,個中滋味也只有你自己知道。 就像我對學員海倫說的:“你的未來是你自己的,又不是他們的,何必為了他們改變自己的生活軌迹呢?” 海倫記不清自己什麼時候變成工作狂了,是從她失戀開始?她不記得了。現在,她丢掉了一份工作,很快又找了新的工作,仍然不停地忙碌,總是沒辦法說服自己停下來,去接受自己,接受現狀。 她說:“我要證明自己是最優秀的,比我在哈佛的同學出色,比我的同事出色,我還想超過上司,取代他的位置,成為更重要的一員。” 當海倫27歲生日時,她悄然意識到,自己已身陷焦慮。她的工作激情開始消退,身體越來越累,失眠增多了,皮膚也在變差。但她仍然停不下來,因為她沒實現的目標太多了。 我給海倫的建議就是停止去跟他人對比,讓她接受現在的付出——“你已經不會有任何遺憾了,海倫!身邊還有比你更出衆的嗎?沒有了!你雖然剛失去了一個工作,但高盛公司給了你新的職位,你擁有獨立的辦公室,超過中產標準的收入,每年1個月的年假,可以去馬爾代夫旅遊,可以去歐洲度假,這些都讓別人羨慕;即便最後你只是默默無聞,沒有什麼成就,你也沒必要總是這麼緊張,因為你在實現夢想的途中找到了自己。只要你不去抱怨,不浮躁,不害怕孤單,能很好地處理寂寞,處理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那麼你的夢想就已握在你手,不必有什麼擔憂了。” 海倫最終明白,自己在別人的眼裡是什麼樣的,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她也不必非得證明給前男友看——那個抛棄她的男人。她完全應該坐下來,享受一下自由時光,然後把壓力像一把碎紙屑一樣扔到窗外,讓它們“見鬼”去。 人生最大的幸福 沒有什麼比豐富内在更重要的事情了,這比最大的世俗成功還要寶貴。如果你擁有了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恰巧它又能保證你的生活,是你收入的主要來源,那麼你就為自己的人生賺到了幸福。 當你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你還有什麼可焦慮的呢? 這就是我們一路奮戰的原因,也是之所以甘願忍受壓力的理由,不是嗎?每個人不停地忙碌,為的並不是變成別人,也不是要改變這個世界,而是找到自己、肯定自己。以最擅長的方式、最令自己感到愉悅的方式站在這個世界上,活得快樂,並保護自己愛的人。 所以,堅持去保護自己的興趣吧!讓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把興趣發揚光大,然後你就可以變成更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這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全部意義。 就像我在課程上常對學員說的:“當你感到自己孤獨無助的時候,永遠不要逃避,也不要立馬去找別人傾訴。最好的辦法是靜下來,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是否已把它們列入人生目標,是否已有了足夠的勇氣去實現它們,這時你一定能找回你自己,解開心中的謎團。” ◎ 忘掉追趕者 焦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無處不在的“別人”。就像海倫的體驗,由於別人的存在,她的内心充滿壓力。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無數的“別人”中間,和他們構成一種複雜的競争關系。比如很多人面對社交網絡時會感到一種存在焦慮,於是會把自己精挑細選的照片放到個人空間或公共論壇,或定期展示自己的成就,意圖贏得勝者體驗。 但是他們發現: 總有人比他的工作好; 總有人長得比她漂亮; 總有人的生活比他豐富多彩; 總有人比他有錢,比他付出的更少卻可以獲得更多。 這不只是一種錯覺,而是無數人真實的體驗。在這個競争的環境中,就連“跳舞的姿勢”都要拿來對比評分,還有什麼是不能放在天平上比拼高低的呢?所以人們開始焦慮:“為什麼他這麼好,而我這麼差?為什麼他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而我怎麼做也做不好呢?” 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是你看到的那個樣子,就算真正優秀的人,在你眼裡總是輕松和毫不費勁地經營生活的人,也在背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只不過你沒有看到罷了。在你被他們的光芒所吸引的時候,你沒能看到他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當你在羨慕和抱怨時,他們正挑燈夜戰。 當你偷懶時,他們正查找資料。 當你為了減肥寫下又一個註定作廢的計劃時,他們已經在去往健身房的路上。 在現實中,到底有多少人正沉陷在這樣忙碌而又焦慮的人生中呢?幾乎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不是成功者,都會對自己的生活有類似的強烈體驗,他們不敢停下來,因為害怕一旦停止腳步,就會被身後的追趕者超越。可他們又總是拿這些對比寬慰自己,為失敗和認輸尋找借口。 贏家的焦慮:總是強求勝利 事實上,真正的大贏家都不是“好勝”的。假如你凡事看開一點,別太強求勝利,而是專註著自己,你將好過很多。 在我接觸的幾千位學員中,他們有的人十分害怕別人超過自己:覺得別人相貌超過自己就厭惡;發現別人獲得榮譽就會窩火;看到別人獲得了財富就生氣,哪怕只是數目很小的一筆錢,地段很差的一棟房子;感到別人人緣比自己好就不自在;聽到別人提升就眼紅得要滴血。 “我害怕別人比自己的成績好!”這是一名中學生對我敞開心扉談到的苦惱。他不能容忍有人跑到自己前面,哪怕讓他屈居第二也不行。甚至於,當他和同學並排行走時,漂亮的女孩多看了同學兩眼而不是他,他立刻就會有一種屈辱的心理體驗——“屈辱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對身邊這位同學的好感都馬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讨厭、鄙視、不屑並且夾雜著嫉妒的複雜心理。 事實上,這並不僅是小孩子之間的競争遊戲。在成人世界,對於追趕者的“恐懼”和由此產生的心理煎熬有過之而無不及。 人們的内心都難免有這樣一種錯覺——我不希望別人過於順利地進步,或者輕松地超過我,我必須展現自己的實力,來贏得這場戰鬥。擁有這種心態的人當然不清楚什麼叫作“共贏”——即便知道,潛意識中也不會傾向共贏的。人類生來就具備胸懷狹窄、目光短淺的本性,這些都是圍繞著人性的自私服務的,保證讓自己獲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把對手踩在腳下。 面對這麼嚴重的焦慮因素,我們就沒有辦法嗎?自私到底,競争到死?那太累了,當一名學員期望讓我幫他放下警惕心理,從而可以使自己輕松一下時,我告訴他: “你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你並不樂於幫助他人,不想讓別人變得更強,不想看到有人超過你,那麼你從這個過程中究竟獲得了什麼特別的利益呢?” 他聳聳肩:“我能享受一些領跑的快感,得到來自上司或親人的誇獎、贊美。” “別的沒了?” “沒了。” 看,假如你是一個真正明智的人,這時你就知道,你獲得的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麼巨大——這只是潛意識的一種急迫的渴望,而不是嚴峻的現實需要。競争不是你死我活的鬥争,它完全可以變得輕松有趣、快樂和諧起來,每個人都不會因為你不拉他一把而終生落後的,也不會總是落在你的後面,雖然你跑得非常快。 當你害怕他追趕上來時,你還可以這樣想:假如多年以後,我們在某一個時刻偶然相遇,那時,他將會用一種什麼樣的目光來打量我這個曾經不願意幫助他的人呢? 改變關註的焦點 有一位在上海生活的年輕人給我寫信說,他剛大學畢業並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他過得並不如意,按他自己形容的話說,就像在一個黑色的匣子裡和別人玩著“逃生遊戲”。 在郵件中他說:“只有一個人可以逃生,即便獲得了第二名,也會萬劫不複。我每天都有這種感覺,無論怎樣安慰自己,我都擺脫不掉這種強烈的害怕被人超越的恐懼。” 通過交流,我發現他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個只在乎“第一名”的優秀學生。他不能容忍有人的成績超過他,比他更受關註,一旦有這種情況發生,他心裡就覺得不舒服,甚至產生濃烈的妒嫉。他與每一個人較勁,上班以後也同樣如此:與同事展開一場暗戰,要超過對方,並且不允許他們再次趕上來。 這樣的生活無疑是痛苦的,因為他的關註點不是他自己,而是好的名次——“我必須是第一名,同事或同學不能趕上來。”一直以來,他只在乎名次,害怕有人對他造成威脅。所以,這成了他獲得關註和體現自我價值感的砝碼,更是他的内心成就感和滿足感的重要來源,因此也就造成了嚴重的壓力焦慮症。 要改變這種壓力焦慮,唯一的辦法就是轉移自己的關註焦點。他需要充分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然後去關註競争的過程,而不是競争的結果。 “有人追上你,會發生什麼呢?” “什麼都不會發生。” “如果你不是公司的最佳員工,會發生什麼呢?” “哦,實際上,什麼也不會發生,除了我自己有點失落。” 這會幫助你認清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並冷靜地解讀可能發生的結果。你還要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一方面自己是什麼樣的,別人又是什麼樣的。 問一下自己:“我跟別人相比,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呢?” 這樣思考的目的在於,真正能夠以別人為參照點,以自己為關註點,在新的參照系下,重新找到你自己的坐標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沉陷於“擔心被別人超過”的焦慮情緒中,一味追趕別人的腳步而迷失掉自己。 你不是一個人 也有人為了擺脫壓力,選擇出去旅行。華盛頓的D小姐前兩天就告訴我,她扔掉自己的工作,獨自一個人到外面旅行,但她轉了一圈回來後,發現什麼都沒有改變,自己仍然非常焦慮。 她說:“許多專家推薦我去旅行,因為這能讓我忘掉競争,不再想那些頭疼的工作,不再擔憂業績被同事超過——這些事讓我的腦袋快炸開了,就像裡面裝了一噸炸藥。”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競争的世界,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恐懼身後的追趕者。只要身處這個環境中,你就擺脫不了這種隨時可以把你摧毀的壓力。所以,聽起來旅行是一個好辦法,因為旅行可以讓你暫時脫離這個環境,以另一種視角欣賞這個世界。 但是,假如你的内心沒有做到根本的改變,那麼你不管走到哪兒,它都無法為你要面對的現實帶來多大改變。你要做的工作還是那麼多,你的同事還是那麼功利,你的上司還是整天盯著你,像19世紀的資本家一樣,用“鞭子”驅趕你沒日沒夜地為他效勞。 内在的環境沒有改變,外在的環境你就永遠戰勝不了。反省自身,換一個角度審視身邊的環境,你會發現有許多人和你是一樣的,這時你就會意識到,單純地躲避環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你認為自己做的事情總是有人不喜歡,所以壓力巨大,感覺自己被孤立了。但事實上,又有誰能讓所有人都喜歡呢?我們在壓力的“深海”中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人都在”。因此,請不要太在意身前的領跑者和身後的追趕者,每個人其實都只有一牆之隔,面臨的壓力是類似的,區別只是處理壓力的辦法不同。 在殘酷的社會競争中,人和人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每個人都會焦慮,每個人都會不如意。區別在於,誰能扛得住這些壓力,誰就可以從中脫穎而出。 所以,從今天開始,別再抱怨,也別再焦慮。你要相信一個事實,那就是忘掉現在的壓力,擺脫當前的焦慮,你的明天就可以做到輕裝上陣,而不會被壓力拖垮。一個美好的未來會在某一個地方等著你,一定會,我們沒有必要在壓力面前輸掉今天,順便把明天也輸掉。

本文摘自《你為什麼總焦慮?》


   作者通過7年的深度調查,從15萬份真實的案例中列舉了一系列焦慮的基本類型以及表現症狀,並從多角度分析了引發焦慮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簡潔精準的語言,向你揭示了引發我們愈加焦慮的核心因素,總結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們減輕焦慮,乃至避免焦慮。剖析的這些原因以及調節方式正是如今人們所急需的。 焦慮是由緊張、焦慮、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發生,即在缺乏客觀根據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 其實,每個人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焦慮症狀,它可能是關於你的家庭、你的事業、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情,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那麼建議你用這本書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也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你從此告別焦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