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為什麼會焦慮?

2015-04-10 18:29:44

  ◎ “我是誰?” 成龍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我是誰》,曾經風靡一時,在亞洲和歐美都成為了賣座影片。在電影中,他是一個失去身份記憶的男人,為了認清自我付出了巨大代價。現在,人們也普遍面臨相同的問題,即自我認同焦慮,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迷茫。 自我認同焦慮 最近幾十年來,現代化作為一項不斷颠覆人們現有行為方式的進程,將不確定性的關系註入到了人類事務當中,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和評估所面對的一切。多數人缺乏這方面的心理準備,他們生活在“自我同一性”的結構體系中,缺乏歸屬感,同時又面臨感性欲望的膨脹,於是產生了強烈的自我認同焦慮。 顯然,這是一種空前巨大的困境,已經成為十分嚴峻的社會現實,盡管有些人並沒有很明顯地覺察到。 如何才能建構一種新型的自我觀?不是每個人都直觀地做這種思考,但這的確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解決認同焦慮,就必須有一種健康的與時俱進的自我觀。 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告訴我:“自身角色轉換和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讓人產生巨大的壓力。緊張不可避免,偶爾的焦慮情緒也會出現,但這無傷大雅。 不過,如果焦慮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它所對應的客觀事件,不符合相應的處境,甚至持續時間過長,比如,有的人會在大多數人不會緊張的情況或場所突然感到強烈的恐懼,出現超出正常範圍的情緒反應,這就是焦慮障礙的表現,而且涉及到了他内心‘自我認同’的迷失。” 我們在全美做了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自我認同出現問題的涵蓋人群十分廣泛,而且年齡越小比例就越高——這正值人生的黃金階段。80%~90%的焦慮發生在35歲以前,20歲左右為最高峰。另外在中國的數據表明,有59.1%的大學生擁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表現;70%的新入職員工都曾經有過焦慮,區別在於他們抵抗、自愈能力的高低。 自我認同的基礎是“安全感”,對一個人來說,一旦有外來者入侵了他現有的“安全環境”,他就會面臨巨大的不安。比如,一個人本來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十分快樂平靜,有一天突然有個人跑進來對他說:“嘿,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以後你要叫我哥哥!”此時這個人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不安感。 日本有一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名男孩獨受母親寵愛,但突然有一天,母親發現了失散多年的另一個孩子。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他的名字,並且將他帶回家中。原來家中的男孩頓時十分憤怒,因為一個外來者讓他擁有多年的安全感忽然消失了—— “他來了,我是誰?” 瞧,他也在這一瞬間失去了自我認同,焦慮就開始發生了! 從衆式焦慮 人們看到的東西總是主觀的,他需要得到的也是一種主觀的認識。“我認為應該是什麼樣的,它就是什麼樣。”在這種心理的主導下,人們經常對自己了解的事物進行美化,或者抹黑。 比如在18世紀,歐洲人覺得中國十分美好,認為只有中國人具備完美的倫理道德,和非常之完善的社會系統。正因為他們無法真正識別,並且在當時保持著非常遠的距離——不能親眼目睹,他們才會對這個東西產生一種烏托邦似的情感,進行高估,並產生過度的期待(焦慮的前兆)。但當事實破滅後,他們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19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集體抹黑。 這表明,生活在固定、封閉環境中的人們養成了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的思維習慣,並且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甚至是歧視外界環境的心理。對個體而言這同樣是適用的,環境形成了對於成員的保護,也有利於成員對環境的認同,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心靈迷途。一旦固定環境被打破,或與外界形成交集時,他身處其中就會突然發現自己失去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自我認知: “在舊的群體中,我知道自己是誰。現在,在新的環境中,我是誰呢?”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烏合之衆》向我們展示了他在群體心理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書中,他把社會大衆形容成為智力低下的“烏合之衆”(The Crowd)——這當然不是完全正確的觀點,我們也並不推崇此類論斷,但他描繪出的大衆特點卻足以引起我們的警醒,因為這正是引發焦慮的一部分根源: 輕信:別人說什麼都盲目相信,認為是正確的。 易受暗示:潛意識的自我判斷力較差,無論積極還是消極的暗示,都容易對他發生作用。 易被驅使和奴役:辦公室焦慮症與工作壓力的根源。 情緒化特徵顯著:易沖動,情緒輕易波動,自制力差。 當人們具備了上述特點時,簡直就像迷途的候鳥,失去了思考能力。就像沒入群體中沒了靈魂的個體,他的思考被群體替代了,自己只知道機械地去模仿,重複群體的行為。這種“無頭蒼蠅”似的思維,更容易在群體的焦慮中變得“瘋狂”,被綁上公衆的戰車,比如社會性謠言的產生,每個參與其中的“看似精明”的個體都是幫兇的一員。 角色定位焦慮 永遠別讓浮躁的心態把你對自己的定位能力摧毀掉,也就是說,不管環境怎麼變化,你都必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聰明地進行定位,然後選擇最佳的生活方式。這要求我們既懂得做好内在的心靈定位,也要去做好外在的定位。 一個公認的現實是,同樣是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為實現理想去奮鬥,但是水平相差不多的人卻收獲不同。明明家庭背景差不多,各自擁有的技能也不相上下,可是到最後永遠難以獲得同等的突破,甚至差之千裡。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的自我認同與定位不一樣。出現角色和定位焦慮的人,他們即便很有能力,智商很高,卻也很難獲得好的成就;相反,在自我定位方面做得好的人,就算能力不強,也因為找到了匹配的位置,他們的人生也會一帆風順,至少能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 通俗地講,定位就是給自己尋找一個適合的位置。如果你想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經過這幾個問題的考驗: ■ 我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我想做什麼? ■ 我能做什麼? ■ 我應該怎樣去做? 只有解決了這四個問題,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總是走到哪兒算哪兒,得過且過,或者隨波逐流,讓別人替自己選擇,就失去了理性的態度,也就追求不到最好的生存狀態。就像迷航的星際飛船,成為漫無目的的“太空垃圾”。 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應該怎樣對自己定位,又應該如何理性地自我認同? 1.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聰明地進行選擇和放棄。 自我定位在本質上其實是一個關於選擇和放棄的問題。在不同的機遇面前,你要學會選擇,更要擁有敏銳的眼光和清晰的認識。“什麼才是最適合我的定位?我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哪種角色是我最擅長的?”這就是選擇,有了這種選擇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好對自己的定位,然後果斷地堅持適合你的方向。 但在應該放棄時,你也要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氣,不要優柔寡斷,也不要瞻前顧後。顧慮太多的人也往往會伴有焦慮,因為他們在乎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就像一個身兼數職的“強者”,他可能對自己有多種角色的定位,如果你讓他放棄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角色,他就接受不了。 聰明人必須擅長選擇,同時也要勇於放棄。你不能被過多的無效選項所困擾,這只能讓情緒變壞,成為一種加重焦慮的幹擾因素。我們要合理地完成人生定位,首先就要學會選擇和放棄。 2.工作定位:決定我們事業的成敗。 工作定位關乎一個人的前途,同時也決定他的一生。因為對每個人來講,事業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主宰了他的社會角色。比如說一個上市公司的老闆和一個擺地攤的小販,他們的社會地位就是完全不同的,那麼在角色定位方面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把成為上市公司老闆作為事業夢想的人,如果工作沒做好,最後成了一個在夜晚街頭擺攤賣衣服的小販,他的角色定位就出了問題,就會產生強烈的定位焦慮。 但在現實中,我們許多人在選擇他們的工作時,缺乏週密的計劃和理性的可行性分析,他們經常被太多的隨意性和偶然因素左右,成為這些因素的“奴隸”,於是被一些並不適合自己特點和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束縛一生。他們常會抱怨:“我不喜歡這份工作,它簡直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工作。”但是,他們又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局面,也沒有改變的勇氣。所以一旦做了錯誤的選擇,往往就會一錯到底,最後出現自我認同危機。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避免出現上述兩種情況,就必須為自己樹立正確定位的意識。對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一種認真的態度、嚴肅的心態,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只有明確定位,深入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和喜歡的行業,然後找對工作,才能開啟自己的成功人生,避免在自我定位方面犯下錯誤。 3.人生目標可以高,但起點要低一些。 我的建議是,第一你要“高點定位”,適當地把人生目標定得高一些。也就是說,在為自己定位時,視野要寬廣,野心要大。這可以提高我們的自信,提升夢想的層次。但最重要的是第二,你要“低點起步”,就是說起點要低。眼睛要盯著地面而不是天空,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不要犯眼高手低的錯誤。 這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好高骛遠”這四個字劃清界限。你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和現實的基礎上,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個階段的工作。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充實,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最後就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心態,不迷失自我,不失去方向,從而避免焦慮的出現。 4.不要走進自我定位的誤區。 雖然第四點排在最後,但它卻是很關鍵的前提。一旦定位出現了誤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後來的一切努力就會徒勞無功。比如有的學員在課程上告訴我,他在給自己定位時,是以“賺多少錢、升多高的職”為標準的,為此他在奮鬥的艱難過程中疲於奔命,在金錢和權力的争鬥面前患得患失。目標還沒有實現,他就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東西,變得浮躁和功利,而這恰恰是焦慮最大的根源之一。 做好事業的定位是經營幸福人生的前提,但它卻不是我們人生的全部。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給自己的生活目標做出正確理性的分析,然後去制定一份嚴肅而且長遠的計劃。 事實上,我們所講的並不僅僅局限於以上這幾點,人生的諸多方面都需要從定位起步,只要定位準確了,生存之路就少了許多滞礙。而且,這僅僅是自我管理的起點,做到了合理定位,還必須有後續的一系列正確行動,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沿著自我認同發展下去,才能消滅認同焦慮的根源。如果一個人既沒有行動力,也不能約束自己,那麼就算自我認同沒有問題,對他的人生也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 ◎ “我害怕失誤!” 許多人都承擔不起工作失誤的代價,比如決策失誤、業績下滑,甚至是被解雇。他們在工作的時候誠惶誠恐,生怕出一點失誤。下班的時候還為自己今天的工作狀態感到心有餘悸。 幾年前,我遇到過一位對工作非常“重視”的職員。他只為我工作了40天,卻有20多天的時間在失眠,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工作狀態很差,但又非常緊張。他做每個細節都很小心謹慎,可還是免不了錯誤頻出。 觀察了一個月,試用期將到,我決定跟他談談。為了不傷到他的自尊心,我選擇了下班時間,在絕不會有人看到他的時候,將他叫到我的辦公室。為了緩解他的緊張,我特意放了一首輕音樂,然後為他泡了一杯茶。 “能告訴我你為什麼緊張嗎?” 他反而更加害怕了:“老闆,我一定努力改正,下次保證不這樣了。” 哪怕一次很簡單的談話,況且在開始我就表達了善意而不是要批評他,他還是如此恐慌。他不清楚自己的哪方面工作又出現了“失誤”,以為我把他叫進來是準備狠狠地痛批他一頓,甚至要把他解雇。 一個每天都在擔驚受怕的員工,很難想象他的工作會順利地進行下去。雖然我給了他許多表現機會,但他仍然沒能邁過自己心裡的這道坎,他被壓力摧垮了,在不久之後就遞交了辭職信,離開了公司。 搞不定就會被搞定 這是焦慮的主要原因,人們害怕“不確定”的風險,一旦事情離開了自己能力的掌控範圍,或者沒有足夠安全的系數來讓他保持鎮定,他就容易產生焦慮。比如有人對我說,他在炒股時特別緊張、焦慮,特別害怕操作失誤;還有的人主訴,他們在面臨難度較大的事情時,容易出現退縮、猶豫和無效的心理鬥争: “做還是不做?萬一不行怎麼辦?” 這種心理當然有害,因為他們懼怕失敗,不敢承擔萬一閃失的後果,缺乏擔當意識。從股民買進股票的那一刻起,焦慮就伴隨著他們;從接下這個難度頗大的活兒的時候,困惑與擔憂就纏繞在他們的心頭。 有位中國股民說,每當買入了一只新的股票,他就焦慮股價還會不會上漲,猶豫要不要抛出;即使在一個相對高點抛掉股票,他仍然焦慮:“我不知股價是否還會上漲,自己有沒有吃虧,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當股價下跌時,他的焦慮就更明顯了:“我不知道會跌到什麼程度,何時停止,我要不要斬倉出局呢?” 雖然他為了止跌果斷出局——往往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兒,畢竟少賠了一些錢,而且股價還在繼續下跌。但他並不因為自己的出局而高興,反而又開始了更強烈的焦慮,因為價格即將低到谷底,就意味著抄底的機會來了,他會產生要不要撿回來的念頭。但是,更加“不幸”的情緒還在後面,那就是在他抛出之後,股價卻開始上漲,此時他的腸子快悔青了: “早知今日,當初我為什麼不多堅持一天呢?” 這樣的人天天活在害怕中,時時充滿了焦慮,分分閃現著後悔,處處充斥著自責。這樣的人生實在是太辛苦了,因為他們根本搞不定問題,也缺乏承擔的勇氣。這種焦慮的根源,本質上是由於不自信造成的。由於不自信,他們什麼都不敢做,即便做了,也左思右想,瞻前顧後,生怕突然遭遇失敗的打擊。 二選一的難題 “A和B,哪一個更好?” “我不知道該走哪個方向,誰能告訴我正確答案?” “你們的建議都不錯,但容我再想想,再想想!” 時間在流逝,他們在選擇。沒錯,選擇對於這類人來說,總是一個難題。他們難以做出決定,哪怕潛意識中知道正確的答案,他們也會“再想一想”,直到自己痛苦無比,身邊的人也為他抓狂。 失敗沒那麼可怕 曉輝告訴我他過去的經歷:“有一段時間我特別擔心,工作進展總是不順利,上個月的公司業績很糟,跟家人經常吵架,回到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這些接踵而來的事情都令我感到挫敗。” 他一度開始自怨自艾,擔心接下來的人生該怎麼辦。這就是成就焦慮的典型表現,對於“成果”的過分在乎,會造成一條敏感的神經,總在擔心做不成功,聯想那些失敗後的“慘狀”:別人的嘲笑,敵人的鄙視,愛人的責備以及自我的否定。 ■ 處理你的“失誤”:

  第一,你要避免給自己太多的消極暗示,不讓相關的語言或想法在内心出現。比如:“我這一年真背運啊!”“我幹什麼都不行!還不如剛入行的新人!”而要改換成:“最近有一些事情確實讓我覺得不順,這無可否認,但生活總是這樣,一個人總有些運氣不佳的時候,而其他時間段我還是很可以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因此不必在意。”

  第二,你必須學會與煩惱相處共存,而不是視其如仇寇。你要允許失誤的存在,但不允許它繼續蔓延。抱著這種態度,你就不會犯下過分的錯誤,也就不至於因為一丁點小失誤而耿耿於懷了。告訴自己:人生總是喜憂參半的,不可能事事順心,只要我避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就可以了。

  第三,你可以給自己的沮喪和悲觀留一小段時間(比如1個小時甚至短暫的一段時間也可以)。這樣做的好處是,你能避免焦慮在内心的強力抵制下產生“彈簧效應”,越是毫不妥協地壓制它,它就越茁壯成長。這時,你還有必要為自己留一個私人空間,到一個沒人打擾的地方靜靜地待一會兒,讓情緒自然釋放出來,過段時間就恢複正常了。

  你知道黎明前的天色為什麼最“黑暗”嗎?那是因為很多人堅持不到看到黎明的那一刻,心情就已絕望透頂,所以在此時覺得夜色最黑。中國人講究“韬光養晦”,在上升期可以努力奮鬥,那麼到了低谷期,你該怎麼辦呢?不是抱怨和絕望,而是抓住機會總結經驗,反思教訓,然後積攢實力。這就是挫敗有時候也是一種財富的原因。

  ■ 為了消除懼怕失誤的心理,千萬不要給自己制訂一些很難達到的目標。必須正確地、理性地認識自己的現狀,承認現實,正視能力的不足(至少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達不到完美狀態),然後不要再擔任一大堆職務,也不要對工作大包大攬,增加太多的壓力。

  ■ 你可以在工作時做好劃分:把較大的工作分割成若幹小部分;再進行細致的排序,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安排它們的先後進度;最後結合自身能力,去做你力所能及的事。切記不要逞能,也不要輕易地許下承諾。否則,一旦事情做不好,就容易心灰意冷。

  ■ 要多與人們接觸和交往,形成多個人際圈子,在做事時不要獨自承擔,在生活中也不要總是獨來獨往——這只會讓你的狀態更加糟糕。

  ■ 平時多到外面參加一些活動,和朋友在一起,聚會、聊天,這些都能增加你的心理穩定系數和自信心指數。同時,再嘗試去做一些簡單的體育鍛煉,看看電影、電視或聽聽音樂等。當然,此類活動不宜過多,否則會讓生活主次颠倒,起到調節作用即可。

  ◎ “未來在哪裡?” 產生“未來焦慮”,意味著一個人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或者說,他們對於未來無法預測,根源出現在今天,他們正在做“錯誤”的或者自認為錯誤的事情。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你也曾經這樣過嗎?為什麼人們總有這樣的感覺呢?答案很簡單:大多數人用眼睛看未來,而非眼光! 我在15年前,也曾經歷過一次人生的迷途,並且長達6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我度日如年,幾乎每夜都在失眠。我深深地知道,沒有任何一種體驗比這種看不到明天的焦慮更加痛苦。我也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解決了此“根源”——找到未來,才能把焦慮的魔鬼從心靈的花園驅逐出去,並對它設以最堅固的永久的防線。 39健康網等一系列門戶網站曾對中國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近五成大學生經常處於煩躁、郁悶、無聊的情緒當中,10%的大學生表示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而40%的人認為壓力主要來自於就業。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七成人不自信,特別是對未來感到困惑,他們不清楚怎樣抓住機會,而且總是在失去機遇後才頓悟,進而痛苦自責,產生惡性循環。 某高校的大四女生小鐘說:“我最近十分煩惱,晚上只要一關燈就睡不著覺。”原來,此前她一心一意準備考研,努力地學習,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一直沒找工作。兩個月前,成績下來後,結果發現自己沒考上。無奈之下,小鐘就開始著手找工作。但是現在工作不太好找,她眼看著同學們紛紛尋找到了合適的職業,開始去上班了,焦急萬分。於是,晚上只要關上燈,她就覺得沒有安全感,緊張得睡不著覺,所以只能開著燈睡覺。 由於就業壓力大,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出現了類似的焦慮。他們整天焦頭爛額坐立不安。但事實上,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時期,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而人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機制和方法來應對壓力。 當你面臨失去某種機會的焦慮時,你可以採用一種消極對待的方法:暫時性回避。比如,很多人習慣在無法解決問題時大量飲酒放縱自己,通過把自己灌醉的辦法來躲避問題。“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明天何去何從?”許多剛失業的白領在華爾街附近的夜店爛醉如泥,他們獲得了一定時間的“焦慮免疫”,因為酒精麻醉了神經。 還有的人由於對明天重要的演講感到十分緊張,於是他開始幻想第二天早晨九點鐘會發生一場“事故”,這樣演講會就可以取消,以此來減輕他的壓力,至少在想象的時間内他感到了些許寬慰。不過,這個方法只能用來做暫時的“心理麻醉”,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認識自己才是王道 對你自己以及對於環境都要有一個正確和清晰的認識,這是對抗未來焦慮最關鍵的第一步。看不懂現在,你就看不清未來。 “認識”必須是内向的,需要你盯著自己: 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特點是什麼,包括缺點? 目前的環境怎麼樣? 機會在什麼地方?我能否抓住? 對這些進行類似的客觀分析之後,當你足夠了解自己和環境時,就可能會明白為什麼某一件事會對你產生困擾,也更可能容易了解你是否能應對這種壓力,或怎麼做你才能應對。很多年輕人並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就業時想要什麼,這樣就更容易導致從衆等盲從行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經常失去客觀的認知,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比如有一些公司白領——我經常在課程上與這些普通的工薪階層交流。他們在面臨壓力時,盲目自信,認為個人完全可以處理,其實有時他們急需他人的幫助,正是對於個人能力的不正確認識,導致焦慮的堆積。等問題越來越嚴重時,他不但解決不了事情,反而會對自己失望,於是由外在和内在共同產生的“雙重焦慮”出現了。 有備才能無患 我們應在壓力來臨前做好準備,制定方案和應急策略,這樣就不會在問題面前失去方向,讓問題變成一團亂麻。 比如當你還在讀大學時,就應該開始制定自己的就業計劃。規定時間表,有條不紊地按照設計好的步驟(一個詳細的計劃)來準備你的未來,是先就業還是先升學。如果第一個計劃失敗,那麼我的後路是什麼等等。避免在走出校門時才發現人生沒有著落,這會使你因為就業恐慌心理的突然發作而產生焦慮。 讓錯誤的觀念見鬼去! 必須從現在起,就立刻行動起來,改變錯誤的觀念。有時候很多壓力都是由於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導致或加劇的。分析你自己的信念,嘗試糾正不合理的方面,可以嗎?必須面對自己,反省錯誤,然後才能真正地減輕你内心面臨的壓力。 在這其中,你會發現,其實有一些導致壓力的事件是不可消除的,總有一些焦慮會無可避免地產生。但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卻是可以發生改變的,我們能通過一些觀念的調整,來提升内在的忍耐力、修複力以及獲得更寬的視野、更深刻的思考方式。這樣,你就可以使焦慮的威脅性變得更小,從而減輕它對於你生活的壓力。 你的目標正確嗎? 在必要時,改變已經制定的目標。因為有時你會發現,自己過去的看法是錯誤的,或許努力了六年,走的是一條錯誤的道路。那麼,這時你就該重新選擇目標了。 尤其當你面對一個幾乎不能改變的客觀事實時,錯誤的結果擺在面前,你就不能否認或改變這個事實,但卻可以據此改變你自己的目標,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就像一個只適合主持的、演唱天賦卻非常有限的人選擇去做一名歌手,顯然他的結果一定是不樂觀的,這種選擇就非常不恰當。 革命的本錢 我認識一位華盛頓大學的物理學教授,他從14歲起就堅持每天跑步,無論天氣如何惡劣,這一習慣都沒有中斷過。他說:“鍛煉身體不但可以讓我保持身材,減少生病,而且能從中學習一些基本的調節心理的方法,在生理上保持很好的狀態,也有利於緩解各種壓力症狀。” 適當的放松 一個旅行中的人從來不會對未來感到焦慮。我建議人們多去旅遊——至少每月拿出一次。它可以是近途的,只需幾十公裡,如果有條件,當然可以是遠途的、超過幾百公裡的旅行。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的心靈冥想,脫離現實環境進行的心靈思考,這種手段可以深層次調節心情,讓你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 “無人認可我!” 迫切需要認同感的人,他們的内心會偶爾湧現出強烈的憂慮。“不管怎麼做都無法獲得認同”、“無論做什麼都沒有觀衆,我的價值在哪裡?”等等問題讓他們心焦如焚。 梅梅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陷入了“認可危機”。她最苦悶的是自己不管做什麼,男朋友都“看不見”。她是一個需要贊美的女孩,有時來一點批評,也比對她視若不見好。 她說:“我看他工作太累,給他做了一碗愛心面,用紅蘿蔔刻了‘520(我愛你)’放在最上面。我希望他能看見,但他坐下就吃掉了,邊吃邊問我放沒放鹽。我頓時非常失落。” 這就是認可焦慮,背後體現出來的不止是價值或與期待有關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更多的認可,這是動物的本能。但關鍵問題是,不同的人他們處理認可危機的方式不一樣,由此導致了有的人對此很著急,有的人可能滿不在乎。 要命的不自信 我們從小就接觸到自信教育,爸媽會誇我們——保護自信,老師會獎勵我們——培養自信,這都是自信教育的一部分。它對人來說是非常好的品質,在成功學領域中,人們也常提及“自信”的巨大影響。 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不夠自信的人會比普通人更期望得到認可,他們在尋求信心的道路上表現得更加極端,往往十分急迫且易於採取“冒進”行為。你只有不斷地肯定他,他才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是平靜和滿足的;若對他稍有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非常糟糕”。 不可忽視的一點是,“信心不足”並不只是在心理環境中隨機發生,它還具有傳染性——有時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自殺就具有家庭遺傳的特點。在一份案例中我們也看到,加州有一位男士,在其家庭成員自殺2週年的祭告儀式上,他參加完儀式後,回到房間内開槍自殺。 雖然這讓人感到恐懼,但它的發生一點都不奇怪。如果你遺傳了自信不足的缺點,當你遇到某些摧毀和打擊你信心的狀況時,你也可能選擇某種極端的方式。當然它未必是自殺——我們嚴重地否決你的這種意念,也希望你明白它對於我們人生和你的親友會產生多大的創傷。但你最經常選擇的方式一定有把自己關在房間、很想大喊大叫和生悶氣等,這就是“認可焦慮”的表現形式。 當一個人自信不足時,他不但會影響他的家庭成員,對與他接觸的其他人同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那些希望從他這裡得到指導和鼓舞的人(當他是教師或者某座教堂的牧師時)。如果他是不自信的,後果將難以預測。人們從他這裡無法獲得對自身價值充分的認可時,消極情緒就會迅速彌漫,成為一種集體氛圍。 比如說一個自卑的領導者,會把他的情緒覆蓋到他的公司和部門,可能導致他下屬的幾十名部下郁郁寡歡,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對戰勝競争對手缺乏自信,對促進公司的發展也沒有信心。領導者也許會歸咎於這些“無能的下屬”,但實際上正是他的消極心態引發了部門員工的群體自卑與焦慮。 在不焦慮課程中,我曾經遇到過數百個缺乏自信的人,我們勸告這些人要積極地面對各種人生境遇。同時我們也發現,他們都因深受家庭、學校或消極信仰的影響,成為了自信不足的犧牲品,並且一步步走進焦慮的情緒陷阱。 “為什麼我要通過另一個人的認可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你需要強硬地質問並迅速回答自己這個問題,然後你才能針對性地發現自己是否具有自卑因素引起的“焦慮”。而且,當我們不自信和找不到認同感時,具體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一定就是人們通常看到的那些一般形式。 別再逃啦! 這些表現形式均是人們企圖逃避生活的手段,是他潛意識中允許自己暫時逃避現實的借口。人們對這些“手段”和“說辭”的癡迷程度,與他們的自卑感和畏懼感(害怕證明自己)的強烈程度成正比。 也就是說,人們有時會制造一些假象,並沉溺其中,來掩蓋自己不想為人所知的自卑心。 放縱與自我麻醉 總的來說,出現認可焦慮時,他會特別需要別人的註意和認可,一旦達不到目標,就容易放縱自己。這是因為自信遭到了打擊,從而做出的自我麻醉行為。 ■ 他總是責怪別人或者向他們不停地抱怨。 他在潛意識中認為,讓他來承擔一件壞事情的後果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這意味著對他能力的否定——他絕不能接受有人否定他的能力。因此,他往往拒絕承認自己應該為發生的一些事情負責——而且他心裡明白這確實與他有關。但他往往會選擇推卸責任,因為相比較去承認並且去負責而言,這還是比較容易的。 他總這樣說:“問題在他,不在於我。”或者:“有些人必須要改變,但不是我!”他習慣性地抱怨和責怪其他人,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無愧的。這種行為表現的根源就是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因此,他必須通過貶低那些人來擡升他自己,從這種行為中找到一種内在的“認可感”,雖然他時刻都能感覺到這種“認可感”的不真實。 ■ 他沒什麼好朋友,也很難交到朋友。 出於自卑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他的潛意識深處根深蒂固,他當然不會喜歡自己,所以他甯願選擇獨處,待在一個房間或一棟獨立的房子。他不喜歡有人打擾他,對於和別人打交道的事情也不感興趣。 當他聽到敲門聲時,就會覺得很煩,甯願一天都無人聯系他,電話鈴聲也總讓他焦慮。另外,一旦迫於無奈進入人際交際,他們往往會以自己的強勢、尖酸或苛刻的行事方式在大衆面前顯得“耀眼”起來;他們會顯得高傲無禮,利用每一個細節來證明自己的強勢。當然我們也知道,這兩種表現對於他的生活都是一種災難,沒有任何的好處。 ■ 他急迫地向週圍的人證明自己,因為他太渴望得到認同。 就算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他也要通過它來大做文章,證明自己的成就。他做事情的出發點,不是將事情做對,而是要通過這件事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贊同。總而言之,他要讓人們看到他“很好”,對於是不是真的很出色,他並不在乎。 ■ 他非常不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並且已到了無法忍受的境地,因此他試圖通過替代性的方式來滿足内在的需要。 他如果感覺自己受到了生活的忽略和傷害——認為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可能尋找替代品,比如酒精或毒品。通過這些工具,他從中得到暫時的滿足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暫時地掩蓋了自己的痛苦和自卑。而且還會有其他放縱的行為,比如縱欲、奢侈消費,以此來掩蓋内心強烈的“自我否定”感,使自己暫時地逃避了現實。 ■ 他會認為自己完全不如別人:“就算一個很愚蠢的家夥也比我優秀。” 這種感覺是如此強烈,為了抵制它,他會經常性地炫耀自己或者自吹自擂:“你知道嗎,我很厲害的……”“你不知道我做成了一件多麼棒的事情……”他會在某些領域刻意地塑造自己的地位和名聲,吹噓和包裝自己。他會向人們炫耀自己的物質財富:“我很有錢,我有一輛藍色的豪華跑車,價值二百多萬。”但人們不會看到他把車開出來讓人一觀,永遠都在聽他說——只是說說而已。 當然,他絕不會讓任何人發現他的真實感受。他有這樣的決心來為自己打造一副完美的僞裝——讓人們看不到他的自卑感,同時他也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你真的很差嗎? 有一位北京的年輕人,他現在17歲了,正好高中畢業,正準備去讀大學。這應該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但他的心理狀況卻極差,看起來就像老年人。他對自己完全不認可,覺得自己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會,厭倦身邊的一切,包括他自己。 在我的問詢下,發現在他的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現象是“媽媽的唠叨”。每當媽媽對他說“你還不夠努力”時,他對生活就更加厭倦了。總之,他的人生態度很消極,鐵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家夥,就算讀完大學,他又能做些什麼呢? “怎麼辦?我將來可能是一個廢物。”他存在著極端的自卑感,對自己絲毫沒有認可,就像在鏡子中看到了一張不值錢的人形。“你真讨厭!”“你為什麼長成這樣?”“你的臉形太遜了,我怎麼出去見人?”“就你這樣,會有女孩子喜歡你嗎?”這是他照鏡子時經常出現的心聲。 只要正確認識自己,能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就會知道自己沒那麼差。可這名男孩在這方面是完全失敗的,他被打擊得毫無信心。任何道理都是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我們在年輕時每天都在背誦這些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所以,重要的還是尋找適意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你感覺很不舒服,即便不是最好的狀態,你也不會在意他人的看法。 對我們的生活而言,他人的看法或想法往往存在片面性,引起你不必要的自卑感。即便很強大的人,如果人們總是對他有否定的評價,他也會偶爾產生自我懷疑。要解決這一問題,一個人就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從現在開始,為自己樹立牢固的自信心。每個人的性格都有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你要確信自己與他們不同——但人們並沒有充分地了解你的優勢。 “我有一些不足讓他們看到了,但這沒什麼,因為我是一個善於揚長避短的人,早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我有他們並不具備的能力,只是他們還沒有發覺。” 這樣想,你就擺脫了認可焦慮,走上了一條正確的人生之路。人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對於自己的認識:“我很好、很棒,就算此時沒有認可,這又有什麼呢?我會一直努力,直到讓所有人看到我的光芒,直到我能令自己感到滿意。”抱著這樣的想法,你才能變得更好、更完美。 我們要想正確地認識自己,就要用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也特別需要充滿自信地完成人生的目標,經營好自己的事業,這樣你就能成為真正的強者了。 重要的是,我們要樹立持久的自信心,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幹什麼事情都能行,但至少要確立一種認識:“只要我努力,就能達到目標。”對,你只有認識到努力的重要性,而不是去迷信天資或上帝,才可以擺脫自我認可的危機,從此不再焦慮。 對此,我們要學會在心靈層面確認自己能行,然後對自己進行暗示: “只要我有了心理準備,我就不會為一點困難而退縮!” “請相信,我已充滿信心,可以完成任務!” “我很棒,只不過能力還沒釋放,我馬上要做到了,這有什麼難的呢?一點也不難!” 世界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每個人都在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我們的目標也在時時發生變化,能力也在不斷地動態提升。認識到這一點,然後去克服自卑的心理,展示你的優勢,去主宰幸福,而不是仰望別人的判斷,你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難,而且任何事情都難不倒你;你的學業或者事業就會成功,你就能找到最為舒適的狀態。 ■ 當有人在說你的缺點時,你必須在心裡對自己說:“不對,理由是……” ■ 如果有可能的話,盡量與別人的距離靠近一些,而不是躲得很遠,靠近會增強自信。 ■ 讓自己習慣於正視別人,在你們交流甚至争吵時。 ■ 昂頭挺胸地走路,並且保持較快的速度,不要總是低著頭和弓著腰。 ■ 多在衆人面前發言,自信地表達你的觀點,不要考慮對方的傾向。 ■ 三三法:嘗試每天為自己找到三個優點、三件做對的事、三次正確的判斷。 ■ 讓贊美、肯定自己成為一種習慣,但也要註意不要走向另一個極端。 ■ 體驗一下自己成功的快樂,哪怕只是很小的成功。 ◎ 告別洗腦 人們常說:“太聰明的人活得不幸福。”這句話沒有道理嗎?顯然,它至少適用於本節我們要講到的内容——它來源於人們對於被洗腦的焦慮。 洗腦焦慮症 火遍全世界的蘋果為什麼能夠如此強勢?很多人會說是為了給蘋果的品牌樹立威信。沒錯,人類帶有欺軟怕硬的天性,對待弱者的時候會很專橫,而一旦面對比自己強硬的人就會變得服帖乖巧。蘋果強硬、驕傲的冷酷面孔,反倒正好抓住了人們的這種本性。 人們會覺得:“蘋果公司為什麼能夠那麼牛?因為它就是很厲害!” 洗腦開始了,焦慮的種子也在這時埋下。而蘋果公司的高姿態也恰到好處地傳達出這樣一種訊息:“我們就是真理,就是特立獨行,你看不慣又怎樣,那只能證明你跟不上高科技,你很老土。”當人們從這樣的角度認識,他們就會自覺地閉嘴,進而懷疑自己的時尚度:如果我沒有嘗試過蘋果產品,我是不是太落伍了?別人都在談論蘋果,我卻一無所知,他們會不會把我當成外星生物? 看!洗腦之後的產物很快就在人們的意識中成形,然後很多人在不理智的狀況下為自己的焦慮和沖動埋單。 蘋果的營銷方式可謂是太高明了,它通過給人們進行洗腦,把自己搬上最頂尖和權威的舞台,讓人們對它創造出的概念深信不疑甚至萌發無與倫比的崇拜,說到底,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蘋果有自己獨立的ios系統,與微軟的系統完全不兼容,它借助蘋果這個產品傳達出來,從而形成封閉式壟斷。微軟公司的產品曾經也被業内人士指責是對浏覽器的壟斷,然而和蘋果相比,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再說回蘋果“蔑視一切”的底氣緣由——消費者焦慮的心理。抓住了這一點,它就可以藐視業界一切被奉為藍本的標準、規範,推翻人們的習慣,建立一套自己的規則體系,其實繞到最後還是為了形成壟斷之勢。 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洗腦本身會造成受衆的“精神焦慮”。 “別人都說這個東西好,別人都有而我沒有,別人都參與進去而我還在猶豫,我一定會被當成舊時代的呆子。”很大一部分人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被洗腦,後來才發現自己上了當,而他們一旦醒悟,就會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反應,似乎一切宣傳過當的東西都是騙局。 前段時間香港的“反國民教育”群體是非常典型的例證。他們拒絕任何有宣傳傾向的信息,哪怕這種信息是正面的、積極的以及必要的。這就是洗腦焦慮症的一種表現。 有一部分人是不會輕易被洗腦的,越是別人深信不疑的東西,他們越發會保持高度警惕和懷疑。這種人是那些通常看上去有些神經的家夥,他們很挑剔,當別人一窩蜂地追捧某項事物的時候,你可以轉身看看他們的表現: “真像傳說中的那麼好嗎?那些人太不理智了。” “越是被吹得天花亂墜的東西越有問題。” 我和安利公司的一個培訓老師總結說,帶有這種性格的人是很難被快速洗腦的,傳銷組織碰上他們也會很頭疼。他們就像異教徒,永遠以自我為中心,思維刁鑽,行為極端,而且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無法被催眠的。 對於那些對自己的道德觀念要求異常嚴格的“神經質者”,想要讓他們幹出非法的勾當很不容易,強烈的道德觀會加重他們内心的沖突,如何取舍衡量是一個煎熬而漫長的過程。 漂亮的陷阱 有些人急於成功,想要用一種既穩固又快速的方式讓自己成為成功人士、商業巨子、億萬富翁,即使這條路還沒有找到,但是他們相信,這世界上一定存在著這樣的捷徑。對他們來說,這條道路就是奇迹或者夢想。你的“破壞性”開導和教育是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他們的潛意識堅定不移地相信這個夢想切實存在。潛意識最擅長的就是撒謊,在你選擇相信這個事實時,騙局就上演了,你的深信不疑會促使你集中一切力量說服自己的大腦,大腦能做的就是執行這個命令:讓你受騙。 對於心存夢想的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的夢想並非都是超值大禮包,有時候,它不過是一個包裝漂亮的陷阱。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夢想並不一定是偉大的。因為很多人都有,但是太多人的狀態還停留在“騎驢找馬”的階段。他們對生活充滿了抱怨:不滿意工作,不喜歡同事,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心懷一種惡毒的厭惡。不必詢問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工作沒有帶給他們内心期望的回報。等他們抱怨略少的時候,這些人又不甘寂寞、心懷夢想,他們總是告訴自己“看著吧!我早晚都會從事一份自己夢想中的職業!”可這些人中的幸運者少之又少,大多數人或碌碌無為,或一事無成,他們成了自己從未料想到的平庸之輩。 不是命運不公,而是太過“超現實”。他們為自己設定的夢想,從一開始就不過是個陷阱,他們被僞裝得很漂亮的外包裝欺騙,自認為擁有夢想,而不切實考慮並付出行動就能夠實現夢想,到最後才發現自己一直帶著一顆焦慮又驕傲的心,走進了迷宮,走到了死胡同,如此浪費了最寶貴的光陰。 當然了,這種情況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制定的夢想看上去毫無成功率,但是他們幾經辛苦,最終創造出了奇迹。但是這只能被當作個案,如果你把他們放在整體的評估數據中,這組數據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這就像你把一滴香油倒進了大海,連油花都不會看見。 心想就一定事成嗎? 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如果你太過於相信“心想事成”,到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對夢想寄予的希望過於美好,反倒會被生活反咬一口。 現在有很多勵志暢銷書都在宣揚這樣一種理論——“心想即事成”。這在很大程度上確實鼓勵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但我們也不得不指出,潛意識的力量固然很強大,可是它能夠成功發生作用有一個必需的前提:一個基於對現實情況詳細的分析和可實踐的步驟。如果你只有一腔熱血,再強烈的渴望也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舉個例子,你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商業巨子,那好,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商業巨子?哪個領域的?哪個行業的?你有計劃書嗎?第一步要怎麼走?如果遇到困境怎麼辦?很多人在這時候會把頭縮回去,賭氣地想:“我什麼都沒有想過,我就是相信我一定會成功。”一段時間過後,他就會發現他確實被自己騙了。 也有一些人,他們一直在為夢想積累能力,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對心靈的拷問。他們的潛意識並沒有完全集中在“以能力說話、腳踏實地”上,反而總是存有不實之想,比如,我有天分,肯定會有奇迹產生,會有貴人幫助我。 其實,人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靠積累和學習。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你足夠努力,早晚會實現一種質變式的跨越。你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工薪族逐漸升職到管理層,然後積累了衆多的人脈,足夠的資金,最終自己創業當了老闆。但也有另外一種情況,你也在積累目前所從事行業的很多經驗,但是你夢想的卻是另外一個職業,這時候,你的夢想就像第三者,它會讓你在現在的工作中心不在焉。那麼很明顯,你的那些“積累”與夢想不挂鈎,這就是在白白浪費時間。 有一天我在地鐵站遇到了許久未見的朋友,他備感懊惱地說:“我的工作簡直太乏味了,真不知那些人都是如何在強迫自己快樂。我覺得我的天分不應該被埋沒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中,我大概更適合去賺快錢,這樣一來,就不會那麼辛苦地經年累月啦!” 他越說越興奮,好像自己已經在賺快錢的路上如魚得水。後來呢?後來,他為了這個夢想開始“發燒”。他越來越發現自己現在的工作就像幹樹皮一樣枯燥無味,他變得麻木、敷衍了事,而一天中最讓他興奮的大部分時間就是沉浸在思考賺快錢這件事情中。他的業績就像暴跌的股票一樣,最終因成了“垃圾股”而被老闆掃地出門。 這件事情本該引起反思,但他卻對自己說:“反正這份破工作也不是我的夢想。”奮起直追的機會被他丢進垃圾桶,他在潛意識中瘋狂地構想:我有一份很合胃口的計劃,我充滿熱情地去實行,在萬千競争中,我闖過了獨木橋,成為了唯一的幸運兒。但當現實打碎夢想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死得很慘。 說白了,做自己夢想的職業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就是一件鎖在密閉櫥窗裡昂貴的華服,人人都夢想穿上它成為閃亮的耀眼者,然而大多數人只能望洋興歎。被價格標簽吓住的人們要麼灰溜溜地回到現實奮鬥,要麼等著天降餡餅中個頭獎,這個過程是一場殘酷的競争遊戲,實力差的人不用等到最後,還未開始就已經被淘汰。 過濾“不現實”信息 夢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為其中有很多“不現實”的信息,人是一種感性動物,有著豐富的感情,心靈被潛意識操縱的時候,就容易上當受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心靈控制術,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理論。在洗腦術和心理治療領域,它是一個十分普及的概念。它是怎麼發生作用的呢?原理就是潛意識理論,我們的意識層面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它們分工不同,但都具備控制和處理大腦信息的作用。 潛意識:負責處理感性信息,屬於人體思維的本能部分,對信號通常不加以識別就進行轉發,對身體下達命令,它絕對服從於我們的欲望和本能。 意識:負責處理大腦中的邏輯信息,它處於信息源與感性之間,承擔著一個中介的作用。它會對信息進行主動的過濾,只有符合意識規定的信息才能進入潛意識,因此它是信息進入的大門,起著十分關鍵的過濾作用。 由於每個人的意識處理能力不同,有高有低,有強有弱,這與他們在生活中的經驗累積有著密切的關系。經驗豐富的人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就強,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過濾那些不良信息,防止它們對自己進行洗腦,從而產生理想焦慮症;而經驗較少的人在這方面的能力就相對較弱。 打個比方說,很多青春言情劇包含著大量的不現實信息,會使人們對現實生活產生困惑、對不切實際的理想世界瘋狂癡迷,從而產生厭世症。但成人可以輕而易舉地過濾掉這些信息,年輕學生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少男少女因為這些電視劇變得“更加單純”了,死心塌地地追求這種生活,一旦無法實現,就會憂郁和焦慮。但在這些信息面前,成人卻相對比較冷靜,不會受到它們的影響。 因此,要想過濾掉各種不良的信息——避免它們操控自己的意識,你就必須加強自己的經驗積累。提高自己的承受和分辨能力,讓精神強大起來,對你來說,那些不怎麼正確的信息或者你不需要的情緒就很難成功地操控你了。 心態,還是心態 面對困境,能夠走出來的人依賴於什麼?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態,這會讓他生發出很多正能量,幫助自己更加堅定地走向成功。一個人對夢想的堅持、對價值觀的認同、對痛苦的處理以及面對任何事情都擁有的信心,都是心態的表現形式,也是為實現夢想所產生能量和動力的地方。 美國曾經發生過一場關於夢想的官司。有一個叫作賽尼的中年人,他在法庭上要求贖回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 我們來看一下這場官司的來源: 40年前,當賽尼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有兩個夢想。一節課上,瑪麗老師讓他們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夢想,然而,有一個叫傑米的男孩發現自己竟然沒有夢想,盡管撓破了頭皮,他還是想不出。瑪麗老師這時候提出建議,讓傑米向有兩個夢想的賽尼購買一個,傑米為這個夢想付給了賽尼3美分。而這個夢想,就是去埃及旅行一次。 賽尼是一個愛旅行的人,在這40年裡,他去過世界上很多美麗的地方,可就是沒有去過埃及。然而他是一個基督徒,他的信仰要求他必須做一個講誠信的人,他為了遵守當年的承諾,一直沒有去埃及。現在,他為了能和妻子去看金字塔,決定贖回自己當年賣掉的那個夢想。 那麼當年3美分的夢想,現在還只值3美分嗎?美國聯邦法院的判決是,那個夢想現在已經價值3000萬美元。 一個3美分的夢想竟然在40年間變成了3000萬美元?每個人都驚呆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傑米說,自己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他都不敢擁有自己的夢想。自從他用3美分從賽尼那裡購買了這個夢想後,他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淘氣,也不再浪費時間,他為了實現那個夢想開始努力學習,後來,他考上了華盛頓大學。為了能夠有錢去埃及旅行,他開始學習積累財富。而現在,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在芝加哥擁有6家超市的富翁,這些超市的總價值超過2500萬美元。還有他的妻子是一個對埃及文明著迷的人,他們能夠在圖書館埃及的書架前相遇,也是得益於這個夢想。 最後,傑米講到了他的兒子。他目前正就讀於斯坦福大學,他能夠獲得好的成績,同樣跟這個夢想有關。因為從很小的時候,傑米就告訴兒子,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去埃及,如果兒子能夠獲得好成績的話,他就會帶兒子一起去。 這是一個多麼精彩的故事! 一個3美分的夢想,改變了整個人生和家庭的命運。心態的能量一旦爆發出來,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不但能使你堅定自己的信念,它所散發的正能量也往往能夠影響你週邊的人,甚至能夠改變一個團隊的命運。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團隊中的領導者,請給團隊成員一個夢想,這是你們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只要團隊成員相信這個夢想可以在你們的一起努力下達成而不只是洗腦的騙局,那麼你們就一定會成功。

本文摘自《你為什麼總焦慮?》


   作者通過7年的深度調查,從15萬份真實的案例中列舉了一系列焦慮的基本類型以及表現症狀,並從多角度分析了引發焦慮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簡潔精準的語言,向你揭示了引發我們愈加焦慮的核心因素,總結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們減輕焦慮,乃至避免焦慮。剖析的這些原因以及調節方式正是如今人們所急需的。 焦慮是由緊張、焦慮、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發生,即在缺乏客觀根據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 其實,每個人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焦慮症狀,它可能是關於你的家庭、你的事業、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情,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那麼建議你用這本書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也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你從此告別焦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