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焦慮嗎?

2015-04-10 18:30:12

  ◎ 不治之症? 在現代化和社會轉型的進程中,焦慮開始彌漫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對中國人而言,沒有哪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面對焦慮——它作為現代化的風險後果之一,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無法回避的困擾。 精英們把這個社會失敗的原因指向政府,而我們則指向群體性的心理誘因。中國社會面臨幾千年來最大的轉型,作為現代化的必然產物,強大的群體性焦慮由此產生。它遍佈所有的階層,包含所有人,無論你是富豪、中產還是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它都與你如影隨形。 它就像不治之症?沒錯,但我們有必要在絕望之前重新認識它——焦慮是什麼?我們會首先解剖它的結構,發現它的本質,就像醫生研究病毒一樣。但重要的是接下來的部分:我們應該怎麼辦? 米蘭•昆德拉說:“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後的結局,我們的腳步正在走向我們自己選擇的終點。”沒錯,這就是我推薦的態度,千萬不要逃避,比如因為害怕焦慮而拒絕閱讀本書。只有清醒地走出每一步,勇敢地正視内心,把一切心靈之疾和情緒之病暴曬於陽光之下,我們才能改變今天並決定明天的生活。 ■ 案例一 盧某:33歲,有自己的公司,工作忙,生活缺乏規律,經常在淩晨一兩點鐘睡覺。 他是一位事業有成的男士,年輕、前途遠大。在採訪中,他自信地將自己定位為“中產偏上”的階層,即將邁入富人俱樂部。 盧某說:“有一次,我在酒桌上與客人高談闊論,氣氛非常好,突然感覺心跳得厲害,胸口好像有什麼東西壓著,總之我喘不上氣來,幾乎要窒息了。我非常恐懼,臉色發黃,全身大汗淋漓,沒有一丁點兒力氣。朋友立即把我送到了醫院,進了急救室以後,奇怪的是,醫生還未來得及處理,這些症狀就從我的身上消失了,檢查也沒發現異常,回家後也沒什麼不舒服的,我的工作、生活照常進行。” 如果只此一次,那真是幸運之事。但只過了3個月,盧某又出現了相同的症狀,此後,發作開始變得頻繁,每次都讓他非常恐懼,害怕自己會被憋死。而且每次發作的時間都不固定,有時是在早晨,有時在晚上,有時則在中午比較疲勞時。但每一次發作,都如同第一次那樣,症狀不需處理就消失了,簡直是一種“鬼魅”般的經歷。 盧某甚至為自己準備了“倍他樂克”用以緩解心悸症狀,以備不測。他也去了很多醫院,做過全面的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但是問題始終定期發生,就好像身染某種驅逐不去的魔咒——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位醫生可以幫助他脫離這種恐懼。 所以,他十分苦惱,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也不知道自己會在何時“發病”,找不到治療的藥物,也不清楚它會把自己怎麼樣。“也許有一天我就死在這上面了。”因此,他每天焦慮不安,擔驚受怕,直到被確認患上了焦慮症。 ■ 案例二 週某:27歲,某公司部門經理,平時喜歡鍛煉,身體強壯。 在與客人進餐時,週某突然無任何徵兆地出現胸悶、心慌和覺得心快要跳出來的感覺。“好像屋内的氧氣沒有了,呼吸極度困難,似乎馬上就要失去理智,而且面臨可怕的死亡,我手腳發抖,同時頭也暈得厲害。”週某這樣形容當時的場景,這是他從未體驗過的痛苦感受。 客戶吓壞了,以為他得了某種會馬上危及生命的病症,急呼“120”,將週某送往餐館附近的醫院進行“搶救”。但被扶上急救車後,週某所有的症狀卻奇迹般地消失並恢複了常態。他的表情舒緩下來,對醫生說:“不好意思,我沒事了。” 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内,週某從地獄門口重新回到了人間。盡管一切症狀都沒有了,醫生仍然帶他到醫院做了全面檢查,證實無異常後才讓他離開。 在此後的半年内,類似症狀重複發生。週某在工作、休息或購物時,沒有任何先兆就會發生與第一次“發病”時一樣的症狀:突然產生,持續十幾分鐘,又突然消失。週某每次都會跑到醫院做全面的檢查,但仍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因為平時的生活和工作都沒問題,他很害怕因找不到發作的緣由,有一天自己就這麼“過去了”。於是他找到了一位心理醫生進行咨詢,這時才得知自己身陷驚恐障礙——屬於焦慮症的一種。 他歎息說:“我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的擔心?”的確,當週某回顧生活時,才發現自己是一個“驚恐過度”的人,身體雖然健康,卻有著各種杞人憂天似的憂慮,這導致了今天的現狀——潛意識中的焦慮因素逐漸增加,在他的身體表面顯現出來,讓他不堪重負。 ■ 案例三 蔡小姐:23歲,某廣告公司職員,正準備結婚。 蔡小姐的工作強度並不大,她自認為是一位生活悠閑的小資女。但最近幾個月來,她卻不明原因地開始擔心即將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的途中出現問題,比如被人搶劫、出車禍等,而且擔心身體健康的父母會突然死亡。 “我整日憂心忡忡、緊張、焦慮、坐立不安、心慌、口幹,所以要喝很多水,上洗手間也很勤,晚上難以入睡,很易驚醒。” 這半年以來,除了上面的表現外,蔡小姐還出現過例假來遲以及肌肉疼痛等症狀。為了找到引起目前所患疾病的原因,她跑了多家醫院,到過内科、婦科、中醫科、神經科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的專科進行就診,做過一系列全面的身體檢查,但都沒發現有什麼異樣。 醫生笑著說:“你沒病。”蔡小姐只好求助心理醫生,這才得知自己患的是廣泛性焦慮症。最後她遇到了我們的調查人員,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情形以及她生活的苦惱。 這三個案例只是我從無數調查事實中抽取出來的代表,他們代表了不同的階層和身份,這不但表明焦慮是一種在社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不管你是富豪、中產階層還是普通的工薪族,它都如影隨形,具備廣泛的存在基礎。而且,它幾乎和“癌症”一樣,一旦發作,就很難一次性治愈。所以,焦慮又被稱為現代人在精神層面的“不治之症”。 我們都在焦慮,這無可置疑,區別只是輕重以及側重點的不同。焦慮最容易引發心理失衡和短期的負面情緒,這會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態;同時它還是一種群體心理狀態,集體焦慮會形成一種社會張力,最終會造成群體性的“社會沖突”。 但這真的是不治之症嗎?不,它只是我們對生活和對心靈“管理不當”的產物。 最近三十年以來,中國社會在進行著急速的變革和轉型,身處其中的每位成員都不可避免地要調整自己的生存節奏,乃至於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要發生巨大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群體與個人的社會位置、經濟位置正在重新洗牌。 在這種空前的巨變中,我們也面臨著空前的“社會風險”。中國人進入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伴隨著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在不斷增加,這就使得人們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一種不確定感:前景不清晰,生活不踏實。以此為圓心向外輻射,產生連鎖反應。 這種對於現實的不安和未來不可預期,是形成焦慮的根源。比如“中等收入焦慮”:那些具備了中等以上收入的人,本來應該過著富裕安閑的生活,但現實中各種各樣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在房產、教育和醫療領域投入更多的精力,從而集體陷入了群體性焦慮。 於是許多人渴望去美國,他們希望擁有一種新的安逸的生活,不必承受這種過渡社會的陣痛。但來到美國之後,他們也對這裡感到失望,因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在這裡也無法真正實現,反而這種失望令他們感到更加沮喪,這種巨大的落差形成了無比灼痛的焦慮: “這個世界上,我該相信或者追求什麼呢?” 我見過許多這樣的中國青年,他們在國内成績優異,拼命擠出國門殺到海外,可是最後都很郁悶。現實和他們想象的並不一樣,甚至有的人感慨:“我還不如回去,至少那裡有我熟悉的環境。” 看起來,不論你是普遍公民,還是有能力改變世界的成功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望與擔憂,這些體内的情緒破壞分子就是毀壞我們精神的病原體,它們深藏於身體的每一個角落,並通過一種感應機制與我們的生活發生關系,並且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引發它的“爆炸”。

  所以,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它,當你越是處於無法擺脫的現實困境中時,你越要以冷靜的心態面對焦慮的存在,而不是採取逃避和縱容的態度,否則你一定會在失去現在的同時,也失去自己的未來。 ◎ 焦慮無處不在 我們每天都能體驗到強烈的社會性的焦慮,它來源於每個人,就像從無數的“燈泡”放射出來的光,形成了一個熾熱的“光場”,時刻拷打著你。焦慮是如此強大和普遍,它升高社會的溫度,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危險。 “這個社會怎麼了?”於是人們總在這樣問。我敢打賭,這是最近幾年來在中國社會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一名北大學生給我寫來郵件,講訴了他的感受。他說: “我今年21歲,面對就業我的壓力很大。我一想到還有幾個月就要走出校門,就要去為自己争得一份工作,我整個人就變得十分緊張,心跳加快,仿佛全身都在顫抖,然後感到十分恐慌。找工作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麼辦,就算在上學期間找一份假期實習的工作,也經常通不過面試。” 這名學生的疑惑是“我怎麼了?”,與之對應的則是人們對於競争加劇的恐懼。從學術角度講,這種集體性的焦慮會在某些特殊的社會類型或時代階段出現——比如正處於趕超階段的中國社會。它造成了一種廣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不同階層皆有之,即便超級富豪也是如此。焦慮彌漫於社會的不同階層,不會輕易消退,也不容易通過心理的調適而得到化解,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與之對應的困惑和不安。 同時,人們所焦慮的對象也有不同。富人擔心自己的財富安全:“我該怎樣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移民是他們採取的解決方法之一,但心理焦慮無法通過移民解決;窮人則憂慮生計,為生存的艱難而歎息:“找一份合適的工作真是太難了!”然而在焦慮的性質和内容上,各個社會階層又存在著一些共性:大多出於物質的原因,也往往突出地表現於物質生活。比如,富人和窮人都為家庭物質生活的現狀、未來而備感焦慮。 北京女孩佳薇告訴我她的體驗:“不知道從何時起,我開始做噩夢,夢裡有許多蛇追趕我,它們雜亂無序,吐出細長舌頭,而我面前是狹窄的灌木叢小路。” 雜亂無序的蛇代表了她面臨的現實,許多解決不了的事情壓迫她的神經。前路不多,找不到方法,她心神不甯,產生的“絕望”意識以夢相托,告訴她“你應有所改變,否則問題將更嚴重”。 “怪人從一團黑雲中走出,徑自向我走來。” 這意味著什麼呢?也許是某種潛意識中的“危險”,或是現實麻煩的夢境映像。總之,佳薇的焦慮越來越嚴重,後來患上神經衰弱,每日服藥才能入睡。她半年内失去了三份工作,目前暫歇在家,短期内似乎沒有找工作的必要,因為她預感自己仍會遭到拒絕。 生活成本焦慮 很多人認為自己生活不錯,不應該成為房奴、車奴或者孩奴,但現實並沒有實現他們的心理預期。生活成本每天都在考驗他們的神經緊繃度,試探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在調查中我發現,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即便月收入在8000~10000元的白領也毫無安全感可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等收入者的境況和心態。 高房價、高物價、高生活成本,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財富差距的擴大。在短短的10餘年間,這個數值就由萬元級、幾十萬元級轉向千萬元級。財富差距越大,人們就越易產生心理的不平衡,進而有了“追趕者焦慮”的表現: “再不努力,我就成為徹頭徹尾的窮人了。” “老同學買了一棟大複式,我卻還住著廉租房。” “即便工資再加三倍,我在5年内也買不起房啊!” “未來10年如果不能踏入高收入階層,以後就徹底沒機會了,說不定我的孩子也會失去機會。” 對高昂成本的憂慮,讓更多的人開始產生負面延伸思考。比如有人會說,沒有關系和背景,我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用;我缺少資金,生錯了時代,所以沒有機會;我進錯了行業,後悔當初的選擇……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負面情緒更加嚴重,這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加重了人們對於成本的焦慮。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的心態就不會平和。伴隨成本焦慮的,則是心態的失衡。我的研究表明,多數在辦公室内採取極端行為——比如與領導和同事發生激烈沖突的上班族,其心理根源都來自“成本焦慮”。 這份採集了分佈於17個行業的2萬名從業者的調查案例顯示:在月薪超過1.5萬元的群體中,採取極端行為處理矛盾的比例只占萬分之二;在月薪低於1萬元的群體中,這個比例則驟然升到了百分之四。這表明,感到強大的收入壓力的群體,每一百個人就有四個人傾向於使用激烈的手段去釋放自己的情緒。 工作壓力焦慮 曉輝是一名80後,也是本書的主要案例人物。他是北京人,目前在長沙工作。我作為“潛能”培訓顧問被邀請到國内的大學參加一項活動時,曉輝向我請教如何才能在 潛意識層面緩解他内在的壓力。他並不是該大學的學生,而是一名自主創業者,擁有一家微型企業,沒有商業辦公地址,沒有正式員工,只有他自己和一些兼職人員。 他從一個很大的角度解釋了自己面臨的壓力:“生存的艱難與不測,理想的進退與取舍,現實的迷芒與彷徨,内心的浮躁與不安,社會環境的複雜和莫測……這是獨屬於80後的焦慮?遺憾的是,在我身上全都有。我認為自己身陷於這個時代,生存、家庭、信仰、社會責任,以及對於自身理想的追求,就像萬道火焰,全部聚焦於自己身上,幾乎要把我烤化了。” 他認為今天的中國是世界上生活壓力最大的國家,盡管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但人們似乎都在這樣生活,默默地接受並忍受著這些壓力。就像曉輝,他沒有反思為什麼會有這些壓力,他只盼望能夠減輕一些。 隨後的兩週,我了解了他的經濟狀況。我發現他比大多數的80後(包括廣義上的中國年輕人)在經濟上更富裕,他的公司很小,只維持4~6人的規模,但盈利卻很多。每年他還有時間去旅遊。可他卻鮮明地感受著四面撲來、無處不在的壓力。他認為自己追不上未來,因為他發現至今為止,自己的理想都沒有機會得到施展。 這裡有許多相似的困惑,也許你正好與他相同。不是我們無法生存,而是物質財富讓我們變得麻木了,進而產生心靈焦慮,就連自我定位與人生理想也發生了錯位,不知何去何從,就像一個人走在風景如畫的林邊,卻突然迷路,甚至認為自己走錯了路一樣。 “我的壓力為什麼這麼大?”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反過來質問自己:“我憑什麼感受到壓力?”壓力是焦慮之源,只有調換自我潛意識中的對話角度,你才能清晰地看到壓力的出口,進而得到把它釋放出去的機會。 環境不適焦慮 卡魯瓦站在我的面前,始終不想坐下。他很緊張,身體某些部分在輕微顫抖,眉間還有汗珠。他的頭上戴了一頂遮陽帽,手中提著一個黑色的包,腳下穿著一雙白色的跑鞋。在寫字間,這是一種怪異的形象。 我請他鎮靜:“這沒什麼,只是一場談話,你在擔心什麼呢?”他聳聳肩:“我也不知道,習慣性反應。” 他今年35歲,來自法國,在北京已生活20年了。換句話說,他從15歲開始,就已變成了一名中國人。他與曉輝的情況不同,對於壓力他並不怎麼在乎,因為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生活狀態的人,壓力會讓他興奮,幫助他找到新的目標。他一度認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式,但現在他發現,情況有點變化,他對現有的生活感到不滿,其根源來自於文化不同導致的認同與生存焦慮。 具體表現在,他經常遇到兩個問題: “事情為什麼會這樣?” “那麼,我應該怎麼辦?” 在移民群體中出現這種問題很常見,許多中國人初到美國時,也會一度出現“身在危險之境而喪失安全感”的心理體驗。區別在於,中國人用華人聚居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聚居使某塊區域形成了中國人的環境,有一堵無形之牆可以與外界隔開,生活在裡面就不用改變了。當中國人走進唐人街時,就會獲得心理暗示:“這裡很安全,不必焦慮。”相比之下,卡魯瓦則沒有機會與法國同胞“聚居”。北京的法國人實在太少了,而聚居也不是歐洲人的風格。 對卡魯瓦這種類型的焦慮,我們可以做如下分析: 第一,搬到中國以後,卡魯瓦失去了安全感和舒適感的來源,那是他父母與祖輩賴以生存的環境,當他們全家搬到北京時,起初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什麼。 在現代社會,人類被拆解並降級,需要隨處流動、更換環境。這讓我們覺得只是比其他的動物稍微複雜一點而已,人類成了必須能夠適應各種社會背景的生物與心理機器。因此,“獨特的人”作為一種過去的文明符號消失了,人類仍然可以擁有靈魂,但卻顯得不那麼合乎時宜。 卡魯瓦的心靈遭遇我們中國人也有,環境變化後產生了深層的焦慮,涉及到諸多方面。起初人們沒有發覺,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焦慮越發明顯,強度逐漸提高。在法國時,卡魯瓦與他的親戚和同胞比鄰而居,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可以得到及時的安全的幫助,同胞姐妹總是近在咫尺,這大大增加了情感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他剛到中國時,對於這種安全感的喪失還並沒有足夠的預見和了解。 實際上,卡魯瓦還會同情過去的自己——那時他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他會說:“可憐的卡魯瓦,不得不忍受一群長輩的唠叨。”但是現在,他要說的卻是:“你才可憐,卡魯瓦,那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我真想回到過去!” 小時候,我們大部分人曾經生活在一個小型而且親密的環境中,它是鄉村、院落,也可能是開放式的緊密相連的小區。在那裡,人們彼此了解,鄰居之間熱心又值得信任,沒有安全問題,生活節奏緩慢而又充滿樂趣。 但是今天,我們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紛紛趕赴大城市,成為北漂或者擠進上海、廣州、深圳的“戰士”。在這個新的戰場,人們只能靠自己,孤立無援。大多數人經常搬家,漂泊無根。時間長了,我們逐漸將之視為理所當然,隨後便是無法抹去的憂慮:“什麼時候我才能放松下來,找回過去的狀態?”殊不知,這是我們追求自認為適合的生活,所必定要付出的代價。 第二,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加,讓我們的生活狀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使我們無法回歸理想的生活狀態。 最近10年,卡魯瓦面臨的就業問題,是他情緒發生變化的一大主因。文化的不同使他較難融入中國主流社會,他把這視作性格基因在不同土壤的遇挫:“我沒有獨特才華,不能像大山(加拿大人)一樣主持、演小品、唱歌,進行各種商演。我在中國讀了理工大學,希望從事科技研發,但奇怪的是我總是不能在一家公司長期工作下去,最後總會以某些適應不了的事件為由而離開。” 對此百思不得其解的卡魯瓦情緒開始激動:“難道因為我長了一張外國人的面孔,就永遠無法融入他們?”他的人際關系也不樂觀,尤其是他的婚姻。他去年剛結束了一段感情,這是他的第12次戀愛了,而他至今沒有走進婚姻殿堂。在他看來,這個目標遙遙無期,他甚至考慮要不要回法國了。 “但那是更大的困難,我在法國也許比在北京更加焦慮。” 現代社會的“遊牧者”越來越多,像卡魯瓦這樣追求在異地(異國)成功的人,包括我們在内究竟有多少人呢?不計其數。與此同時,高壓力促使了一個數字的成倍增長:在過去的15年裡,我們國家的離婚率增長了一倍,人際關系的緊張度也在增加。 即便是那些成功人士,他們也開始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處不在的不安感,產生内在焦慮。當問題發生時,人們第一時間又往往不能抓住根本,就很容易錯過解決的最佳時機,當不良情緒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突然爆發出來。 我們通常用來評價的一句話就是:“他怎麼變成這樣了?”昨天他還神採飛揚,今天可能就頹廢不已,沒有任何徵兆。 特定情緒焦慮 在不焦慮課堂,哀歎聲不斷的蘇先生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對噪音的憤怒達到了極致,體内充滿焦慮不安,仿佛有一團憤怒的火球即將爆炸:“樓上的裝修什麼時候才能停下來?”這是他給我講的第一個故事。他在西安一家公司工作,由於實行彈性上班制,他有充足的時間待在家裡——無數人夢想的生活。 “但是,這一點兒不快樂。我的樓上住了一家極品,他們每天制造不同的聲音。唯一的共同點是,這些聲音都太大了,大到即便一個聾子也無法容忍。” 其實鄰居的裝修只有兩週時間,其他人都可以忍耐並表示理解。人們會想:這有什麼呢,我反正也裝修過的,動靜確實大,但既然鄰居容忍了我,我也要對鄰居表現寬容。但蘇先生熬不下去,他有明顯的針對特定狀況的焦慮,幾乎每天、每時和每刻都在沖擊他的大腦。 蘇先生寫了一張大字報貼到了樓上,警告噪音制造者“老實一點”。他很快得到了回應,但很不幸,是高調的反擊。鄰居把那張A4紙撕成一團扔回他所在樓層,而且就扔在電梯門口,這是比噪音更放肆的挑釁。他氣壞了,但除了在客廳罵幾聲,他也無可奈何。 “我出門時,讨厭聽到車聲,也不想看到太多人在我身邊走來走去,哪怕一聲咳嗽,我也覺得太大了。有時我差點失控,真想沖上去質問他!雖然總能忍住,但我狀態越來越差!” 很明顯,這是特定焦慮的表現。人們有一些具體的針對於某些事物的情緒:憤怒、不安、讨厭、疲倦或者惆怅。在其他領域他們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只要涉及或接觸到這些特定區域,他們就馬上變得“不可理喻”。 梅梅的特定區域是感情焦慮,對此她非常敏感。“我讨厭個子太高的男人,我不喜歡壓迫感。”梅梅是一名來自蘇州的90後女孩,性格外向、衣著時尚、敢說敢做。這樣的人會焦慮嗎?沒錯,她一度要求醫才能不再惶恐,因為她突然察覺自己的許多癖好已嚴重影響生活,甚至讓她的父母擔憂不已。 從與她的交流中我發現,她焦慮的對象指向了“壓迫感”,這表明她的内心其實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個子高”的男人不過是成為了她釋放這一情緒的替罪羊。所以,去除她的焦慮,使她不再害怕個子高的男人,就必須緩解她的壓力,找出壓力源在什麼地方。 特定焦慮隨時會出現,在不同的群體中爆發點也不相同,並不局限於上述形式。但總的來說,它們都針對於一項或幾項獨立的事物,嚴重者也會把它們互相關聯起來,形成多向性焦慮。即,有的人對於不同的事物都容易產生過度反應,直到無法自控。 ■ 年底焦慮:害怕過年,具體指向有“送禮”或“見到親戚”。 ■ 結婚恐懼:俗稱恐婚症,不想聽到任何與結婚有關的話題。只要聽到又有人結婚了,自己就會情緒大變,郁郁寡歡。 ■ 節日焦慮:懼怕過節,原因有“花錢”、“聚會”或“熱鬧”等容易引起他焦慮的敏感詞。 ■ 出行焦慮:宅在家裡不想出門,哪怕有萬分緊急的事情,他也會盡量拖延。出行會讓他感到不適,而窩在沙發上才是他最舒服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 吃飯焦慮:“又要吃飯了,吃什麼啊?”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愁上眉頭,進而成為一種思想負擔。最後,他們甯可用五分鐘泡一袋方便面應付,也不想去樓下餐廳花兩分鐘為自己點一份富有營養的午餐。 我為你列出這些壓力和恐懼清單,整理這些遍佈生活之中的焦慮形式,並不是為了讓你沮喪或者幹脆麻木,而是我基於多年的潛能培訓經驗,始終相信,只有認清了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正視了問題才能找到信心。哪怕它們是這個星球最強大的“細菌”,寄生在我們的大腦深處,無法消滅,我們也能找到辦法強壯你的心靈,使焦慮在你的生活中退避三舍。 ◎ 焦慮從何而來? 焦慮總會讓一個人的内心充滿疼痛和苦楚,那麼焦慮到底是什麼,僅僅是一種情緒的體現嗎? 它的本質是一種恐懼,是沒有根據或因缺乏對客觀原因的認識而產生的不安的情緒症結——所有的情緒都不過是心靈内在運行狀態的外在映像。所以,焦慮通常發生在某些挑戰、困境或者危機出現時。由於它們超出了心理承受範圍或者客觀的可控範圍,所以我們產生了正常或過激的情緒反應。通常情況下,焦慮與精神打擊以及可能產生、即將來臨的威脅或風險相互聯系,使個體主觀表現出緊張、痛苦、壓抑甚至失去自制能力,成為一名失控的遊離於群體之外的“個體”。 嚴重的情況也經常出現,焦慮過度者需要就醫,因為會產生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失調,演變成為實質性疾病。在過去5年的30萬份案例中,就有7900位主人公最後以送醫解決。他們或因自己沒有發現,或因不願面對,拖延了太長時間,錯過自我修複的最佳時機。 焦慮還具有一種不易被外人察覺的特性。我在加州租住在一棟富人小區,看見一位貴婦每天出來遛狗,其樂融融的樣子,但沒幾天鄰居說她自殺死了,據說有什麼事想不開。你看,這就是焦慮的另一種特性:受體十分痛苦,外人卻無法察覺。 在正常狀態下,焦慮是一種合理的情緒反應,但如果個體缺乏對客觀因素的了解,出現極度的不安和期待狀態,不明緣由地伴有恐懼感、威脅感,一個人就會進入到病態的焦慮狀態。 病態的焦慮狀態主要表現為:惴惴不安、精神緊張而敏感、坐立頻繁和行為失常,並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冰冷等症狀,比如篇首我們講到的三個代表案例。在嚴重時,還會出現全身震顫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症狀,主要表現為驚恐發作、妄語和神經失常。這些都可以列為醫學範疇,但解決起來卻不能只依靠藥物,必須通過漫長艱辛的自身調整,才能擺脫它們。 另一方面,隐性的神經分裂也不容忽視,主角喜歡幻想並將自己代入某種情景,以期望得到實現,來表達自己極度的渴望。在不焦慮課程中,我遇到過大量的輕度幻想症持有者,生活中他們對此並不自知,只有經過一些測試和相關的提問、自問、回放過往生活片段,才能幫助他們發現這類情況的存在。 焦慮的心理學原因 焦慮在心理學上引起重視和探讨是從S.弗洛伊德開始的,他最先把焦慮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客觀性焦慮,主要針對環境中客觀存在的危險的反應,其實質是害怕、擔憂和恐懼;另一種則是神經症性焦慮,主要來源於潛意識中的矛盾和對立。針對兩者的不同,心理學研究提出學習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對研究和改善焦慮問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有些行為主義者和學習理論家的觀念中,焦慮可以歸結為一種獲得性行為,是在遵循學習規律的前提下與某種情形或狀態產生聯系的結果。比如,當一個孩子被狗咬了之後,可能對於狗這種動物會一直充滿恐懼,第一次遇見這種情形以及之後遇見相同情形時所做出的回避,將會通過學習被不斷放大成為規律,最終使兒童失去重新認識這種情景的機會,進而將第一次回避狗時產生的焦慮、恐懼逐漸放大。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當狗的形象在兒童的心智中由於泛化作用的影響聯系到其他相關客體之後,兒童同樣會對與狗相關的其他客體產生焦慮反應。他從害怕狗,最後放大到害怕養狗的人,甚至一根狗鍊也可能讓他感到恐懼:“危險要來了!”一位6歲時被狗咬過的男孩,在他36歲時,可能仍然對於狗這種動物有著極強的恐懼,哪怕在餐廳看到一盤狗肉也會產生類似的“焦慮”。 他的潛意識會說:“哦,就是這家夥!” 精神分析專家在解釋這一現象的時候提出,焦慮其實是潛意識中矛盾相互鬥争的結果,而潛意識最大的特徵,就是這種矛盾鬥争的原因和過程無法被個體感知。 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指出,焦慮是身體中受到壓抑的力比多(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的一種發洩方式。後來又發展為:焦慮是自我和本我、本能欲望和現實調節之間相互沖突的結果。而我們在這種壓抑下產生的精神創傷則是由於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至於無法用往常習慣的方式應對。弗洛伊德把這種情境下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狀態稱為焦慮。焦慮是危險即將來臨時,潛意識對自我釋放的一種信號,當自我覺察到這種危險的可能性時就會產生焦慮狀態,並進一步引發防禦機制來抵抗或躲避危險。 隨著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對焦慮的定義也做出了進一步的修訂,比如H.S.沙利文稱:“焦慮是一個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未能以社會許可的方式得到滿足的結果。” 綜合來看,焦慮就是一種在預感不利情景出現的前提下,心靈和身體產生的緊張、不安等等的綜合情緒體驗,我們可以把焦慮分為狀態性焦慮和特質性焦慮兩種。 普遍的——狀態性焦慮 這是由一種情景而產生的焦慮狀態,當情景發生改變或者消失,焦慮就會隨之停止。如果情景特殊導致產生了強烈的交流狀態,很可能引發個體短暫的人格變化,其變化具有很強的彈性。 當然,它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和自我安慰等方式得到釋放和恢複。我們發現,它在焦慮群體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最為普遍的一種焦慮現象。不過,相當一部分人由於缺乏自我修複的能力,使得狀態性焦慮逐漸加重,與自身特點結合起來,形成了難以自動愈合的特質性焦慮。 需要高度重視的——特質性焦慮 特質即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由於性格特點、風格等不同,在面對相同情景時,個體的情緒反應頻度、強度遠遠高出群體反應,即被稱為特質性焦慮。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社會壓力的倍增,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已經非常普遍,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比如,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由於性格特質的差異而產生特質性焦慮:“為什麼他與我不同?”“為什麼他不理解我?”這種特質性焦慮的彈性受到群體與自身的共同影響:當群體接受了個體或者個體主動做出了改變,這種焦慮狀態就會得到改善;如果不能改變,則無法得到改善。 當然,我們需要意識並且再次強調的一點是,焦慮是個體對情境中特殊刺激的正常情緒或心理反應,因為個體經歷時間的長短以及程度不同,導致情緒狀態和心理反應也就不同。當客觀原因不存在或者客觀原因不明顯,而焦慮症狀卻很突出,且焦慮時間及程度超出特定範圍,並對正常的生活產生了持續的負面影響時,才能說形成了焦慮症,表明你需要採取某些手段、改變某些策略,來恢複自身的控制力,平複情緒,消除焦慮。 產生焦慮症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生理因素:遺傳與生理特徵的不同,包括家族因素。 2.心理因素:個體在認知程度、情緒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比如,心理素質強的人不易焦慮,相對較差的人則容易失控,並且失去自制能力。 3.社會環境因素:生活空間狹窄、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大等等的社會環境因素,這些外界因素往往會成為焦慮的主要根源,比如買房族與IT從業人員。 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來說,“焦慮”的分佈也有其規律。在青年期,人們較容易出現焦慮症,這是因為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弱,心智還不成熟,閱歷也淺,造成處理問題的經驗不足;在男女性別中,焦慮也有差異,具體分別就是:感性的人比如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焦慮症,而理性占優者不容易焦慮,即便遇到情緒波動也能在較短時間内克服。 ◎ 焦慮快速診斷法 在本章,我首先提供一個簡單的自測方式。在本質上,焦慮症的自測屬於心理測試的一種,只要你可以大體了解自己的心理,就能夠運用下面的内容幫助自己判斷一下是否已有了焦慮的症狀。 ■ 下面有20個題目,回答“是”計1分,回答“否”計0分: 1.你是否經常被一些小毛病困擾?比如消化不良、過敏等,並因此感到苦惱? 2.你是否不太能忍受噪音? 3.你是否經常被激怒,特別是一些小事? 4.你是否在出了差錯或遇到挫折時感到十分不安和擔憂? 5.你是否會在遭到別人取笑時惶惶不安? 6.你是否有強迫症的表現,比如在外出或臨睡前,要反複地查看門窗、燃氣閥門到底有沒有關好? 7.你是否會在外出赴宴、開會等社交活動前感到緊張,哪怕這個活動並不重要? 8.你是否會在客人來你家做客前一準備就是幾個小時? 9.你是否會在社交場合中時常臉紅、害羞? 10.你是否很害怕結識新的朋友? 11.你是否經常服用鎮靜安神的藥物來使自己平靜下來,並形成了一定的依賴? 12.你是否有一些自我主義? 13.你是否會在自己生氣或緊張時出現聲音顫抖的情況? 14.你是否經常性地感到自己不如別人? 15.在緊張時,你能很快地讓自己放松下來嗎? 16.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覺到煩惱? 17.你是否總是對於某一些事情(事物)放心不下? 18.你是否很容易坐立不安,即便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19.你是否有經常性的恐慌感,比如擔心時間流逝? 20.你是否有強烈的不安感,比如擔心地震或其他災難,以至於將重要的東西都準備妥當,隨時準備撤離? ■ 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測,必須誠實地回答問題,然後統計分數: 分數低於3分,說明你擁有良好的心態。 分數在4分到9分之間,說明你對情緒的自控能力比較好,但仍然有偶爾焦慮的表現,不過很容易自我修複。 分數在10分以上,則表明你對於自己的生活過度焦慮,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程度。

本文摘自《你為什麼總焦慮?》


   作者通過7年的深度調查,從15萬份真實的案例中列舉了一系列焦慮的基本類型以及表現症狀,並從多角度分析了引發焦慮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簡潔精準的語言,向你揭示了引發我們愈加焦慮的核心因素,總結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們減輕焦慮,乃至避免焦慮。剖析的這些原因以及調節方式正是如今人們所急需的。 焦慮是由緊張、焦慮、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發生,即在缺乏客觀根據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 其實,每個人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焦慮症狀,它可能是關於你的家庭、你的事業、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情,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那麼建議你用這本書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也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你從此告別焦慮!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