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失心的難題 想得卻得不到的欲望 欲望的表現形式是我們對於“無法獲得”的東西的追求,具體表現在,你越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時,你就越得不到,同時你心裡的渴望也就越強烈。 學員威廉姆斯說:“我為什麼總是擊敗不了那個邪惡的家夥?每月的銷售榜第一名總是他,我只能屈居第二,有時只差幾百美元的業績,但我就是趕不上他。我不服,現在我每分每秒都在跟他較勁,我一定要得到這個第一名!” 但奇怪的是,人們一旦讓這種欲望得到滿足,渴望便也不複存在,對於“得不到”的懼怕心理也就消失了。當威廉姆斯終於有一天拿到了這個獎項後,他忽然發現自己失去了動力。 他說:“在我渴望得到時,我充滿了焦慮。但當我夢想成功時,卻沒有輕松的感覺。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完全沒有一點喜悅之情。” 害怕失去的恐懼感 在不焦慮課程上,一位女孩說: “我有一個很愛我的男友,他對我很好,但是他對我越好,我就越害怕失去,特別是看了很多第三者的小說後,我總是覺得特別沒有安全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背叛呢,我也會老去,到時我是不是就成了家裡的那個黃臉婆,就算我可以用化妝品挽留青春,我又怎麼可以去和現在相比呢?我好害怕有一天一個女生突然出現,從我身邊得意地把他帶走。” 越是喜歡一個人,就越害怕失去他(她),這是許多戀愛中人的心理。恐懼是因為他(她)喜歡的人身上有某種他(她)自己十分需要的特性,可以與他(她)形成互補。害怕失去,正是因為自身想占有的某種欲望造成的。 管理學專家德魯克說,如果一個管理者覺得某個員工對公司來說必不可少,那這個公司一定有問題。這種觀點放到個體身上仍然適用,因為自身無法獨立而產生某人不能失去的感覺,恰似說明了這個人存在的“嚴重問題”。 人總有這麼一個時期,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其實還是山,人們從來都不滿足現在立足的這座山,而是盯著後一座山。在不斷地翻越過程中,害怕失去和渴望獲得更多的心理就產生了。 恐懼VS欲望 現代心理學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展現了恐懼產生的本源:害怕是因為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這是我們都體驗過的,我們害怕是因為即將失去某種自己擁有而且不願意失去的東西,比如失戀、失業或者丢掉性命,這些都在其列。 詳細地說,人的内心恐懼的產生源自於兩個條件:第一是擁有希望和需要(基本欲望),第二是這種希望和需要將無法得到滿足(受到了不可掌控的威脅)。 所以,我們只有在對這些“希望”和“絕望”的構成做到充足的了解之後,才能逐漸地掌握這些來自於心靈的力量,才能給欲望畫一幅像,然後找到控制它的辦法。 我前年回國時,在深圳遇到了一位商人陳先生。提到商人,我們都會有個第一印象:這個人一定愛錢,一定充滿欲望。但是陳先生在言談之中充滿了淡然和豁朗,一點兒都沒有商人的那股精明和刁鑽。他是一個不太計較得失的人,甚至還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愛犯迷糊的人。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當時創造了行業銷售的一個奇迹。 陳先生認為,自己擁有的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那些自己失去的、錯過的人和機會,別人有可能得到。同樣,別人失去的他也有那個福氣去獲得。因此,在面對客戶時,陳先生的“武器”不是算計對方,而是送上招牌式的憨厚的笑容,以及傾聽的耐心。他先考慮對方的需求,從不由著自己的願望而去刁難客戶。盡量與對方平等溝通,從而把他公司的業績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由於這種心態,他朋友遍天下,發展成就遠遠超過了自己的競争對手。 我問他:“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你做生意的原則是先交朋友,再做買賣?” 陳先生回答:“不僅如此,好人緣當然是最好的商機,帶著交朋友的心去與他人相處,當然就不用計較朋友從你這裡得到太多,而且給予朋友的東西也並不是一種浪費,因為有舍才有得。這是做生意的要領,但同時我覺得,這更是自我心態的修煉,可以讓自己懷著更感恩、更平和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正因為這樣,我已經有七八年沒焦慮過了,現在我一點兒也不擔心事情做不好。” 他的觀點值得我們參考。你不用擔心失去什麼,也不用擔心得不到什麼。因為人的付出和收獲都是成正比的,只要你付出了,早晚會得到你想要的。盡快讓自己明白並接受這個“生存規則”和“欲望邏輯”,告訴自己:只要我做得足夠好了,我的東西就不會失去。我從此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嘗試將全部精力用於“把握當下”上面,投註到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再對那些虛無缥缈的東西產生幻想或者不必要的憂慮。 ◎ 占有的沖動 為了不停地占有衣服、玩具、美食和財富,人類努力進化著,讓自己變得更聰明。就像一匹馬甩掉了缰繩,上面坐著一位叫作“欲望”的騎士,不停地奔跑,不會再停下來,直到進入死胡同,或者掉進萬丈懸崖。占有的沖動和“很難獲得”的結果,每天都在給我們的内心制造焦慮。 與“引誘”的戰争 某一件事物之所以吸引你,讓你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望,或者說使焦慮與你形影相隨,它一定是有著某種引誘的特點。這就像宗教,佛教的“引誘”是來世,基督教的“引誘”是天國,伊斯蘭教的“引誘”是“真主”。人們去信教,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占有的沖動,相信了就可以占有,至少他們的潛意識中是如此認為的。 事業的引誘是“收入”,同時也是“夢想”;女人的引誘是“性愛”,是“愛情”。諸如此類,總有一種欲望是符合你的期待,然後勾起了你的沖動,成為它的奴仆。當然,更多的人有著強烈的永不會消褪的“對錢的占有沖動”,這也導致了浮躁的社會主體,沖動的個體和各種各樣的焦慮事件。 戰勝焦慮的過程,就是我們與“引誘”的戰争。在引誘面前,人們的天性自然流露:計較、自私、狹隘、急躁、權術、暴脾氣、算計……人性在其中坦露出來,考驗我們的意志,也升華我們對於人生的態度。 習慣性占有欲 有一名男子,他偷車成癖,五年進了五次警察局。因為他看到沒上鎖的自行車,就有一股要占有它的沖動。這種沖動是如此強烈,以至於他根本無法控制,所以,雖然他擁有本科學歷,是一名讀過大學的高才生,但他仍然伸出手,讓自己成為了一名小偷。 他說:“每當看到沒上鎖的自行車,我就有一種沖動,想占有它。每次得手以後,我騎不了多久就把它丢棄,並且去尋找新的目標。雖然我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我又無法克制自己。”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很典型的習慣性占有欲的體現。占有欲是本能的沖動,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頑固惡習。如果你表現得不太過分,那麼對於生活來講沒什麼危害,但假如像這名年輕人一樣,被欲望控制,成為替欲望服務的機器,肯定就是不行的了。 如果你想在欲望焦慮面前收住腳步,避免向它越走越近,直到被它控制,你就需要制約自己的占有欲。否則,你就是自己在用小刀切割週圍那些離自己最近的人,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也傷害了你自己。 ◎ 沒有盡頭的欲望 欲望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讓欲望控制了你自己。一個正常人被欲望控制住,而他又不能通過一定的方法擺脫出來,理性地對待欲望,那麼這就是他的無能。短期内成為欲望的奴隸是可以接受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段迷失的過程。有的人曾崇信拜金主義,有的人則瘋狂追逐權力。但是,只要經歷了一段時間,認識到了它的危險,然後停止腳步就可以了。如果始終無法跳出欲望的“囚籠”,他的人生面臨的就是無邊無際的“放縱”帶來的苦果。 在幾次交流中,90後女孩梅梅向我講到了她的購衣癖,以及她的朋友在物質方面的“精彩”表現。她說:“對於物質的占有欲望,一旦沾染上,就像打開了洪水的閘口,一瀉千裡,沒有止境,且欲望指數節節攀升。” 梅梅生活在一個拜金主義的圈子,許多人都在向她表演如何駕馭物質(其實他們是在被物質駕馭)。有人告訴她:“什麼都是假的,只有衣服和鞋子才真正屬於你,誰也奪不走。”梅梅平均三天就去購一次物,金額每次都在2000元以上,這導致她每月的花銷非常高,經常需要父母進行“財政補貼”。為此她失戀,變得孤僻,但仍然不想改掉這個壞的生活習氣。 她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抛棄她了,只有這個習慣會與她相伴,直到她死。她的朋友中有一位叫作珍妮的女孩,在家為自己做了一個超大的鞋櫃——占據了整整一面牆。裡面擺滿了上百雙名貴的鞋子,各種品牌都有,但她很少穿上它們出行,只不過看到它們時,覺得想占有它,立刻就買回來了。 我問梅梅:“想過結束這種生活嗎?” 梅梅說:“我很苦惱,當然想,但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頭,我不知道用怎樣的生活來代替它。” 我建議梅梅盡快轉移註意力——必須改變自己的關註點。在生活中尋找到另一種有意義的更精彩的生活,來吸引她潛意識的註意,將全部的能力投註到上面去。比如,她可以找一份吸引她的工作(目前的工作太無趣了),還可以全神貫註談一場新的戀愛(前提是不要為了物質的需求向男人抛出媚眼)。 這些都是改善的方法,也是幫助購物癖者踩下刹車的有效工具之一。前提是他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樣做的必要性,而不是“只想短暫嘗試”然後“繼續為所欲為”。 另一種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人們對於性的無度索求產生的情緒困惑和情感迷途。在加州我的課程辦公室,許多人向我主訴,他們在性欲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由此導致了欲望的膨脹和無盡的空虛感。 比如,人們對於性的遐想至少每分鐘一次,男人和女人都具備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將“60秒一次”視作某種欲望的敲門聲。特別是在下午4時左右,人們對性的應激狀態會達到一個頂點。這時是男性比較躁動的時段,他們往往不能再安坐於電腦前專心工作,而更願意與女同事搭讪或認真盤算在晚間的約會。 同時我們在調查數據中也發現,這個時間段也是色情網站的浏覽量激增的時候,而浏覽者當中75%以上為男性。在參加課程的學員中,32歲的卡特這方面的苦惱可謂“冠絕一方”。他說:“我每當看到漂亮女同事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性幻想,有時還會無法控制地主動搭讪。我經常遭到拒絕,有時也會得到回應。我被上司警告過數次,被同事投訴到了人事部,就連老闆也清楚我的所作所為。”卡特在過去的一年中,換了三家公司,然而不斷被解雇的懲罰沒辦法幫助他清除自己的“惡習”。 假如無法控制這種欲望,全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人的欲望如果永無止境,不去嘗試“滿足”和控制,那就像卡特一樣,變得痛苦不已——既失去工作,也失去了人們的信任。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欲望,這是正常現象,你不必因為看了上面的案例而感到害怕。這種欲望依據這個人的年齡、知識層次、所處的地位以及環境不同而不同,就一個人而言,在不同的時期會有著不同的欲望,當一種欲望滿足以後,新的欲望又會產生。區別在於,人們控制的方法不同,意志力的強弱決定了一個人的欲望是否脫缰。 對大多數人來說,欲望的產生都有一個依據,那就是根據我們自身的條件。比如,當你的工資只有500元時,你的欲望不可能一下子就是擁有5000元或10000元,也不太可能幻想去買一輛豪車,住上超大的別墅。只有當你的工資上升到4000元時,你的5000元的欲望、豪車、別墅或者更高的欲望才能產生。 這就是說,在欲望的旅途中,它是逐步產生的,是不斷上升的。在沒有自己的房子時,你的欲望只是一間房子而已,但當你一旦有了房子——假如只有60平米,你就希望自己有一間大一點的好的房子,使自己住得更寬敞一些,比如住上120平米的商品房;下一步是什麼呢?是200平的複式和300平的小別墅。有了房子,你也會產生汽車的欲望,直到你夢想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坐上私人飛機等等。 這些雖然沒有盡頭,但卻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你不過分索求或者急迫地要早些實現,就不會產生過大的壓力。但現實中,人們很難做到理性思考,就像梅梅、卡特,以及在不焦慮課堂的其他學員,欲望超乎其自身的條件,無限度地膨脹。一旦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犯下錯誤:或超過自己的經濟能力,或違反公司的規定,侵犯他人的權利,採用讓人鄙視或違法的手段去滿足欲望。 我們不難在生活中看到這些人的存在,他們採用盜竊、搶劫、詐騙等各種手段來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有的甚至不惜用剝奪他人生命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欲望。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自身條件,不要過分地追求得不到的東西。把一切都看得淡一些,讓自己的生活順其自然地發展。只要你的心靜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而不是在欲望的海洋中沉溺下去。 ◎ 你需要“禁欲程序” 永遠不要讓你的欲望控制你自己,要成為欲望的主人而不是站在它的操控室外。但只空喊口號是沒用的,即便你的意志力十分強大,也需要一套理性有效的方法來展開“禁欲”工作。 著名科學家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和彼得•米爾納(Peter Milner)在1953年做了一次著名的小白鼠實驗,他們把它稱為“令人困惑的小白鼠”。作為蒙特利爾大學的年輕科學家,他們嘗試研究可能令生命感到恐懼的區域。 奧爾茲和米爾納把一個電極植入小白鼠的腦袋裡,輕微電擊大腦的某個區域。其他科學家已經驗證這個區域能讓老鼠產生恐懼,它們會盡量避免任何導致電擊這個區域的事情,但是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卻恰恰相反,它不停地回到剛才被電擊的那個地方,那個它曾經受電擊的地方。 看起來,它還想受電擊,難道這只小白鼠其實是一只受虐狂?不,真正的原因是奧爾茲在試驗中插錯了區域,卻陰差陽錯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大腦區域。但在當時,他們誤認為自己找到了大腦的“快感”中心。 奧爾茲和米爾納開始試圖證明,刺激這塊區域會帶來多大的快感。他們首先讓小白鼠禁食24小時,然後把它放在一根短管的中間,管道的兩頭都有食物。通常情況下,小白鼠會跑到管道一頭開始吃東西。但是,如果小白鼠在這之前受到了電擊,它便會待在原地,一動也不動。和一份有保證的食物相比,它更願意等待還有可能出現的一次電擊。 奧爾茲假設:如果自我折磨能夠刺激這片大腦區域,小白鼠能夠忍受這種折磨到什麼程度?於是他把能夠電擊小白鼠的控制權交給了這只小動物,讓它自己決定。他設計了一個控制桿,只要按下控制桿,就會給予這個區域電擊,小白鼠學會這個技能之後,就會開始自我刺激。 隨後,奧爾茲把控制桿放在一張電網的兩端,每次小白鼠只能得到來自一根控制桿的一次電擊(它不能連續按下控制桿獲得電擊,而是必須到電網的另外一頭按下另外一根控制桿),小白鼠在電網上跑來跑去,直到它燒焦的爪子不能再繼續奔跑了。 於是,奧爾茲更加確信,只有一種感覺能夠產生這樣的行為,那就是“極樂”的感覺。 這只小白鼠果真是因為感覺太好而不願意停下來?確信是這樣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直到後來,科學家終於發現,當年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的區域並不是“快感中心”,而是一種動物體内的“獎勵”系統。他們刺激的區域是大腦最原始動力系統的一部分,這個系統逐步進化,驅使動物採取行動和消耗體能。 也就是說,小白鼠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每當這個區域受到刺激時,大腦就會告訴它:“再來一次!這次準會讓你感覺更好!”本質上,每次刺激都讓小白鼠尋求更多的刺激,但是結果卻不會帶來什麼滿足感——徹底的“滿足感”永遠都得不到,永遠都在“下一次”,所以它就不停地跑下去。 人體獎勵系統 不僅僅是小白鼠這樣的動物,人類體内照樣有一個獎勵系統存在。我們對於欲望的不停追逐——雖然成功率極低但仍然追下去的行為,表明我們不過是更高級的小白鼠。那麼,它是怎麼迫使人採取類似於強迫一般的行動呢? 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會釋放多巴胺神經遞質。多巴胺會告訴大腦的其他部分它們需要註意什麼,怎樣才能讓我們得到期待的獎勵。欲望的追逐遊戲開始了,“滿足”成為一件高高挂在天空的禮品,我們在下面不停地跳躍,但是即便抓住了一些東西(目標),也體驗不到徹底的滿足。因為大量的多巴胺主導的進程並不能產生快樂的感覺,這種感覺更像是為了繼續嘗試下去而頒發的一種激勵。 因此,當你產生過多的欲望時,我建議你可以多想一想奧爾茲和米爾納那個甯願拒絕食物也不想錯過被電擊的小白鼠,想一想它有多“可憐”,再把它的行為映射到自己的身上。這時你就發現,欲望的產生只是我們的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了,這種欲望即便得到了滿足,我們也並不一定能獲得快樂。 控制脫缰的欲望 怎樣將脫缰的欲望像馬兒一樣拴起來呢?比如卡特先生,他應該如何控制自己,並且把性欲引發的一系列麻煩壓縮到最低的程度?很清楚的一點是,一個人在每天中最富激情的黃金時刻是下午四點左右——我們當然很清楚,但現實中,這個性愛的黃金時段卻被工作牢牢占據,多數人都沒有精力和時間去迎合自己的性愛生物鐘,於是欲望被壓抑了,一旦通過別的渠道爆發出來,後果往往就很麻煩。 最理想的解決之道是順從自己的生物規律,編制一個更合理的時間表,在該釋放的時候釋放出來,而在該工作的時候,則全神貫註地投入。方法就是標出自己工作能力的頂峰和低谷,同時也標出性愛潮汐上升與下降的曲線。我讓卡特記住這個時間表,然後聰明地安排自己的時間,選擇針對性的訓練,一步步提升自己對工作的投入度,轉移註意力。這樣,他就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這樣的想法並非天方夜譚,德國一家公司在我的建議下,3年前就開始這種嘗試。他們將下班時間定在了四點,中午的休息時間則減少了一個小時,因為12點到13點這一個小時,是人們對性渴望最低的時候,很利於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起初,公司的管理人員擔心職員的工作效率會下降,但結果卻恰恰相反:男女員工的工作效率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大幅度提高。 ■ 下午三點後,以前普遍出現的疲勞現象明顯減少,上司的監督壓力和投訴事件幾乎消失。 ■ 員工在為他們即將到來的下班後的約會感到興奮與期盼,由此完全投入了工作。 ■ 這個安排最大程度地制造了生活和工作的“雙贏”局面。 對縱欲者來說,需要的提示是什麼呢?我對卡特提了一個具備實用性的建議,讓他重新恢複到一種無欲狀態不太可能,但他卻能夠採取一些辦法,讓生活進入另一種軌道。比如,去關註美食、創業,或者身體鍛煉。
本文摘自《你為什麼總焦慮?》
作者通過7年的深度調查,從15萬份真實的案例中列舉了一系列焦慮的基本類型以及表現症狀,並從多角度分析了引發焦慮的原因。他用有趣的案例,簡潔精準的語言,向你揭示了引發我們愈加焦慮的核心因素,總結了一系列方法,力求使我們減輕焦慮,乃至避免焦慮。剖析的這些原因以及調節方式正是如今人們所急需的。
焦慮是由緊張、焦慮、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它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發生,即在缺乏客觀根據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
其實,每個人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焦慮症狀,它可能是關於你的家庭、你的事業、你的生活等等,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情,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那麼建議你用這本書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也希望這一本書可以讓你從此告別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