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新構思
你聽說過暗喻這個詞吧?暗喻(Metaphor)是比喻的一種,但卻是比喻方不明確的隐喻。
暗喻的語源出自希臘語。Meta包含“超越”的意思,phor包含“搬運、帶去”的意思。Metaphor的意思則是超越界限,把東西從某一個世界帶到另外的世界。
暗喻有兩種。第一種是使用人們熟悉的比喻,來說明人們不熟悉的事物。比如,“像壽司一樣的狀態”等就是這類暗喻。使用人們已知的事物對未知的事物進行說明,使人們在瞬間理解未知事物的本質。這是一種幫助人們理解的暗喻。在語言學,這種暗喻被稱為“修辭學性暗喻”。1
因為這種暗喻別出心裁,所以被稱為修辭學性暗喻。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直白的說明大多無法廣為流傳。可是,使用暗喻的話,便可以簡潔地傳達出其主要含義,更便於人們理解。
另外一種暗喻與前一種相反,用人們不熟悉的比喻來說明人們熟悉的事物。雖然是已知的事物,但通過使用不相稱的比喻進行說明,可以刺激人們的大腦,讓人產生新的聯想。乍一看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但通過比喻的結合,人們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這是促進人們發現和學習的暗喻,被稱為“認知性暗喻”。
雖然這麼說明給人感覺有些複雜,但其實並非如此。
從……聯想到……其關鍵為……
這是單口相聲中“謎”的“題目”。也就是說,選出兩個乍一看沒有關系的詞語,然後找出兩個詞語之間共同點的遊戲。實際上,商務世界中新的結合,原理與上面說的解謎完全相同。
比如,我們常見的謎面“動物園”、謎底“高級盒飯”,其相同的意思都是“關在牢籠裡”。
同樣,提出某一業務,用別的業務解答的情況也沒什麼稀奇。比如提出“出租錄像帶”,用“消費品信用貸款”解答,其相同點則是“兩者都是高利貸”。
實際上,出租DVD/CD的商店TSUTAYA的創始人增田宗明,便是以出租業務比喻金融界,抓住了這種商業模式的本質。
TSUTAYA開創不久,CD單碟的購入價為1張600日元。可是,租賃1張CD,2天1晚的價格卻是100日元。顧客手裡的CD也並非全部都是按時歸還,這樣TSUTAYA每天可得到10%的利息。如果這是在金融界,則完全是高利貸。金融界規定10天10%的利息便是違法的高利貸,而這卻是金融界違法高利貸的10倍以上。
聽說了增田先生的故事,某企業家就租賃業務的特性評論道:“不是金融而是物融。”
就這樣,在新的想法中,誕生了讓人們驚訝、迷惑地感歎“啊!這是怎麼回事?”的暗喻。在尋找無關事物的關聯性時,發現了讓人大徹大悟的構思。
模仿其他行業
出人意料的結合取得一些成果,得到新的辦法,絕對不是什麼罕見的事。
你知道豐田汽車的生產系統,是從超市得到靈感而產生的吧。豐田生產系統之父大野耐一聽說了美國超級市場的傳聞,決定把它應用到自己想建立的“Just In Time”生產中。2
大野先生的革新是從模仿而產生的想法。將材料加工成零件,用零件組合成設備,再用設備組裝成汽車。以往的生產流程都是根據前一個工序為後一個工序提供配件而成,但是,大野先生卻逆轉了這個流程。在計劃性地生產大量相同的配件時,使用擠出法很好,但是少量持續生產不同的零件時,則使用拉式系統更為適合。這樣的生產系統可以“在必要的時刻,只提供顧客必要的產品”。這樣一來,顧客不需要購買不必要的東西,生產者也可以只制造顧客需要的物品。
大野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豐田生產方式》一書中,做了如下說明:
從超市得到的靈感就是把超市當成生產線的前工序,把顧客看作後工序,相當於超市的前工序在必要的時刻,為顧客提供必要量的必要產品。後工序買走產品後,前工序立即補充這部分產品。我覺得這與我理想的“Just In Time”非常接近。本公司從昭和28年(1953年)開始,在機械工廠實際應用了這個靈感。3
當時是挑著竹筐或者桶賣東西的“遊商”、以“上門推銷”為代表的推銷都很常見的時代。並且,零售也大多是市場裡的小販把商品推銷給顧客。
正因為如此,對大野先生來說,超市是非常新鮮的事物。超市裡不用小販推銷,顧客自助服務,隨意取得自己必要量的必要商品。超市在當時是顧客可以“在必要的時刻,得到必要量的商品”,是全新形態的商店。
買方無需購買多餘的商品,賣方也不用帶著多餘的商品四處遊蕩。大野先生認為:“與日本傳統的‘富山賣藥人’、‘推銷’、‘遊商’等銷售方式比較,超市的銷售方式對賣方來說,是可以免去運輸、不知道何時才能賣掉商品等麻煩的方法。”4超市的銷售架構極為合理。因此,從1950年開始,豐田公司開始著手研究超市,並且在生產現場嘗試了這個想法。
我們應該為大野先生的想象力感到驚訝。這個想法並非大野先生去美國考察超市而得到的。豐田在美國的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工廠考察,是在1956年,大野先生好像也是在那時才去考察超市的吧?大野先生只是基於考察前的研究,在親眼看到超市前,便得到了靈感。
追求獨創性從模仿開始
可是,“必要的商品、必要的時刻、必要量”的交易想法引發了新的問題。那就是超市裡也會出現的斷貨問題。某些顧客一次性購買大量相同商品時,該種商品便會在轉瞬之間銷售一空。同樣,後期工序一次性大量購買同種零件後,前期工序的庫存也會在瞬間銷售一空。然而,如果前期工序庫存大量零件,為了降低庫存的費用,則只能將其轉嫁給零件生產廠商。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平息大量購買和完全滞銷的波動。這意味著後期工序的豐田汽車自身,生產量要盡可能地正常化。
為了實現正常化,大野先生再次挑戰了業界的常識。
一次制造大量相同的零件更有效率,可以節約生產成本,這是生產現場的常識。因此,廠家一般都根據車種類別設置專用的生產線,如果無法設置專用的生產線,則上午制造“卡羅拉”,下午制造“花冠”。
但是,這樣卻不能達到生產正常化。為了消除生產高峰和低谷的高低差,必須減少一次性制造的零件數量。為此,豐田汽車使用同一條生產線,交互制造卡羅拉和花冠。並且,即使是制造卡羅拉,也與市場需要量吻合,每制造一輛轎式車,便制造三輛小轎車和客貨兩用車。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豐田汽車遇到了一個大問題。交換沖床金屬模的工作很費事,必須停止生產線的運作。而豐田汽車則大幅縮短了這項工作的時間,確保了生產正常化和多品種少量生產並進。這些智慧的結晶,經過實際的反複試驗,終於鑄就了豐田現在的生產系統。
向海外模仿
日本7-11的誕生,與豐田汽車也有類似之處。5 7-11創建不久後,便進行跟蹤採訪的緒方知行先生在《7-11創業的奇迹》中,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日本7-11在1973年創立,是伊藤洋華堂的子公司。1969年年底,大型超市飛速發展,和當地的小零售業者出現了摩擦。日本7-11之父鈴木敏文先生當時作為伊藤洋華堂的代表,在計劃開店的地區向週圍的小商店店主解釋“大型超市與小賣店可以共存”。可是,卻被人駁斥為胡說八道。
正在鈴木敏文先生因無法向小賣店店主展示,大型超市和小賣店共存共榮的證據時,他偶然地看到了正在美國全國迅速發展的7-11。當時,伊藤洋華堂為了推進和美國連鎖餐廳丹尼斯合作,鈴木敏文先生去美國出差的機會很多。就在此時,鈴木先生看到了7-11,立即意識到自己尋找的“就是它!”
鈴木先生確信,導入這個商業理念,可以使日本的零售小賣店起死回生,也能證明小賣店和大型超市可以共存共榮。
美國7-11的便利店小型零售店,由美國南方公司創建,具有以下特徵:
1.與集中了數萬種商品的超市相對應,便利店的商品大約為1300種左右,店鋪的規模也與之相符。6
2.距住宅區很近,購物也不用開車。
3.一般小零售店的營業時間為上午10點到下午5點,但便利店的營業時間延長為早7點到晚11點。
4.超市的自助服務比較乏味,而便利店的服務則追求與顧客形成親密關系。
鈴木先生在公司裡推動與南方公司合作,將這種便利店引入日本。當時的社長伊藤俊雅先生也認為“萬物為師”,積極地模仿其他公司,並且將模仿到的東西轉變為自己的優點。在“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思想的指引下,伊藤洋華堂向美國的零售業進行了各種模仿。為了學習便利店在美國取得成功的竅門,伊藤洋華堂比起與南方公司合資創建公司,更希望能與南方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最後,伊藤洋華堂簽訂了向南方公司支付版稅、銷售額0.5%的合同。
不過,便利店的基本運作雖然是基於美國的模式,卻並非是完全的模仿。為了在日本實現便利店的理念,伊藤洋華堂做了各種準備,下了很多工夫。也就是說,“即使基礎相同,但兩國便利店的現狀卻相差甚遠。因此,我們要完全吸收美國便利店的竅門,並且讓它在日本脫胎換骨。”7
日本7-11從美國直接導入了三點:(1)7-11的商標;(2)不用銷售額支付專利費,而是用毛利的一定比例;(3)便利店的理念。
此外,還進行了很多改進。雖然以地域為中心提高開店密度的主宰方式、對加盟店進行經營指導的地域顧問都是從美國7-11模仿的東西,但都做了一些修改,使其更符合日本現狀。
另外,為了建設讓日本顧客能夠切身感到“方便”的便利店,鈴木先生認為1300種商品遠遠不夠,商品種類必須達到3000種左右。
而且,搜集日常生活必需的3000種商品,只和特定的行業批發商或者一家廠商交易遠遠不夠。於是,在1976年加盟店超過100家時,日本7-11提出了新的方式——共同配送系統。這就是按地區設立配送中心,廠商的商品都集中在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向加盟店發貨的方式。這改變了以往的按廠商分類配送,將多個廠商的商品一同配送的劃時代的配送方式。
為了減輕訂貨店鋪和接受訂貨的批發商的負擔,7-11的訂貨方式也改進為電子訂貨。每一種商品都有自己的條形碼,店鋪的訂貨負責人沿著商品展示櫃逐一檢查商品,決定訂貨量。
此後,日本7-11也不斷改進物流和信息系統,企業發展速度使其他公司無法追及。7-11一直在謙虛地學習便利店行業中隐藏的原理和原則,並且為了迎合日本市場而不斷努力。
其中,還有一個有代表性的小故事。美國的7-11便利店裡,銷售漢堡包和三明治。而當時的日本還不流行這些快餐食品,是否導入這些快餐食品出現了分歧。有人提出導入漢堡包、三明治的意見,但鈴木先生卻語出驚人:“不行,在日本應該把快餐食品解釋為饅頭、包子、壽司和飯團!”
模仿的連鎖
無論是豐田的生產系統,還是7-11的流通系統,都是通過向範例學習原理原則,一邊消除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一邊改進,創建出競争對手難以模仿的結構。模仿而生的結構,最終淩駕於原創之上。
模仿原創而生的結構,超越了原創。這個事實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也許再下一個模仿的結構,會繼承原創和上一代的優點,並且不斷發展。這種現象就是模仿的連鎖。
豐田汽車不僅是模仿超市,還以福特的生產系統為範例進行模仿,卻誕生了超越模仿對象的獨特生產系統。原本是福特使用帶式運輸機,使生產系統流暢。福特在生產線通過汽車的底盤運動,無需搬運安裝在底盤上的零件。而且,零件不斷安裝在底盤上,生產線強制性地順暢起來。
雖然豐田汽車在生產線順暢這點上,是模仿福特汽車,但不是福特那樣的強制性安裝,而是改為像在超市購物一般,在必要的時刻、購買必要量的必要商品的理念。在這個意義上說,豐田汽車雖然模仿福特汽車的生產系統,卻超越了以往的嘗試,創建了新的系統。
之後,豐田汽車的生產系統在業界内外都成了被模仿的對象。日本國内的汽車廠商和美國汽車廠商都拼命研究豐田汽車的“精益制造”。8通用汽車不僅在外部進行研究,還和豐田汽車成立了名為新聯合汽車制造公司(NUMMI)的合資企業,從内部進行模仿。
可是,同為汽車廠商,卻沒有一個企業能達到豐田汽車的水平。9這是因為這些企業並沒有真心想模仿,或是勞資關系等情況不同。不過,在汽車行業外也有企業克服了這些問題,成功引入豐田汽車生產系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實際上,豐田汽車生產系統在其他行業廣泛發展,在各個行業都有成功的事例。10
豐田汽車以福特汽車的構造為範例進行模仿,進化為豐田的生產系統;豐田的生產系統又成為其他汽車廠商和其他行業的範例,被他們模仿,形成了模仿的連鎖。
日本7-11使用的特許經營權系統,也有相同的模仿連鎖。
美國7-11的特許經營權系統是經營專營權,使廠商主導的特許經營權系統不斷發展。它的特徵不僅是提供商品的經營權和相關的支持,還提供商標、竅門、系統、指導等商務服務。
麥當勞和肯德基使這種特許經營權在世界上廣為人知。特許經營權不僅在餐飲業被人模仿,在酒店經營等領域也被廣泛模仿。
美國的7-11也是向這些前輩模仿,然後,日本的7-11繼承了美國7-11的特許經營權,並且繼續進化。
專營權制度是非常卓越的制度,加盟店即使沒有獨特的商品、技術秘訣也能得到成長。但是,它卻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吸收了秘訣的加盟店退出集團,模仿成立相同的特許經營權制度。
日本7-11克服了這個致命的弱點。日本7-11通過信息網絡,從各個加盟店收集最新的信息,建立了將信息再分配的制度。因此,總部可以掌握時刻變化的市場信息,並把這些信息反饋給加盟店。如果和總部斷絕了關系,加盟店則無法準備適合的商品。日本7-11通過構建持續更新專業知識的系統,保持住了各個加盟店的向心力。
日本7-11建立了比美國7-11更完善的結構,南方公司陷入危機時,這個結構拯救了7-11。模仿者超越了被模仿者,不斷發展,簡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以信息系統為基礎的結構,成為各種公司模仿的範例。比如,TSUTAYA也非常重視通過提供信息加強與加盟店的關系。創始人增田先生曾經說過:“如果不能保持網絡信息資產,加盟店便會離我們而去。”
在這樣的模仿連鎖中,產生了進化,並且引發了革新。偉大的企業以其他公司為範例,模仿而成的系統,成為下一個革新的範例。
模仿誰
如果豐田汽車因為某些錯誤,堅持“富山賣藥人應該是模仿對象”,那樣會發生什麼事呢?富山賣藥人是“先用後利”,讓顧客先使用必需的藥品,然後再繳納費用。流通的特點是賣藥人定期巡回,在收取藥錢的同時,補充被使用了的藥品。因為當時的零件供給,通常都是從上到下的強制方式,因此豐田汽車以富山賣藥人為參照也不稀奇。
可是,如果豐田以富山賣藥人為模仿對象,恐怕也不會誕生豐田的生產系統。至少,誕生的時間會延遲很久。
豐田汽車生產系統之父大野耐一先生曾經對比過“美國超市”、“富山賣藥人”(以及“推銷”、“遊商”)。並且把“富山賣藥人”當成不能模仿的反面教材,認為與之相反的超市才是應該模仿的對象。
日本的7-11也是這樣,如果伊藤洋華堂的模仿對象不是南方公司,而是其他的公司,恐怕7-11的歷史也會完全不同。鈴木先生當時和丹尼斯公司合作,去美國出差的機會很多,自然也會看到其他的美國零售小店。而正是以美國7-11為範例,確立了便利店的業態,日本7-11才能有現在的集團經營。
看到這裡,我們會意識到,決定以誰為範例非常重要。公司應該參照的不僅僅是同行業的其他公司。為了得到新的想法,遙遠世界的範例也能發揮作用。其他行業、海外、過去,也就是要從相差甚遠的行業、相距甚遠的地理位置,以及距離甚遠的時間中發現範例。不過,即使如此,選擇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本文摘自《模仿的技術》
初創或成熟,企業均面臨革新困境,本書倡導由模仿進而革新,介紹了兩種類型的模仿,一是能帶來短期利潤增長的產品模仿;二是為企業帶來長期競争優勢的結構模仿。
本書還提出了獨特的金字塔形分析架構,從企業資源、活動、價值、定位四個要素揭示模仿的要點,分五步驟提供由模仿到革新的路徑,結合星巴克、豐田、7-11、強生等16家知名企業的案例,幫助經營者掌握模仿的方法,以應對競争,創造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