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發生的邏輯

2015-05-09 17:03:01

  我們所講的“不平等產生情感”,是在人際互動中自覺把彼至於我之上,側重於彼,傾斜於彼,形成我低而彼高的態勢,情感如此產生於彼心中。如果說經濟交換必須是“等價”的,那麼情感交換則是“不等價”的。所以我們才說“不平等產生情感”。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中國人總是不自覺地按照這條規律來處理人際關系,以增加彼此的情感聯系,悠久漫長的歷史為我們反複展示了各種例證。

1.攻心

  成都武侯祠有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該聯非常有名,是清人趙藩以諸葛亮治蜀為例來諷喻當時的四川總督岑春煊。對聯的背景與其中的寓意我們不多講,這裡想借“攻心”來說“情”。

  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帶兵打仗的人都深谙此道。吳起當將軍,為受傷的士兵親吮膿包。西漢的窦嬰,拜為大將軍,受賜千金,他全放到走廊下,但凡軍吏經過,令他們隨便取用,金沒有進自家裡的。我們肯定會說,這是“收買人心”。確實,是收買。但收買不是個貶義詞,應為中性的。買賣是交易,只不過其性質是情感交換。

  讓我們再把話題轉回到諸葛亮“攻心”的事上。“攻心”的對象衆說紛纭,難成定論。有人認為是以孟獲為首的少數民族,有人認為是蜀漢内部長久積壓下來的各派矛盾。 “攻心”其實是個情感問題,如何讓有問題的人服氣,自消反側之心,而有擁戴和忠誠意識。當然,此類情感問題,絕非施點小小恩惠這麼簡單,關系到政策的調整、妥協、讓步,讓有異心者切實感受和認同作為政權的主導者調和彼此關系的誠意,並把接受以及回應誠意作為特定形勢下的最佳選擇等等;然而,把争取的焦點定位在情感上,建立互信、互重的關系,還是可行的。

  再看一個例子。一個十五歲就加入國民黨軍隊而後歸入共產黨軍隊的老兵,講述了他内心的轉變歷程:“在國民黨中時,說解放軍要殺人,心裡有些怕,但是一解放過來,吃又吃得好,天天吃火腿,同志對我很好,又發衣服,發兩雙鞋,比老同志還多些,我就感覺優待俘虜就是不錯。”

  身為俘虜,所發的鞋居然比共產黨自己的老兵還多,這種“厚”彼而“薄”此的“不平等”做法,自然讓他内心受到強烈震動而對共產黨生出情感來,由此便有了信任感和歸屬感。對待投降過來的和自己的老兵,一視同仁,是公平;而待遇稍向降兵有所傾斜,“不平等”了,情感便產生出來。

  所以,通常人們所說的“攻心”,就是“攻情”,通過某種程度上“不平等”的方式來表示己方的誠意,並換回對方同樣的情感。就像在酒桌上,通常做法是自己“先幹為敬”,而讓對方“隨意”;對方見狀,自須“回敬”,很少真的“隨意”,這也是情感交換典型的一幕。

  

  2.讓利

  什麼是讓利呢?讓利,是把本屬於我的正當利益讓渡給人。讓利,當然有多種原因了。如,以讓小利來贏得更大的、更多的利益,這是精明的計算。還有一種,則是基於純粹情感的立場。我們要詳細說說。

  唐代的柳宗元曾為一個叫宋清的長安藥材商人寫過傳記。傳中提到,宋清在長安藥市經營四十多年,他的藥材質量好,長安的醫生得到他的藥材,藥效頗佳。最奇特的是,有的人來宋清處求藥沒帶現錢,宋清不假以顔色,打個白條,照樣給藥。到年終該結賬時,宋清估摸有人還不出錢,自個兒就把借條燒了,也不多說話。這樣的事做多後,有人笑他是白癡,有人贊他是有道高人。宋清一概不承認,只說他是個賺錢養家的小商人。那麼,宋清不按商人規則辦事,專做些讓自己吃虧的事,是否就敗光了生意呢?柳宗元交代,受宋清恩惠的人不知凡幾,其中有的飛黃騰達,特別感激,回贈宋清以厚禮,雖然有很多死賬無法收回,但宋清還是獲利不少,成為富商。

  柳宗元這個人,青年時代春風得意過一陣子,政治上失敗後貶谪地方,失意連連,對人情冷暖體會很深。他寫宋清傳,無疑有批評趨炎附勢的世風的用意在内,特別表彰像宋清這樣熱情好義、不肯拒人千裡的人。不過,這並不在我們讨論的範圍,我所感興趣的是,柳宗元正好為我們留下一個唐代成功的有情義的商人的範例。

  做生意能做到公平交易、童叟無欺,已經相當不錯了。不過這麼做,有時候缺少點人情味兒,因為它以人我兩利為預先設定的原則而排除了人情幹擾。宋清恰恰註重到人情往來,所以面對無錢買藥、只能賒賬的客戶,甯冒風險也不拒絕。當然,這個風險不小,數十年來積累的欠條不知多少,而他寬厚的名聲也由此傳揚開去,積累下信譽,也贏得時人的敬重,更為他最終收獲豐厚的回報。吃虧的人,好像最後通盤算下來也沒怎麼吃虧。

  照我看來,像宋清這樣的生意人,不一定對儒家思想有系統的掌握和虔敬的信仰,但他做生意的法子是很符合儒家思想精神的。宋清沒把自己看成純粹的生意人,或者說除了商人這個身份,他始終為自己保留了“人”的底色。做生意講究公平交易,做人則註重情感、關懷他人。拿白條買藥,對宋清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此反複,情感也就確然發生。情感的積澱是信譽以及更大範圍的機會,而後者對經商極為有利。

  中國歷史上一直都存在著這樣的商人:他們追求利益,但不絕對追求利益。由於始終對人存有溫情,人並沒有抽象成一個空洞的價值符號,導致他們在經營中自我克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沖動。如果引用馬克思的概念,那麼在傳統中國社會中,雖然有商品交易的行為,但並未產生出“商品拜物教”來。

  我們的文化不否認賺錢的正當性,但否認賺錢的第一性,否認把賺錢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上,尤其是與人應有的情感發生沖突的時候。

3.情感交換與經濟交換的矛盾

  是否存在著利益與情感之間的互換呢?經驗告訴我們似乎確有此類情形。如《紅樓夢》寫劉姥姥二進榮國府,隨身帶了些棗子、倭瓜、野菜之類的土特產作為進獻之禮,聊表心意。名義上是走親戚、聯絡情感,實際上是來打秋風。賈府衆人當然懂,熱情招待不說,劉姥姥臨走前更給足了錢物。在劉姥姥一方,是以“情”換“物”;在賈府一方,是以“物”換“情”——劉姥姥必覺得賈府雖闊,可不冷遇窮“親戚”,說明念舊、重情義,於是乎更有情感上的傾向。

  這個事例表明,許多社會交換行為並不那麼純粹、單一,往往同時摻雜著利益與情感的成分,尤其是在熟人、親朋之間。這就有矛盾產生了,因為難以對交換的實質定性。

  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舉過一個例子,非常有趣,可見情感交換與經濟交換的矛盾時人們的取舍:“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是不能存在的。這並不是說這種社會不發生交易,而是說他們的交易是以人情來維持的,是相互饋贈的方式。實質上饋贈和貿易都要是有無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別。……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緣關系之外去建立商業基礎。在我們鄉土社會中,有專門作貿易活動的街集。街集時常不在村子裡,而在一片空場上,各地的人到這特定的地方,各以‘無情’的身份出現。在這裡大家把原來的關系暫時擱開,一切交易都得當場算清。我常看見隔壁鄰舍大家老遠的走上十多裡在街集上交換清楚之後,又老遠的背回來。他們何必到街集上去跑這一趟呢,在門前不是就可以交換的麼?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為在門前是鄰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當場算清是陌生人間的行為,不能牽涉其他社會關系的。”

  鄰居甯願大老遠的到集市上去買賣而不必把生意放在門口,顯然要回避擡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熟人買東西,一般人抹不下臉要價。在維護情感的大前提下,交易很難出於“公平”的原則。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為了協調和保護彼此關系,使之長久而穩固。正是人都知道何為公平,都知道底線在何處,才有意暫時“破壞”交換的公平性,以此來增加情感。否則,情感又怎麼表現出來呢。

  因為不想情感關系影響到正常獲利,所以有的鄉民就費勁跑到集市上去做買賣。顯然,之所以如此為之,是要在陌生的環境中擱置情感,把交易純粹化,純粹經濟化,剔除情感的成分。鄉民們採用了雙重原則:對熟人,講情感,肯讓利;對生人,則完全是去情的公平交易。對熟人講公平、講平等,有傷感情。

一個人付出了情感而未得到期待的回應,他絕不至於抱怨“不公平”,只能認定對方“不懂事”,或者檢讨自己用情是否足夠真誠。如果他立足於情感交換,而有不公平感產生,無形中把情感交換變格成了經濟交換——如一對情侶分手,索要分手費、青春損失費等。

  這個時候,強烈的不公平感便化作了不堪忍受的情緒。

  

本文摘自《情商中國》


   “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雖是外來概念,但中國傳統自古就十分重視。在本書中,作者沿文化脈絡,結合個人閱歷和管理經驗,對情商做出全新的闡釋:融“情商”於商業運作之中,提醒人們必須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義。 作者揭示了情商的兩條運作規則——不平等產生情感和不公平產生情緒。這兩條規則滲入人的意識,支配人的心態和行為,在社會生活各領域中均可見其作用的軌迹。 這本書兼有“大文化”和“泛管理”特點,追古撫今,包羅宏富,必能給不同層次的讀者以不同的啟發和共鳴,從而更好的依照情商的邏輯來解決實際問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