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影響人心

2015-05-09 17:05:52

  1.公平

  人對公平的敏感和關切,說到底是對自己所付出的最終結果的關切,即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人有動物性的一面。動物皆有領地意識,凡有他者侵入它的領地,它會發起攻擊。人亦如此。在公共汽車上,聰明人懂得適當保持與他人的間距。因為其他人都需要有自我舒張的空間,如這空間招致外力的擠壓和侵入,將令他緊張、不快,催生強烈的反彈,摩擦和沖突由此而成。為什麼公共汽車上乘客極易吵架呢?就是不同人的自我舒張空間交叉、重疊、沖突所致。

   人的自私和動物畢竟不同。人是能以理智的方式争取和保護他的既得。即與他的付出相匹配的回報、大致相等的回報。

   前兩年有部搞笑的國產電影《夜店》。徐铮飾演一個叫何三水的彩迷,他在一家便利店買彩票,而老闆娘不小心打錯了他精心挑選的號碼,令他痛失三等獎,一共九千五百塊錢。他憤然不平,找老闆娘理論,要求賠償,遭到拒絕,並被羞辱。於是等了個機會,他決定搶劫便利店。不過盜亦有道,他自己立了個規矩只拿九千五百塊,在他看來,這絕對公平,他只是拿回本應屬於他的錢而已。

   這個故事極其有趣,把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公平因素都展示出來了。

  其一,公平的道理在於:該他所得,從原則上講,少一分也是少;不該他所得,多一分也是多。英國近代功利主義思想家穆勒也有此觀點:“人公認每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為公道;也認為每人得到他不應得的福利或遭受不應得的禍害為不公道。”

  其二,當失去公平而又缺乏一個主持公平、裁量正義的客觀力量時,利益受損者將毫不客氣地直接出手。電影裡的彩迷何三水,找老闆娘多次索賠、交涉未果,不得已铤而走險,搶劫便利店。用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的理論,這種行為,屬於“矯正的正義”。當然,個人自己去維護公平,弊端極多。因為個人容易放大他的委屈,上升為“不公”,而究竟是否真正屬於不公的範疇,難以確定。

  其三,國家之所以出現,很大程度上是以組織化的力量,承擔著維護社會公平、主持正義的職能。若是國家異化——憑借它所掌握的巨大的權力、能量成為更大的不公的制造者,就會引發民間起來反抗,其行為是“起義”,其性質即“革命”。

2.回報

  人在社會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尋求等值的回報,既然如此,那無私奉獻是怎麼回事呢?

  無私奉獻,本意是無所謂回報,不期待回報,甘願付出。譬如愛,常有人講:愛,就是對所愛之人好,而不強求對方的回愛。又如慈善家,慷慨捐資大筆錢財,卻不要求受益者對他們感恩戴德。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青年志願者,他們拿出私人時間,為社會弱勢群體、為社會公益活動提供義務服務,卻不領薪。種種情況,都是付出遠多於回報,其中的道理何在呢?

  有時候,我們的付出這種行為本身,便意味著回報。有的慈善家之所以大做善事,是因為他們認為事業有成、功成名就,除了個人的天分與努力之外,還有社會於無形中所給予的機會和助力,所以他們的行善、捐贈、付出,純粹是想對社會有所回報,而不必再尋求諸如名聲之類的回報。

  另外,回報的形式有多種,不一定全是物質性的。我們看美國總統競選,競選者的團隊,有大量志願者加入,僅有少量人領取報酬,更多的人,純是義務性的,而且工作量還不輕。我們看到2012年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志願者每天都要給選民打電話,為奧巴馬拉票,遊說他們捐款,以及加入志願者行列。奧巴馬的競選對手羅姆尼也是如此,在羅姆尼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後,美國大約有10.8萬名共和黨志願者進行了4000萬次的“選民聯系”,敲開了750萬戶人家的門。 像此類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初看起來不可思議,太不劃算了。但志願者們也有他們自己的考慮,有人想為個人簡歷添上一筆,有人想借此擴大交際圈,有人因認同理念、信仰以及愛而加入。動機不盡一致,也不盡純粹,各有各的傾向,可有一點是共同的:自願加入,無悔付出,各取所需,公道合理。比如汶川、蘆山地震中的志願者。

  在金錢、機遇、職位、經歷等較為切實的報酬之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社會報酬類型也值得說說,這就是“認同”。人們渴望他人、社會,對於自己的行為、觀點、思想、個人才華以及貢獻表示真誠的欣賞和認可。這種認同,較少關乎實際利益,更多是一種傾向、看法和態度。

  人們渴求認同,亦即在意他人的態度、在意在他人心目中的分量,這關系到他的存在價值,於是他的付出便成為一種證明。有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不輕易贊許,好強的子女可能異常發奮,非要做出一番不同尋常的成績出來,以證明自己配得上父母的稱贊。當今社會有的富豪之所以發達,可能就是因為從前飽受輕視,不服氣,下決心要混出個人模人樣來,以證明自己。當初我剛轉業進入北京,震驚於我們首都的宏大。我和戰友張紹倫立誓都要出一本書才談戀愛、結婚。最後我的確是出了詩集才結婚的,張紹倫雖沒有出書,也成了一名醫生。我們從立誓到踐行花了十年的時間。現在看來,當時心態其實就是為了獲得認同。

  換個方向來看,我們若是對他人懷有善意的期待,而受期待者不想負他所望,自會加倍用心、努力,於是認同便轉化為一種激勵。當給人以善意的期待時,相當於事先兌現了他所需要的回報——認同,他們唯有自加鞭策,以實際表現來與這期待、這認同匹配,如此才是“公平”。所謂批評的藝術,也源於此。有些領導者擅長此道,能以期待的語氣、態度批評做事不得力的下屬,其效果是,批評越嚴厲,下屬越感奮,越有上進心,越願意付出。

3.生“氣”

  付出、投入多於回報、收獲,人自有不滿,有牢騷,有怨言,有恨意。一旦人意識到或者判斷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渾身便充滿著“氣”。這種“氣”是惡劣的情緒。怨恨,不滿,偏激,悲憤,牢騷,訴苦,都是有“氣”的表現。這種氣是“濁氣”,中醫認為對人的身體沒有任何好處,對人的工作起著負面作用。

  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與工作裡是很多的。比如一個員工,若是感覺企業給予的平台過小,自身價值不足以充分發揮;或者自認為做出了較大貢獻,而企業沒有給予相匹配的待遇、位置,自然產生埋沒感,不公平,怨言滿腹。

  在怨氣中,還埋藏著離叛的種子,離叛就是一種報複。東晉名將劉牢之,是北府兵的開創者,戰功赫赫。當時卻有人看準他的性格是“怨而好叛” ,預測他不會有好結果。果然,劉牢之遊走在不同的政治勢力之間,反複無常。一覺得誰對不住他便生怨恨,繼而背叛,改換門庭,另附他人。他的反複無常造成了最後自殺的悲劇性結局。普通人當然不可能經歷像劉牢之那樣複雜多變的政治局面,但“怨而好叛”的性格所在多是。

  隨便說個常見的現象: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特別是那些名校出身的,通常眼高於頂,志高氣盛。人還沒經過足夠的打磨,尚不成熟,卻斤斤計較於位置和待遇,總覺得與他的才華不稱,對不住他,於是内生怨意。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怨意的支配下,人通常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處與欠缺。人的心既然沉潛不下來,不想堅持,碰上機會,必然跳槽而去。如果輕易對待個人去留,結果很可能是在反複的跳槽中,一次次從頭開始。年青人缺乏必要的積累和磨煉,要想走得遠,比較困難。我並不是反對跳槽,也不是反對他人去糾正和反抗不公平的處境;抛開具體情境,分析當事者的心態,這裡面就暗含著一條從不公平到怨恨、從怨恨到背叛的邏輯線索。

  

本文摘自《情商中國》


   “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雖是外來概念,但中國傳統自古就十分重視。在本書中,作者沿文化脈絡,結合個人閱歷和管理經驗,對情商做出全新的闡釋:融“情商”於商業運作之中,提醒人們必須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義。 作者揭示了情商的兩條運作規則——不平等產生情感和不公平產生情緒。這兩條規則滲入人的意識,支配人的心態和行為,在社會生活各領域中均可見其作用的軌迹。 這本書兼有“大文化”和“泛管理”特點,追古撫今,包羅宏富,必能給不同層次的讀者以不同的啟發和共鳴,從而更好的依照情商的邏輯來解決實際問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