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時代留下的“裂縫”

2015-05-09 19:36:24

  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成為了繼任者。經過三年的政治鬥争,最終赫魯曉夫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位置。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會議上,他做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舉動,在大會上做了旨在徹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報告” 。

  為了迅速鞏固自己的地位,赫魯曉夫在當政之後隨即放棄了斯大林時期的鐵腕作風,轉而向地方和各個部門的官僚集團放權,希望通過權力讓渡換得中高層官員對他的支持。各個部委和地區經濟計劃委員會因此都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多到超出了蘇聯體制的承受能力。這種明顯帶有短期目的色彩的權力讓渡,使得蘇聯的政治生態在橫向和縱向都出現了“分裂”的趨勢。各部委手中更多的權力不但增加了他們處理問題的靈活性,也讓他們在處理利益平衡的時候可以有機會把局部利益擺在首位——前面說到過,蘇聯的經濟體制對於領導層的問題“容錯率”非常低。

  相比而言,面向地方政府的權力讓渡所產生的隐患更為深遠。赫魯曉夫似乎忽略了一個俄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問題: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千百年來俄國同樣浸淫在“城邦文化”之中——簡單地講,在歐洲人們認同感最強的是自己所處的城邦,而不是國家。因此在各個歐洲國家,地方政權對於中央政府的忠誠度都始終是個大問題,說的再直白點,只要是歐洲國家,理論上就存在分裂的隐患,譬如西班牙的巴斯克、英國的愛爾蘭和蘇格蘭、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等。早在伊凡雷帝時代,俄國政府就制定了旨在強化中央集權的《1550號法令》,但即便是伊凡雷帝,面對地方勢力和官僚集團時最終也不得不選擇妥協——自立國以來,“反分裂”其實就是沙俄帝國政治生態中一個長期的主題。

  更要命的是,蘇聯之所以能稱之為“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在於除了俄羅斯之外,在她的西部和南部還存在著14個加盟共和國,而這14個加盟共和國在行政上並入俄國疆域不過是最近兩三百年的事情,有的甚至不超過百年。從某種程度上說,蘇聯面臨的地方忠誠度的隐患可能比西歐國家還要明顯。十月革命前,沙俄政府就已經開始喪失對俄國基層的實際控制力,從那時開始,皇權隕落就已經只是個時間問題;同樣,在我看來蘇聯解體並不是一個歷史偶然事件,俄國歷史巨大的慣性在其中依舊起著極大的作用。

  斯大林憑借個人權威,以鐵腕集權的方式不斷地加固著這個國家的“統一骨架”,這在俄國的歷史上其實是常態,但凡是強勢的沙皇,都會如此操作。

  1953年斯大林去世時,他對這個國家的“加固工作”還沒有來得及最後“凝固”,赫魯曉夫在政治上的改弦更張又使得一切回到了原點。大面積放權導致各個地區政府變得如同中國週朝時的封國,地方利益被放到了首位。

  蘇聯的石油工業自然也受到了波及:高層的權力鬥争,使得管理趨於混亂,新領導為了樹立威信會成立新的部門,而一旦個人失勢,其部門也會跟著被邊緣化乃至直接被撤掉,而剛剛制定好的計劃,也會因此推倒重來。蘇聯高層對基層的利益讓渡同樣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問題。當時,一線部門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並且可以分得比例更高的收益。然而由於缺乏監督,一線生產始終處於一種急功近利的狀態,在石油開採中他們往往傾向於棄難從易,因為深層油田的投入大產出小,雖然長期來看是正確的,但是卻不符合一線的短期利益。

  雖然如此,但終歸要承認一點:在斯大林之後,蘇聯的國勢在巨大的慣性之下依舊在往上走,“數量”只要龐大到一定程度,“質量”上的問題就會被稀釋掉。在這段時期,蘇聯的石油產量始終在穩步增加,從遠東地區到莫斯科等工業城市,蘇聯的燃油管道新增加了2萬公裡。第二巴庫在赫魯曉夫時代也從紙面規劃變成了現實。在這段時期,人們還發現天然氣的價值。在最初的時候,天然氣一直被視為石油開採中的副產品,在開採中被白白的燒掉。在蘇聯的“七七計劃”期間 ,天然氣成為繼石油之後蘇聯又一大能源產品。

  

本文摘自《石油戰争》


   本書以油價大跌、盧佈貶值、美俄石油鬥争為背景,將中東戰争、車臣戰争、美蘇争霸、蘇聯解體等重大歷史事件與現今的烏克蘭内戰、克裡米亞之争等時事熱點串聯起來,向讀者解讀事件背後的地緣、政治因素,如石油美元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歐三家在中東地區的博弈;美國如何與沙特聯手通過低油價促成蘇聯解體。書中還將會詳細介紹近期烏克蘭危機的由來,以及俄、美、歐之間的博弈和中國的石油發展戰略。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