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情緒的方法

2015-05-09 20:06:48

  我們講過,不公平產生情緒。如果要消解情緒,保持心態的平和與穩定,自然是從“公平”入手,理解和運用“公平”的原則。

1.“不望報”與“不忘報”

  中國有句俗話“施恩不望報”,幫了別人的忙,就不要指望他的回報。這種做法,有助於減少自己的情緒。如果指望著對方的回報而回報又不及時或者不到位,難免不爽,心情受到影響。網絡上曾經讨論過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者讓座的事,有的年輕人並不缺乏公德心,見老人在旁一般不會故意轉過臉或者低下頭,權當沒看見,多會起身相讓。後來讓的人少了,是因為很多老人受讓後一句感謝的話都不說,視為當然。這種反應讓讓座者寒心。其實,這就是“望報”的心態在作祟了,一旦沒有產生回報,幫人的美意頓時變成惡劣的情緒,不堪忍受。實際上,這是用經濟交換的公平性不自覺地來要求和規範情感的交換。所以,所求情感不得,變成了“情緒”。

  還有更典型的例子。前些年,某個明星捐助過一個貧困大學生,最後結果不太圓滿,該學生被捐助人視作忘恩負義,鬧得不歡而散,很可惜。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特別談到該明星並沒有把這學生看成一個單純的捐助對象,更當作家人。可想而知,正因為她作如此對待,所以當受捐者的回報不如期待,她的情緒落差是如何之大,會感覺一片好心付之流水,可能還有慈善不可為的念頭。其實,情緒來自於自我期待的不恰當。施恩者與受惠者的關系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受惠者的自尊與自卑處在微妙而脆弱的平衡狀態,很容易被打破。當受惠者的自尊心在某種條件下占據上風,對施恩者就造成不知感恩的印象;而施恩者的優勢地位以及她的情感關懷、甚至自加的責任意識自然而然地又構成對受惠者的心理擠壓……情緒便在此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

  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有個同學在北京一家飯店辦酒類展銷會,說好請我和另一個朋友幫忙。我們三人齊動手,展銷會辦得比較成功,他賺了不少錢。事情完結後,他只是把展銷剩下的一點產品送給我們,再無其餘表示。我老婆在家裡嘀咕、抱怨,說出了這多力,卻連一點實惠也沒撈上。而我當時,也的確抱有期待,認為他應該適當回報一下。後來轉念一想,事前明明說好是請我們幫忙,沒說是合夥共事。因此,這事兒純是情感的性質,而非利益關系。有念於此,安然釋懷,覺得為朋友做了件挺好的事。但另外那個同學沒想通,找他牽扯了幾回,結果關系搞僵了,互有情緒,直到現在還未化解。後來我下海,找這個同學借錢,他二話沒說,當即借我108萬,連借條也沒讓我打,我兩年才還清。這個同學叫闵正道。

  施恩不望報,是預先調整和降低自己的期待,盡量把施恩的事處理得單純些,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把好事變成了壞事,甚至錯事。

  至於受惠者,則不可忘記回報。人在困難的時候,最好不要輕易尋求或者接受他人幫助,這意味著一份情感的重負,是很難承擔的。但既然接受了恩惠,那就要在合適的時候有所回報,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情緒。

  高陽的歷史小說《紅頂商人》有段寫胡雪岩報恩的故事,頗為動人。胡雪岩因擅自資助王有齡,被錢莊辭退,生活困頓,落魄不堪。某次急需用錢,不得已向錢莊掌櫃張胖子的妻子開口借五兩銀子。胡雪岩事先申明境況不佳,不知什麼時候能夠還錢,所以用他娘的風藤镯子作為抵押,雖然镯子不值錢,卻是他娘所用之物,作為抵押表示不忘這個情。等胡雪岩發達起來,還了五兩銀子,另備精致水禮,以表謝意。張夫人要還镯子,胡雪岩拒絕了,他說此時的五兩銀子絕沒有他在落難時的五兩銀子那樣重要的意義,所以欠的情還未還,镯子仍放在她手裡。後來張胖子有難,他妻子私下請胡雪岩幫忙,順便要還镯子。胡雪岩幫了忙,但仍拒絕收回镯子。他的理由是幫張胖子的忙出於同行的義氣,男人在外做生意與女人無關,所以欠的情不能簡單“劃賬”。胡雪岩要張夫人把镯子仍舊收著,表示將來一定做件令她稱心如意的事,才算是把情補上。胡雪岩這個人有人情味,從他報恩的這段小故事,即表露無遺。

2.少做承諾,但比承諾做得好一點

  少做承諾,是與人打交道時減少對方情緒的法子。個人是這樣,企業也是這樣。首先申明,少做承諾,不等於規避責任,缺乏擔當精神。這是兩回事。有的人少做或者不作承諾,是擔心後果無法面對,無法收拾。我所說的少做承諾,乃著眼於減少情緒。

  凡對人做出承諾,對方心理上有意或者無意必將產生一定期待。世事繁複,變數極多,很多因素、條件都在當初預料之外,非人力所能揣測和控制。一旦做出承諾,完成不了,不僅讓自己信譽受損,更讓人的期待落空,情緒由此產生;如果對方是一個缺乏寬諒心態的人,不能設身處地著想,激烈的情緒落差進一步損害彼此的關系。這種傷害是很難進行事後補救的。

  還有,少做承諾,對方期待值則不高。我根據實際情況,秉承誠意,為對方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不求對方的回報;反而更能取信於對方,令他刮目相看,生出情感來。

  清代人石成金編過一本叫《傳家寶》的書,其内容都是些為人處事的格言,頗多經驗之談。其中有條講的是承諾之道,有可採處。他講:“凡說話行事,或有他人求教者,我雖能得十分,止當謙應五分,到後行出多來,彼人自加敬悅。切莫預先滿口允諾,倘若行不踐言,非獨自己慚愧,且又贻笑招怨。”能做十分,卻只謙應五分,留下餘地,從容展效,對方自生出許多情感來。如果滿口承諾,到時候做不到,自己慚愧是小,還招來對方的怨恨。但要註意,承諾留有餘地,絕非為了易於更改。承諾,意味著堅守。石成金特意強調:“言不可輕說,亦不可輕諾。但一說一諾之後,就不可更改。若說話更改,不如不說。若應諾更改,不如不諾。”

  這樣的經歷我是很多的。最初我們企業沒有多少經驗,在西安開發高山流水別墅其間,售樓時為吸引更多的業主,我們做了很多不切實際或者以為切合實際而沒有深入、細致評估自身能力、條件的承諾。當時皆大歡喜,沒有問題。但業主對承諾是在意的,是放在心裡的。待樓盤交付,很多承諾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兌現,業主找上門來,一一對照,有的我們自覺理虧不好多說,有的又怨業主吹毛求疵、锱铢必較等等,諸如此類的情況很多。即使情況順利解決,業主依然不樂意,有情緒,抱怨我們解決不及時、不到位,非得他們硬催,增加時間和溝通上的成本。雙方的隔閡猶在,潛伏著。經過多次教訓後,我們很認真地對待承諾了。

  我們的原則是少說、多做,盡量超出業主的期待。我們開發“高山流水•幸福快車”樓盤,交付後,發覺景觀不盡如人意,還有調整和改善的餘地,我們又花了很大代價來完善景觀。這已經超出了對業主的承諾,因而增加了情感。小區景觀完成後,非但讓本小區的業主驚歎稱美,對我們公司更加認同,鄰近小區的業主們也喜歡來此休憩。

  少做承諾,不是為少做事尋找借口,而是讓多做的事讓人認同,產生更好的效果,增進彼此情感,減少不必要的情緒。

3.“破窗效應”:不把情緒放大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相同的汽車,一輛停在秩序井然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則停在相對雜亂的貧民區。後者,車牌被摘掉,頂棚被打開,並於當天被偷走;前者,過了一星期,還是安然無恙。辛巴杜又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共同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的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有可能受到示範性的縱容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現象得以滋生、猖獗。常能從新聞報道裡看到的,一些熱點地區,如中東出現的打、砸、搶之類的現象,即是如此。

  “破窗效應”同樣可以解釋情緒的蔓延。情緒,假如得不到及時的註意和控制、化解,將如種子,暗存於心中,只要適合情緒發生的環境、條件沒有解除,它將逐漸滋長,直至矛盾激化,再也控制不住的時候,突然爆發出來。甚至在爆發後,轉念尋思,連自己都大惑不解,不明白為什麼會發如此大的火,生這麼大的氣,以至於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所以,對於情緒,切勿等閑視之。它具有自發的放大的趨向,我們要能夠自覺控制住。

  我們講“不公平產生情緒”,情緒是在對比而倍覺不公的情形下產生的。因此,與他人的比較,往往是自覺不公平而把情緒放大的原因。我們常說,有時候“越想越氣”,那就是在反複比較中,覺得人有我無,人多我少,極不公平,從而放大、加劇了情緒。

  魯迅《阿Q正傳》裡,阿Q去摸小尼姑的頭,受到訓斥,阿Q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阿Q的邏輯是:既然和尚能動尼姑,那麼他也有權動。這個邏輯是荒謬的,其前提不具備真實性,其推論也毫無道理。但阿Q振振有詞,堂而皇之,顯然是建立在某種“公平”的邏輯基礎之上。利益均沾是公平的,見者有份,和尚能動,大家也就都能動。反過來,如果不讓阿Q動,他還鬧情緒,因為這也太不“公平”了。革命的風潮卷入阿Q所在的未莊後,阿Q率先打出了革命黨的旗號,令他洋洋得意於一時,而他素來瞧不起的小D也盤起了辮子“鬧革命”,阿Q又有情緒了,小D怎能與他並列呢?這不“公平”!當阿Q動小尼姑而無情緒的時候,是他自覺有資格與和尚比較;當阿Q見小D也鬧革命而有情緒的時候,是他自覺小D沒資格與他比較。

  阿Q的形象很典型,他的邏輯主宰著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的情緒。比如擠公共汽車,有人使勁往上擠,即使車上的人喊沒位置擠不上去了他也不理會,他覺得既然前面的人能上去他也應該上去;等他上了車,後面的人擠他,他對人喊沒位置、擠不上去了。如果不讓他上車,他有情緒,“憑什麼不讓上”;等上了車,後面的人再來擠他,他同樣有情緒,“這麼擁擠了還上個什麼上”。如果再分析一下,情緒的背後其實隐藏的是個人的利益這一核心要素。他要上車,是他的個人利益必須得到保障;反感後面的人上車,是他已得到的個人利益不容侵犯。公平與否,都是以此為判斷標準的。

  

本文摘自《情商中國》


   “做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雖是外來概念,但中國傳統自古就十分重視。在本書中,作者沿文化脈絡,結合個人閱歷和管理經驗,對情商做出全新的闡釋:融“情商”於商業運作之中,提醒人們必須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義。 作者揭示了情商的兩條運作規則——不平等產生情感和不公平產生情緒。這兩條規則滲入人的意識,支配人的心態和行為,在社會生活各領域中均可見其作用的軌迹。 這本書兼有“大文化”和“泛管理”特點,追古撫今,包羅宏富,必能給不同層次的讀者以不同的啟發和共鳴,從而更好的依照情商的邏輯來解決實際問題。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