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去中心化推動營銷革命

2015-06-11 14:53:41

  2014年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阿裡巴巴上市,而在路演過程中,號稱互聯網女皇的美國知名互聯網分析師瑪麗·米克爾的到場更是為這把火添了把柴。她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將社交與電商進行有效的結合。

  這一切將“去中心化”這個業界早就耳熟能詳的話題正式呈現在了公衆面前。如果你仔細甄別就可以看出,所謂社交方式的變革其實就是去中心化的演進過程。不過,如何將這種演變與電商的運營結合到一起則是整個電商產業鍊都不容小觑的研究方向。

  去中心化從表面上看是最近被推到大衆面前的時髦觀點,但是,大家早就在享受著去中心化帶來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對於這個理論並不熟知罷了。去中心化是互聯網進入2.0時代形成的社交關系形態和内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絡内容生產過程。

  反映在社交領域,主要表現為媒體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的發展將帶領人們進入信息的去中心化時代。

  去中心化的興起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1.0)時代,今天的網絡(Web2.0)内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的,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地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發佈原創的内容,共同生產信息。

  2000年門戶網站興起時,傳統媒體認為狼來了;2009年各種新媒體興起,門戶網站也歸為了傳統媒體一類。短期内的媒體更替和相應的廣告投放使消費引導不斷發生著變化,但這背後的本質不過是“80後”“90後”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並彰顯個性而帶來的打破權威、破而立新的傳播本質。在人人皆是傳播者的世界裡,中心化的平台註定要瓦解。

  下一個瓦解的會是什麼?人們紛紛發問。

  傳統媒體不景氣的原因僅僅是歸結於新媒體的沖擊嗎?紙媒的轉型大部分是圍繞著進軍新媒體進行的,如果不能探查出這背後去中心化傳播的本質,轉型失敗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如果一味地盯著傳統渠道進行傳播,必然難以收到明顯的效果,去中心化商業傳播要求我們把每一分錢都花對地方。

  此前,央視標王的故事曾經創造了無數商業神話,在那個傳播介質單一、輿論領袖突出且明顯的時代,這種成功是必然的。然而,隨著人人皆是評論員的傳播本質發生變化,企業在借力打力進行商業化運作時,要清楚如何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合適的地方。

  自2012年爆發的客廳争奪戰告訴我們,在數量可觀的消費者家裡,電視只是一個擺設,如果這時候你還想利用電視渠道播出廣告來達到傳播的效果,無疑是要大打折扣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強調,要關註人口變化帶來的商業機會。同樣,傳播的本質是引導並且關註受衆的行為習慣。

  受衆習慣發生了哪些改變?《新聞學》對“新聞”一詞的最基本解釋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能夠報道這些事實的介質就可以稱之為媒體?從2000年至今的15年時間裡,從門戶網站的興起,到博客、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等互聯網形式的出現,都具備了這樣的特徵,對新近發生的事實在最短的時間内進行了報道,而在報道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分散性等特徵,這也是去中心化發展的基本軌迹。

  去中心化變革的媒體破局說到去中心化必然會談及新媒體的發展,但是對於什麼是新媒體,大家的論述是不一樣的。15年前,都市報是主流發展方向;10年前,門戶網站是主流發展方向並被稱為新媒體;今天,門戶網站已經是傳統媒體了。直到今天的自媒體興起,移動端迅速發展,以現在的角度來看,越往後的新媒體越會呈現去中心化的趨勢。

  不僅傳播的介質在發生變化,在内容的引導上也有明顯的不同。例如,以前新聞的傳播主要是報道事件,但在自媒體時代,觀點和事實顯得同樣重要。

  傳統的媒體報道的是事件本身,事件本身是重點,然後才關註傳播的渠道。但是,隨著傳統媒體的發展,事件本身已經不是問題所在了,因為有很多博客、播客以及自由撰稿人都在報道事件,他們的速度更快。

  如今大家更關心的問題是,人們在事件報道後是如何對其進行解讀的,解讀的過程就是明顯的去中心化過程,可謂衆說紛纭,精彩紛呈。

  五年前,在去中心化沒有這麼明顯的時候,一條新聞通過主流媒體或門戶網站刊出之後,所有人都會認同報道的觀點,認為事情就是這樣。

  但現在的現象是,每一條新聞刊出後,每個人的角度和觀點都有所不同,這樣就迅速出現了有自己獨到見解的群體,而這些群體則會進一步影響他人的觀點。

  我們以一個商業傳播的例子來看,當iPhone出新機型時,在十年前,企業可能只是發一篇通稿,以此告訴大家iPhone出了新產品。現在你會發現,人們對新產品的解讀各不相同,我認為這其實就是去中心化的一種表現。商業應用的全新角度讓企業明白,千人一面的解讀不再可行了。

  在去中心化的傳播中,企業要從多角度去解讀。比如,對於一些女性用戶經常關註的賬號,產品可能要側重的是強大的拍照功能;而對於某些男性經常關註的賬號,產品可能要側重它的配件以及性能。現在看來,這是去中心化很重要的體系,而且和傳統的方式相比,這些成本比較低,因為在原有的渠道裡面,不可能在同一個電視欄目裡做不同的内容供應。

  然而在新的媒體社交平台裡,這些東西都是有可能的。

  雖然體系龐大,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這些理論及數據的背後查到解讀新聞的人群:媒體人、企業人、事件本身的當事人以及第三方人士,這不也是去中心化嗎?以前新聞發生後,只是媒體自己來報道,大家不會關註該條新聞是由媒體人報道的還是由記者報道的。

  新媒體並不在於它的表現形式,而是它呈現的用戶特徵,當前占用用戶最多時間的獲取信息的主流渠道就是新媒體,因為在某個時期一定有一個主流渠道占用用戶最多的時間,那麼,如今這個主流渠道就是新媒體。

  比如,當PC端迅速發展的時候,大部分用戶的習慣是使用計算機,這種物理硬件的推動標準使門戶網站成為了新媒體,因為這是大部分人的使用習慣。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新媒體的規律是不變的,只是載體在發生著變化。比如,誰占用了用戶最多的時間,成為用戶獲得新聞來源最主流的渠道,誰就是新媒體。

  造紙術迅速發展的時候,與竹簡相比,紙質書籍就是新媒體。通過對比載體的變化和傳播節點的變化你可以發現,你關註的人對事件的看法是不同的。用戶每天轉發一條消息的時候都加入了自己的判斷,從而使消息變成了一個觀點,就像大家在轉發時加上自己的評論一樣,這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

  我們看報紙只是媒體對受衆的單向觀點輸出。當中心平台把一份報紙給受衆的時候,受衆根本不知道這裡面是不是有他們自己的觀點,但是新媒體就不一樣了。

  這種營銷局面對於企業而言,其成本總體是下降的。以小米公司為例,小米是典型的親子型的公司,它直接面向用戶,沒有營銷渠道。如果是六七年前,這種營銷模式是不會成功的,那時的平台是如此的集中和單一,以至於企業根本沒有去中心化的機會。主流的傳播渠道是固定的,你想做廣告就要按人家的規矩來操作,當時,線下渠道是中心化的渠道——省級代理、市級代理、縣級代理。小米想進入這個渠道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在去中心化之後,小米可以利用社交媒體這類分散式的去中心化渠道把產品賣給用戶。其實所有的快遞公司都是它的渠道。

  去中心化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播的模式,也是電商的改造過程。比如,以前我們可能會說某某城市有商業地標(如某家大賣場),但現在看來,未來將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這種多向的去中心化使得企業在創業的時候只要定位準確,那麼從長遠來看,其總成本是下降的。

  比如零售的變遷是從線上到線下,再到線上線下結合。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直接面對客戶的機會,取消了中間環節。去中心化打破的是原來的商業模式和商業環境,建立的是新媒體帶來的新環境。

  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我們早期的購物是怎樣的?“70後”小時候買東西會聽鄰居說,哪裡買的什麼東西好;媒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我們通過報紙和電視了解到某一商場開業了,然後我們去那裡購物;到了現在,你只要關註微博、微信等平台就能知道在某平台買的東西不錯,別人推薦你去買,你自然就會去關註它。這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去中心化過程。這在十年前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它沒有載體。由此可見,去中心化的媒體和去中心的商業是相互交錯的。

  去中心化帶來的改變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通常是相對立的。在多元化的網絡發展過程中,去中心化的網絡模型越來越清晰,隨之產生的營銷、媒體傳播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工業4.0”作為後工業時代的產物已經風靡全球,其實質是生產上的個性定制。它之所以風靡全球,一方面是因為這一概念比較新;另一方面是因為實施起來比較難,德國敢於提出並作為國家戰略進行實施讓人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在諸多行業中,社會化營銷已經將營銷行業推進了4.0時代。

  為什麼說是社會化營銷推動了營銷行業的步伐?在去中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正處於社交電商時代的萌芽期,這為社會化營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也為營銷行業4.0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很好的助力。事實上,4.0時代是以服務為前提的個性定制模式,而社會化營銷正是將營銷行業推進4.0時代的明顯標志。

  以下特徵將幫助你了解去中心化帶來的改變。

  推廣方式因產品特性而異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相同的兩種社會化營銷模式。

  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在其推廣過程中,平台、自媒體的選擇、推廣形式、策略的確定等工作均圍繞產品來展開。例如,電子產品的推廣適合科技類自媒體;美容化妝品的推廣就要選美容類自媒體;美食、電子產品的推廣如果有線下體驗,那麼推廣效果就會好一些;大公司資金雄厚,購買類似於微任務、粉絲頭條之類的產品會在推廣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小型公司則可以通過話題互動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推廣價格廣告主說了算傳統營銷中的廣告發佈價格由廣告發佈平台一方說了算,而在社會化營銷過程中,該價格則是廣告主自己說了算。以最早專註於社會化營銷的北京天下秀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模式為例,在制定廣告價格這一環節,天下秀工作人員會給出一個同行業推廣平均價格,並將定價機制對客戶方進行詳細解釋,從而由客戶方決定最終價格。在決定價格之後,客戶方還可以根據效果隨時調整出價。在整個過程中,廣告主始終起著主導作用,而天下秀盡職盡責地做著服務者的工作。

  推廣對象由大數據定制社會化營銷改變了以往大撒網的推廣模式,把投入高、收效低這兩個標簽改成了投入低、收效高,其秘訣就在於大數據在整個營銷過程中的應用。天下秀與新浪微博平台的對接讓其擁有了龐大的數據優勢,可以將用戶特性進行細致分類,讓他們所需要的物品適時出現在其面前,有效地將購買欲望轉化為實際購買力。如果將以前的推廣模式比作大撒網,那麼社會化營銷這種模式就可以被稱作精準投放。因此,這種營銷模式在當今社交電商時代正在成為主流營銷模式。

  從社會化營銷的各個環節來看,社會化營銷作為名副其實的服務行業已經走在了4.0時代的前列。事實上,各行各業都在朝著個性定制這個方向邁進,只是有的行業走得快,有的行業走得慢,但這種節奏已經不可抑制地推動著這股潮流,服務好每一個人也就服務好了整個社會。

  所以,從上述特徵中可以看出,企業要適應營銷行業4.0的步伐,就要為自己搭建一個去中心化的營銷生態圈。

  大多數人對於營銷生態圈的概念並不陌生,此前已有諸多的成功案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比如,阿裡巴巴、小米等企業通過個性化的服務為自己搭建了有獨特個人標簽的生態圈,這種模式是否可以複制?我認為,最好的辦法不是複制,而是學習他人之長並結合自己的優勢,打造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生態圈。

  每一家企業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社會當中的,其生態圈囊括了與之相關的諸多行業的諸多企業。盡量多地將相關企業整合在一起會最大程度地節省運營成本,在同行業中,其具備的競争優勢也會突顯出來。

  微時代成功挑戰中心平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後,這一說法得到了廣泛認證。如今,人們的生活正在進入“微時代”,微博、微信這兩個能夠影響大多數中國人的科技新產物在改變交流互動的同時,正在逐漸從購物方式上引領著大衆新的生活方式,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商正在被“傳統化”。如果你選擇在電商平台創業或已經在電商平台取得成效,就要順應這種發展趨勢,否則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傳統”二字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時只是用以描述中國沿襲幾千年的實體店銷售模式的。當第一筆交易從互聯網開始後,銷售的新生代就誕生了。中國最早的B2B商務模式在初始階段備受争議,種種欺詐、蒙騙在媒體報道中層出不窮。互聯網的第一批拓荒者中,有一些人繼續完善整個營銷生態;還有一些人則重拾舊業,繼續著傳統模式。因為中國各個地區差異性很大,傳統模式和互聯網模式並存也不會顯得不和諧。

  互聯網代表了生產力的方向,在進入2000年後,其發展速度飛快提升,湧現了淘寶、阿裡巴巴、京東商城等一大批電商平台。隨著交易流程的規範化,物流、包裝等行業的配套,整個電商平台日趨完善。國内銷售界的第一次蛻變完成。

  時代的進步絕不會因為留戀舊有方式而停止,隨著社交網絡的繁盛強大,中國網絡用戶群日益龐大,媒體去中心化時代來臨,網絡新生代由此誕生。圍繞其衍生的推廣方式層出不窮,使之成為網絡銷售的主戰場。如果把中國最早的B2B模式看作誕生期,把社交網絡時代比作成長期的話,那麼國内進入快速增長期的時代就是社交電商時代了,即電商同社交平台的結合。衆多第三方營銷公司的誕生、支付方式的植入、行業自媒體的出現、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社交電商時代的生態圈日趨完善,更加快速地促進了電商的崛起和發展,也因此促進了為電商在社交平台推廣服務的社會化營銷公司的發展。這種新的營銷方式是媒體去中心化的產物,它基於自有平台技術,運用大數據的分析統籌能力,將企業的品牌、產品或服務精準投放給社交平台的需求用戶,讓推廣更為有效、便捷,並且其電商的成本低於傳統的推廣模式,正引領著媒體去中心化時代營銷模式的轉型和進步。

  智能手機使用者的規模、各種社交平台移動端的問世、銀行支付與移動端的結合、移動用戶數量的激增……開始將銷售生態由互聯網向移動端轉移,中國電商的“去中心化”形態正在形成。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專家們認為,未來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移動支付的支撐,只有突破了支付這個瓶頸,移動電子商務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發展。當傳統零售大亨們還在猶豫是否要向網上購物大舉進軍時,電商的視角已經從電腦互聯網轉向了手機無線網絡。

  在當下的中國,代表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新型商務模式同傳統商務模式相互交叉,這些皆因中國各地區發展的巨大差異。然而,時代的進步並不會因為種種差異而停止,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正以你所覺察不到的方式悄悄演進,並且速度逐漸提升。不斷出現的失敗案例正是這一迹象的證明。這是一個不是你墨守成規就能守住生存權利的時代,故步自封只會讓你成為“傳統”,成為過去。跟上時代的節拍,把握時代的節奏,與時代共同進步方能使你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驅動社會化營銷内動力我們已經知道,在媒體的興衰替代中,中心化平台崩塌,而去中心化平台興起。那麼,與之相對應的社會化營銷應該如何順應潮流呢?

  社會化營銷走過了一個從硬廣告營銷到大數據精準定位,再到内容營銷的歷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内容營銷已經是大多數社會化營銷公司採用的營銷方式了。盡管社會化營銷自其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在完善自我,盡管社會化營銷公司在不斷努力,但仍難打破其與客戶之間的信任危機——難以找出一個可以交出滿意答卷的衡量營銷成效的指標。

  這成為國内外社會化營銷領域一個非常關註的課題。

  此前,有些網站對站内10萬讀者進行了調查。在覆蓋了B2B和B2C多個行業的302名營銷人員中,90%的營銷人員表示,内容營銷的主要衡量指標帶有不確定性;73%的營銷人員將品牌認知度看作内容營銷的目標之一;59%的營銷人員說自己在評估内容營銷是否成功時,會看網站閱讀量和客戶流量;只有少於一半的營銷人員會看客戶在網站上的浏覽時間。然而,50%的受訪者希望有方法可以評估受衆對内容究竟有多大的關註度。此外,5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希望了解人們對内容營銷的内容有多大的關註度,而有43%的營銷人員基於消費者在網站上花費的時間評估内容營銷的成功程度。很明顯,營銷人員對於如何衡量營銷的有效性存在分歧。

  根據内容營銷協會的調查數據,雖然大多數營銷人員在2015年打算提升内容營銷預算,但是許多營銷人員仍然不能通過内容營銷為企業帶來成效。這是因為大多數營銷人員將網站浏覽量或客戶流量作為内容營銷的衡量指標,並且依賴於一些代理指標,如社交圈分享率和點贊數,而這些指標和内容營銷能為企業帶來的成效沒有直接關系。當然,91%的受訪者表示對内容營銷的評估指標沒有信心。

  那麼,社會化營銷公司是不是就不能打破難以進行有效評估的魔咒呢?社會化營銷是不是沒有了前進的内動力?是不是沒有辦法滿足客戶的需求呢……其實,在社會化營銷過程中,確實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因為我們很難準確把握消費者的心理。但是,一些可把控的因素(如流量、轉換率、關註度、轉載量等)都可以通過技術來解決,並向客戶提供具體的數值。同時,我們也可以分析自有平台的數據,從而定位用戶的需求,讓推廣更為精準有效。從2009年創建到現在,天下秀公司憑借獨到的技術及服務已經擁有200多家大品牌用戶,2萬多家中小企業電商用戶,每年銷售收入成倍增長,已經成為了社會化營銷行業的佼佼者,這從側面也印證了公司為客戶服務的有效性和認可度。只要堅持以滿足客戶及用戶需求為奮鬥目標,就會使社會化營銷逐漸完善。在後面的章節中,我總結出來的電商在去中心化平台的一些常用營銷方法或許能給正在從事電商行業的你一點啟發。

  去中心化能有效降低華納梅克浪費率盡管我們歷數了技術的發展和去中心化平台的趨勢,但依舊有業界人士會擔憂,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中,是否也會有營銷及廣告成本增加等問題。

  衆所週知,技術的發展使廣告的陣地被擴大,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廣告應運而生。但是,隨著它們的發展,華納梅克浪費率成了困惑所有從業者、廣告主的大問題。

  並不是所有的廣告都會被看到。這一點從第一則廣告的發佈之日起就是明確的。1870年,美國零售巨頭約翰·華納梅克發佈了第一則報紙廣告,他宣告了自己的商店開業一事。不過,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客人,他卻發出了一聲感歎:“我知道我的廣告浪費了一半,但卻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費了。”這句感歎成了廣告界口耳相傳的定律——華納梅克浪費率。

  華納梅克浪費率是指廣告中必然存在著嚴重的浪費程度,但是,人們卻無法準確表述浪費到底出現在哪裡,就像不知道硬幣掉下來哪面朝上一樣。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比如,我們可以知道電商從哪些渠道引流是有效果的。但是,這些引入的流量在轉化的過程中又呈現出了新的華納梅克浪費率。

  企業主們為了宣傳自己,總要對所做的廣告進行反思及回饋分析,但是,戰略決策者們至今不能明白在發佈的衆多廣告中,效果應該如何來評判,也無法證明哪一個廣告對消費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能掌握規律,廣告就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可惜的是,沒有人知道廣告費到底哪一半被浪費了。

  像一枚硬幣掉下來只能一面朝上一樣,不可能所有的廣告都能帶來真切的銷售數據。為了提升產品的銷量,廣告和整合營銷是廠商通常的選擇,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很多企業對崗位的設置上察覺一二。比如,許多企業將品牌和市場的工作合二為一,名為運營。

  由於華納梅克浪費率的存在,企業主們慢慢就會發現,廣告一旦開始投入就無法停止,像童話故事裡的紅舞鞋,穿上容易卻再也脫不下來了。

  對於中小型電商企業來說,減少廣告浪費應該首要解決廣告依賴問題。對於廣告的最終效果,企業應該做出理性評定,如果一味地依靠流量的導入帶來廣告效果,不僅會使受衆產生反感,也會使企業的生存質量一損俱損,甚至威脅到生存的根本。

  在中心化的時代裡,我們都面臨著關於海量信息與有效對接的矛盾,不過,如果中心化平台崩塌,這種矛盾也許就有解決的可能。許多電商企業為了使更多的廣告與消費者對接,海量投放就成了許多廠商的無奈之選,這一點和傳統的企業營銷方式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國内廣告業知名人士葉茂中認為,很多企業不得不憑借做廣告提升銷量,在這種廣告依賴症之下卻依舊沒有企業願意放棄廣告。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引流就需要註意兩個方面:第一,企業要明白一夜成名的難度和其帶來的利弊;第二,企業要理性對待引流依賴症,為達目的,甯可營銷過度也不能半途而廢的時代過去了,有的放矢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而在去中心化的營銷平台上,由於中間環節的減少以及受衆與營銷者之間互動的產生,通過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可以解決此前傳統廣告中面臨的浪費問題,使營銷的有效閱讀率得到提升。

  去中心化與電商發展過程高度契合所有的電商發展軌迹和伴隨這些軌迹出現的經典案例其實是一條傳播學的新型理論的誕生,如果你不能把握這條理論,如何把控未來的電商發展之路呢?

  這條規律就是傳播的去中心化。早在數年前,去中心化的理論很少被提及。由於新媒體的特徵不明顯,以及人們對未來發展格局的思考的局限性等綜合原因,對於“去中心化”這個理論,人們當時沒有進行過多的提煉,也未能將其與後來的電商行業結合起來。

  在當時,去中心化沒有像現在這麼明顯。直到2009年前後,微博的迅猛發展為完善這條理論提供了基礎,也正是從微博開始,去中心化趨勢更加明顯了。

  當然,這和整個社會環境有關,商業的發展也在去中心化。以前的商場都在打造一種營銷口號:一站式購物,即只要進入一家商場,你就可以買齊所有必備的商品。不過,現在這種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許多人認為,這是電商對線下實體店的影響,其實不然。我們可以想象,為什麼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會發生變化?那是因為在此之前,受衆接受信息的來源是單一的。

  商業的發展永遠會受到技術手段的影響。與商業去中心化相反的是信息平台中心化和單一化。例如,傳統的電視台無論有多少個頻道,其實就是一種平台式的傳播渠道。對於一家公司而言,如果要在傳統的環境中打造企業知名度,就必須購買省級或全國級的電視台的廣告,或冠名電視台的欄目。此外,公司還可以通過一些在全國發行的雜志、報紙,甚至地方性的報紙上刊登廣告來宣傳自己,因為在那個時候,主流用戶的受衆群還是在這些傳統渠道上。

  其實,去中心化的精髓在於依托智能終端從而得以發展,我們每一個人成為了新的信息來源,這使信息來源變得更加分散。比如,一個微博賬號得到了200個人的關註,這200個人的興趣可能涵蓋了各個領域,從體育到旅遊都有。當你通過這種渠道獲得信息來源的時候,首先得到的是一個分散化的信息來源。這種來源是多樣性的,和之前單一的平台,如全國性的電視台、報刊雜志、廣播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更分散,更個性化。

  受衆發生了變化就決定著企業在進行傳播的時候,單一的傳播方式不能滿足受衆的需求。所以在整個去中心化的體系裡,很多企業並沒有在原有的媒體渠道花費大量的金錢,而是通過新媒體獲得了成功。其實我認為,這並不是個體的成功,而是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傳播節點和傳播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這最終導致了這些企業的成功。有人認為,這是碎片式傳播,而我個人認為,碎片式傳播和去中心化傳播並不一樣,碎片式傳播更傾向於用戶方面,因為它占用你瑣碎的時間;而去中心化傳播的趨勢更傾向於企業方面。它其實告訴你一個真理:在宣傳一個產品的時候,你的渠道、方式、時間和環境都發生了變化。

  去中心化平台是基於人人都是發佈者、碎片化傳播、用戶自發再傳播這三個條件成熟之後,再加上此前的傳播由單方向輸出變為雙方互動後所形成的。

  去中心化是賣營銷還是賣產品去中心化是風口,可是,並不是站在風口就一定能飛起來。原因就在於,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大家對於應該利用它賣產品還是賣營銷仍然沒有清晰的界定。這裡我舉個煎餅的例子。

  對於煎餅,我曾經聽說過兩個另類的故事,當然,這兩個故事都源於網絡。

  第一個故事是,在微信、微博盛行的時候,有一位煎餅攤的老闆利用微博、微信下單的方式做生意,成功做到了整合所有的零散時間和互聯網營銷,這個煎餅攤的生意是週邊最好的。

  第二個故事是,2013年前後,網絡上出現了一個煎餅攤,最火的那幾天,總有人問:“要不要一起去嘗嘗這個美女老闆娘攤出來的,由奔馳送貨的煎餅?”

  這兩個賣煎餅的,前一個名字我沒記住,後一個叫黃太吉。這兩個賣煎餅的,第一個走的是線上銷售的方式,第二個走的是線上營銷的方式。

  黃太吉的創始人赫暢在一次演講中說了以下内容。

  煎餅生意很辛苦,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店很小,只有13個座位,千辛萬苦經過了一個月的時間,現在終於擴充了店面,達到了16個座位,這是我們的小家園。

  關於黃太吉有幾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傳統,我們做了很多北方的傳統食品,豆腐腦、涼面、孜然牛肉卷等。第二個關鍵詞就是美女老闆娘,我老婆在我的工作當中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第三個關鍵詞是奔馳送煎餅,如果您點的食物的價格達到了300元,我們就會開著奔馳給你送煎餅,其中一個用戶很激動地正等著奔馳車來,拍下了現場送煎餅的畫面。大家之前說這是炒作,其實我們不是的,送餐的時候我們開的是自己家的車,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我們做的這些事情。

  我們在微博上經常曬出自己的生活照,我們一家三口非常辛苦地做這個事。排隊買煎餅的人很多,大家說買我們家的煎餅比春運買火車票還要艱難。

  我們做很多有趣的活動,七夕節的時候,如果你帶著你的愛人到店裡來接吻一下,並拍一張照片,我們會送一個煎餅。我非常喜歡奧巴馬,奧巴馬連任美國總統的時候,我們推出了巧克力煎餅半價的活動,我們是唯一一個直接發佈奧巴馬所有動態的煎餅果子微博。在光棍節的時候我們推出了買一根油條送一根油條的活動,但前提是你要拍照,並證明你是單身。我們家門前的馬路是不允許停車的,經常被貼條罰款,我們就告訴路人停車場的位置,如果他們把車停在路邊被罰款了,就可以來我們家免費得到一個南瓜羹或是紫薯。我們想到的方法就是即使你沒有進我們的店,我們也希望提升消費者的用戶體驗,能夠讓消費者在我們這裡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這兩個故事其實是很多電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要考慮的問題:我們是線上賣產品,還是線上賣營銷?

  大部分商家的選擇是第一個故事的做法,在原有基礎上利用線上做加法;也有少部分商家採用第二種方式。現在我們無法比較哪種做法更好或更對,但是,這不妨礙我們探讨線上營銷的方法和原理。

  廣告學中有一種說法,即每位顧客身後都站著250人的親友團。

  在觀看廣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共性:代言人不停地變換角色來推薦產品,甚至是不同的明星出現在同一個廣告中,其目的是不錯過每一位當紅人氣明星背後的不同粉絲團。

  不過,在互聯網營銷的世界裡,有時候你不得不主動錯過一些顧客。

  在和一些企業交流的時候,他們會告訴我這樣的困惑:“我們組織了一次線下活動,媒體報道很廣,轉發量相當高,但是卻沒有銷量,原因何在?”其實,這只是因為他們沒有主動過濾一些客戶罷了,如此高的轉發量還沒有銷量,只能證明他們的方向是錯的。

  通常情況下,這種廣告的受衆定位模糊不清,試圖覆蓋所有人。事實上,這種廣告背後所隐喻的是不想讓任何潛在客戶認為自己被忽略了。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你看到一則廣告,它明確地告訴你,你和所有人都是他的顧客,你會怎麼想?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人,自然也沒有一成不變的顧客群體。

  互聯網營銷要針對的客戶群是你要感動的人,要知道,這樣的人都是相似的,只要你感動了需要感動的人,他自然會替你過濾掉那些不需要被感動的人,而將有效的信息傳播下去。

本文摘自《移動互聯時代電商運營制勝法則》


   我們正處在一個伴隨著移動互聯、社交網絡、電商、大數據、O2O 而來的後互聯網時代,其本質是去中心化。我們不再需要特定的“中心”,微博、朋友圈、微信公衆號就能滿足我們的資訊需要。新的商業模式正在逐步成為主流,那麼,企業的博弈對象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社會化營銷在這場變革中將扮演何種角色?它又會面臨哪些困難和機遇?你看到機會並為之努力把握了嗎?
本書作者圍繞“去中心化”理論,分別從傳統行業、數碼行業、旅遊行業、電商行業以及媒體演變過程闡述了去中心化趨勢,並輔以大量的理論依據和成功案例,總結了移動互聯時代的商業模式,描繪了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藍圖。本書對企業和個人了解營銷行業的發展現狀、規劃未來發展方向並成功走上變革之路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每一個生存在互聯網時代的人,特別是媒體轉型者、互聯網創業者、企業管理者以及傳統商業模式變革的經歷者,如果你不願意被時代淘汰,那麼可以認真閱讀本書,體會那些移動互聯時代的“變”與“不變”。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