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T的前身是一家叫作Hoelter的除塵通風設備公司,成立於1960年,其業務範圍不但涉及地下的礦井和隧道,也包含地上的煉焦廠、發電廠和垃圾焚燒廠等。博特二十二歲進入Hoelter,成為一名服務工程師。在20世紀90年代初,公司由於經營不善不得不選擇挂牌出售,歷經幾次轉手後,當時已是公司副總裁的博特決定買下從事礦井除塵的部門,成立了自己的企業——CFT公司。
CFT成立初期的營業額不到200萬歐元,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增長了20倍。博特說,自己當初之所以選擇只買下礦井除塵部門,是因為這是他最熟悉的領域,他希望能夠一門心思做好這一塊。
CFT所在的領域被稱為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或縫隙市場,指那些被大公司或行業巨頭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企業可以選擇一個或一類很小的產品或服務,集中力量進入並成為領先者。“別跟巨人搶飯吃”(Don't dance where the elephants play),這是德國Mittelstand最喜歡的一句諺語,也是他們成功的另一大特質。
德國公司能夠在從可可粉加工機、模切壓痕機,到提花經編機和口紅填充機等稀奇古怪的機械市場中都稱霸全球,在每一種機器的市場中,單獨一個德國公司就能控制70%或更多的全球市場。
德國前任駐華大使施明賢(Michael Schaefer)曾經這樣總結德國制造的競争優勢:德國制造首先是註重質量而不是數量,重視特殊的、專業化強的產品,而不鼓勵大規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德國制造除了少數大企業外,大量的卻是中小企業,它們靈活,對市場反應靈敏,專業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
現如今,在“最時髦”的產業中,德國企業仍然可以找到其利基市場。
在風景如畫的慕尼黑附近,EOS公司新落成的總部大樓格外顯眼,陽光從金屬裝飾條包裹的外牆上折射出來,透出濃厚的科技感。
這家全球頂尖的工業級3D打印技術提供商,在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簡稱AM)的量產市場占有近一半的份額。
在一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内,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漢斯•朗格(Hans Langer)博士講述了他的創業經歷。
一頭銀發的朗格是一名激光物理學家,早先在一家知名的美國激光定位設備公司裡工作,是歐洲市場的負責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朗格在許多歐美和日本的實驗室裡,率先目睹人們進行激光逐層加工技術的研究。他被這種工藝深深地吸引了。
“我那時就想,如果真能用逐層工藝進行生產,就可以制造出結構非常複雜的產品,比如某些中空結構,”他說,“這一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
於是,朗格馬上對這項技術啟動了可行性研究,並試圖說服總公司成立一個專門從事激光逐層加工技術業務的子公司。但當時的公司高層對此並不感冒,認為風險太大。朗格考慮之後,決定自己“單幹”。
1989年,朗格與一位合夥人一同懷揣著籌集到的數百萬德國馬克,成立了EOS公司。然而,故事並未就此進入愉快的快車道,進入3D打印的領域並不意味著EOS就此找到了自己的利基市場。
同許多創業者一樣,最初的進展並不順利。朗格原本計劃使用一種稱為激光燒結的3D打印技術,但試驗結果很糟糕——由於工藝過於複雜,設備無法立馬投入到實用。為了維持公司的運作,給以後的技術突破贏取時間和資金,朗格只得退而求其次,轉向另一種當時相對成熟的激光光固化技術。可是在這個領域裡,他要面對一個強大的競争對手——3D Systems公司,激光光固化技術的先驅者。
朗格的第一個機會來自於一個大客戶,寶馬集團。當時,寶馬需要制造一些用於高級車型的零部件原件,這些零部件結構相當複雜,傳統工藝很難生產,於是他們把目光聚焦到了3D打印技術上。寶馬最初從它的激光光固化供應商那裡購買了一些設備進行分析,但對結果不太滿意,便提出根據他們的應用參數量身定制一套設備,可最終,被對方以只能提供標準化設備為由拒絕了。朗格便利用這一縫隙毛遂自薦,向寶馬提出:自己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設備。
“我們當時在這個領域裡已經頗具經驗,因此對如何設計(激光光固化)設備了然於心,”朗格說,“主要的挑戰是如何做細節上的調整來適配新的應用。”
最後,朗格和他的團隊成功了,他們在寶馬規定的一年期限内交出了令對方滿意的設備,隨之而來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寶馬甚至鼓勵他們的客戶也來採用EOS的技術。這種針對不同客戶應用的定制化戰略不但成了EOS的核心優勢之一,也為其打開了一塊真正的利基市場。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有句名言:“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傑出的企業創造市場。”德國企業的長項在於不但可以從“大市場”中發現“小市場”,有時甚至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利基市場。
德國Ribeka是一家提供地下水監測和管理軟件的公司,成立於1995年,正是這個市場的開創者,曾在1996年獲得過“德國創始人獎”(The German Founder Award)。這一獎項是德國著名的企業家獎,用以表彰出色的商業創新。
“現在我們的解決方案已經為客戶所認可,並成為德國地下水處理的標準方案。”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埃裡希•貝格爾(Erich Berger)說。
貝格爾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從事水處理咨詢的公司工作。他發現,地下水處理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會越來越重要的領域,人們需要一個管理系統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然後,他就開始研發這個系統軟件,並在此基礎之上成立了Ribeka公司。
如今,只有20名員工的Ribeka不但是地下水管理系統應用軟件的開路者,也是這個利基市場裡的領導者。
本文摘自《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
與“中國制造“類似,“德國制造”曾經是廉價產品的標簽,但經歷100多年的變遷,德國制造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完美品質象徵。《德國制造:一個國家品牌如何跑贏時間》是一部“朝聖”之著,將從“德國制造”的故事和思考中為中國制造和我們衆多高端讀者發掘深層次的啟示。本書講述與還原“德國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心向往之的高端品牌的成長細節和成功分析,聯系中國制造的發展前景,為衆多高端讀者提供精準全面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