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的偶像
小時候,王永慶喜歡聽爺爺講故事。而王永慶最喜歡聽的故事,就是關於吳鳳的悲壯傳說。吳鳳是乾隆年間(1736—1796年)阿裡山的撫番通事,職責是溝通漢“番”。以長年的努力和完美的人格,吳鳳贏得了原住民(號稱“蕃”)的信任和尊崇。為了改變原住民獵人頭祭祀的陋習,在反複的語言教化無效後,吳鳳決定犧牲自己來換取原住民的醒悟。他告訴熱衷於割首級的台灣土著:將會有一個身穿紅袍、頭戴紅帽的人路過,此人是絕好目標。結果,原住民確實取得了這顆人頭,卻發現這正是他們敬愛的吳鳳的頭顱。在這樣的殉道行動面前,原住民震驚了,懊悔萬分,發誓“即使八掌溪的水幹了,也不再獵人頭”。從此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砍人頭的陋習被原住民永遠放棄,吳鳳也成為享受祭祀的“神”。
直到現在,阿裡山展覽室裡還可以見到“阿裡山忠王”吳鳳的神像。吳鳳的悲壯傳說,讓王永慶幼小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並影響了他一生的價值觀。吳鳳成了王永慶崇拜的偶像,引導他一生堅持奉獻社會。
王永慶家住在山坡上,小時候到山澗挑水,經常看到原住民從台北山區烏來[ 烏來,台灣一地名。]到新店買鹽和米,來回赤腳走一天路程,這種更艱辛的情景讓王永慶一生都難以忘懷。日後,王永慶辦學(長庚護專,現改為長庚科技大學)招收原住民學生免費上學,就是源於這種幼年的同情心。70年後,王永慶在跟原住民學生談心時,一再強調“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感同身受,才會用心做事。
王永慶回憶說,對於原住民的實際生活情形,若沒有機會接觸,就不會了解,當然也不太容易產生同情心,甚至可能對之漠視,認為這和自己有什麼關系呢?但是我當年親眼所見,原住民種種生活艱苦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感覺心酸。“這是人類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日後,“切身感”成了台塑集團最重要的企業文化理念。王永慶一貫要求台塑員工腳踏實地、點點滴滴追求合理化。企業管理合理化的工作永無止境,現狀永遠有設法求得進一步突破和完善的地方。所以,王永慶常常說,保持現狀就是落伍。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日治時代,台灣本地人在政治領域難有出頭之日。教師和醫生是殖民統治者鼓勵當地人從事的職業。祖父作為教書先生因無力週濟全家衣食而覺得讀書無用,所以沒有讓自己的兒子誤入上學“歧途”。所幸的是,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天生記性好,雖不識字,但精於算術,能記賬、打算盤。
隨著家裡人丁興旺,收入也開始不敷所需,種茶已經難以為繼,王長庚開始轉做賣茶的中盤商。王永慶一家當時所住的台北新店直潭鄉下,從住的地方到水門的整條街都是茶行,父親早上三四點鐘就必須出門,挨家挨戶向茶農收購茶葉,為此,母親兩三點鐘就必須起床煮飯給父親吃。王長庚待人非常寬厚,收購回來的茶葉請人整理時,通常會多付一些錢,請渡船人載茶葉、挑茶葉時也會多付一些,而且工錢都會事先發放。這一點給王永慶日後辦企業以很大啟發。對於生意夥伴,王永慶都會盡快以現金付款,將心比心,形成良好的上下遊關系。
由於做批發生意,王長庚賣出的價格比一般商家便宜,所得利潤更加微薄。由於茶葉產期是在春夏兩季,而且所賺利潤微薄,不足以維持家計,所以到了秋季以後,王長庚就將茶園裡的相思樹燒成木炭販賣,補貼家用,到來年的春季再恢複茶商業務。
早年的艱辛生活讓王永慶認識到,壓力有時也是求生的動力,適當的壓力會激勵人想出求存之道。所以,王永慶一再強調“合理利潤”和“適度壓力”,讓台塑集團不至於在舒適的溫床中走向衰落。在王永慶眼裡,高額的壟斷利潤,既不可取也沒有可持續性,還會讓員工產生懈怠和驕傲之心。暴利只會一時,不會長久,因為它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正如老子所言:“飄風不終日,驟雨不終朝”。[ 自然界沒有長久的能量保持狂風暴雨所需要的能量,企業經營盈利也是如此。]
積善之家有餘慶
作為虔誠的基督徒,父親王長庚不僅厚待生意上的夥伴,還積極熱心公益。在新店老家,王長庚善行義舉享譽鄉鄰。修橋補路是王長庚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的公益事務。在村裡人經常出入的渡船碼頭,由民間個人標得航權後,船夫由於所得微薄,無力修補舊船,王長庚慷慨出資幫助船夫修理,讓他得以繼續賺取生活收入。
虔誠的宗教信仰讓王長庚一直堅持慈悲為懷。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位種茄子的農夫抓到了一個小偷,農夫說茄子已經被偷了好幾次,這次一定要把這個小偷移送法辦,王長庚基於慈悲心,請求農夫放了小偷,自己願意為小偷所偷的東西付賠償款。
1924年台灣發生大水災,新店地區淹死了數百人,因為直潭地勢比較高,沒有受到任何災害,而鄰近村莊遭到洪水肆虐,王長庚買了幾百斤米,讓王詹樣煮成飯,送給受災村民吃,完全不求回報。王永慶15歲前往嘉義謀生後,逐漸有了一些收入寄回家裡,父親就捐出來掘井,由二弟王永成監督工程進度,讓鄰裡各家就近挑水,克服旱季水荒用水之苦。每次去嘉義的火車上,王長庚常常自己掏錢買盒飯給沒錢的人吃,並在車廂内來來回回巡視,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人。
王永慶的堂哥王章錦夫婦在螢橋河邊開設了“三德醫院”,父親王長庚常常帶病人前往看病,其中有一些病人是乞丐,為了避免醫生不願意幫太髒的乞丐看病,王長庚會先幫他們洗幹淨。遇到繳不出醫療費的窮人,王長庚會幫忙代繳,甚至還會買好盒飯、給一些車資讓他們回家。有時,醫生不願意幫無力付錢的病人看病,王長庚就會把存折拿給醫生,請其自行取錢作為看病的費用。
由於熱心助人,王長庚常常耗盡身上錢財,有時連自己回家的錢也沒有,對此王詹樣偶爾也難免有所埋怨,認為家裡經濟都是因為如此而更加困頓,這樣的埋怨會惹怒脾氣固執的王長庚,但是王長庚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王永慶出外謀生有能力賺錢寄回家裡,了解到父親都在做善事,並不吝惜將所賺的錢給父親行善。
父母結婚十餘年,在此期間母親勤勞不休的勞作,已經積蓄了數千元,在直潭地方成為小康祥和之家。但是王長庚突然生病,幾乎耗盡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全家生計已經到山窮水盡的境地,王長庚差點上吊自殺。後來不知何故,王長庚身體自行好轉,短短一個月後,竟能下床行走,鄉鄰都認為是王長庚平時行善的福報。
王長庚身體在年底逐漸好轉,第二年春近乎痊愈,接著馬上就著手準備春季開始茶行業務。當時為了給王長庚治病,家裡幾近揭不開鍋的地步,收購茶葉面臨資金來源問題,王長庚只好憑著以往所建立的“王仁記商號”的信用,向鄉裡幾位勤儉而有積蓄的婦人求得借助。因為父母平時待人誠懇寬厚,所以凡是開口,都能如數借得。日後,事業有成的王永慶也常常週濟親朋好友,有時動辄上億元新台幣的借款也爽快答應。王永慶完全繼承了父親樂善好施的衣缽,利用台塑集團所掌控的資源不斷回饋社會、造福鄉鄰,並把這種理念很好地傳給了自己的後代和社會大衆。在很多人眼裡,王永慶擇善固執,必成大事。
約翰·韋斯利守則:
盡自己所能為善,
無論何種方法,
無論何種方式,
無論何地,
無論何時,
無論對象為何,
只要行有餘力,就應該努力行善。
本文摘自《“王者”心法》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企業快速茁壯成長,為增強市場核心競争力,學習國際企業先進管理經驗成了必要的共同選擇。台灣台塑集團作為匯集中西方先進管理思想的華人企業,無疑是學習的榜樣,特別是經營之神王永慶作為台塑集團創始人,其一生心血所淬煉的管理思想更是大陸企業追趕國際同行的捷徑。本書是作者在台灣台塑集團實地調研,採訪了上百位台塑集團中高層及王永慶先生的衆多親朋好友的基礎上撰寫而成。全書參考了近千萬字的台塑相關資料,其中很多都是獨家秘聞。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台塑王永慶管理經營理念對企業永續經營所產生的影響;下篇側重於闡述台塑王永慶管理理念所包含的企業社會責任思想。
本書融理論性與故事性為一體,是一本適合企業管理專業人士與一般讀者的企業管理類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