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油價稅
相信總有一天,我國的加油站也會像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樹一塊電子屏幕,不間斷地滾動播出即時油價。到那時候,我國的成品油價格就徹底市場化了嗎?未必。中國油品定價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油品價格漲跌不能光看美國,從未來趨勢來看,中國成品油價高於美國,並遠高於中東等產油國,但低於歐洲和日本。這是由各國不同的能源狀況決定的。我國油少人多、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58%,進口原油多集中於地緣政治複雜區域,能源安全性存疑。歐洲由於能源對外依賴性強,原油價格雖高,但清潔能源的研發方面卻走在國際之先。
各國成品油中所含稅費比例不同,我國的成品油價格中約三分之一為稅收,日本的成品油價格中,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為稅收,韓國稅收占成品油價約50%,而德國占比高達75%,這是由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安全性等情況決定的。不僅如此,德國還屢屢上調居民電費,以補貼可再生能源。
中國油價高稅收無可指責,只要稅收用得其所,由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質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但是我國的高稅收沒有起到這些作用,這就非常值得我們好好深究了。
全國政協委員、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2013年“兩會”上訴苦“現在大家都罵霧霾是因為我們油質不過關所致,我們也很無奈”,其實中國的標準和歐美國家的標準是一致的,國四、國五也等同於歐四、歐五。只是目前汽油從國三上升到國五,能源消耗要增加44%,沒有產生實際效益,很多城市都不願執行,執行標準不到位。標準不統一,導致了即便使用了好的油品,依然會受到週邊城市的影響。傅成玉先生說城市污染最大的殺手來自煤。我國能源結構中,70%的能源靠燒煤獲得,“有的排放污染是以百萬分之級別計算的,國四排放的硫污染是百萬分之五十個單位,標煤的污染達到了百分之一到二個單位”。
傅成玉先生對於煤污染的控訴有其道理,這是工業化初級階段的必然結果。十幾億人生產生活主要靠燃煤供應能源,多數人環保意識極差,把自然當作垃圾桶,這些是環境污染的客觀因素。但錯誤的激勵機制卻使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使得嚴厲的稅收沒有達到相應的效果。
在我們這個重污染國度中,清潔能源常常無法上網,國五的技術因為地方政府的反對而不能推廣,汽車大國尾氣排放標準卻難以跟上,這說明技術發展與激勵機制出現了嚴重的脫節。有代表與委員指出,對於超限使用煤炭的地區徵收大氣污染稅以及資源稅,使得環境治理資金成為有源之水,還應該補償低污染地區、三江源等地區的經濟發展損失,讓高污染發展者為維護環境支付代價。
污染企業被徵收重稅後,往往通過遊說或者行賄,用更大規模的污染支付成本。沒有任何信念的人,可以污染自己企業釀酒所需的生命河,可以偷排到地下造成大面積的地下水污染,損害當地所有人的利益,而這些人中的多數並未受到從物質到精神的多重懲罰,他們將污染收益轉到環境好的地區,繼續享受溢價。
如果繼續讓地方政府的GDP主導經濟發展模式,如果政策制定、標準制定繼續由壟斷巨頭們壟斷,如果清潔能源只能在國門之外找到銷路,如果公車、國企高管對於成品油上升完全不關痛癢,即使成品油價格提升一倍,也無法治理迫在眉睫的污染。
傅成玉先生沒有說的是,提高成品油標準的過程,也是成本上升的過程。中石油每年300億元的新增投入成本由誰承擔,中西部地區煉油廠的加氫裝置成本由誰消化,從國外進口的低價高硫油如果改成輕質低硫油,成本又由誰分攤,而生產劣質高排放車的企業是否應該被驅逐出市場,這些都是喊口號之外必須下決心處理的現實利益博弈——利益博弈不成,處罰與激勵政策不到位,煉油廠不可能有提升油品的動力,汽車廠也不可能有提升排放技術的興趣。
油品調價,有的放矢,高油價對應的是清潔能源與安全環境,低油價對應的是富裕的資源。如果我們支付著高油價,卻仍然在霧霾與毒氣中生活,那麼高油價就是貨幣漏洞、成本漏洞、激勵漏洞的借口,高油價不過是以清潔為幌子為某些公司、某些人埋單罷了。
本文摘自《中國經濟站在了十字路口?》
本書是葉檀關於當前中國經濟觀察與分析、未來經濟預測與前瞻的傾力之作。它濃縮了全球資本市場的智慧精華,與讀者共同分享看懂經濟趨勢的全新視角,傳授了理性投資的基本思維及操作技巧。其中包含了作者對國際國内市場的分析與預測,對股市、樓市、金市、期貨等領域的投資指導,對電商、傳媒、能源、航空等各行各業的經濟分析,對百姓如何正確理財的建議等。可以說,這是一本個人投資理財、政府官員經濟決策、企業高層資本運營、金融機構業務培訓必讀的財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