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2013-08-29 08:06:42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60年代,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國其他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是什麼原因導致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在偏僻的島國英國而不是其他歐洲國家發生?這個問題吸引了很多經濟學家。楊曉凱綜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觀點。[楊小凱:《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在西班牙發生》,《南方週末》,2003年4月24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424/jj/qs/200304240677.asp]強森等人比較了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當時的條件,他們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發生工業革命的客觀條件遠遠比英國要好:

  1、西班牙、葡萄牙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

  2、西班牙、葡萄牙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率先占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3、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但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並非純粹以剝削殖民地滿足本土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卻對殖民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工業革命本應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歷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面對這種歷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假說。

  1、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

  2、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轉變。

  3、制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制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發現大西洋貿易沖垮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藩籬,英國對專制王權的限制明顯多於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獨占,並且私有財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所得到的好處卻由皇室所壟斷。換句話說,英國是由民間自發地參與大西洋貿易,是“私營”,而不是王室出資靠“國營”。因此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楊曉凱極為推崇強森等人的這種觀點,並說現在的太平洋貿易就像當年的大西洋貿易,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強森、楊曉凱的這些觀點解釋了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但是卻不能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法國。法國也是當年大西洋貿易的積極參與者,也直接從這些貿易中得益;法國大革命前雖然政治專制,但是經濟卻比較自由,並且“薄賦輕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經濟利益,在大革命後,法國對專制的限制更甚於英國。依照強森、楊曉凱的觀點,工業革命能夠發生在英國,那麼更能發生在法國。

  但楊曉凱在《好資本主義和壞資本主義》一文比較英國和法國時,卻又贊揚英國政府的高稅率。楊曉凱認為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依照楊曉凱的這種觀點,那麼西班牙政府比英國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工業革命又應該發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強森、楊曉凱對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解釋雖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並不充分。因為他們忽略了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口。

  如果說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沒有文藝複興而沒有工業革命的話,那麼同樣沐浴了文藝複興春風的歐洲國家,近代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卻是英國,而不是文藝複興起源地意大利,不是航海強國西班牙,也不是近代世界憲法文化的發源地法國。其實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的主要原因是人口。

  如無特殊說明,本節和下面幾節的人口和GDP數據均採納安格斯·麥迪森的資料。[ Angus Maddison, “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6 AD,”

  http://www.ggdc.net/maddison/Historical_Statistics/horizontal-file_03-2009.xls]

  當英國人口因為引進美洲高產作物而使糧食產量翻了幾番後,馬鈴薯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人逐漸接受,人們最初迷信地認為,它會引發麻風病甚至不育症。法國大文豪雨果還曾把馬鈴薯稱作“可憐蟲的塊菌”。

  1500年法國人口1500萬,大不列颠(包括現在的英國和愛爾蘭)人口470萬左右,法國人口是大不列颠人口的3.2倍。從1500年到1820年,大不列颠人口增加了5.0倍,而法國、德國、意大利人口分別只增加了1.1、1.1、0.9倍。

  英國人口快速增長,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如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城市社會治安問題、就業壓力增加等),引起英國人馬爾薩斯的擔憂。但馬爾薩斯理論在英國並沒有市場,英國仍然保持中世紀的基督教生育文化,尤其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1837-1901年在位)整個英國嚴格執行禁欲主義(可以保證家庭穩定促進生育),導致生育率居高不下。然而法國人積極採納馬爾薩斯的觀點控制人口。

  工業革命需要兩種人:大量脫離土地的科技創新人員,大量自由勞動者。只有英國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看看英國當時的情況:

  1、勞動力脫離土地。

  歐洲直通印度新航線的開通和美洲大陸的發現,使英國的對外貿易迅速增長,刺激了毛織業的發展。為了增加羊毛的數量,18世紀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準許圈地的法令,使農業完全納入資本主義軌道。

  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使得糧食產量增加。並且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革命。18世紀30年代,三葉草和蕪菁被引入大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改三輪制為四輪制。農業家貝克韋爾培養出“新萊斯特羊”,開改良牲畜之風。

  一方面是人口急劇增加,一方面是土地對勞動人口需求減少,這就導致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佣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同樣,中國1979年開始的農村改革為其後的工業發展奠定了農業基礎。

  2、工業發明。

  紡織工業:

  1733年,鐘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佈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人哈格裡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理發師阿克萊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紡織工人克隆普敦發明了騾機,後被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卡特萊特發明了動力織佈機,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

  1769年,儀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發明了單向蒸汽機,1782年又制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3、充足的勞動力供給:英國由於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輕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滿足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

  從上面可見,英國的這些工業發明大多是一線年輕工人,要是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謀生,是不可能有機會作出發明的。有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勞動力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關鍵,而這又是人口壓力逼出來的。

  法國耕地面積是英國的3.04倍,草原面積則只相當於英國的85.2%。[ “Land and Agriculture,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last update: October 2010, 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agriculturalland.htm]1500年英國人口394萬,只相當於法國人口(1500萬)的26.3%,人均耕地是法國的1.25倍,人均草原面積則是英國的4.47倍,當時兩國的人均GDP基本一致,英國是714美元,法國是727美元。

  1700年英國人口增加到857萬,相當於法國人口(2150萬)的39.8%,人均耕地只是法國的83%倍。1705年英格蘭只有35%的勞動從事農業,而法國還有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英國人均GDP增加到1700年的$1250,高於法國的$910。

  到1850年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口增加到2718萬,已經相當於法國人口(3640萬)的74.7%,人均耕地只是法國的44%,人均草原是法國的1.57倍。

  那麼可以看出,當時法國耕地豐富,一方面沒有農業革命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農民在土地上就可以謀生,沒有必要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到城市讨生活。到1845年,法國還有59%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而英國只有2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了。[ Stephen Broadberry, Kevin H. O’Rourke,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Volume 1- 1700-18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p. 149-151. http://www.cepr.org/meets/wkcn/1/1679/papers/Brunt-Dennison-Simpson_Chapter.pdf]

  以勞動力占總人口的50%計算,1850年的時候英國有1359萬勞動力,其中1087萬從事非農行業;法國有1820萬勞動力,但從事非農行業的只有746萬。就是說,雖然當時英國總人口仍然比法國少,但是脫離土地的自由人員卻反而遠比法國多。

  1851年英國耕地單產只比法國多20%,[ Clark, Gregory,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ngland,1500-1912,”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June, 2002, http://www.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papers/prod2002.pdf]光是靠本國耕地根本養活不了不斷增加的人口,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為了生存,破產的農民紛紛轉移到城市,通過貿易獲得就業機會和糧食。1850年英國的人均GDP增加到$2,330,遠高於法國的$1,597。

  如果1500-1850年英國人口也與法國同步增長的話,那麼1850年人口只有957萬,人均耕地反而是法國的1.25倍,人均草原是法國的4.47倍。耕地和草原足以滿足所有人的就業機會和糧食需求,根本不必進城打工。

  如果1700-1850年英國人口與法國同步增長的話,那麼1850年英國人口只有1450萬,自由勞動力還不到法國的一半。

  有人認為刺激工業革命產生的兩大最重要條件是:國際市場與資本市場。其實這兩個條件在英國工業革命產生之前,已經在荷蘭完成了。但是荷蘭的人口太少,到1820年人口才230萬,如此少的人口一方面難以湧現瓦特那樣的發明家,一方面自由勞動力難以提供廣闊的市場前景所激發的生產能量。

  需要說明的是,人口因素只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而工業革命所需要的諸多必要條件在英國得到完美的統一。而當時英格蘭中部人口最為稠密,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也就不足為奇了。

  浙江溫州和湖南邵東的情況也類似。兩地人多地少,在計劃經濟時代非常貧窮。溫州人均耕地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5;邵東人均耕地面積在湖南倒數第一,並且地處衡邵幹旱走廊。改革開放後,迫於生計,大量溫州人、邵東人到全國各地經商、創業,兩地商人現在成了財富的符號。

  根據美國普查局的資料,1990年英裔人口(包括English、Scottish、Irish 、Scots-Irish、Welsh以及殖民地時代的英國人後裔American)共9683萬(考慮到還有10%以上的人沒有公佈祖籍,因此英裔總人口應該超過1億),占美國人口的38.9%(占公佈祖籍人口的43.5%);法裔人口1032萬。[ U.S. Census Bureau, “Ancestry: 2000, ”Census 2000 Brief, Issued June 2004, pp.3-6, http://www.census.gov/prod/2004pubs/c2kbr-35.pdf]

  根據加拿大2006年人口統計資料,[“ Ethnic origins, 2006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 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Date Modified: 2010-10-06, http://www12.statcan.ca/census-recensement/2006/dp-pd/hlt/97-562/pages/page.cfm?Lang=E&Geo=PR&Code=01&Data=Count&Table=2&StartRec=1&Sort=3&Display=All&CSDFilter=5000#Notes]英裔1649萬,法裔491萬(主要是魁北克省),還有1007萬認為是Canadian人(早期移民,以英裔為主),其中部分是混血人種。

  英國和法國還向其他國家移民,也還有外來移民,假設二者抵消。1990年英國和愛爾蘭人口共有6100萬,法國5817萬,澳大利亞1696萬,新西蘭341萬。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占70%以上,此外南非還有160萬左右的英裔,那麼1990年大不列颠裔人口接近2億,而法裔人口不到7500萬。

  就是說從1500年到1990年,當初474萬大不列颠人口增加到近2億,增加41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了11.9倍),當初1500萬法國人增加不到4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了2.9倍)。從文藝複興開始到1492年這一段時間共有10位名人(哈特排行榜),都是歐洲大陸的,無一是大不列颠的。在1500年之後,影響世界的名人中大不列颠卻有17人,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有8人,而傳統的歐洲人口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分別只有8人、9人、3人。人口優勢使得英裔人口在歷次產業革命中扮演主角,主導世界格局超過2個世紀。數百萬人口使用的英語,現已成為世界語言。

  法國本來一直是歐洲的中心。1662年(康熙元年)的時候法國人口2000萬,中國人口四千多萬,[易富賢:《就清朝初年人口數量與葛劍雄先生商榷》,《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01期。]中國人口是法國的2倍多;2010年中國人口卻是法國的20倍。1700年法國人口占西歐(2008年30國人口共4億)的26.4%,GDP占24.1%;2006年法國人口只占西歐的15.8%,GDP只占16.4%了。隨著人口比例的降低,法國逐漸喪失了其在歐洲的傳統霸主地位。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孔德感歎說,人口決定命運!

本文摘自《大國空巢》


  大陸版的《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持論更溫和,内容更精簡,數據更紮實,觀點更明確,如作者在《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從文字來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濃縮為《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裡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鳥铳’……這一版添置了一些‘槍炮’(複習了大學和研究生時學過的人口統計學,並向一些人口學者請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規範)。”可以說,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