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動力,是科技爆炸。在談論歷史時,人們往往只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美國應用物理學家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評價歷史人物。[ Michael H. Hart, The 100: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Chicago: Citadel Press, 2000.
]哈特說:“雖然政治變遷是重要的,但公正地說,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500年之後,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生活同他們生活在亞歷山大大帝出生前500年時祖先們的生活方式沒什麼兩樣。……但科學發現不僅帶來了技術上和經濟上的革命,它還完全改變了政治和宗教思想,藝術和哲學。”因而,在他的排行榜上,科學家和發明家最多(36人)。
在哈特的名單中,紙的發明人蔡倫(?~121年)高居第7,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發明人約翰·谷登堡(1400~1468年)高居第8,哈特解釋說: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希臘、羅馬文明)先進,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只有笨重的竹簡)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而西方有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雖然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竹簡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超過了西方。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在15世紀,約翰·谷登堡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之後(雖然北宋畢?N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推廣),西方文明再次超過了中國。
谷登堡發明活字印刷機的時候,歐洲正處於文藝複興早期。谷騰堡的印刷術印刷速度快,使得印刷品變得非常便宜,在50年中用這種新方法就已經印刷了三萬種印刷物,共1200多萬份印刷品,使得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各種書籍,大大加速和深化了文藝複興,還對後面的新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具有決定性影響。
但是光是印刷術還不足以完成文藝複興和引發工業革命。美洲高產作物的推廣,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有足夠的人口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學、哲學和藝術研究。比如牛頓(1642~1727年)在21到27歲期間為現代科學理論奠定了基礎,使隨後的世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牛頓時代,美洲高產作物已經在英國普及,牛頓不務農已經不影響自己和家人的生計,他才有機會繼續學習、研究。否則,像他這樣父親早逝的農民的孩子,十幾歲必須承擔其家庭重擔,一代科學巨星就將埋沒於農田。
以1492年為界,此前5000年的累計人口總數不到此後500年的一半。而現在的文明又是繼承了人類所有人口累計創造的文明。古代壽命短,平均每人創造文明的時間很短;生產力低下,從事科研的人數與現在相比微乎其微;由於人口稀少,傳播速度也慢,科技人員之間也難以形成協作關系;人口稀少,科技成果也難以產業化,也就缺乏科技創新的動力。要是每10億人出一個牛頓式的人,現在每一代人可以出好幾個,古代需要10代人才出一個(並且壽命短,還沒到創造成果的時候可能就去世了)。在哈特的名人排行榜中,哥倫佈之前的4000多年裡只有34位名人,而哥倫佈之後卻有66人。現代絕大多數學科的創始人都誕生於哥倫佈之後。
人口增加,對現有的資源只是“減法”地消耗;但更重要的卻是使目前的“非資源”(如太陽光)變為新的資源(太陽能),這種新資源的增加卻是“乘法”地增加的。比如瓦特的蒸汽機使得“非資源”煤炭成為主要能源,啟動了工業革命;奧托的内燃機使得“非資源”石油成為工業的血液;哈伯的理論使得“非資源”空氣變為氮肥(用空氣制造面包)。愛迪生發明的電燈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光明。能源的突破,“人工小氣候”的應用,大大擴展了人類生存空間(古代人迹稀少的地方現在也建成了大城市)。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將“非資源”變為“資源”的過程。只要科學技術在進步,自然資源永遠也不會枯竭,人口減少意味著開源的智力減少。中國人口減少對全世界來說也是悲劇。
“人口爆炸”導致了“知識爆炸”和傳播速度的加速,科學技術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市場需求的推動,計算機芯片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翻一番,而價格卻減半,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絡也呈現了這種指數增長趨勢。以太網的發明者鮑勃·梅特卡夫揭開了網絡價值的秘密:“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使用者的平方成正比”。[向峰,朱貝校:《網絡經濟的發展趨勢》, 《大地》2000年第十八期,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1/1792/289652.html]這裡“網絡”的概念可以並不僅限於計算機網絡。比如互聯網上的用戶越多,觀點碰撞就越頻繁,新的觀點就越容易迸發,政府的決策也就可以更科學合理。互聯網對世界的影響將遠超過造紙和印刷術,將改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以及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
本文摘自《大國空巢》
大陸版的《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持論更溫和,内容更精簡,數據更紮實,觀點更明確,如作者在《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從文字來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濃縮為《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裡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鳥铳’……這一版添置了一些‘槍炮’(複習了大學和研究生時學過的人口統計學,並向一些人口學者請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規範)。”可以說,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