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西山的人口因素

2013-08-29 09:10:45

  明治維新之後,直到1949年,日本一直是鼓勵生育,生育率保持在較高水平。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男女?e人口}39;人口???p及び人口密度(明治5年~平成21年)》,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網站. www.stat.go.jp/data/chouki/zuhyou/02-01.xls,2011年9月10日。]日本年出生人口由1872年的59.3萬穩步增加到1920年的210萬,此後一直穩定在這個水平,1946年則下降到157.6萬(生育率下降到3.02)。二戰結束後,由於社會穩定,1947年、1948年、1949年出現了三年出生高峰,每年分別出生262.3萬(生育率回升到4.54)、270.3萬(是1946年的1.7倍)、269.4萬人,這個人群被稱為“團塊世代”。

  “團塊世代”及以前出生的人口是日本經濟騰飛的主力。這些年輕勞動力不但數量多,並且素質高(工作的熱情高、有責任心,且有熟練的技術)。

  但是當時日本政界和學界對出生高峰極為驚恐,1949年内閣成立“人口問題審議會”。同年,衆議院通過“關於口問題決議案”,決定健全和普及家庭生育計劃,人口政策由鼓勵生育轉變為限制生育。1954年,“人口問題審議會”要求把節育作為家庭計劃的一部分。在經濟的發展和家庭計劃政策的雙重推動下,生育率從1949年的4.3急劇下降到1952年的3.0、1956年的2.2。

  美國的控制人口的組織在日本人口政策的這種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二戰失敗後,日本被美國占領。1948年洛克菲勒人口理事會和普林斯頓大學人口所派出專家(包括普林斯頓大學人口所長弗蘭克R26;諾特斯坦)在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菲律賓等地調研了三個月。1948年日本出台了優生保護法(可見日本的人口政策確實是受優生學的影響),放寬對堕胎的限制。日本的控制人口的政策主體框架在美國占領時期(1945-1952年)已經基本確立。[ Yu-ling Huang, “The Population Council and Population Control in Postwar East Asia,” Ph.D. Candidate Thesis ,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2009, http://www.rockarch.org/publications/resrep/huang.pdf]可見,日本作為“戰敗國”的意義不僅僅在戰争本身。日本的計劃生育組織和人口學家對中國後面的計劃生育也起了推動作用。[週冬霖:《日本計劃生育在中國》,《中日技術合作的背後--我所了解的 日本JICA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年3月1日第1版,http://japan.people.com.cn/95927/99959/99970/index.html]

  20世紀40年代的出生高峰在60年代到了生育年齡,日本又出現了一個繼發性出生高峰(盡管生育率並沒有上升,仍然只有2.1、2.2),每年出生人口由1961年的161萬增加到1973年的211萬(還達不到戰前水平),總人口在1967年突破1億大關。這又引起日本政界和學界的惶惶不安,並曾一度計劃將人口收縮到8000萬左右。1974年4月,經“人口問題審議會”通過,正式發表了以“日本人口動向——靜止人口”為題的《人口白皮書》,強調日本的人口問題是世界上最尖銳的,把靜止人口作為日本的發展目標,並把優生優育放到首位,政府重視人口宣傳教育,從1970年代起,開始在小學、中學、大學、加強人口教育。日本的控制人口計劃受到聯合國人口基金的高度評價。

  日本生育率從1974年的2.1降低到1975年1.9、1990年的1.5,1997年之後生育率穩定在1.3左右。2011年日本只出生105.7萬人,不到戰前的50%。由於育齡婦女在繼續快速減少,今後每年出生人口還將繼續下降。

  人口再生產的長週期性決定了人口對經濟影響的滞後性。日本15-64歲的勞動力從1950年的4905萬增加到1995年的8726萬。年輕勞動力推動日本經濟騰飛,1950年到1970年,日本GDP年均增長10%以上。以現值美元為標準,[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11,”World Bank, 27 September, 2011 update, 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日本GDP占全球比例從1960年的3.3%上升到1994年的17.9%(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人均GDP從$479增加到1995年的$41968。日本人均GDP在1960年只相當於美國的16.6%,而到1987卻超過了美國,1995年的時候是美國的1.5倍。日本出口占全球比例由1948年的0.44%快速增加到1953年的1.52%,1963年的3.48%,1973年的6.4%,1983年的8.0%,1993年的9.9%,成為世界工廠。[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developments in 2009,” 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10_e/its10_world_trade_dev_e.pdf][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TRADE 2010, PROSPECTS FOR 2011,” 7 April 2011,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11_e/pr628_e.pdf]日本在1990年總撫養比(非勞動人口與15-64歲勞動人口的比例)只有43%?中位年齡只有37歲,低撫養比和經濟的繁榮也導致民衆的民主政治熱情高漲,於1993年完成了政治轉型。

  但是由於長期的低生育率,1995年之後15-64歲總勞動年齡人口開始負增長(年齡結構也不斷老化),導致日本經濟開始一蹶不振。

  一方面年輕人口數量在減少,一方面缺乏創新活力、創業欲望和“團塊世代”那樣的吃苦耐勞精神,梁建章研究發現日本10大高科技企業中沒有一家是在過去30年中創立的,而美國10大高科技企業中卻有8家是過去30年中創立的。[梁建章,李建新:《中國人太多了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60-73頁。]日本占全球500強企業的份額從1995年的149家減少到2012年的68家。

  日本GDP占全球比例從1994年的17.9%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8.7%。人均GDP僅僅從1995年的$41968增加到2010年的$43137。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從1995年的152%下降到2010年91%(購買力只相當於美國的72%)。國力下降,社會問題叢生,首相頻繁更換,老年犯罪率開始攀升,今後政治生態將大為改變,將從發展經濟學、政治學轉向生存經濟學、政治學。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研究,到2024年,日本家庭的收入只相當於1997年的水平。[ Farrell D, Greenberg 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an aging Japan,” McKinsey Quarterly, May 2005, http://www.mickeybutts.com/agingjapan.pdf]

  2011年日本總人口也開始負增長,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訂版》,如果保持目前的生育率水平,日本人口將下降到2050年的9657萬(中位年齡將是56歲)、2100年的5521萬(中位年齡將是60.4歲),日本今後將逐漸淪落為一個無足輕重的、極端老化的國家。

  日本人口占全球比例從1950年的3.25%降低到2010年的1.83%。在聯合國中方案下,2050年、2100年日本人口占全球比例分別只有1.17%、0.90%;在低方案下,分別只有1.19%、0.89%。

本文摘自《大國空巢》


  大陸版的《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持論更溫和,内容更精簡,數據更紮實,觀點更明確,如作者在《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自序中所言:“從文字來看,香港版去除了一些‘酒糟’,只濃縮為《大國空巢:反思中國計劃生育政策》20%的内容,新增了80%内容……香港版裡主要用的是自制的‘鳥铳’……這一版添置了一些‘槍炮’(複習了大學和研究生時學過的人口統計學,並向一些人口學者請教,使得方法更符合規範)。”可以說,這是作者的一本心血力作!

 承諾與聲明

兄弟財經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信譽最好的外匯返佣代理。多年來兄弟財經兢兢業業,穩定發展,獲得了全球各地投資者的青睞與信任。歷經十餘年的積澱,打造了我們在業内良好的品牌信譽。

本文所含内容及觀點僅為一般信息,並無任何意圖被視為買賣任何貨幣或差價合約的建議或請求。文中所含内容及觀點均可能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下更改。本文並未考 慮任何特定用戶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和需求。任何引用歷史價格波動或價位水平的信息均基於我們的分析,並不表示或證明此類波動或價位水平有可能在未來 重新發生。本文所載信息之來源雖被認為可靠,但作者不保證它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同時作者也不對任何可能因參考本文内容及觀點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承擔責任。

外匯和其他產品保證金交易存在高風險,不適合所有投資者。虧損可能超出您的賬戶註資。增大槓桿意味著增加風險。在決定交易外匯之前,您需仔細考慮您的財務目標、經驗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文中所含任何意見、新聞、研究、分析、報價或其他信息等都僅 作與本文所含主題相關的一般類信息.

同時, 兄弟財經不提供任何投資、法律或稅務的建議。您需向合適的顧問徵詢所有關於投資、法律或稅務方面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