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面的數據圖中,我們能夠知道,年初是一年行情中最甜蜜的時間,歷史上1~4月的各月漲幅平均值,無論是剔除極端值,還是按照全部22年,以及最近12年來看,都是正向的。主要原因是在經歷了年底結算的壓力後,主力資金做行情的欲望重新變強;而對銀行來說,本著早投放早收益的方針,年初往往是一年中信貸投放最多,股市資金面最寬松的時間,這為股市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此外年初有固定的年報事件,提供了各類豐富的題材與炒作概念;年初也是資金為一年收益打下基礎的時間,即便是市場所處的趨勢並不強,主力也會千方百計地制造局部行情,因此對股民來說,你想要贏利,想要賺大錢,必須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的操作。而筆者這幾年連續在博客公開驗證自己創立的“年報實戰系統”,並且取得了連續的成功,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把握年初的利潤。
1月篇:股市之際在1月
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於春,而股市之際在於1月。
1月行情既是一年的開端,又是年初1~4月上漲行情的主導月份,可以說是重中之重。1月行情總結起來有三大特點,或者說三大研究的重點。第一個是1月行情決定年線漲跌的性質,尤其是資金面的變革決定全年股市的走向和特徵。第二個是1月走勢決定了年報操作開始的時間和走向。第三個是1月底或2月初往往是春節長假,而一年中除了春節,類似十一長假,以及一些小長假,股民都將面臨節日持幣、持股的抉擇,所以節日時持幣、持股策略的選擇標準,以及具體的持幣方案和持股闆塊選擇是需要仔細研究的,而由於1月研究要素較多,為了更加便於研究,筆者將這部分内容與2月春節效應合並在一起進行分析,放在2月篇中。
1月漲則年線陽,1月跌則年線陰
如圖2-1所示,縱觀22年來A股的走勢,我們可以發現,1月上漲往往對應的年線就會上漲,股民賺錢的機會也會很多;反之,1月下跌對應的年線就會下跌,同時全年的操作也會比較艱難。而且“1月漲則年線陽,1月跌則年線陰”的概率高達80%以上,既然能夠在22年的交易中形成規律那麼必然是有其原因的,尤其是22年間A股出現了很多的變化,個股數量激增,做空機制的豐富,主力資金構成更加多元化,各類交易制度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快速擴大等,卻都沒有改變“1月效應”的出現,這也能夠說明市場在1月有重要的因素反複出現。
為了找到這樣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需要從“股市錢規則”三大核心要素——資金、賺錢效應和贏利模式來分析。1月是年初時資金面最為寬松,也沒有結算和排名壓力,各路資金早投入早收益的時間,此時主力介入帶來賺錢效應,就會激發更多的資金效仿,從而將行情做大;而此時資金不入,那麼隨後經濟和政策面更為複雜了,流入股市的資金只會更少。所以1月時主力確定了方向,就定下了其一年操作的方針和主線熱點,讓這不僅決定了市場走勢的強弱,也直接影響到市場賺錢效應的強弱,這是“1月漲則年線陽,1月跌則年線陰”的内涵所在。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在年初股市走弱的情況下,主力想要贏利就必須要通過一些特殊的贏利模式手段,比如說股指期貨和ETF的套利模式,次新股,以及局部行情中的概念股與題材股等,這也是為何一旦行情年初走弱,熱點把握難度也會增加的原因。
此外1月很容易出現資金面的變革,這也會大幅影響全年行情的運行。如圖2-2所示,圖中方框部分是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1月走勢進行了重點標註。其中我們可以發現,2010年的1月18日和2011年的1月20日都出現了上調準備金率的情況,結果不僅當時出現了一波下跌行情,也導致了2010年間的A股走勢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雖然10月國慶帶來了一些起色,但很快仍繼續向下調整,並未能改變概念下跌的大趨勢。在2011年1月再度出現了準備金率的上調導致1月走勢的下跌,全年行情也跟隨弱勢,此時行情比2010年還弱,即便是反彈也只能維系在局部行情,很難出現像樣的連續反彈走勢,只出現了三個成規模的賺錢贏利期,即1月26日、6月21日和10月24日為起點的三波行情,而行情規模也在逐步降低,一切都是源於年初資金面的收緊行為導致主力對全年行情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這就出現了前面提到的,主力必須要利用特殊贏利模式來賺錢,這樣資金越來越減少對指數等大行情的投入,而是轉向投機型品種的研究,從而也導致行情持續走弱,而2012年1月和年線走勢更為神奇,1月本身走勢就呈現一個V型,先跌後漲,而回看全年,呈現出一個N字型的走勢,在年初構築了一個大M頭,隨後連續6個月下跌,靠12月的長陽,一舉將年線收紅,再度實現了1月陽則年線陽的走勢,這不得不說是時間效應的神奇。
那麼基本了解了1月提示的資金面動態之後,股民又會產生疑問,1月是如何影響著市場的牛熊股運行模式呢。如圖2-3和圖2-4所示?筆者特意挑選了2005~2012年這個時間段(之所以挑這個時間段,源於其間有過兩波牛市,一波是2005~2007年,即998~6124點行情,兩個圖從左側作了兩個標記就是對應998點和6124點;另一波就是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小牛市,即1664~3478點,左側第三個標註對應的就是3478點;而最右側的標註是2010年國情行情時的高點,股民要記住這四個關鍵的時間點,後面將重點分析)。而之所以要調整這兩個指數,是源於上證50指數是權重股和價值型藍籌股的代表,中小闆是股性活躍和概念豐富的中小盤股的代表,所以這樣的對比能夠輕松找到市場主線闆塊,對應資金的性質以及股市的牛熊特徵。
下面進行真正的對比研究。要找到牛市根源,就必須要說到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這段時間,也就是滬指從998~6124點的大行情,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上證50指數是市場的主要領漲力量,從693點一路漲到了4772點,漲幅是超越主闆指數的,如果兌換成滬指點位即是超過6870點。而這個時間段,中小闆綜指則從998點漲到了6315點,漲幅是落後上證50指數近10%的。當然這裡我們註意一下,上證50指數是權重股的代表,其大多是沒有新股註入的,而中小闆綜指是不斷地在擴容,這也給其指數帶來了一些被動上漲,所以其漲幅實際上應該更差一些。如果單純從個股來看,這波牛市行情中,實際的主導力量是以金融、地產、煤炭、有色、鋼鐵為首的權重股,大量中小盤個股只是跟風上漲,而且很多個股漲幅落後於指數很多,甚至很多個股並沒有漲。我們再對比兩個圖的量能(圖2-3和圖2-4中都有對量能進行標註),能夠發現,上證50指數為首的權重股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2009年2月至2009年7月,2010年10月出現了明顯的放量,而這期間恰恰是指數最強的時刻,其餘時間都是縮量的狀態,而實際上從2006年至2011年年底,權重股持續放量的時間在降低,這說明主力資金對市場的掌控能力在下降,所以市場的強勢格局無法形成。反而我們看中小闆綜指能夠發現,自從2008年10月之後,市場量能明顯開始放量,並且持續了3年多的時間,很顯然當市場資金對市場失去控制的時候,大量資金只能去選擇資金消耗量小的中小盤個股,特別是當IPO加速後持續給中小盤個股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所以出現了中小盤個股接力炒作,這是形成中小闆牛市,而權重股熊市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所謂牛市就是資金與賺錢效應的良性循環,資金投入行情帶來了熱點產生了贏利,這樣此節場内外觀望資金入市做多,從而繼續推動熱點的走高,量能越活躍賺錢效應越明顯,越能賺錢越吸引資金。而如果說消耗資金量大的權重股能夠活躍,形成明顯的賺錢效應那麼則說明市場資金量充沛,股指必然會出現大行情,甚至是大牛市;如果說資金面由充沛開始收緊,但能夠維系局部的熱點,那麼大量資金就會撤離權重股而轉向中小盤個股,則權重股就會低迷,而消耗資金量小的中小盤個股就會活躍,甚至出現中小盤股的牛市,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間走勢就是典型;如果說資金面繼續收緊,那麼行情範圍就會更加縮小,甚至連中小盤個股行情都無法維系,只能夠維系很小範圍内個股的短期行情,還要不斷地更換熱點來維系投機型的利潤,2011年的走勢就是典型。
要想找到熊市根源就要說到2009年8月後持續了將近30個月的弱勢行情,也就是圖2-3和圖2-4中左側標註的第三個位置,在這裡我們明顯看到市場進行了一個風格轉換,中小闆綜指持續走高,並在2010年11月創出了歷史新高。也正是在2009年8月的熱點轉換後,滬深主闆市場陷入到了低迷,一直調整至今,長達27個月之久,這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上證50指數為首的權重持續弱勢,高點逐步降低,低點不斷被刷新,因此可以判斷正是權重股的低迷導致了2年多市場的調整,而權重股低迷的最大一個因素就是資金不足。資金不足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市場炒作成本的增加,其使得指數下跌、市盈率下降、股市見底三者產生了背離。在2009年8月之前,只要市場下跌,市盈率就會跟隨下降,同時流通市值也跟隨調整,那麼達到低估值區間就會反彈,但在這2年多的調整中估值持續下降就是沒有反彈,這源於指數下降的同時,新股和大小非解禁導致流通市值也在快速擴張,出現了個股越跌其炒作成本反而越高的情況,導致主力資金無利可圖從而持續外流尋找其他市場的機會,這也是為何同期債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出現交投活躍的原因。第二個是贏利模式的豐富,2010年4月之後,股指期貨和ETF等多向交易的品種出現,直接改變了市場賺錢效應,主力資金不再需要通過持續做多來獲利,而是可以通過無風險套利,以及利用市場機會做空來贏利,還有諸多跨品種、跨地區、跨週期的套利模式,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贅述,希望了解案例和系統的股民可以參考《賺在起跑線》書中的“股指期貨與ETF套利實戰系統”的分析(同時筆者也會在本書的12月篇對套利操作進行全面的總結和分析)。
由此,股民應該明白,資金面結構和闆塊間量能活躍特性直接決定市場的牛熊和熱點闆塊的變化,而1月恰恰就是這些信息呈現最活躍的時間。所以對股民來說,我們要重視1月行情,要格外關註此時資金面的變化,要對全年行情的大趨勢作出一個清醒的?斷。如果此時出現加息、提升準備金率等收緊資金面的行為,那麼對於1~4月行情的影響還相對有限,但時間越往後推移對行情影響越大,資金面的掣肘會讓市場行情規模大大降低,更多的時候股民只能對創業闆、中小闆等中小盤個股進行關註,或者是進行類似股指期貨和ETF的套利操作。相反,如果1月沒有出現收緊行為,而是延續之前的寬松行為,甚至還出現了降息、下調準備金率等資金面寬松的行為,那麼該年是非常有希望走出波瀾壯闊的大行情,各類品種都有望活躍,特別是那些價值藍籌股和權重股最容易被大資金青睞,實際上2009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其處於超寬松貨幣政策的呵護下,這與2010年和2011年正好相反,所以2009年市場走出了一波非常良好的走勢,尤其是銀行、地產、鋼鐵、煤炭、有色等權重股大幅走強,相對來說,中小盤個股表現則很一般。由此可見,由1月走勢來推測全年行情的走向和熱點闆塊性質,是股民實現贏利的一條捷徑,這也是筆者“主體思維選股法”所推崇的自上而下的選股方式。
說到這裡,股民可能會想到一種現象——每年年初和上一個年度的年底時,媒體、機構都非常喜歡推薦年度金股和對年内行情高度預測,而每當到了年底再來看這些預測時,很多都是非常可笑的,所謂的金股很多不僅沒有走強,反而成為熊股,那些年内高點、低點和走勢預測更是相差甚遠,所以很多股民總是對這樣的預測抱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筆者認為股市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於不可預知性、未知性和突發性,所以預測的意義在於對全年走勢和熱點作出一種提前的研判,其並不是要創造和改變行情,而是說要提前做好風險規避的策略準備,同時也要對於市場可能出現的機會進行研究和伏擊,這樣股民才能夠更好地應對股市出現的各類走勢。由於A股規模的擴大,資金構成的複雜,影響市場的國際、國内因素越來越多,再加之市場體系的不斷創新,對於投資者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如今個股數量大大增加,在數千只個股中選股本身就很困難。而且如今股指上漲也不再是全體個股都能夠享受,而是反彈主線大漲,跟風闆塊小漲,而大量的個股是滞漲甚至是下跌,風格的轉換也成為市場每波行情的要點。所以我們看各類預測的時候,盡量去借鑒其思路,掌握市場的各類規律,經過自己的思考來進行預測,而不要照搬別人的結果,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預測的意義。此外,通過前面介紹,股民應該了解了,真正預測全年走勢的黃金時間是在1月底,此時通過1月走勢的整體脈絡和資金面特點去預測全年的牛股闆塊與走勢是可能的,而在之前去作各類預測,基本上都是一種“空談”,很難有實際的意義。
1月除了預測全年熱點闆塊和走勢的任務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股民直接產生收益的就是年報了。年報闆塊非常特殊,擁有三大優勢。第一,年報是固定時間段中的固定事件,即每年1月第一個交易日到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其是反複出現,這就為實現複利效應提供了條件,而複利效應是普通人實現巨額財富的最可行的途徑。第二,年報闆塊是一年中最早出現行情的闆塊,把握好該闆塊就抓住了1~4月行情的主線,對於實現一年的贏利目標大有裨益,同時年初操作成功能夠讓股民一年都擁有心理上的優勢。第三,炒作這個闆塊的資金和行情特點相對固定,這樣就為實現贏利模式化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值得股民花費精力來研究,並長期用其獲利。筆者在《主體思維選股法》書中介紹的年報實戰系統的初級版使用戰法,隨後又在《賺在起跑線》中將“年報實戰系統”的高級版公佈給了大家,並將系統的要素構成、創立思路、模式化過程、拓展模式等全部的細節介紹了出來,同時在最近幾年的博客中也進行過了連續的公開驗證,取得了成功。下面筆者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系統,如圖2-5所示。
首先,筆者確立了“年報第一股”這個介入點,因為每年1月的第一個交易日必然會有正式的公告來明確上一年度年報預計公佈的順序,這個時間和事件都是固定的,而且信息來源是交易所官網,這比任何渠道的小道消息都可靠,顯然就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未知因素,讓年報闆塊變得有章可循。
其次,由於市場規模擴大之後,“年報第一股”已經是一個群體,包括滬深主闆、中小闆和創業闆市場中最早公佈年報的個股,因此需要對這些個股進行一個篩選,選出其中更具年報炒作特點的個股。(若股民初次運用該系統,把握並不熟練,那麼系統的條件可以放寬一些,即可以最早公佈年報個股為基礎,在同樣較早公佈的年報個股中找尋與最早一批公佈年報個股行業或概念相類似個股。)篩選的條件就是看其是否具有闆塊代表性。較早公佈年報的上市公司,為的就是“廣告”效應(因為整個市場都對最早公佈年報的個股感興趣,無疑這本身就是一種宣傳),容易引起資金註意,股性更為活躍。同時一般敢於早期公佈的都是業績較好的,至少說是被粉飾得很漂亮的個股,那麼此時我們就要看其業績較好的原因,是否具有闆塊内普遍的示範意義,如果是後者那麼就很容易形成資金對整個闆塊的追逐,從而出現明顯的贏利效應,那麼這就是我們要找尋的目標了。
然後,我們還要適當地結合一下當時的熱點時政。年報是過去一年的匯總,在第二年年初公佈,那麼其本身就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年報第一股”中有符合過去一年中熱點政策的部分,無疑是如虎添翼的行為。該點是我們選股時,進行更深層次發掘的關鍵,下面的實際案例中筆者會就此進行重點的分析。接著,在經過了篩選,確定了“年報第一股”中真正有效的品種之後,下面就要對其所對應的闆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適合自己投資風格和操作模式的個股,此時往往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時間了,因為只要闆塊選擇合理,那麼基本上可獲得平均收益,而更高的提升就在於股民精選個股和對於個股時機的把握了。最後,筆者給大家明確三點註意事項。第一是年報闆塊時間範圍是1月初到4月底,一般過了4月底之後,這個闆塊隨著年報的尾聲也就基本進入到了平台整理期,甚至是一年中的高點,所以這個時間點要掌握好。如圖2-6、圖2-7和圖2-8所示,這是最近幾年,筆者利用“年報實戰系統”挖掘出來的年報牛股群的代表個股,都是1~4月的股市領漲品種,處於漲幅榜前列,但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是在4月下旬結束了行情,隨後就是長期的橫盤、調整,即便你再持有很長一段時間,也無法帶來更多的利潤。所以說年報闆塊就是特定時間中的特定行情,過了這個時間週期,其也就沒有任何價值了,股民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操作成功就忘記了操作時間。
第二點是高送轉這個因素,這個和筆者在《股市錢規則》一書中介紹的牛股與概念要素的關系類似,即牛股往往會顯現一些概念要素,但並不是有概念的個股就會成為牛股;年報牛股往往都會有一些高送轉的潛質,但並不是說所有高送轉個股就會大漲,就能夠成為年報牛股。因為送轉是要除權的,如果沒有搶權與填權走勢,送配對追尋利差操作的股民來說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而且很多時候高送轉往往是有陷阱的,比如說丹化科技在2009年虧損4487.62萬元,累計未分配利潤為負數,根本無法進行利潤分配,但用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以10股轉10股的比例進行轉增,這樣其通過高送轉的行為就可以逃避其虧損的負面效應。與此同時,高送轉還往往是再融資和圈錢的外衣,分紅是用現金方式將利潤回報給股民,而送股是無須付出真金白銀的,只是將股本與賬務進行調整,將應分配利潤轉為公司股本的增加。因此無論送多少股,上市公司都未曾給予股民一分錢的回報,而抛出了高送轉概念後,很容易得到市場資金的追捧炒作,也就更容易通過再融資議案的股東和股民投票。這樣上市公司只是通過送股就獲得了諸多的利益,不僅省下了大筆應該分紅的資金,還重新向股民圈到了大量的現金,股價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第三是時間點與介入個股的關系,年報個股的研究是越早越好,但並不是說越早介入越好,也需要對於市場趨勢作一個明確的分析後再選擇合適的時間,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熱點闆塊都需要順應大勢和市場運行規律才有意義,這點也是需要明確給股民的。這其實也是筆者總結的小經驗。由於1月是一年當中資金壓力最小的時候,如果說1月資金沒有選擇入市那麼能夠說的是市場有其所顧慮的事情,而1月下旬和2月上旬又往往是春節的時間,此時做空的情緒又會下降,所以說年初的市場往往較為微妙。若是市場走勢能夠在1月盡快由多頭掌控,那麼我們可以輕松地介入,但如果是市場在1月趨弱,那麼我們要介入的時間就應該錯後,甚至要到2月中下旬才能夠介入。
對於初次使用這種系統的股民,需要一定時間來熟悉,尤其是可以查閱一下《賺在起跑線:股市贏家模式》書中介紹的這幾年使用該系統的詳細案例。而對於很多經常閱讀筆者博客和已經閱讀過之前筆者書籍的股民來說,應該早已經對這套系統很熟悉了,類似2008年年報挖掘了以中兵光電為首的軍工闆塊,2009年年報挖掘了以康強電子為首的電子元器件闆塊,2010年年報行情挖掘了以三愛富為首的化工化纖闆塊,均取得了闆塊平均漲幅在50%以上、強勢個股在100%以上的收益,所以對於股民來說,1月是股民利用該套系統獲利的黃金時間。
本文摘自《日歷買股法》
所謂股市時間效應,即正確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等於被套,錯誤的時間做正確的時間也是被套,如果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情就是深套,只有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才會贏利。所以從時間角度來看。股民必須要按照日歷效應按圖索骥找到時下的熱點個股,才能實現贏利。在我們常規的思維中,股民總是以股市和個股角度去進行操作,而股民本身是弱勢群體,對市場要素、政策、消息、趨勢等方面感知存在滞後性,因此很容易被套;同樣從個股出發,由於股民本身沒有資金優勢,對上市公司研究能力較差結果還是很容易被套。但從時間角度出發則不同,這就如同我們熟知的"天時"。根據不同的"天時"播種對應的農作物,就很容易收獲,而這正是筆者在《解套第二課:日歷買股法》要達到的效果。